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老的木榨油坊
岑溪糯垌,是一个盛产花生的乡镇,因此花生油也成了主要的农副产品之一;糯垌的花生油,开盖闻芳下锅飘香是名不虚传的。但多是铁榨的产品,也就是说榨油用的榨床[忘记了正确的叫法是什么,暂且就帮着起个名罢],是铁制的;而那些采用传统工艺榨油的,用的是木制榨床。这种榨油的方式,虽然与铁制榨床榨油方式差不多,可是油的味道就是不同,要上乘了许多。
随意估算一下,糯垌的花生油民间作坊,榨床应该在百余条左右的,但基本完全保持着木榨的,大抵也只有十来条榨床、而且几乎都集中在昙海村。听村民们说,天一亮,榨油房就开始工作了,我们来到的时候,一些工作已经到了结束的工序了;但我们依然能把榨油的过程都记录了一些。榨油房是专门为周围的村民服务的,完全没有从外地采购花生原料的习惯。而且他们说,用外地的花生,不管你是多有能耐也无法榨出与本地花生油媲美的味道与香气来。
村民一早就把自己收获的花生挑到了油房,用脱粒机把花生壳去掉,细致的挑选着花生仁,遇上不好的、不够饱满的都剔出来,然后再交到油房进行碎粒。
这些桶是做什么的呢?
如果不亲眼看到,的确是不懂的。花生进行了第一次碎粒后,就放到这样的圆柱弄桶子里蒸着。
待花生粉粒蒸到一定的温度后,就可以取出来压盘了。所谓压盘就是把花生粉粒压在用竹子编织成的圆盘中。这与铁榨用的铁圈有着明显的区别,木榨做坊里是尽量避免用金属工具的,听老师傅说,无论如何好的铁制工具,都会影响到油的中味道。
作坊里都有着大量的这样的竹圈。
师傅在整理着竹圈,准备压盘。
把碎粒后的花生压到竹子圈后,就可以放到榨床上进行榨油了;昙海村的木榨油床,基本上都是用坚硬的格木做成的;直径有五十厘米以上,整条树干,从根部到树干主体都是五米左右。中间凿空成圆槽型,树底根部宽大坚硬,做为压榨的起点。
而在榨床的中部底下,就放着一个或者几个瓷盘,用来装榨出的油。
这时候得到的花生油,就是乡间所说的头榨油。
因为头榨油是靠蒸花生碎粒提高温度而榨的,所以,头榨油水气比较重,成色也混浊,卖相不好,也容易积油根[也就是一些花生碎粒],但是用来炒青菜却是香得很的油料,成年人都喜欢更不用说孩子们了;普通的青菜或者菜干用此种油炒着,倒是滋味得很。
完成了头榨工序后,就把成饼的花生盘从榨床里拿出来,搅拌均匀后,再度放碎粒机上碎粒,目的是把花生粉粒碎得更为细小。
这是已经完成了头榨的花生饼
把完成了头榨的花生颗粒再度搅拌碎粒。
尽管是头榨工序,但是老师傅也是一直站在一旁监督与指导着,不容马虎。因为油的味道与出油率基本是一个油坊的生存基础与保障。
再度碎粒后,就得进行了榨油过程中最讲究技术的一顶工序:炒。
榨油,讲的是一蒸二炒,都得注意着火候;可是炒要比蒸来得更严格更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出油率与油的成色,香味等等。所以,炒这一项工序,不是谁都能做的,得比较有经验的师傅来操作着才行。而且,整个炒的过程是一口铁锅在火塘上,锅里炒着的花生粉末得用手来完成搅拌与炒作。师傅们说,有时候会借用一把小勺子,可是最终得用自己的手来感觉花生粉末的温度与干湿程度,不能有水气,有水气则油不纯正;但太干了又影响出油率而且油的味道会大大的打折。一天下来,一又手倒是象被炒熟了一样,说到此,师傅也嘿嘿的笑着说,没办法,做的就是这行,只好如此的承受着。
待炒到合适的温度后,就得重新细致的把花生粉粒压盘到竹圈子里;这时候的压盘,要比头榨压盘要求更高,要结实而均匀,为了更好的达到要求,往往借助工具增加压力,以前用锤子,现在方便一些,用的是镙旋原理的压盘机。
把压好的花生饼盘整齐放好,待师傅把豆饼再度放入木榨床上,进行下一步工序,二榨。
如何摆放,放多少,也是有讲究的,这所有的一切,老寒一旁看也看不出什么门道来,也就看个热闹罢了。但是劳动着的总是美丽的,这一些工序让老寒看着也专注得很。
待一切准备好了,就开始进行二榨了。这当中,我看到了一个改良了的地方,那就是从开榨起点,已经用上了改装了的千斤顶,不再象以前那样只能用肩扛着木棒、用楔子来增加压力,相对于以前的工具来说,毕竟省了人的力气消耗。
用上了千斤顶的榨头。
榨床的中部与摆放着的楔子,以前的一些楔子一头是尖尖的,现在不用了,这些楔子只是在榨头上埋补空间的。
这个用于连接千斤顶与花生盘的顶头,似乎浸泡了许多的花生油,可是师傅们说,其实并不渗透多少油,只要你用刀刮去一层,就发现里面是干干的根本就没有油能渗透进去,因为它与榨床是同一材质的格木,可见这样的木材是多么的密实与坚硬。
木榨花生油,是乡下农户每年都得经过的事;在榨油房里,没有完全的工作,就算是挑着花生来的,能帮上忙也会不让自己空闲着,会看看有什么能做的就帮着做着,这样自己的花生油能早一点榨出来,也不影响跟在后面的人们。
在当中看着这样的热闹场面,也闻着阵阵芳香,那心情是愉快的。
在榨油过程中师傅休息一下的时候,油坊就会有着这样片刻的宁静。
而排在后面等待着的花生粉粒也在安静的守候着。
跟随着父母来到油房的孩子们。
而这个丫头,怎么看也都象一个得意非凡的小公主。。。。
这也难怪的,乡下的农户,少的能榨出一两百公斤的木榨花生油,多的甚至有三五百公斤,这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了;而且是靠自己双手的劳动所得,不得意,还得意什么呢?在榨油房里,老寒与师傅们聊得不错,笑声阵阵,可是却无法隐藏着心里的担忧:在榨油房里工作着的,都是中年人甚至是老年人,老寒只在其中一个榨油房里看到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而他也仅仅是做着给花生碎粒的工作,什么时候他才能成为榨油的师傅呢?又或者说他会不会继续的干下去?
在乡下,很多的榨油房,大都换成了铁制的榨床,连炒着花生粉末也是用了电锅,基本上已经不用人力了,这样出来的油,真的不如由人的力气来完成榨油工序所得到的花生油的味道。
对于木榨油的作坊,是不是应该好好的保护好好的培养新人呢?寒风不知道,或者时代进步了,很多东西就不必守旧了吧?可是为什么,木榨油的吸引力却还是如此之大呢?
老寒不必想了,想也想不通的。可是却记住了在出村子时,遇到的一间老屋,没有人打理着,墙壁上渐渐的长出来植物来。连那些细细的砖头逢,也似乎在慢慢的消失着而渐渐导致砖头之间的粘力也在渐渐的消失。我在想,当我们这一代人还能看到还能吃到、而我们的下一代人却无缘看到更无缘吃到正宗的木榨花生油时,那到底是他们的幸运还是我们的悲哀呢?
听师傅们说,从开始有榨油的时候开始,昙海村的榨油房就用着木榨床来榨油,也试过有人用铁榨的,却没有人接受,都愿意到木榨油坊来榨自己辛苦种植收获而来的花生。每年榨油都得榨到农历八月十五以后才会停歇;可是,慢慢的愿意做油坊的年轻人都不多了,以后还能做多久,谁也不知道。
老寒听着,暗地里担忧着,但自己的确无能为力的为木榨花生油这样存在着许多年来了的榨油方式,挽留着什么。
放一组这样的相片上来,是为记。
木榨油坊百年飘香
作者:ndwww   文章来源:宁德网   更新时间:2009-1-1 11:46:19
 打油
守望百年油坊最后一缕飘香
近年来,随着先进的加工设备的引进,老油坊的市场逐步变小,村民多数的油茶果都贩卖给企业加工,只有小部分自留的油茶籽才送到老油坊来加工。
“为什么要用这个老油坊加工油呢?”记者问道。
“用纯手工压榨的山茶油特别醇香、浓厚,倒进锅里煎熬时,老远就可以闻见香味,”坊主郑振章告诉我们,山茶果摘回来将果肉分离后,果壳磨成粉末可以做蚊香等,剩下的油茶籽继续晒干后就用来榨出茶油。山茶油营养价值很高,富含人体必需的不饱和脂肪酸占90%,属于天然绿色食品。山茶油籽除了茶油可以使用外,压榨完的枯饼也还是可用之物,由于具有清洁、杀菌等功效,人们常利用它来洗发、清洗鱼塘、做蚊香、肥皂等。
 油饼装进油床
对于一些传统工艺和经过改造的工艺,郑振章有自己的看法,就拿油圈来说,自己用的竹篾油圈就比改造过的铁箍油圈好使。铁箍油圈压榨到一定程度就合起来,里面剩的油就出不来了;竹篾油圈则不同,如果剩有油,师傅用压力一直挤,越挤箍越小,里面剩余的油料一点点都能榨出来。按每床26片油饼110斤茶油籽算,每床的出油可到26斤。一般改成铁箍油圈的油坊很难达到。
在坊主郑振章看来,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保健意识的逐步提高,对食用油也越来越讲究,由于茶油、橄榄油等植物油是绿色食品,又具有降低胆固醇等功效,符合人体健康的需求,而倍受人们的青睐,因此市场前景还是十分广阔的。
但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这座古老的油坊又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榨油师傅们老的老、走的走,剩下的也都上了年纪。传统榨油靠的是体力活,而且榨油还有季节性,一年才做两三个月,赚钱又少。
“村里的青年人都出去打工赚钱了,谁还愿意学这个手艺。”面对着即将失传的油坊,郑振章的脸上写满了无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里飘油香,农村独有的气息,让我们跟随油香一起走近土榨油中
广西农村自榨花生油,100斤花生米500元榨45斤花生油,贵吗?
适合40-50岁的人做,一天收入3600元!农村又一暴利生意
纪实 I 百年油坊-古法榨油
青松随笔08.木榨茶油(下)
文乡记忆|枞阳上码头风云之“人和油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