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黄连阿胶汤之研究
在伤寒论中,方子不怎么常用,好像还算出名。研究研究
原文: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308条)
药物:黄连四两,黄芩二两,芍药二两,鸡子黄二枚,阿胶三两。
少阴病,张仲景老师怎么来个黄连、黄芩
看看前辈老师们的讲述吧:
陈慎吾老师: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血虚热高。不得卧乃精神不安,心烦之甚也。黄连、黄芩清热除烦,阿胶乃治血虚热高之良药,鸡子黄滋养血液,芍药敛阴血,故本方以清热滋血为治也。
黄煌老师:(方证)
1、心中灼热而烦,不得安卧,失眠,神情急躁,易怒等。
2、诸出血证或出血倾向。
3、面色苍白,口舌糜烂,精神萎靡,口燥舌干,手足心热,头昏耳鸣小便短黄。
4、心下痞,腹痛,或久利,下脓血。
5、舌质红或深红。
李翰卿老师:方义——此滋阴泻火、养血安眠之方。主治心烦不得眠。但必须具有口苦、喜冷的火证现象及脉来虚数等阴虚、血虚现象。
傅文录老师:本汤证中医称之为“阴虚火旺”,是指体内的阴津不足,导致阳气相对旺盛的一种病态,现代医学称为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体内的新陈代谢过快等与此相似”。
以上诸位老师的讲座应该比较的清晰。也没有什么的争议与不同的地方。可是我还是不怎么的理解。
从张仲景老师的“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就应该先看看少阴病的特点:脉微细,但欲寐。而此时竟然心中烦,不得卧。与少阴病的特点大相径庭?怎么解释?少阴热化证?
再看看用药近似的方子:
黄芩汤:黄芩三两,芍药二两,甘草二两,大枣12枚。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
葛根芩连汤:葛根半斤,甘草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太阳病,反下之,利遂不止,葛根芩连汤。
黄连汤:黄连三两,甘草三两,干姜三两,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半夏半斤,大枣12枚。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欲呕吐者。
泄心汤:大黄二两,黄连一两,黄芩一两(一说有黄芩,从)。心下痞按之濡。
半夏泄心汤:半夏半升,黄芩三两,干姜三两,人参三两,甘草三两,黄连一两,大枣12枚。呕而肠鸣,心下痞。
从方药上看:以黄连、黄芩为主的方剂,都有热。黄芩汤,葛根芩连汤,都是以下利为主诉。芍药也算是泻利药,黄连汤胸中有热,泄心汤也有热,心下痞。
再看看阿胶和鸡子黄:
阿胶:(本经)主心腹内崩,劳极洒洒入疟状,腰腹痛,四肢酸痛,女子下血,安胎。
鸡子黄:清热解毒,阴血少,须滋润者用之。
我把以前的关于芩连的日志贴在下面:
黄芩和黄连好像是亲兄弟,经常在一块。看看陈慎吾先生的:
黄芩:味苦,性大寒。消炎药。
药能:消炎,去湿热、镇痛。
药征:因充血或有炎性机转而见胸肋满、呕吐、下利、心下(自心下而下及于骨盆)痞者。
调剂:本药与黄连大致相同,惟兼镇痛作用,在胃能增加消化,在肠刺激蠕动,入血能阻止体温增高。合白术安胎,合芍药治下利,合柴胡退寒热,合猪胆汁除肝胆热,合桑白皮泄肺火。
黄连:味苦,性大寒。消炎药。
药能:消炎、除热、驱湿、止血、止利。
药征:烦悸、心下痞(自心下而上及于头)。
调剂:苦寒药皆能消炎,但多泻下者,惟本药既能消炎,又能去湿,故泻利时用之。可以降火去湿,即所以止泻。苦以坚之,本药当之无愧。能曾胃液,使消化机能亢进,治胃酸少,又能杀痢菌。
吉益东洞先生的:
黄芩:治心下痞也,旁治胸肋满、呕吐、下利也。
黄连:主治心中烦悸也,旁治心下痞、吐下、腹中痛
再看看芍药:
《本经》芍药气味苦、平,无毒。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遐,止痛,利小便,益气。
先看看陈慎吾先生的讲义吧:
芍药 :味苦酸,性微寒。收敛药
药能 :收敛气血津液,止利止痛,止拘挛。
药征 :筋肉之触诊上,有凝结充实之感觉而见挛急者,或身体不仁。
调剂 :本药为强性收敛药,发汗、祛痰、泻下、利尿诸方剂,不应使用。
吉益东洞
   主治结实而拘挛也,旁治腹痛、头痛、身体不仁,疼痛、腹满、咳逆、下利、肿脓。
陈修园:
气平下降,味苦下泄而走血,为攻下之品,非补养之物也。邪气腹痛,小便不利及一切诸痛,皆气滞之病,其主之者,以苦平而泄其气也。血痹者,血闭而不行,甚则为寒热不调。坚积者,积久而坚实,甚则为疝遐满痛者,皆血滞之病,其主者,以苦平而行其血也。
从陈修园先生的讲解最宜。
我对中药的理解,以芍药最迷惑。什么“敛阴”,什么什么等等。《本草思辨录》说他既敛又破,仲景师又说“228条的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明明把芍药与大黄连在了一起,说明芍药是破的。其实从陈修园的“皆血滞之病”,悟出:芍药主治血滞。证见“肌肉挛急等等”。
从陈慎吾老师的药理讲座上看到:芩连都是消炎药(不好意思,西医名词)。其实芍药也是消炎的。
综合以上。我可否这样解释黄连阿胶汤:
由于患者患慢性的炎症而进入了少阴病的状态,那就是“脉微细,但欲寐”,患者的肌表一定有畏寒的表现,少阴就是气血俱虚——阴血少,阳气也不足。
可是同时,由于患者的炎症(张仲景老师那时还没有炎症这种说法),就是证见心中烦热。这是中医研究者一直强调的“虚烦”。虚烦也分好多种,如果不引入现代的概念,我可说不明白。此“虚烦”与栀子豉汤的“虚烦”应该是有区别的,其区别就是——此虚烦为内伤炎症引起的烦,由于炎症,所以从体内发出来了热。由于炎症的发热,所以只是“心烦,不眠”。而栀子豉汤的热,是阳明外热,由外邪引起的。黄煌及其他现代研究者同时认识到黄连阿胶汤的适应症有出血的现象,出血现象,应该也是炎症的反映,但是没有提到西医的名词“炎症”。所以消炎,除热烦。于是用“黄芩、黄连、芍药”。
由于患者陷入少阴病的状态,同时内有炎症,所以在消炎的基础上加鸡子黄、阿胶来补充阴血与阳气。
于是就有了“黄连阿胶汤”。
呵呵,一管之见。
见笑了
                                        
                                          2009-11-24初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4.黄连阿胶汤:热伤少阴,热伤肾阴,心火偏盛。症见心
黄连阿胶汤药证
王四进老师经方中医讲堂(58)酸苦除烦法;黄连阿胶汤
中医常用经方28个
黄连阿胶汤黄连四两 黄芩一两 芍药二两 ...
民间祖传秘方大全(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