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紫砂文化20:无锡苏州上海南京博物馆藏品
 


 (无锡博物院藏紫砂壶)




一、无锡博物院藏品


1,明扁鼓形四系壶

 

 



2,明陈用卿提梁壶

 



3,清乾隆堆泥龙纹壶

 



4,清乾隆年制款壶

 



5,清紫砂点彩壶

 



6,清邵景南提梁壶

 



7,清松鼠葡萄壶

 



8,民国熙盛制鱼化龙壶

 



9,民国翻盖柿子壶

 



10,民国瓦当壶

 



11,无锡博物院藏紫砂壶

 



12,无锡博物院藏紫砂壶

 



13无锡博物院藏紫砂壶

 



 

 

二、苏州博物馆藏品


1,清鸣远款莲花壶

 



2,清中期曼生款柱础壶

 



3,苏州博物馆藏紫砂

 



4,苏州博物馆藏紫砂

 



5,苏州博物馆藏紫砂

 



 

三、上海博物馆藏品


1,清乾隆御制诗紫砂壶

 

 

 



2,清中期陈曼生制半瓦当式壶

 

 

 

 



3,清中期陈曼生款提梁紫砂壶

 

 

 



4,清中期瞿子治刻竹纹紫砂壶

 

 



5,清中期邓奎款金涂塔紫砂壶

 

 



6,清均釉紫砂壶

 

 



7,上海博物馆藏紫砂


8,上海博物馆藏紫砂


9,上海博物馆藏紫砂


10,上海博物馆藏紫砂




 

四、南京博物院藏品


1,明-大彬款梨皮提梁壶

全壶通高20.5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3厘米。

 
 
 
 制作年代为晚明。该壶外观大气,雍深古朴,具有早期紫砂壶雄浑大度的气质,亦是时大彬早期作品。紫泥调砂。壶胎外层有黄色细砂粒,俗称“梨皮”,器身呈现金星点,如撒金般闪闪生辉。盖里有阴刻“大彬”二字楷书款和藏壶者之“天香阁”阴文篆书小古印,是时大彬传世壶中完美的一件杰作。

时大彬(1573~1648年),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江苏宜兴人,是著名的明代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之子。他精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制壶,一脱尘俗,不务妍媚,朴雅坚致。风格优雅悦目,流畅灵活。相传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

 



2,清早期-陈鸣远款东陵瓜壶

壶通高11.2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51厘米。

 
 
 
 制作年代为清早期。该壶壶身似一只丰硕圆满的南瓜,整体造型巧妙自然,是陈鸣远的重要代表作品。壶底向里凹,中心有脐,虽隐于底却让人感到妙趣横生。壶腹部刻铭“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说明了制壶的巧妙构思,另刻“鸣远”行楷二字,还钤有“陈鸣远”阳文篆书印章款。

陈鸣远(1622~1735年),宜兴人,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制作精品文玩成就很高的名手。他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作品在仿生方面造诣最深。




3,清乾隆-殷尚款水仙花瓣壶

通高13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6.5厘米。

 
 制作年代为清乾隆。此壶造型作六瓣,水仙花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棱线十分有力度,筋纹类紫砂壶造型仿自锡器。盖身筋纹上下对应、合缝严密,体现出精巧之功。泥色赭红,质地温润,制作精到。流嘴细长昂出,风韵独具。底款“殷尚”阳文篆书印章款。

殷尚,清代乾隆时期宜兴紫砂名匠,据说姓陈。虽名不见经传,但观其壶器,制技谨严,制作精细纤巧,运线简练流畅。从殷尚水仙花瓣壶已可窥其技艺之高。




4,乾隆-陈荫千款竹节提梁壶

通高15.3厘米,口径6.6~7.5厘米,底径9.6~10.2厘米。

 清代制壶。竹节提梁壶是紫砂壶众多壶式中的传统题材,亦是经典壶式。该壶以壶嘴、提梁、盖钮为竹节造型,衬托整壶竹节要素。陈荫千将壶艺与文人情趣融为一体,明丽高雅。该壶是仿生壶中一件精巧的佳作。壶底钤篆书阳文“陈荫千制”方印。

陈荫千,清代乾隆时期宜兴紫砂名工,生卒年不详。工治砂壶,造型庄重,质朴大方,制作精良。




5,清中期-华凤翔款炉钧釉高身方壶

通高21.8厘米,口径8.9~10厘米,底径12.3~13.3厘米。

 制作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壶体硕大,气势恢宏,通体施蓝色炉钧釉。壶身呈方形,壶嘴内口竖排四孔。炉钧釉借鉴瓷器装饰手法,乾隆、嘉庆时期流行。底款字迹不清,似“荆溪华凤翔制”六字阳文篆书印章款。

华凤翔,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善做古壶,制工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传世器仅有仿汉方壶一把,掺砂作梨皮色,全壶巧而不纤。




6,清中期-孟臣款彩绘花卉纹矮梨式壶

通高7.1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7厘米。

 制作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壶胎呈微黄砖红色,壶把、壶嘴、壶钮罩蓝釉,壶身湖绿底釉上绘西番莲纹。罩釉施彩装饰手法借鉴瓷器,流行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底款“长波乍急寉声斯。孟臣制”行楷款。

惠孟臣,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荆溪人,壶艺出众,独树一帜,作品以小壶居多。且善于配制多种调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等,其中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所制壶式有圆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圆腹、扇形等,尤以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孟臣小壶享誉世间,后紫砂艺人作小壶多有追思其款现象,此壶应是一例。




7,清中期-彭年制曼生铭半瓜壶

通高7厘,口径6.1厘米,底径11.8厘米。 

 清代制壶。半瓜壶是经典的曼生十八式之一,因造型似半截瓜果而得名。该壶身铭“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倦乎仙”,署“曼生”款。盖内钤“彭年”阳文篆书小方印,底款“陈曼生制”阳文篆书印章款。

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寿、种榆道人、曼公、曼龚、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等,浙江杭州人。四体书都很精绝,篆刻学丁敬、黄易,而刀法的运用更为大胆,曾与宜兴茶具制作名家杨彭年等合作,仿古出新。这种名为“曼生壶”的茶具,一直被紫砂收藏家视为珍品。




8,清晚期-黄玉麟制款台式壶

通高7.7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13厘米。

 制作于清同治、光绪间。壶单孔直流,环形把,壶腹造型上小下大,平底。盖内钤有“玉麟”阳文篆书印章,底有“黄玉麟作”阳文篆书印章款。

黄玉麟(1842~1914年),清末制壶名家,为邵大亨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壶大家。他所制紫砂壶选泥讲究,作品莹洁圆润,精巧雅致,灵妙天然。黄玉麟最让人津津乐道之事是他曾经被金石收藏家吴大澂请入家中制壶,因借鉴吴所藏古代铜、陶器藏品的艺术风格,壶艺大增,留下了“供春壶”等佳作传世。




9,民国-寿珍款扁石壶

通高5.5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8.5厘米。

 
 制作于清末民国。砂泥呈赭色,泥质细腻。桥形钮,单孔一弯嘴,壶体扁圆,腹部双折成带状,微微内束。肩部刻铭文“桐君之录尤重”,署款“宾如刻”;腹部刻篆书“大吉羊宜用”,隶书“汉洗文”;底刻“艺古斋”阳文篆书方印章款;盖内有“寿珍”篆书阳文印章款。扁石壶亦是曼生壶式之一,流传甚广。

程寿珍,清咸丰至民国初期宜兴人,为近代制壶名匠,是一位多产的壶艺名家。其制壶用料精细,做工考究,所制之壶造型简朴厚重,以“掇球壶”名气最大。




10,民国-裴石民制松段壶

通高10.6厘米,口径6~8.2厘米,底径11.5~9.8厘米。

 现代制壶。该壶模拟苍松一段做壶身,壶内壁紫泥呈淡茶色,以似木质。外壁贴一层薄泥做成褐色树皮样,斑驳苍劲,节瘿断纹,活灵活现。盖内有“石民”阳文篆书印章款,底落“裴石民”阳文篆书圆形印章款。

裴石民(1892~1976年),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艺人,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长于水丞、杯盘、炉鼎等器制作,所制紫砂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以仿真果品最佳,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




11,民国-王寅春制绿泥半菊壶

通高7.7厘米,口径6.8厘米 ,底径12.6厘米。

 该壶系王寅春于1948年在宜兴紫砂陶业产销联合营业处所作,是其代表作之一。盖内为“寅春”阳文楷书印章款,底款“王寅春”。

王寅春(1897~1977年),宜兴紫砂名艺人,筋纹器巨匠,一代宗师。13岁即拜赵松亭为先生,在其陶坊随金阿寿学艺。20世纪20年代后,所制朱泥水平系列壶以胎薄轻巧而出名。30年代至上海作仿古器,1954年参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江苏省政府任命其为技术辅导,带徒50余人,高徒何道洪、王石耕、周桂珍、张洪华、高洪英等随后都成为有名的紫砂艺人。60年代多次承制国家礼品,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




12,明-紫砂提梁壶

(南京嘉靖十二年墓出土)

 
 




13,明-时大彬制紫砂壶

(福建省漳浦县万历三十八年墓出土)

 
 
 



 

14,明-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壶

无锡甘露乡出土,是紫砂壶艺术发展至成熟期的壶艺典范。

 把稍下刻款“大彬”(楷书)。

 

 
 



15,明-项圣思紫砂桃杯

 

 
 
 


16,南京博物院藏紫砂

 
 
 
 



17,南京博物院藏紫砂

 
 
 
 



18,南京博物院藏紫砂

 
 



19,南京博物院藏紫砂

 
 



20,南京博物院藏紫砂

 
 



21-33,南京博物院藏紫砂

 

 

 
 
 
 
 
 
  
 
 
 
 
 


紫砂文化20:无锡苏州上海南京博物馆藏品

 (无锡博物院藏紫砂壶)




一、无锡博物院藏品


1,明扁鼓形四系壶

 

 



2,明陈用卿提梁壶

 



3,清乾隆堆泥龙纹壶

 



4,清乾隆年制款壶

 



5,清紫砂点彩壶

 



6,清邵景南提梁壶

 



7,清松鼠葡萄壶

 



8,民国熙盛制鱼化龙壶

 



9,民国翻盖柿子壶

 



10,民国瓦当壶

 



11,无锡博物院藏紫砂壶

 



12,无锡博物院藏紫砂壶

 



13无锡博物院藏紫砂壶

 



 

 

二、苏州博物馆藏品


1,清鸣远款莲花壶

 



2,清中期曼生款柱础壶

 



3,苏州博物馆藏紫砂

 



4,苏州博物馆藏紫砂

 



5,苏州博物馆藏紫砂

 



 

三、上海博物馆藏品


1,清乾隆御制诗紫砂壶

 

 

 



2,清中期陈曼生制半瓦当式壶

 

 

 

 



3,清中期陈曼生款提梁紫砂壶

 

 

 



4,清中期瞿子治刻竹纹紫砂壶

 

 



5,清中期邓奎款金涂塔紫砂壶

 

 



6,清均釉紫砂壶

 

 



7,上海博物馆藏紫砂


8,上海博物馆藏紫砂


9,上海博物馆藏紫砂


10,上海博物馆藏紫砂




 

四、南京博物院藏品


1,明-大彬款梨皮提梁壶

全壶通高20.5厘米,口径9.4厘米,底径13厘米。

 
 
 
 制作年代为晚明。该壶外观大气,雍深古朴,具有早期紫砂壶雄浑大度的气质,亦是时大彬早期作品。紫泥调砂。壶胎外层有黄色细砂粒,俗称“梨皮”,器身呈现金星点,如撒金般闪闪生辉。盖里有阴刻“大彬”二字楷书款和藏壶者之“天香阁”阴文篆书小古印,是时大彬传世壶中完美的一件杰作。

时大彬(1573~1648年),明万历至清顺治年间江苏宜兴人,是著名的明代紫砂“四大家”之一时朋之子。他精选紫砂泥调配成各种泥色制壶,一脱尘俗,不务妍媚,朴雅坚致。风格优雅悦目,流畅灵活。相传他的早期作品多模仿供春大壶,后根据文人饮茶习尚改制小壶,并落款制作年月,被推崇为壶艺正宗。

 



2,清早期-陈鸣远款东陵瓜壶

壶通高11.2厘米,口径3.3厘米,底径51厘米。

 
 
 
 制作年代为清早期。该壶壶身似一只丰硕圆满的南瓜,整体造型巧妙自然,是陈鸣远的重要代表作品。壶底向里凹,中心有脐,虽隐于底却让人感到妙趣横生。壶腹部刻铭“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说明了制壶的巧妙构思,另刻“鸣远”行楷二字,还钤有“陈鸣远”阳文篆书印章款。

陈鸣远(1622~1735年),宜兴人,字鸣远,号鹤峰,又号石霞山人、壶隐。清康熙年间宜兴紫砂名艺人,是制作精品文玩成就很高的名手。他出生于紫砂世家,所制茶具、雅玩达数十种,无不精美绝伦,作品在仿生方面造诣最深。




3,清乾隆-殷尚款水仙花瓣壶

通高13厘米,口径5.9厘米,底径6.5厘米。

 
 制作年代为清乾隆。此壶造型作六瓣,水仙花状,盖与壶身浑然一体,棱线十分有力度,筋纹类紫砂壶造型仿自锡器。盖身筋纹上下对应、合缝严密,体现出精巧之功。泥色赭红,质地温润,制作精到。流嘴细长昂出,风韵独具。底款“殷尚”阳文篆书印章款。

殷尚,清代乾隆时期宜兴紫砂名匠,据说姓陈。虽名不见经传,但观其壶器,制技谨严,制作精细纤巧,运线简练流畅。从殷尚水仙花瓣壶已可窥其技艺之高。




4,乾隆-陈荫千款竹节提梁壶

通高15.3厘米,口径6.6~7.5厘米,底径9.6~10.2厘米。

 清代制壶。竹节提梁壶是紫砂壶众多壶式中的传统题材,亦是经典壶式。该壶以壶嘴、提梁、盖钮为竹节造型,衬托整壶竹节要素。陈荫千将壶艺与文人情趣融为一体,明丽高雅。该壶是仿生壶中一件精巧的佳作。壶底钤篆书阳文“陈荫千制”方印。

陈荫千,清代乾隆时期宜兴紫砂名工,生卒年不详。工治砂壶,造型庄重,质朴大方,制作精良。




5,清中期-华凤翔款炉钧釉高身方壶

通高21.8厘米,口径8.9~10厘米,底径12.3~13.3厘米。

 制作于清乾隆、嘉庆年间。壶体硕大,气势恢宏,通体施蓝色炉钧釉。壶身呈方形,壶嘴内口竖排四孔。炉钧釉借鉴瓷器装饰手法,乾隆、嘉庆时期流行。底款字迹不清,似“荆溪华凤翔制”六字阳文篆书印章款。

华凤翔,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善做古壶,制工精雅而不失古朴风味。传世器仅有仿汉方壶一把,掺砂作梨皮色,全壶巧而不纤。




6,清中期-孟臣款彩绘花卉纹矮梨式壶

通高7.1厘米,口径6.3厘米,底径7厘米。

 制作于清嘉庆、道光年间。壶胎呈微黄砖红色,壶把、壶嘴、壶钮罩蓝釉,壶身湖绿底釉上绘西番莲纹。罩釉施彩装饰手法借鉴瓷器,流行于清乾隆至道光年间。底款“长波乍急寉声斯。孟臣制”行楷款。

惠孟臣,明代天启到清代康熙年间荆溪人,壶艺出众,独树一帜,作品以小壶居多。且善于配制多种调砂泥,有白砂、紫砂、朱砂等,其中以朱紫者多,白砂者少。所制壶式有圆有扁,有高身、平肩、梨形、鼓腹、圆腹、扇形等,尤以所制梨形壶最具影响。孟臣小壶享誉世间,后紫砂艺人作小壶多有追思其款现象,此壶应是一例。




7,清中期-彭年制曼生铭半瓜壶

通高7厘,口径6.1厘米,底径11.8厘米。 

 清代制壶。半瓜壶是经典的曼生十八式之一,因造型似半截瓜果而得名。该壶身铭“梅雪枝头活火煎,山中人兮倦乎仙”,署“曼生”款。盖内钤“彭年”阳文篆书小方印,底款“陈曼生制”阳文篆书印章款。

陈鸿寿(1768~1822年),字子恭,号曼生,又号曼寿、种榆道人、曼公、曼龚、夹谷亭长、胥溪渔隐等,浙江杭州人。四体书都很精绝,篆刻学丁敬、黄易,而刀法的运用更为大胆,曾与宜兴茶具制作名家杨彭年等合作,仿古出新。这种名为“曼生壶”的茶具,一直被紫砂收藏家视为珍品。




8,清晚期-黄玉麟制款台式壶

通高7.7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13厘米。

 制作于清同治、光绪间。壶单孔直流,环形把,壶腹造型上小下大,平底。盖内钤有“玉麟”阳文篆书印章,底有“黄玉麟作”阳文篆书印章款。

黄玉麟(1842~1914年),清末制壶名家,为邵大亨之后又一重要的制壶大家。他所制紫砂壶选泥讲究,作品莹洁圆润,精巧雅致,灵妙天然。黄玉麟最让人津津乐道之事是他曾经被金石收藏家吴大澂请入家中制壶,因借鉴吴所藏古代铜、陶器藏品的艺术风格,壶艺大增,留下了“供春壶”等佳作传世。




9,民国-寿珍款扁石壶

通高5.5厘米,口径7.4厘米,底径8.5厘米。

 
 制作于清末民国。砂泥呈赭色,泥质细腻。桥形钮,单孔一弯嘴,壶体扁圆,腹部双折成带状,微微内束。肩部刻铭文“桐君之录尤重”,署款“宾如刻”;腹部刻篆书“大吉羊宜用”,隶书“汉洗文”;底刻“艺古斋”阳文篆书方印章款;盖内有“寿珍”篆书阳文印章款。扁石壶亦是曼生壶式之一,流传甚广。

程寿珍,清咸丰至民国初期宜兴人,为近代制壶名匠,是一位多产的壶艺名家。其制壶用料精细,做工考究,所制之壶造型简朴厚重,以“掇球壶”名气最大。




10,民国-裴石民制松段壶

通高10.6厘米,口径6~8.2厘米,底径11.5~9.8厘米。

 现代制壶。该壶模拟苍松一段做壶身,壶内壁紫泥呈淡茶色,以似木质。外壁贴一层薄泥做成褐色树皮样,斑驳苍劲,节瘿断纹,活灵活现。盖内有“石民”阳文篆书印章款,底落“裴石民”阳文篆书圆形印章款。

裴石民(1892~1976年),原名裴云庆,又名裴德铭,宜兴蜀山人。著名紫砂艺人,擅制仿古紫砂器,颇负盛名。长于水丞、杯盘、炉鼎等器制作,所制紫砂器造型典雅别致,具有青铜器敦厚稳重之特点,尤以仿真果品最佳,有“陈鸣远第二”之美誉。




11,民国-王寅春制绿泥半菊壶

通高7.7厘米,口径6.8厘米 ,底径12.6厘米。

 该壶系王寅春于1948年在宜兴紫砂陶业产销联合营业处所作,是其代表作之一。盖内为“寅春”阳文楷书印章款,底款“王寅春”。

王寅春(1897~1977年),宜兴紫砂名艺人,筋纹器巨匠,一代宗师。13岁即拜赵松亭为先生,在其陶坊随金阿寿学艺。20世纪20年代后,所制朱泥水平系列壶以胎薄轻巧而出名。30年代至上海作仿古器,1954年参加宜兴蜀山陶业生产合作社,1956年江苏省政府任命其为技术辅导,带徒50余人,高徒何道洪、王石耕、周桂珍、张洪华、高洪英等随后都成为有名的紫砂艺人。60年代多次承制国家礼品,为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




12,明-紫砂提梁壶

(南京嘉靖十二年墓出土)

 
 




13,明-时大彬制紫砂壶

(福建省漳浦县万历三十八年墓出土)

 
 
 



 

14,明-时大彬如意纹盖三足壶

无锡甘露乡出土,是紫砂壶艺术发展至成熟期的壶艺典范。

 把稍下刻款“大彬”(楷书)。

 

 
 



15,明-项圣思紫砂桃杯

 

 
 
 


16,南京博物院藏紫砂

 
 
 
 



17,南京博物院藏紫砂

 
 
 
 



18,南京博物院藏紫砂

 
 



19,南京博物院藏紫砂

 
 



20,南京博物院藏紫砂

 
 



21-33,南京博物院藏紫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南京博物院珍藏名壶览胜
初四——在家按兵不动,躺着看遍馆藏好壶。
收藏在南京博物院的30件紫砂重宝
紫砂壶圆器发展史
历代名师名作
19历代紫砂名家小传3:清代名工黄玉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