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远古制陶方法来自仿生学的猜想
 

远古制陶方法的几种猜想

祁继庆在对比泥蜂巢和陶罐 记者何燕摄

泥蜂化石(下白垩纪)

祁继庆供图 泥蜂巢

彩陶

    我国是陶器起源的重要地区,从上世纪60年代以来,在我国南方和北方陆续发现了一批距今近万年的古老陶器遗址、遗存。然而,陶器如何应运而生仍为难解之谜。

    一次泥蜂巢酷似“缩小版”陶罐的偶然发现,令我省书法家祁继庆将泥蜂筑巢法与远古制陶工艺紧密相联。而且,随着进一步资料查证,他越来越确信:陶器是远古人类仿生学的结晶,人们在制做陶坯时采用的敷泥法和泥条筑成法以及后来彩陶器皿的式样,都是模仿古老的泥蜂做巢。这种见解是否正确、是否有其合理性呢?本报记者近日专程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彩陶研究方面的专家郎树德和赵建龙进行了求证。

    偶然发现:陶器制作从泥蜂做巢中得到启发?

    2013年5月初的一天,祁继庆在库房取画框时,粘在画框边的几个极像陶罐的泥制小东西引起了他的好奇:这不就是远古陶器的小样吗?取下小泥罐仔细一瞧:这六七只或完整或残缺的小泥罐成两排紧紧粘合在一起,高不过三四公分,大小均匀、罐口圆圆,罐体从下往上由一圈圈的泥纹绕成,内壁修饰得很光滑。这不禁让祁继庆想起,去年11月为西北师大博物馆做的一组彩陶制作场景人物雕塑中,有一人就在搓泥条;事后他问过彩陶专家郎树德,得知搓泥条是先民制作陶坯的泥条筑成法中不可缺少的工序。

    “小泥罐到底是什么东西的杰作?居然用到了古人陶坯制作的泥条筑成法,太令人不可思议了!”好奇心促使祁继庆多方查找资料,发现小泥罐的“主人”是比人类出现更早的大地生灵泥蜂,小泥罐是泥蜂的巢。进一步查阅相关资料和照片,他发现这小东西竟然连远古陶坯制作的另一种主要方法敷泥法都会。

    “制作陶器是远古人向这些小小的泥蜂精灵学来的吗?”祁继庆为自己的这个偶然发现而欣喜。

    随后,祁继庆带着无意间取到的泥蜂巢和照片资料向彩陶专家郎树德求教。得到的答案是:大地湾远古时期气候温暖湿润,水草丰茂、树木林立,生长着大象、苏门犀、苏门羚等亚热带动物,生态环境与现在截然相反,是各种小生物筑巢和繁衍后代的天堂。而祁继庆发现的泥蜂巢所在地,仅一墙之隔便是有水草有树林的小环境。他查到的资料显示,泥蜂属于世界性分布,已知约9000余种(不包括亚泥蜂种和同物异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类和数量均多,北极圈内也有泥蜂分布。

    祁继庆向专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先民们是因观察到泥蜂用泥筑巢而得到启发,用它们筑巢的方法和式样制作出了各种陶器。他们观察到泥蜂以旋转的方式盘筑泥条筑巢,就发明了早期慢轮旋转这种原始简易的工具。“早期的陶器纹样简单,之后出现的彩陶,犹如泥蜂身上的色彩图形,是不是远古的人们为了记住和感激泥蜂而采用了这种方式来表达?”祁继庆绘图向专家解释他查到的泥蜂巢的多种形状,有中间一支、下分多支者,也有类似于酒盅者,人们后来制作的多种器皿中,有不少是这样的形状。

    专家释疑:陶器制作源自远古人类仿生学

    5月底,记者就此事分别向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郎树德和赵建龙两位专家进行了求证。

    郎树德,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省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史前文化和彩陶文化。他熟悉掌握甘肃各地区各文化的特征;同时考察鉴定了数千件全省馆藏彩陶,积累了丰富的彩陶鉴定经验,对西北地区古文化、彩陶有比较全面深入的研究。1981年起主持秦安大地湾遗址的发掘、保护和研究工作,此项发现被学术界评为我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出版专著有《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主持人)、遥望星宿——甘肃考古文化丛书《彩陶》(合著)、《甘肃彩掏研究与鉴赏》。

    赵建龙,毕业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考古系(原历史系考古专业),现为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研究员。长于史前文物考古研究及甘肃彩陶、青铜、玉器等史前文物的鉴定。甘肃秦安大地湾原始聚落遗址的发掘期长达七年之久,他是唯一自始至终的参加者。在1985年取得国家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田野考古领队资格”后,相继主持发掘了礼县高寺头、庆阳南佐、兰州红古下海石、张掖民乐八卦营重要遗址和墓地的发掘。并参加了《秦安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的编写,主持编写了《兰州红古下海石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2009年,获国家文物局颁发的“从事文博事业30年荣誉证”。

    郎树德和赵建龙都明确告诉记者,陶器制作源自远古人类仿生学这一点是基本可以肯定的。

    郎树德说,远古人类的生活,经常会从自然界中得到某种启示,模仿动物是常有之事。通过观察陶片断茬和大地湾遗址中出土的模具,可以初步判定甘肃制陶最早用的是敷泥法;泥条盘筑法更为先进,可凭人手做出多种器形,延续了几千年。“但是人们是因为受到什么启示而采用泥条盘筑法来制作陶器,现在还没有答案。”郎树德认为,祁继庆提出的这种假说或推测,对于制陶文化的讨论和研究是一种有益的思路,“很有意思”,应该予以重视、鼓励,值得进一步研究、论证。同时,由于自己并不清楚泥蜂是以什么样的方式筑巢,他认为再做进一步验证的时候,应该有动物行为学方面的专家加入进来。另外,人类是否还从其他动物那里得到过启示,也都需要研究。

    专家观点:陶器制作或仿自植物种子壳

    赵建龙则认为,陶器制法学自泥蜂做巢有其可能性,但是这种可能性值得商榷。他介绍说,陶器的制作,一般认为起自距今约万年左右,大地湾彩陶最早的距今约8000年左右。确切来说,制陶的起源,即为什么人们要用泥来做器皿的证据,现在并未找到。早期制陶时,南方用泥片粘贴法、北方采用内模敷泥法;第二阶段都渐渐发展成为泥条盘筑法,即不用模具,直接用泥条盘筑成筒状,再拍打挤压而成;第三阶段则是快轮制陶法,即一次成形。

    “恩格斯曾在书中写过,人们用竹篮糊上泥打水,一不留神,竹篮掉进火里,烧成了壳。这是一种想象,但还是比较符合当时实际的一种合理想象。”赵建龙说,“不只泥蜂做的巢有形似陶器的,有些鸟类或其他一些昆虫的巢也有类似的形状;而且泥蜂做巢所用的其实并不是制作彩陶时常用的方法,泥蜂做的巢是没有骨架的,只是一点一点、一口一口塑泥而成,不需要模具。”

    “现在,南方一些少数民族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制陶方法——泥饼贴塑法。他们制做缸、瓮、罐时,常依托背篓或筐,用一块一块的泥饼贴在筐内壁上,然后用棍捶打、压紧,稍凝固后脱模,再继续拍打制作成形。”赵建龙说。泥蜂做巢有点类似于此,但这种方法并不是彩陶的制作方法。大地湾一期的彩陶采用的是半球体内模,制出的陶器是圜底的,这也是与泥蜂筑巢形状有区别的一点。大地湾一期,人们通常以细灰或细沙土在内模上敷一层作为隔离层。整个陶坯分为三层制成,最初敷的这一层是夹砂的,这样热胀冷缩后不炸裂。“为什么叫‘陶’,最初其实是淘洗的‘淘’。泥土经过淘洗,用沉淀下来的沉泥做的陶,叫细泥陶;淘洗不太干净的,叫泥质陶;夹了砂的,叫夹砂陶。”赵建龙说,据他们研究,大地湾一期的陶器应为砂胎底。即先在内模上抹一层夹砂胎,再敷一层细泥后,以缠绕了麻绳的木棍在表层上滚轧,让两层粘合得更紧,就出现了绳纹。这种木棍滚压绳纹的方式是日本人研究发现的。

    虽然赵建龙肯定了陶器制作源自远古人类仿生学,但他比较偏向于仿自植物种子壳的观点。因为先民们经常吃的植物的壳,会比泥蜂巢更容易引起他们的注意。“泥蜂巢只有二三厘米长的一点,以远古人的粗犷性格,加之白天狩猎、晚上回来烧着吃,整天在为生计奔波,不太容易注意到这么小的东西。”而像核桃、榛子等坚果壳,人们接触得更多,对它们的形状很熟悉,参照的可能性更大。尤其是亚葫芦,人们经常把野生的剖成两半取水,找不到野生的时,有可能仿照着做成陶器。在大地湾出土的陶器中,距今6000年时,就有与亚葫芦形状一模一样的葫芦形瓶。人们对葫芦的利用,几千年间没变过。

    祁继庆提出,彩陶纹饰源自泥蜂身上的花纹。对于这一点,两位专家都有不同看法。他们说,最早出土的彩陶,不论国内还是国外,彩绘都是用比较单一的红色和简单的线条,后来慢慢发展到较为丰富的色彩和纹饰,纹饰中有鱼、鸟、蛙、蜥蜴和鹿等。

    赵建龙认为,陶器制法学自泥蜂做巢,虽然有可能,但以当时的历史时段和人们的生活习惯,泥蜂巢不太容易进入人们的视线。因此,这种可能性不太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陶器文化的发展历程
屈家岭文化与荆楚文明
大地湾遗址
远古时期中国陶器分期及相关研究(北方古文化探源)
临夏地区彩陶文化之唐汪式陶器赏析
抟土成器 火中智慧——陕西历史博物馆藏史前陶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