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隋炀帝成冤大头原因:唐人凡是坏事都算他头上

隋炀帝杨广,在中国的历史人物中是异数。在历代帝王中,此人的知名度甚高,但却声名狼藉,凡读过几本书,知道些许历史知识者骂他,连对历史一无所知者亦骂他。无不以他为不言而喻的暴君。

杨广是一位皇帝,在流行给历史人物划分阶级的时代,皇帝首列全国地主阶级头子,自是罪大恶极。他又是亡国之君,被农民起义推下皇帝宝座,命中注定为挨骂材料。可是,遍数历代的“皇上”,如杨广者又能有几人?

就历史发展角度论,由杨广的所作所为看,他不应是个该挨骂的人物。那些亦与史实相舛。此人起码在三个领域里都有不寻常的建树。头一件事,是开凿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那些双手沾满黎民特别是文人鲜血的,却有人为之大唱赞歌。骂杨广,委实有欠公平;其二,首创科举;其三,写出了中国诗歌史上少见的佳篇。其人作为如此,却挨骂一千馀年,实在是:冤哉,杨广。

中国的科举,是政治措施,亦是文化制度,隋代是其发轫期。对此起决定作用,并作出重大贡献的,是两位帝王,即隋文帝杨坚和隋炀帝杨广。而两朝帝王中,杨广又是主要的。

就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看,吸引文人人仕,以扩充、更新统治集团,各个时代都不可或阙。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时代,都有各自的相应制度。而社会的每一个成员,主要是指读过书,具有某种文化素养的个人,任何社会时代,都须求得其出路,表现出自身的存在价值。故旧时的科举制度,作为特定阶段的政治文化措施,是历史的必然。

为什么说,科举的开创者主要是杨广,而不是乃父杨坚。因为,这一制度的形成,杨坚只是为之奠定基础,而到杨广才正式开始。杨坚的最大贡献,是开皇七年(公元587)下诏废“九品中正制”,改为诸州岁贡三人,各州郡每年选送三人到京师长安参加中央级考试。

所谓“九品中正制”,是三国时曹魏确定的选人入仕制度。魏文帝曹丕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于各州郡设立“中正官”,将所属的人士评为九品,朝廷据品选用官吏。这就是推行了三百馀年的“九品中正制”。

曹魏取此以选任官员,并为此后几个朝代所袭用。但却不是曹魏的首创,而是汉代任官方式的沿袭,他不过只是作了制度化的明确规定。两汉选用官员,原先就是由地方长官担负向朝廷举荐人才的使命。这时的地方长官或地方主管财政收支的主计吏,每年向中央朝廷述职时,同时还连带向朝廷推荐,当地有哪些才品俱高之士可供朝廷挑选任用,或直接出任,或经“贤良方正”、“孝悌廉明”、“秀才”(后汉避刘秀讳,改称“茂才”)等制科考试,然后授官。

两汉由地方官向中央推举人员以及举行制科考试,往往名不副实,走过场的为多。对此,最好的说明是当时的民谚,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①有趣的是曹操青年时代,即后汉末年,也曾举为孝廉,《三国志?武帝纪》谓其“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年二十,举孝廉为郎”。曹操的才能来得,自无疑问,但这位未来的政治家,“放荡不治行业”,与孝廉却联系不上。地方官推举的实际状况如何,可想而知。这是两汉时代官员集团的补充更新,以及文人入仕的一种方式。所以隋文帝废“九品中正制”,是任官方式的大改革,从统治集团更新的角度说,杨坚的这一新措施与前朝相比,是历史的进展。

但隋文帝时开的科目不多,仅“志行修谨”、“清平干济”等科。而且这几个科目与汉代的“贤良方正”、“孝,睇廉明”、“博学鸿辞”等相比,实质差异不大。所以,隋文帝的时代,只能说是科举的酝酿或萌芽。

正式开始实行科举的,当是隋炀帝。据《隋书?炀帝本纪》载,大业三年(公元607),炀帝下选士诏书,曰:

天下之重,非独治所安;帝王之功,岂一士之略。自古明君哲后,立政经邦,何尝不选贤与收采幽滞。……夫孝悌有闻,人伦之本,德行敦厚,立身之基。或节义可称,或操履清洁,所以激贪厉俗,有益风化。强毅正直,执宪不挠,学业优敏,文才美隽,并为廊庙之用,实乃瑚琏之资。……爰及一艺可取,亦宜采录,众善毕举,与时无弃。

由这份诏书可见,从炀帝大业三年起,科举列为政令,这项影响深远的政治文化措施,便从此正式开始。诏中还有“十科举人”语,指的是进士、明经等科目。唐人谓其科举上承隋制,此其渊源也。

隋皇朝在割据势力膨胀和农民起义的战火中,很快就灭亡了。由杨广(也包括乃父杨坚)开创的科举,后人大都没有在意。其历史功勋亦远不能与其开运河相比,但影响中国社会的政治文化和人们的思想心态,却是不可忽视的。

大多数人,虽然不一定知道杨广,但都知道大运河。杨广一生的最大功业当然是开凿运河。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开辟这条沟通南北的水上交通要道,其历史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这是一位奇特的皇帝,在历史上立下如许大功,留下的却是骂名。这倒不仅仅是因为人们从舞台或荧屏了解历史所致,而是历史文献,也都时见此人荒淫残暴的记载。杨广的谥号“炀帝”是个恶名。唐张守节《谥法解》曰:“谥者行之迹,号者功之名”,谓谥号乃一生行迹的论定。又曰:“好内远礼曰炀,去礼远众曰炀”,给他盖棺论定的便是个恶谥。不过,给杨广定此谥号的,可以推断是在唐代。杨广于扬州死于宇文化及之手时,李渊已占据隋代京城长安,立14岁的杨侑当了几个月的傀儡皇帝,实际上此时已是李家天下。可见,定杨广谥号为炀帝,论定他一生行迹的,乃唐代的官方。

杨广下诏开凿大运河,本来功不可没,谁也无法说出二话的。可是,笔杆子却说别的,大量有关记载,不说开大运河是好事,却去说此人开运河不过是出于荒淫目的,为了南下扬州观看琼花。后人所看到的种种记载,都说隋炀帝为了南下看琼花,给黎民带来灾难,云云。其实那都是唐人的说法。正史《隋书?炀帝纪》倒不见看琼花语,但在开运河过程中,给黎民百姓造成深重的灾难,却大书一笔。目的无非是要说明隋炀帝荒淫残暴。

李唐夺取隋代江山之后,于武德初年,唐高祖李渊下令修前朝史,主修者都是朝廷重臣,(隋书)修撰始于唐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到太宗贞观十年(公元636)才完成,执史笔的官方史家,还有其他亦写点野史杂记的各色人等。杨广于大业二年驾幸江都却见于正史,为表明新朝建立是绝对的“奉天承运”,迎合新朝,拍一记新主子马屁,猛烈斥贬前朝,给前代的帝王多加几个荒淫无道的罪名,也是笔杆子们照例要作的常见文章。修史者的运用史料,评价史实,自都带有强烈的褒贬色彩,取此舍彼,真真假假,谁个能说得清楚。

如果就事论事,于想当然的成分度之,杨广开运河,目的不可能如此肤浅简单如同儿戏。当年,他即帝位之前还是爵为晋王时,领重兵南下,攻克南朝陈的首都金陵。军需给养在战争中起何等重要的作用,作为领兵统帅当然是熟知和深知的。到他即位为帝之后,不可能不注意到,隋代建都位于北方的长安,为使皇朝安定,必须有赖于富庶的江浙源源不断供应物资,也是清楚不过的事。

于杨广其人总体计,无论是当时的皇帝,还是此前的领兵统帅,都是要解决南北漕运畅通的难题。于杨广的两重身份,这都不能不看到,更不能不想到。开凿运河,岂是那微不足道的南下看琼花。

隋炀帝开运河是为了南下游玩之说,在历史上虽然深入人心。后人几乎都在观念中接受此说。但亦有一些头脑冷静较有见地的人,充分看到开凿运河的历史功绩,因相信他的主观用意是为了游玩,评价也就不能不留有馀地。晚唐诗人皮日休写《汴河怀古》②便是这种心态。此诗曰: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怀古诗,通常以借题发挥为多,有诗人自身的语言和命意,与史家的论史各有使命。皮日休此诗,对史实另有见地,以后世“千里赖通波”的事实,说明开运河的功绩可与大禹治水相比。诗的开头二句,隐含有翻案意,又不敢直翻历史旧案,似亦相信开河目的与游玩,第三句曰“若无水殿龙舟事”,为自己留一退步。但其口气与简单断定开运河是为游玩,还是有区别的。

在唐人心目中,凡杨广干的,一概都是坏事。于是,杨广的荒淫残暴这些唐人形成的旧说,千馀年来,辗转承袭,人云亦云,遂成了历史定论。论定杨广的荒淫无道,自是以正史《隋书?炀帝纪》,撰史者一段给皇帝看的话云:

史臣曰:“炀帝爰在弱龄,早有令闻。南平吴、会,北却匈奴,昆弟之中独著声绩。于是矫情饰貌,肆厥奸回。故得献后钟心,文皇革虑。天方肇乱,遂登储两,践峻极之崇基,承丕显之休命。”

修史者的这段议论写得很有倾向,干了坏事,当然痛加斥责。说他做了好事也不是真意,而是别有用心,为夺取太子位置,“矫情饰貌,肆厥奸回”,达到登皇位目的。细究杨广其人,其实并非如止怀堪。

在杨广手中结束了西晋南渡以来的南北朝分治局面。他平陈后,执陈朝几名邪佞旧臣,“以其邪佞,有害于民,斩之右阙下,以谢三吴”,那是何等气概。假如隋代非短命皇朝,他那“南平吴、会,北却匈奴”,后世史家必将作为丰功伟业大书特书,尽情颂扬。如今隋代却是国祚不长,为唐所代。唐代史家的论述便自可随心所欲,强词夺理,好事也斥之为“矫情饰貌,肆厥奸回”。

后人非议杨广,还有说他陷害乃兄太子杨勇,夺取皇位继承权手段非正。宫廷事秘,皇家的权位争夺,原本就是无是非可论,历史上类似的事频繁得不可胜计。春秋五霸的齐桓公小白,晋文公重耳,谁个不是为夺得君位而兄弟之间争个你死我活。稍后的阖闾使专诸刺王僚,是堂兄弟争位。即如唐代,李世民于玄武门杀乃兄太子建成和其弟齐王元吉,取得帝位后,开政治清明著于史册的“贞观之治”,为头等好事。如果杨广确实是夺取其兄的太子位置而达到即位目的,为什么就是他的罪过?李世民是历史上少有的英主,有诸多史实可据。杨广被说成是荒淫残暴,做了有益于经济文化发展的事,也是出于坏心。事实如何,人们为什么形成这种现念,史家谁个能够真正说得清楚。

杨广当然也不是无可非议的。开运河是大功,但他即位为帝之后,过于陶醉皇权的至高无上,从不珍惜民力到滥用民力,以致民命不堪,利于后世的大功亦不能不走向反面,成为黎民的灾难。开运河之事为什么有此巨大的反差,这本来是供治者引为镜鉴的课题,而司马光等作《资治通鉴》时,对此却未着一字。对隋唐之交的论述,从来就是蒙有颇为浓重的历史迷雾。

其三,与运河和科举都无关,值得后人注意的,还有杨广的诗。

中国历史上的皇帝,能诌几句诗的很多。汉代开国的那位皇帝刘邦,就有颇为出名的《大风歌》,后来的汉武帝刘彻,也写过《瓠子歌》、《秋风歌》、《天马歌》等。清代的乾隆帝,论作诗数量,就连诗史上诗作最多的陆游,也不能与之相比。但这些作诗的皇帝,无论是偶尔为之的刘邦,还是没完没了作诗极多的乾隆,都只是彻头彻尾的皇帝,其心态和思维方式,与诗人都了不相干。

是皇帝,又各有些轻重不一的诗人气质,可算作诗人的皇帝者亦有几位。三国时曹魏的文帝曹丕,南北朝时南朝梁简文帝萧纲,五代十国的南唐中主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运河的历史发展情况简介
隋炀帝三下扬州为何来?
从一代英主到亡国之君——隋炀帝杨广
背负万千骂名的隋炀帝,是个文武双全,军政全能的末代皇帝?
琼花啊,这是?隋炀帝没见着,扬州太守说不是
历史上真正的隋炀帝,竟是“一代明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