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训蒙大意》:圣人教你如何培养好孩子 。

一个人,成为父母不难,难的是做父母,即承担起培养好孩子的重大责任。教养孩子的关键在于儿童时期的启蒙教育,就对人生的影响来说,于此而差,则无往而不差;于此而错,则无往而不错,可谓差之毫厘,缪以千里。而王阳明的《训蒙大意》在如何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能给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

王阳明(1472-1529)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被称为“有明第一流人物,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三不朽圣人。他一生非常重视教育,其《训蒙大意》又称《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是一篇专门论述儿童启蒙教育的专著,当时是作为晓谕江西诸县兴立“社学”而颁布的文告。明代的“社学”即地方小学,以教化农村幼童为主要任务。“教读”指社学的教师,刘伯颂是社学里的一位教师,其人物事迹不详。

王阳明认为,道德修养是儿童教育工作的中心,“明人伦”是道德教育的目的。

“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古代的启蒙教育,教的就是人伦纲常。当今的小学教育兴起了只注重记诵词章而不注重培养礼仪德行的风气,这完全背离先王的教育本义。以“记诵词章”为务,是儿童启蒙教育的一种错误倾向和不正之风。王阳明坚守儒家教育传统,提出“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即儿童教育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唯一的功课。

展开剩余87%

“夫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所谓人伦,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者而已。儿童教育的目的就是“明人伦”,“教者惟以此为教,而学者惟以此为学”。王阳明总结夏、商、周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

“明明德”“明人伦”都是指成就个人的德行。他认为,明人伦之外无学,“外此而学者,谓之异端;非此而论者,谓之邪说;假此而行者,谓之伯术;饰此而言者,谓之文辞;背此而驰者,谓之功利之徒,乱世之政。”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写道:“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正是有鉴于此,他猛烈抨击当时在科举制度影响下的学校教育以“记诵辞章”为务的风气,“师之所教,弟子所学者,遂不复知有明伦之意矣”。

他认为当时的老师之所教,学生之所学,都已完全失去了明人伦的立学本意。教学驰骛于记诵辞章,形成重功利而轻修养的风气,从此“王道熄而霸术焻;…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忽略道德修养教育,是导致许多重大社会问题的主要原因。他以教育家和哲学家的敏锐目光发现了教育的弊端:“近世所谓道德,功名而已;所谓功名,富贵而已”,堪称振聋发聩的警世之言。

因此,王阳明提倡把培养儿童的德行放在启蒙教育的首位,这对当时盛行重功利、轻修养的教育风气,无疑具有补偏救弊之功和一定的历史进步意义。

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性情,这是王阳明对于启蒙教育的另一条极有价值的建议。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一般说来,少年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讨厌约束,就像春天的草木刚刚开始萌芽,让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迅速发育,以至枝繁叶茂;如果摧残它压抑它,就只会衰弱枯萎。所以,儿童教育,一定要顺其天性,顺其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欢欣鼓舞,内心愉悦,他们自然就能不断成长进步。这就像春天的花草树木受到和风细雨的滋润,没有不萌芽抽枝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它们稚嫩的生命就会生机萧条,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儿童教育必须顺应儿童的身心特点,使他们“趋向鼓舞”,“中心喜悦”,这样才能生意盎然。

王阳明在《训蒙大意》中解释了为什么儿童教育要以“歌诗”“习礼”和“读书”为主要方式。

“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诱之歌诗”即引导儿童吟唱诗歌,一方面可以激发他们的志趣,另外,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吟唱诗歌时发泄其只能通过蹦跳呼喊才能发泄出的情绪,在抑扬顿挫的音律中宣泄出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情感通过正当的方式得以宣泄,有助于消除他们内心的忧闷和烦恼,使其精神宣畅,心气平和。所以,鼓励、引导儿童唱歌、吟诗、娱乐 ,都是为了让孩子心志畅达,防止因情绪的压抑而导致人格的扭曲,非常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健康。

“导之习礼”即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一方面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使儿童养成端庄的仪容和仪表,也是为了使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这些周旋揖让、拜起屈伸等礼仪动作,也有利于儿童锻炼身体,增强体质。

“讽之读书”即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开发他们的智力,增长他们的知识,也是为了使他们在反复的学习钻研中修身养性,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坚定他们的志向。通过读书以存其心,宣其志,培养儿童的道德观念和人生理想。

诱之歌诗者,导之习礼者,讽之读书者,所有这些教学活动,无一不是顺应儿童的天性,在志向上因势利导,性情上调理保养,潜消默化他们粗俗愚顽的秉性,使其行为逐渐符合礼仪标准而不感到拘束难受,其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中正平和的贤圣境界。这是先王推行教育的深意,也是王阳明所提倡的教育目的。采用这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源自王阳明作为教育家对儿童习性、天性的仔细观察、充分了解与深入研究,有利于儿童在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诸方面都得到全面发展。

在《训蒙大意》中,王阳明不仅批判了儿童教育中以“记诵辞章”为务而轻视道德教养的错误倾向,而且又明确指出了训蒙儿童不顾其身心特点,一味严管苛责的弊端。

“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狱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

王阳明指出,当前的儿童教育,每天只是督促他们读书习字以增长知识,责备他们严格约束自己以修身,却不知道用礼仪来引导他们;只想使他们变得更聪明,更有学问有知识,却不知道培养他们的善良之心,这都是“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的具体表现。老师体罚犯错的孩子,用鞭打,用绳子捆,像对待囚犯一样。于是,他们视学校如监狱而不愿入,视老师如寇仇而不欲见。孩子必然会借故逃学去嬉戏玩耍,作假撒谎来放纵其顽劣鄙陋的本性。久之,儿童的心性必然会逐渐趋向轻薄下流。他们只会得过且过,庸俗鄙陋,日益堕落。

作为父母,教育孩子的主要问题是溺爱,希望子女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爱之太殷,忧之太勤,比如种树,这其实就是在干扰树木的成长,是在毁坏它,是以树为敌、置之于死地的做法。对于父母的过份溺爱,老师对学生则往往责之过苛,这是学校训蒙教育的一个主要问题,这种情况,直到清代蒲松龄的俚曲小戏《逃学传》中还有生动的描绘。这出小戏写一个名叫夏才的小顽童在私塾里上学,因为不会写八股文,受到老师的嘲笑和责骂,因此下决心逃学的故事。夏才怨恨老爹娘把他送到私塾就等于断送在牢狱里:

白:“谁想我今年小运不济,觅了一个最不在行的师傅。他自上学以来,执笏掌板,拿腔作势,坐在一把椅子上动也不动,恰如泥塑的相似,钉子锭住一般。你说厌气不厌气!每日讲述作文,全不放我游走游走,比坐牢的更甚一遭。真正好苦也!”

唱:他在耳边不住的咶咶吵吵,絮絮叨叨,求疵吹毛;若有一些儿不好,半点儿错了,叫俺当院里跪着,日头儿晒着,砖头儿顶着,制的俺浑身上一似火烧,满腹里一似油浇!动不动箍钉儿头上捣,戒尺儿手上敲,打得俺两眼珠泪抛,满口牙乱咬!欲去无处去,欲逃无处逃…

白:有了,我如今知道东西,晓的南北,若在学中囚监死了,怎得世上风流为人?…我今但得不受师傅气,就在沟壑做了饿莩,也是情愿的。…你看天色将明,无人知觉,拿定主意,走他娘的罢!

唱:撇下了冤家子曰,可恶诗云,唯有逍遥玩耍,省得敝劳精神。背着师傅走羊肠,消却学堂帐,再不念文章,从今后逃出了天罗地网。

丑白:夏学生逃走了

白:“谁想我今年小运不济,觅了一个最不在行的师傅。他自上学以来,执笏掌板,拿腔作势,坐在一把椅子上动也不动,恰如泥塑的相似,钉子锭住一般。你说厌气不厌气!每日讲述作文,全不放我游走游走,比坐牢的更甚一遭。真正好苦也!”

唱:他在耳边不住的咶咶吵吵,絮絮叨叨,求疵吹毛;若有一些儿不好,半点儿错了,叫俺当院里跪着,日头儿晒着,砖头儿顶着,制的俺浑身上一似火烧,满腹里一似油浇!动不动箍钉儿头上捣,戒尺儿手上敲,打得俺两眼珠泪抛,满口牙乱咬!欲去无处去,欲逃无处逃…

白:有了,我如今知道东西,晓的南北,若在学中囚监死了,怎得世上风流为人?…我今但得不受师傅气,就在沟壑做了饿莩,也是情愿的。…你看天色将明,无人知觉,拿定主意,走他娘的罢!

唱:撇下了冤家子曰,可恶诗云,唯有逍遥玩耍,省得敝劳精神。背着师傅走羊肠,消却学堂帐,再不念文章,从今后逃出了天罗地网。

丑白:夏学生逃走了

蒲松龄以儿童的视角,描绘了私塾教育中过分严厉苛刻的一面。物极必反,过分的严苛与过分的放纵一样,都不是育才而是毁才。孩子因过分压抑而厌学、逃学,以求任情恣意,其害有不可胜言者矣!

王阳明反对用严苛粗暴的体罚等手段来对待儿童,认为这种做法背离儿童天性、摧残儿童身心,他深刻地揭示道 :“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认为这种做法是在驱使学生作恶,却又要求他们因此而向善,这怎么可能呢?

王阳明作为位高权重的官员,希望扶持社学以振兴赣南的地方教育,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人才;作为一个杰出的教育家,他提出训蒙教育要尊重儿童天性,顺应儿童性情,才能使其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发展。早在15世纪,他能就提出这一先进的教育理念,体现着圣贤名哲深刻的智慧和远见,对现在的儿童教育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极高的借鉴价值。想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就不可忽视王阳明在儿童教育方面的这些真知灼见。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儿童启蒙学”的教育价值(三)
宋代童蒙教育的主要特点
孟子论教
王阳明|拔本塞源论
学前教育史学习笔记 王守仁的儿童教育主张
蒙以养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