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转载]中基1.气一元论/阴阳/五行
辽宁中医学院李德新教授主讲


1.气一元论

气的哲学意义
常识概念 ─ 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如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
哲学范畴 ─ 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抽象的物质概念,物质与功能的统一。
泛意 ─ 泛指任何现象,包括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

第一,谈谈气的哲学意义,气这个概念,从常识到哲学,经历了一个过程,在中国的古代文献,包括中医的文献当中都可以表现出来常识性的概念,是指具体科学的物质概念,比如,在中医的古书当中,提到云气、水气、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等,它最初是作为常识概念出现的,妇孺皆知的,而这个概念表述的是具体的物质,具体的物质概念。

哲学范畴,人们从常识的概念,认识不断的深化,从具体经过抽象,上升为哲学概念,那么气这个哲学概念是什么呢?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是物质与功能的统一,这个概念,它有几个要素: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这是一个最基本的内涵,这种物质肉眼难以看到,极其细微的物质。它具有运动的属性,所以从哲学上讲,它是具有运动功能的客观实体。用它来说明世界的本源,因为气是构成世界万物的本源。

它是一个抽象的物质概念,大家注意,哲学的物质概念是抽象的物质概念,中国哲学这个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有什么样的重要特征呢?和西方哲学所说的物质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在最后这一个要素,是物质与功能的辨证统一,这一点从古至今,中国的哲学表述气一直是这样一个观点,就是说气是极细微的物质,它具有运动的属性,同时它还有功能的含义,用我们今天的术语表示它,就是物质、功能的统一,注意物质和功能统一,绝不是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两个含义,如果既可是物质,又可是功能,那就是二元论,说物质和功能统一就是一元论,想到气就是物质的时候,同时思维就必须反应出它有功能,而我们考察问题,是从功能来考察这个气的,它-气这样一个定义,也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科学思维方法,系统整体的科学方式,这里面请同学们记的,一、气是物质,二、它有运动的属性,三、它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四、物质和功能统一,把这些内涵记住了,才真正了解中医学所说那个气的真正含义,这是指从哲学层次来说。

在中国文化的发展过程中,在气学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仅是用气这个概念,不仅仅是表现它,说明世界的本源,说明世界如何来运动,而且精神现象也用气来解释,那发展到这儿,由原来的哲学意义又加以引申,如果说上述气是极其细微的物质,具有运动的属性,是构成世界的本源,是物质和功能统一,是气这个概念的本义的话,那么气不仅指物质现象,而且还指精神现象,进一步来引申,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所有的现象都可以用气来表达,都可以用气来说明,在这种条件下,气的含义就由本义引申为,我们称之为泛义,在中国的文化当中,气的泛义是指世界上任何现象,不仅仅是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这个人有人气,讲这个人,讲的精神现象,有阳刚之气,柔弱之气,它说明的是精神现象,孟子讲,讲仁学,讲浩然之气,由此可见,在中医学气一元论里面,气的第一个概念,它表述了这个概念,表述的含义在哲学含义,要求大家记住的是它的本义,同时了解在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包括在中医学的论着当中,使用气这个概念,不仅仅说明物质现象,而且也在说明精神现象,但是它的本义记清楚。

气的医学含义

  1. 中医学的气系统
    生理之气为核心自然之气 ─ 天地之气、五行之气、四时之气等。
    生理之气 ─ 人气、阴阳之气、清浊之气、脏腑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
    病邪之气 ─ 六淫之气,恶气、毒气等
    药物之气 ─ 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
  2. 气的医学含义:人体之气。 
    运行不息,极细微的精微物质 ─>生命物质与生理功能的统一
    生命物质系统 ─> 气 ─> 血精津液 ─>
中医学的气系统,从内经开始就已经构建完成了,可以分为自然之气、生理之气、病邪之气、药物之气等等,在中医学的气系统当中,是以人体生理之气为核心的人体生理之气称为人体之气,自然之气,天地、五行、四时、生理之气,在内经有人气、阴阳、清浊之气、脏腑之气、真气、宗气、营气、卫气等等,这些概念在内经里已经都形成,病邪之气有六淫之气,有恶气、毒气等等,药物之气有寒、热、温、凉四气,酸、苦、甘、辛、咸五味之气等等,这一些都属于中医学的气系统的一些基本概念,其中核心是生理之气
那么中医学里面气的医学含义是指什么说呢?是指人体之气,这个人体之气是运行不息,极细微的精微物质,就人体之气言,它是精微物质,极细微的精微物质。这个物质系统,包括气、血、精、津液,这个气血精津液的物质系统,气是最大的概念,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派生的,中医学人体之气这个概念是什么呢?是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的统一,它与气的概念的哲学含义,它是物质和功能的辨证统一是相一致的,是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的统一,大家来研究、来学习中医学里面气的时候,一定要牢牢的记住,坚持这样一个观点 

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

(一) 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

  • 宇宙─天地合气,万物自生,“通天下一气耳”
  • 生命─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生,全赖乎气

(二) 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及其存在形式

  1. 气的运动变化:物生谓之,物极谓之,“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
  2. 气的运动形式:升降出入。形化 ─> 气化 ─> 行气转化
  3. 气运动的根源:气有盛复,阴阳相错。 
    气 (阴气、阳气) ─> 感应、可入、渗透 ─> 相互作用影响 ─> 万物化生

基本论点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包括两个方面: 中医学认为,世界(就是宇宙)是由气构成的,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老子说“通天下一气耳”,也就是说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本原于气,中医学这样的观点,是源于中国古代哲学气论思想,在中医学,大家翻开内经看,历代书在论述世界的构成的时候,都讲气是世界的本原,论述生命的时候,讲天地是由气构成的,那人呢?中医讲“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之所生,全赖乎气”,那么就是说生命本原于气,生命是物质的,什么物质呢?本原于气,那么生命怎么形成的呢?是“天气合气,命之曰人”,这生命是自然运动的结果,是天地之气运动变化的结果,说人的生命过程,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取决于气的运动变化,说“人之所生,全赖乎气”,气一元论的内容里面第一个观点,就是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里面请同学们掌握两个最基本的思想,

一、气是构成世界的本原,

二、生命运动,也是由气构成和运动的结果,也就是说气,一是宇宙的本原,

三、也是生命的本原,那就是说天地人本原于气,所以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是从气论学说,气一元论来认识世界,认识生命这个角度,世界本原于气,世界的运动变化,是由气运动变化的结果,生命本原于气,生命过程就是气的运动变化过程

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及其存在形式,那么这个气的性质,它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它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它的属性,它有运动的属性,那么气运动以后,就有表现的形式,我们看气的运动属性,中医学强调气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在中医学的文献里面,讲说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讲变、讲化,这句话就是气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用气的运动变化,可以说明事物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下面这句话,大家不需要背,理解这个意思,说“气始而生化,气散而有形,气布而蕃育,气终而象变,其致一也”,这句话的内涵告诉我们,随着气的运动变化,事物就表现为发生发展衰亡的过程,生命就表现为生长壮老已的过程,自然界的变化,生长化收藏,事物的变化,发生发展和消亡,生命运动的生长壮老已,本原于气,都是气运动的结果

存在形式,它叫升降出入,中国古代哲学讲气升降出入,咱们中医学也讲气升降出入,这个术语是源于中国古代哲学,不是我们医学自己的、独立的科学术语,而是移植过来的,那么运动的结果有形化、有气化,形化、气化两者不断的变化,用另外一个术语表达叫形气转化,肉眼可见称之为形化,气的运动过程肉眼不可见叫做气化,形化气化两者不断的运动,形成形气转化,说世界的变化是形化气化,形气转化的结果,生命也是如此,用这样一个观点解释生命,叫生命有机体,就是气不断的进行升降出入气化的机体。

讲气运动的根源,气运动的原因用气本身来说叫气有胜复,中医的术语,内经讲“气有胜复”,这个气运动起来以后,表现为内部的阴气和阳气的运动,说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二,阴气阳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用地道的中医术语来表达,叫气的阴阳相错,使气不断的发生升降出入,形化、气化,形气转化这个过程,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气本身一分为二,分为阴气阳气,阴气阳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使气发生了运动变化,气有什么特性呢?气有感应性,相互感应,那么中国哲学里面这个气,是无孔不入,具有侵入性,在事物之间可以互相渗透,这样它才能够不断的形化和气化,也就是说阴气和阳气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表现为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应,气由这个事物可以到另外一个事物,形成另外一个事物,它们在事物之间可以相互渗透,这个相互影响的结果,万物化生,才形成了世界万物,才构成了生命的运动

(三) 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

  1. 中介的含义:表征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概念。
  2. 气的感应性:指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
  3. 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
    • 可入性:气很细微,既无形质又有形质,无处不入,无所不有,贯通一切
    • 渗透性:渗入其他事物之中或吸收其他事物的成分,而使自己变为阴气、阳气、风气、云气、天气、地气等,表现为气的多样性

中介是表征不同事物和同一事物内部不同要素之间,间接联系的概念。

什么叫做气的感应性,气的感应性是指气一分为二,表现为阴气和阳气,阴阳二气的交感相应,简单说,就是阴阳交感。

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可入性是因为气非常细微,既无形质又有形质,无处不入,无所不有,贯通一切,渗透性是指气能够渗入其他事物之中,或老是吸收其他事物的成分,而使自己变为阴气、阳气、风气、云气等等,表现出气的多样性,这是气的可入性和渗透性。

上述三者,就是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基本内容,我们这里简要的介绍一些它的基本观点,第一,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这个本原是物质,承认世界的物质性,承认天地万物由气所构成,承认生命是物质的,由气所构成,第二,气具有运动的属性,它运动的形式表现为升降出入,表现为形和气之间的相互转化,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内部阴阳二气对立统一运动的结果,第三,气是天地万物相互感应的中介,是指气具有感应性、可入性和渗透性,正因为它且有这样的特性,有中介的作用,事物之间才能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由这一事物表现为另一事物,派生出另一事物,表现为世界的五彩缤纷,表现出事物的多样性,就是由气所决定的。


气一元论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 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

  1. 自然观─人们对自然界的总的看法,气是世界的本原,天地人统一于气
  2. 医学观─天人合一,形神合一,人─社会─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
  3. 生命观─气是生命的本原,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
  4. 健康观─气和则为正气。 
    气化(气化为形,形化为气) 形气转化 (动态平衡)
  5. 疾病观─
    • 病因:气失其和为邪气,邪(气失和)正(气和)交争
    • 病机: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升降出入失常
    • 诊断:察五脏神形,知真气虚实。气失调─虚、滞、上、下、结、散、乱、...
  6. 防治观─治病之道,气纳为宝,整体调节,三因制宜,养生之道,以气为本。调气。

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确立了中医学的自然观,所谓自然观,就是人们对世界总的看法。中医学根据气一元论,认为气是世界的本原,从内经开始一直到现在,贯穿了全部中医理论体系。中医学强调天地人统一于气,就是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这句话就集中体现了中医学对于自然的总的看法,就是中医学的自然观,具体说来,中医学承认自然是物质,人是物质,生命是天地自然运动发展变化的结果,因此强调天地和人本原于气

建立了中医学的医学观,具体表现为天人合一和形神合一,天地人统一于气,做为人体来说,形体和生理功能本原于气,统一于气,任何一个人的生命运动,是人体的形材神统一的结果,有了形,才有功能。中医的气一元论,强调物质和功能的辨证统一,强调由于这个思想认识到形和神合一,形神统一,生命是形神统一的,这是如何看得生命运动,那么健康为形神合一,疾病形神不统一,这个思想来源于中医学气的基本概念,气论基本思想--天人合一,自然和人统一于气,天地人统一于气,根据这个思想决定了看待医学问题,考察人,人是自然的产物,人和环境是个统一体,人自身是个统一体,统一于什么呢?统一于气,这个观点来源于中医学的气一元论,这个思想反映了具体的医学观,具体的医学模式就形成了人--社会--心理的整体医学模式。

确立了中医学的生命观,中医学承认生命是物质的,从哲学的层次回答生命问题,认为气是生命的本原,从医学层次,具体科学来说,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呢?是“合阴阳之气,媾父母之精,两精相搏,形神乃成”,从哲学层次回答了生命是怎么形成的,又从医学具体科学的层次,来回答了生命是怎么形成。

确立了中医学的健康观,用气一元论来解释,用气的运动变化来回答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那么气和则为正气,气的阴阳二气的运动,处于一个和谐状态,称之为气和,内经讲“和则为正气”,中国古代哲学气论学说也讲了这句话,讲和则为正气,失和者为邪气,把它引入到中医学来,内经讲说“气和则为正气”,什么意思呢?是指气的运动变化处于和谐的状态,意味着健康,这是从气一元论来解释健康这个概念,具体表现为中医学认为健康,人的机体就是一个不断的升降出入,形化为气,气化为形,形气不断地进行转化,这样一个气化作用的机体,这个过程处于和谐状态,或者说叫做动态平衡,意味着健康。

确立了中医学的疾病观:用气一元论来认识病因,气失去和就叫邪气,所有的邪气用气的观点叫失和,那么气失和谓之邪,气和者为正,提出了邪正交争的基本观点,发病观点。病机,有一句非常好的命题,在中医这个文献里面说“气有不调之处,即病本所在之地”,说气在运动变化过程,在哪一点失去其和,在那一点就出现了疾病状态,具体地说表现为升降出入失常,说胃气上逆,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胃气应该下降,那么上逆,失去和,那它就发生了疾病。

确定了诊断观,中医学在气一元论的指导下,强调审察五脏的神形,通过四诊合参审察神形,要了解什么呢?了解真气的虚实,就是了解气的虚实,具体气虚实变化形态是什么呢?失调的形式是什么呢?有虚、有滞、有上、有下、有结、散、乱等等。

确立了中医学治疗疾病的防治观点,防治观,中医强调治病之道,气纳为宝,强调保护气,养生之道,以气为本,中医养生学里的一个调气学派,就是从气这个层次来认识,那么具体怎么样来调气呢?方法很多,基本指导思想就是整体调节,三因制宜,做到气纳,做到由不和调整为和,无论是治疗、或者是预防、或者是养生,都是以气为本,这是第一点,气一元论在中医学当中的应用,确立了中医学的医学观,具体表现为:自然观、医学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和防治观

(二) 确立了中医学的方法论

  1. 气化流行的整体观
  2. 朴素的系统的整体思维方式

确立了中医学的方法论,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建立了中医学的气化流行的整体观念,怎样来理解气一元论确立了中医学的气化流行的整体观念呢,气一元论强周天地万物本原于气,正因为如此,天地万物,天地人才成为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一我用它来回答,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最根本的原因,换句话说,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最根本的原因,因为它们三者统一于气,所以考察天地人,必须把三者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气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因此中医学认识天地人、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始终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考察。

中医学考察生命健康疾病的时候,是从人和天地之间的联系,从人自身的形和神的联系,来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体现了普遍联系的观点,这三者是中医学的基本观点,我们回到这个题上来,就是确立了中医学气化流行的整体观,这个观点是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基本观点,反应到医学里面来,回答了医学的问题,形成了中医学的方法论,科学思维方法论,系统整体的思维方式。

从方法论来说,思维方式来说,确立了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上面我在讲述气化流行的整体观时,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从思维方式来说,我们称它为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思维方式,所以定它为朴素的,就是因为它产生于古代的科学时代,人们通过直观和抽象,主要靠直观的顿悟,建立起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在这种条件下,我们称其为朴素,注意,中医学这个气一元论,所形成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不能称为现代的、科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为什么这样说呢?中医学的朴素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从整体来把握事物,把握得非常准确,但在微观层次上,认识的又有一定的模糊性,就是,不是那样精细,而现代科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它是在分析还原的基础上而形成的,它既要从整体来把握,同时它又要从精细的结构上,就是微观层次上来把握,现代科学的系统整体思维方式,是建立在现代科学的基础之上的,不是建立在古代科学基础之上的,虽然两者本质上相同,做为思维方式形式相同,但是产生于不同的科学时代,它们还是有区别的。

(三) 论述医学的基本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将在气血津液里面再进一步去讲述。

在管子到汉代以前,以管子为代表,用精气来解释气,他一句重要的话称气为「气者,气之精也」,气就是精气。直到今天常常还是气、精气混称,就来源于此.
    从汉代以后,再也不用精气来表述气,都统一用气,直到今天哲学界在论述中国古代哲学气一元论的时候,气就用唯一的这个字来表述,不再用精气这个概念表述气的概念,这是一,就管子本身,我们从逻辑学来看,说「气者,气之精也」,如果气作为个上位概念,说气之精也,那仅仅是气的最精华部分,如果称之为精气,说精气者,气之精也,那个精气应该是气的下位概念,如果气作为一个全称,那么精气就是一个特称,从逻辑学上来看,把全称概念和特称概念溷为一谈,违反了逻辑基本规律,所以我们在这裡面讲就用气,不用精气的概念,那么现在学术界也有两种意见
一种,中医学的气论学说不叫气一元论,不叫气论,就叫精气论;
二呢,确立为不用精气和气混称,所以这个教材裡面用气一元论,或者简称气论,不用精气学说作为这一节的标题。 

难点是气的概念,对于气的概念的理解:

  1. 中医学从哲学层次上强调气是一种极细微的物质,
  2. 气有运动的属性,
  3. 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一分为阴阳以后,分阴分阳,阴阳两端的对立统一运动。
  4. 气是物质和功能的辨证统一。

中国古代哲学所说的气,这样一个哲学概念,与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同的。咱们中国传统哲学从建立哲学气的概念,是以云气、天气等气体为模型,从直观,逐渐从常识概念,经过长时间的认识的不断深化,而抽象出来哲学的物质概念─气;而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建立在物理学基础之上的,是以静态的固体物质、固体模型为基础的,这两种不同的哲学体系,所建立的物质概念,它们的根据是不同,内涵是不同的。我们讲气的可侵入性、渗透性、感应性,是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所没有的,这就是气是物质又是运动,这一点,东西方哲学物质的概念是相同的。后面讲几点,西方哲学的物质概念是不存在的。西方哲学讲的物质就是物质,它在哲象的物质概念里面,不包括物质和功能的辨证统一;而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它非常强调气的运动性,是从气的运动、升降出入、气化、形气转化,来考察世界的发生发展,考察生命的运动。而不是从气的结构是怎样,这个结构怎样决定了世界的发生发展?怎样决定了生命的运动过程?这就是东西方文化的根本差别,所以请同学们在学习中医学的气一元论的时候,把重点放在对气的概念的理解。对于气的概念,在高等教育的教材里面曾经有过:

  1. 气是物质,物质说
  2. 气是功能,功能说,
  3. 气是功能和物质两义说,

从五版教材以后,最终大家意见基本统一,统一到气是物质。但是对气是物质这个表述方法,仍然是一者强调气只能表述物质,不应该有功能的含义;另一种意见,气是功能和物质的辨证统一,这种争论,这种研究,可以继续研究下去,大家也可以进一步去探索,但是我觉得最后,对气的定义,中医学气一元论里面,气的定义,到底应该怎么表述?应该尊重中国传统哲学的历史,还中国传统哲学本来面目,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来表述中医学气一元论,气的概念,而不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思维方式,来表述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如果我们把气仅仅限定为物质的含义,它不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我们前提是气是世界的本原、是生命的本原,天气万物的运动变化都取决于气。我们研究中医学,讲脏腑的生理功能的时候,心、肝、脾、肺、肾,就以心为例,说“心主血脉”,在这一点上,从生理上和现代的解剖、生理学,没有什么区别。“心主神明”,“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生命的主宰,就是不是单纯靠心脏的解剖,那个形体所能决定的,得出来的结论。正是因为中医学承认,按照中国古代哲学气的概念,承认气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而用系统整体的思维方法,从功能状态来考察生命运动,因此得出结论,脏腑的生理功能与它所依据的生物学基础,不是完全一致的,这才能解释得了“心主神明”,为什么中医学的脏腑,它的功能,不能单纯用解剖学来解释?无论现代解剖学、生理学,发展到什么程度,它也难以解释。这是由于中国的思维方式所决定的,归根到底是中国的哲学所决定的,它决定我们的思维方式,决定了我们对概念的表述,对事物的认识。否则的话,我们今天要从事科学研究,强调中医学那个气,中国古代哲学的气,不是物质和功能的辨证统一,只承认它是一个静态的物质,它是运动的物质,而不含有功能的意义,那么我们近期从事科学研究得出的结论,得出那些数据,就归结到解剖学上去了。我们就追求这物质是如何了,“心主神明”,物质如何,经络研究不就是个例子吗?经络的本质是什么?追求它物质基础就行了,就是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去研究中医?我想再一次强调中医学气这个概念,怎么样来理解中医学气的概念,我今天给大家讲的:

  1. 我的根据,不是我的发明创造,按照中国传统哲学,历代哲学家,对气这个范畴的研究成果,应该是怎样来表述它。这个表述,目前哲学界,也是学术界共识。
  2. 它符合中国人思维方式。
  3. 中医学从内经开始,一直到现在,研究所有的气,在不同情况下它的含义,都是这样来表述。它的基本内涵是这样,就是还中医学本来的面目,按照中医学思维方式来理解。

气一元论这一节,核心是气的概念,讲气是物质和功能的统一,它和既是物质又是功能二元论,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想到五脏的时候,第一讲到心,它是有形态的,我们讲了最早的解剖学,有形态基础,但是同时更重要又想到它的功能,把功能和物质统一起来来考察它,不是立足点,就看心脏,它的解剖形态是如何,无论是分子水平、量子水平,哪个结构决定哪个功能,不是这样的考虑,是总体来考虑,它有什么功能?这个思维方式,就是我们和西方的思维方式的根本区别点,也是中医学的思维方式的特点,如果这个思维方式建立不起来,就无从谈起我有中医科学思维。

-------------------------------------------------------------------

2.阴阳学说建立在“气”的基础上,与气一元论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是中国古代朴素的对立统一理论。阴阳是标示事物状态特征的范畴,一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二是代表两种对立的特定的运动趋向或状态  

一 阴阳的基本概念

(一) 阴阳的哲学含义

  1. 本义:阴气、阳气,气有阴阳,一物两体。
  2. 引申义:阴阳对待的两端,即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正蒙.太和》)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一于气,气有阴阳,屈伸相感。 
    阴阳交感(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
 阴阳的哲学含义,它的本义:阴阳在中医历代文献里面讲,它是叫做阴气、阳气,气分阴阳,一物两体分为阴阳,就是气分阴气和阳气,它的本来意义;如果说常识意义的话,阴阳最早的意义就是阳光的向背,以后引申为气候的冷暖,再进一步引申才出现了阴气、阳气,我们这里定义,从哲学的层次来定义阴阳,阴阳的哲学本义就是阴气、阳气,是气的一物两体,在本义的基础上引申义,经过很长时间的发展,在中国哲学史上,最后从常识意义、从本义,才引申为我们今天对阴阳的定义。

引申义是指阴阳对待的两端在中国哲学史的古书上叫阴阳对待,那个时候没有对立统一这个概念,是叫对待,叫两端,我们今天用现代的术语把它表述出来,阴阳的引申义是指相互对待的两端,这个判断哪来的呢?是气分阴阳,一物两体,这两体是两端,阴阳要相错,表现为气的胜复,它俩是相互对待的,张载的“正蒙.太和”里面说,“阴阳两端循环不已者,立天地之大义”,讲阴阳是一切对立的两个方面,引申义的最基本要素,阴阳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第二个要素,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运动是气本身所具有的特有属性,它的运动的根本原因,是气本身的阴阳的相互对待的两端的运动变化,因此说阴阳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对立统一属性,这是第二点要素。第三讲的这个引申义里面,回答了气和阴阳的关系,说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于一气,气,一物两体,气有阴阳,回到它的本义,那么这个气有阴阳,一物两体,这个学说是张载提出来的,他在中国哲学史上对气论的发展,发展到顶峰,到了明代的王廷相已经达到极至,那么这样一个命题,气有阴阳,一物两体,回答了气和阴阳的关系,用我们今天的术语来表达,说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于一气。

   气的引申义,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它的含义非常丰富
       一是指相互对待的两端,用今天的话讲说,阴阳是对立统一、是矛盾的,用阴阳学说来规范的表达,它是阴阳相对的两端,是一切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第一明确的做定义了,它的定义就是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二,它是气本身所具有的属性,讲气就离不开阴阳,什么样的属性呢?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达,相互对立的两端叫阴阳对立统一,对立统一属性。
       三,气和阴阳的关系:由气有阴阳,一物两体的本义引申为一气分阴阳,阴阳统于一气,说阴阳是气本身具有的对立统一的属性,气一分为二,分为阴阳,阴阳又统于一气,这就是它们之间的关系。

      用这个引申义,中国古代哲学,来说明世界天地万物的变化,来说明生命运动的变化规律,用我们今天的语言来表达,说阴阳交感,或者叫阴阳对立统一,用现在的语言讲,对立统一,实际上古书上叫阴阳相错,阴阳交感,是宇宙的根本规律,最后总结的结果,就是把上述三个要素,总结为一句话,阴阳是宇宙的根本规律,用现代语言来表达;用古书的语言表达,那叫“阴阳不测谓之神”,就是“一阴一阳谓之道”,用我们医学内经的话,内经的话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句话,不是内经本身的话,仍然是咱们中国古代哲学著作里面指出的话,说“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万物之纲纪...”,最后那句话是咱们中医学的话,叫“治病必求于本”,什么意思呢?认识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必须遵循中国古代哲学,阴阳学说给确立了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内经这句话,也充分体现了我们前面所讲的中医理论体系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它也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优势、特色,也是中医学的优势和特色之一,我们要理解,从哲学层次来理解阴阳的意义,就是我们上面所讲的这些。
       那么阴阳的医学意义呢?在黄帝内经里面,注意,医学本身的意义,并没有作出一个明确的定义来,这个定义直到张介宾在类经里面,类经.阴阳类里面,明确的提出来阴阳这个定义,它说“道者,阴阳之理也,阴阳者一分为二也”,就是阴阳即一分为二,那么什么是阴阳,阴阳一分为二,它也是从哲学层次来明确地作定义的,我们理解张景岳对阴阳的定义,医学含义说阴阳一分为二,是什么样的一分为二呢?一是气的一分为二,二,凡是用一分为二规定的概念,无论是实体或是属性,都属于阴阳概念的范畴,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述 
 

二.阴阳学说的医学意义

前面讲了阴阳学说的哲学意义,四个要素,医学上的意义,我们定义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气,一分为二,阴阳的第一个内涵,它的义项,对一分为二怎么理解,它包括哪些内容呢?它的内涵:

  1. 第一个就是指气的一分为二,就是指阴气和阳气而言,在中医学里面讲阴阳,一是指阴气和阳气,
  2. 第二个义项,在中医学里面,凡是能够用一分为二来规定的概念,无论它是实体,或者它是事物的属性,通通可以称之为阴和阳。
  3. 从总体上用阴阳两端、对待,阴阳相错,用我们现代语言就是阴阳对立统一,来回答世界万物,物质运动的规律,认为阴阳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

上述三者,就是中医学阴阳这个术语里面的基本内涵。把它抽象出来,用张景岳的话说,就是“阴阳者,一分为二”,怎样来理解张景岳的一分为二呢?通过上述三点,来理解张景岳的一分为二。

作为中医学,解释具体科学的具体问题的时候,那么阴阳这个概念,它的含义是怎么说的呢?我们用下面一句话来表述它,说阴阳是标示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和形态特征的范畴。阴阳是最大的概念范畴,

  1. 它可以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
    它既可以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比如,明暗、表里、寒热、上下、内外等等,相互对立的两种属性。在中医文献里面,找反义词,上下、内外、左右、背腹,这一些都是标示着事物相互对立的特定属性,都可以用阴阳来表述,所以说阴阳在中医学里面,它第一个含义是能够标示两种对立特定的属性,讲事物的运动的属性,
  2. 它可以标示两种对立特定运动的趋向或者状态,从动态来考察,动静、内外、上下、迟数,就是它运动的趋向,也可以一分为二。那么用阴阳来表达,是表达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趋向,无论是事物的属性,或事物运动的状态和趋向,都可以用阴阳一分为二,这样一种观点来加以表述。

这就是中医阴阳学说里面的医学含义,简单的说,“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那么具体表述为上述一、二、三,三个内涵,这是一般的规律。那么具体的规律呢?阴阳表示什么呢?它表示事物两种对立的特定属性,这里讲特定属性,阴阳规定事物的属性、状态是有条件的,它和矛盾论是不一样的,它有严格的规定性的,所以提出来叫做特定的属性和运动状态,它可以表示事物的属性,也可以表示运动的状态和趋向。但是前提是有条件的、是特定的,这就是阴阳的医学含义。

阴阳: 
日常概念、哲学概念、医学概念、三位一体
气、实体、属性

(三) 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1. 阴阳的普遍性:阴阳者,天地之道也。(《素问.阴阳应像大论》)
  2. 阴阳的相对性:相互转化性,无限可分性 ─ 阴阳二字,固以对带言,所指无定性(《局方发挥》) 
    * 无限与有限的对称,指分析与综合相对,无限可分性是指从一分二去看阴阳的普遍性。
  3. 阴阳的关联性:同一范畴,同一层次,即相关的基础上,才能用阴阳说明之。

在中医文献里面,阴阳这样一个概念,是日常的概念,像日光的向背、寒暑的更替、气候的冷暖;哲学概念,“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不测谓之神”,哲学,说“一物两体”,两体,相互对待的两端,这都是哲学概念;还要和医学概念,我们讲医学的含义的时候,具体讲医学,生命运动的属性,生命运动的趋向和状态,都可以用阴阳来规定它,讲人体之气,分阴分阳,人的运动状态分阴分阳,那表现为医学概念,三位一体的,由此提示我们,在学习中医的时候,分析阴阳的概念,它的具体含义,要分析清楚,它在特定的环境下,它是表示日常生活的概念呢?还是从哲学高度来说明问题呢?还是从医学本身来说明问题呢?要分析清楚,概念自然就清楚了,它也体现了咱们中国汉字的多义性,反应了中医学里面的科学概念的多义性,而中医学的科学概念,不是单义的,是多义的,具体反应为,所指阴阳可以是指气,一物两体,分阴气和阳气,也可以指具体的物质世界,也可以指事物运动的属性,这就是阴阳的基本含义,那么我们学习阴阳的概念,要在中医学里面,要分清楚哪些地方,阴阳的概念,是从哲学层次来说明问题,哪些地方又是从医学本身来说明问题,哪些是指气而言,哪些指物质实体而言,哪些指物质的属性和功能而言,这样才能够真正地理解气的含义,不至于把它混淆了,还要体现出来那个阴阳这一个术语,它的含义的多义性


第二个题讲阴阳的普遍性、相对性和关联性 内经讲“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我们前面讲它的定义的时候讲,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总规律,我们还原为传统的语言,内经的话叫“阴阳者,天地之道也”,这个道,在这个语境里面,理解为规律、规矩,阴阳是天地运动变化的规律,所以易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那么这句话怎么理解它的意思呢?就是阴阳的对立统一是宇宙的根本规律,它具有普遍意义,所以用古代哲学的阴阳学说,来解释事物的运动变化,来解释生命运动变化,我们中医学引入来以后,形成中医学的阴阳学说,用它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是第一点。

1.阴阳的相对性,我们前面讲阴阳的含义是相互对待的两端,我们判定事物的属性,事物运动的趋向和状态,是阴、是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所以“阴阳二字,固以对待言”,相比较而言,不是指某一个具体的事物,所以“所指无定在”,就是判定事物的阴和阳,是两者相互比较而言,前提是具有普通联系的事物,这两类事物,或者运动的状态和趋向相比较而言,来判定它的阴或阳,这就是阴阳的相对性,它具体可表现为:

(1)阴阳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如果绝对的就不能转化了,阴不可以转化为阳,阳也不可以转化为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正因为它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它们才能互相转化。

(2)无限可分性,大家注意,无限可分性,不是指一只笔按照数量的规定,每次都一分为二,无穷的分下去。阴阳的无限可分性,是从哲学上来说的,说无限和有限,它俩是相对而言的,同分析和综合一样,无限可分性是指从一分为二去看阴阳的普遍性,从一分为二去看阴阳的普遍性,这样来理解无限可分性,就是说在事物的运动变化过程中,永远可以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看待事物的运动、发展和变化,这才是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2.相互关联性,判定事物的阴阳,无论是从属性,或者是从运动状态和运动趋向,一个首要条件是,这两类事物必须内在具有关联,怎样才能叫做有关联呢?它们必须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上,也就是说在相关的基础上,才能够用阴阳来加以说明,说“日为阳,月为阴”,那么日月这两者,它俩是相互关联的,在这种条件下,这种事物才能够分阴分阳,说“日为阳,月为阴”,从性别来看,这个层次说“男为阳,女为阴”,这样的来判定它们,分析它们的性别和日月的变化,分阴分阳,是在各自的层次上来分析,就不能够说“男为阳,月为阴”,把这两者放在一起,它们在不在一个层次上,不属于同一范畴,不具有内在的关联性,不能任意地用阴阳来加以表述。

(四) 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

  1. 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依据: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 (《素问.阴阳应像大论》) 
    水为阴,火为阳,反映了阴阳的基本特性。
  2. 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 
    阴: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 
    阳: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暗晦的、物质的,...

用阴阳划分事物或现象阴阳属性的标准,也就是说对于事物,或者事物所反应出的现象,怎样用阴阳来说明?划分标准是什么?

依据,内经说“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用水和火的属性来反应阴阳的基本特性,由此类推,推理出来,火有热的属性,在运动趋向,有向上的属性,而水有寒冷的属性,运动趋向有向下的属性,根据水火这样一个属性,最早的阴阳的含义,就是冷暖,火具有温暖的属性,水具有寒冷的属性,从古人至今,划分事物阴阳属性,在咱们中医学里面就是以水火的属性,做为划分事物阴阳的根据。

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这个是根据水火的属性,做为反应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根据这个依据派生出来,具体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标准,比如,阳,凡属于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功能的等等,具有这样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就可以规定它们属阳,为阳,相反,凡是静止的、内在的、下降的、寒凉的、暗晦的、物质的等等,凡是具有这样属性的事物和现象,就可以规定它们为阴,大家注意,仍然是这两者划分事物的标准,是指两类事物相比较而言的,例如,物质和功能放在同一层次,它们两者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物质具有阴的属性,功能具有阳的属性,注意前提是这两者相比较而言的,前提,物质与功能相对而言,物质为阴,功能为阳,离开前提,把物质和功能相比较而言这句话去掉,说物质为阴,功能为阳,这个判断至少说是片面的,这个上面列出来作为我们本科生来说,只要掌握重要几点,事物阴阳属性划分的标准,基本就够用了,比如,从空间来看,上、下、外、内、左、右、南、北、天、地,相比较而言,规定上、外、左、南、天,规定它为阳,相反,下、内、右、北、地,规定它为阴,注意前提应是,这两者相比较而言,昼夜也是,昼夜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昼为阳,夜为阴,春夏秋冬,春夏和秋冬相比较而言,分阴分阳,温度,温热寒凉,同样是两者相比较而言,规定温热为阳,寒凉为阴,湿度,干燥湿润,两者相比较而言,规定干燥为阳,湿润为阴,重量,轻和重,相比较而言,轻者为阳,重者为阴,轻轻的上浮为天,浊阴的下降为地,亮度,明亮和暗晦,两者相比较而言,明亮为阳,暗晦为阴,事务的运动状态和趋向,功能与物质相比较而言,功能为阳,物质为阴,上下升降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上升为阳,下降为阴,运动的动态变化,动和静,两者相比较而言,动者为阳,静者为阴,人们的精神状态、生命的机能状态,与奋和抑制相比较而言,亢进和衰退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兴奋、亢进为阳,抑制、衰退为阴,前提是,划分事物阴阳的属性,前提一定是两类事物或者两个事物,一定是相对地比较而言的,在这个前提下,规定按照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依据和标准,我们规定,何者为阳,何者为阴,条件是非常重要的,是两者相比较而言的,舍此条件,不能任意规定,谁为阳,谁为阴。


表 1-1 阴阳属性归属表

属性空间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亮度事物运动状态
上外左南天春夏温热干燥明亮功能上升兴奋、亢进
下内又北地秋冬寒凉湿润晦暗物质下降抑制、衰退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 阴阳对立

  1. 阴阳对立的含义:阴阳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 
    对立、制约 -> 对立斗争 -> 事物发生发展变化 
    自然:气(阴气、阳气)、天地、日月、水火、寒暑、昼夜、升降、清浊...。 
    人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形神:形为阴,神为阳 
    气血:气为阳,血为阴 
    脏腑:脏为阴,腑为阳 
    察色案脉:色白为阴,色赤为阳 
    脉迟为阴,脉数为阳 
    烦躁为阳,萎靡为阴
  2. 阴阳对立的意义:一分为二的辨证观,阴阳二分的分类法。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阴阳对立,阴阳对立的含义:阴阳对立是指阴阳的双方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称之为阴阳对立。

阴阳对立这个概念,它包含了什么样一个原理呢?它能说明什么问题呢?阴阳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它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换言之,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阴和阳对立,互相排斥、斗争的结果。

我们在前面讲阴阳,第一条是讲阴阳具有普遍联系性,它们是互相联系的,说气分阴分阳,一物两体,那么阴阳又本原于气,我们在这里把它分解开来讲,阴阳对立,讲第一个概念,就是阴阳双方的互相斗争、互相排斥,这里面并没有排斥,阴阳之间,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

前面讲气分阴阳,讲气,它有可入性、感应性、渗透性,在这里为了学习,我们把阴阳对立,单纯强调对立,什么叫对立?用阴阳对立这个概念、这个原理,来考察事物,来说明事物,并不等于否定了阴阳之间它们互相制约,用今天的话说,没有统一就没有对立,对立和统一是一起的,用今天的话说,阴阳叫对立统一,咱们古书讲“气本为一,分阴分阳”,阴阳本原于气,讲的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既讲对立,又讲统一。那么对立,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是通过对立、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前提是既要排斥、斗争,它们又要互相感应,条件是必须是互相制约的,制约是统一的结果,没有统一就没有制约,没有制约就没有对立,这里面讲这个对立的含义,是要告诉我们中医学分析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的时候,始终用一分为二,阴阳对立统一、对立斗争的观点,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判定事物,在中医学里用阴阳对立的含义来说明问题,说是指阴阳之间的互相排斥和互相斗争,这两者的互相排斥、互相斗争,推动了事物的发生发展变化,这样一个原理,在中医学里就是用阴阳一分为二,这样一种观点和方法去认识世界,去认识生命的运动变化,去阐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比如自然界,我们把气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两者互相比较而言,相互对立,自然分,天为阳,地为阴,说天地这样一个事物,我们把它一分为二,分为天和地,日和月,这样一个事物,我们用阴阳对立的观点,分日为阳,月为阴,其他以此类推。

看人体,解释生命现象,说“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就是用阴阳对立的观点,来看待人的形体,它的位置,看待它的功能,因为生命是阴阳对立运动的结果,有了阴阳对立与斗争,才能够有生长壮老已的发生发展变化,所以说“生,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从形神来看,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形为阴,神为阳,这两者相比较,气血,规定气为阳,血为阴,饮食有气有味,说气为阳,味为阴,脏腑相比较而言,我们规定脏为阴,腑为阳,这些只在说明,通过这些例子,通过阴阳对立的这个概念,建立起这个概念,用这样一个概念,这样一个观点和思维方法,来考察生命现象,四诊,察色按脉也要分阴分阳,色白为阴,色赤为阳,迟脉为阴,数脉为阳,烦躁为阳,萎靡为阴,都是相比较而言的,这些例子,也是只在说明,中医学阴阳学说基本内容之一,阴阳对立这样一个概念,它反应出来的原理,告诉人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去分析事物,去认识事物。

阴阳对立的意义,阴阳对立,阴阳学说的内容之一,阴阳对立,掌握它的概念,掌握它的原理,掌握它的意义,它的意义旨在,为中医学奠定了一分为二的辨证观,中医学讲辨证论治,这里面突出的强调的是运动的观点,那么阴阳是气分阴阳,所以辨证观点奠定了中医学用运动的、联系的、矛盾的观点,突出表现为中医的科学思维观,这个思维方式,用矛盾分析的思维观,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看待事物,这个阴阳就是一分为二,相互对待的两端,用现代的术语说,就是矛盾,就是用矛盾的观点来看问题,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就奠定了中医学的辨证观。建立了中医学的分类方法,中医学一个最基本的方法,就是二分法,对任何事物属性、运动的状态和趋向,第一次分类,就是分阴分阳,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的科学是如此,中医学也是如此,在中医学里,对事物的分类方法上,最基本的方法就是阴阳分类方法,这就是阴阳对立这个概念。

(1) 奠定了中医学一分为二的辨证观

(2)为中医学提供了二分法的分类方法。

(二) 阴阳互根

  1. 阴阳互根的含义:阴阳之间的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彼此相须: 
    阳根于阴,阴根于阳。 
    阴以吸阳,阳以煦阴 
    无阳则阴无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自然:天地、日月、水火、寒暑、昼夜、清浊、升降 ... 
    人体:脏与腑,形与神,气与血,阴气与阳气... ,皆为阴阳互根 
    生命:生─阴阳互根,阴平阳秘 
    死:阴阳离决,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2. 阴阳互根的意义:普遍联系的观点,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互损。

含义,阴阳互根是指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在历代著作里面,都有很精彩的表述,说“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它就是表达了阴阳之间互根的关系,回答了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我们这个定义是现代语言,说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这种关系,或者关系去掉,定义非常简单,就是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称之为阴阳互根。

阴阳对立是讲两者之间的关系,阴阳互根还是讲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个定义从逻辑学来叫关系定义,说“阴以吸阳,阳以煦阴”,这八个字也回答了阴阳是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这个概念,阴阳互根的概念。

到了张景岳就讲“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还是讲阴阳之间的互根,那么最重要的,记住,我们说阴阳之间的相互依存、互为根据,谓之阴阳互根,甚至再加上一句,可以说“彼此相须”,也可以去掉它,不影响它的互相依存、互为根据那个含义,这是第一点。

用“阴阳互根“这样一个原理,使中医学从事物之间互相联系这样一个观点,去认识世界,来说明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比如,在自然界,天地、日月、水火、寒暑,昼夜、清浊、升降等等,我们在讲阴阳对立的时候,讲它们之间的两端、对待,而这两端和对待,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互相联系、互为根据,才能存在,才能构成了这对事物,因此,这个天地,一是两端,天为阳,地为阴,二,它们之间又是密不可分,彼此相须,相互依存,互为根据的,没有天无所谓地,没有地也无所谓天,它们必须同时存在,昼和夜也是如此的,我们规定“昼为阳,夜为阴”,这一类事物,两者相比较而言,是两端,昼一端,夜一端,说“昼为阳,夜为阴”,但是它们这两端又是有内在根据的,具有普遍联系的,表现为两者必须同时存在,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就是说必须互根,再举升和降,我们讲气机的升降,升和降,升为阳,降为阴,升降的两端,讲它的对立,而同时它必须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彼此相须,同时存在,有升无降,有降无升,都不可以,两者缺一不可,以下以此类推。

人体而言,上面讲阴阳对立的规律,说脏为阴,腑为阳,所谓脏腑,这两类是互根的,它不仅是阴阳在属性上是互相对立的,而且脏腑在同一范畴,脏和脥必须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彼此相须,生命运动才正常,“没有脏也无所谓腑,没有腑也无所谓脏”,强调人体脏腑之间的互相联系,它体现了阴阳互根,说形神也是如此,说形为阴,神为阳,形神统一,规定形和神分阴分阳的时候,强调形和神两者的对待,讲合一,讲它们互为根据、互相依存,单纯有形、单纯有神,都不可以,必须同时存在。

气和血也是如此,气和血,是中医学里面的生命物质的两大系统,前面在导论里讲,生命物质系统,有气、有血、有精、有津、有液,其中气是最主要的,血、精、津、液都是由气所派生出来的,就是经气化过程所产生出来的,气规定它属阳,在这个前提下,为了和它对偶,中医历代的医家,又在血、精、津、液当中,取出血与气相对,因此提出来,气和血是人体生命物质的两大系统,最早在哲学上是血在前,气在后,叫血气,是血气方刚,不叫气血方刚,后来表述,变为气与血,在咱们中医学里面,气和血这两个字,我们分开来讲。

中医学认为是生命的两大物质系统, 气血,这两个字,做为一个语言的符号,它另外一个含义,代表着精、血、津、液,实际上是生命物质的代称,也可以这样来理解,把它分开来讲,是气为阳,血为阴,再讲气和血相比较而言,它们俩有阴阳的对待和两端,但是又讲气和血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后面再讲气血的关系,讲说“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它们之间互相根据的,阴阳互根,说气为阳,血为阴,因此,表现为阴阳互根,就气本身,这是气和血相对而来的,就气本身,一物两体,分阴分阳,不仅要分出阴阳,气一分为二,分阴分阳,而阴阳本原于气,它们两个互相依存、互为根据、彼此相须,才能统一,表现为气的阴阳二气的互为根据,解释生命现象,生与死,我们强调“阴平阳秘”,是什么呢?阴阳对立、阴阳互根的前提下,才能够保证“阴平阳秘”,如果没有阴阳互根,就达不到“阴平阳秘”,无所谓健康,无所谓“阴阳匀平,阴阳和合”,死;我们说“阴阳离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那么从这个“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阴阳离决”谓之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反过来来理解,生不离决,不离决,那就必须是彼此相须,互为根据,阴阳互根,从阴阳离决又反证了“阴平阳秘”,就是必须是阴阳互根这样的条件,阴阳之间,不仅要对立,而且要互为根据,才能达到“阴平阳秘”,“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那么阴阳互根,一个时期的正常状态,不能互根,两者没有联系,就是谓之离决,孤阳也不可以,独阴也不可以,最后阴阳离决,人就要死亡了,这就是用阴阳互根这样一种观点,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来阐述生长壮老已的过程。

阴阳互根的意义,对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中医学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观察世界,考察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考察人的生命现象,一定是在天与地、人三者之间,互相联系的观点来看待,考察生命本身,人体内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以五脏为核心的五脏系统之间的关系,也是强调人体内部各个组成部分在普遍联系的前提下,最终达到“阴平阳秘”,生命过程才是正常的,疾病也是如此,都是在人体内部要从联系的观点,从整体到局部、局部和局部之间,要互相联系的观点,来考察生命现象和疾病现象,人和自然的关系,也是用联系的观点来考察,换言之,这样一个观点决定了中医学看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不是就人谈人,不是就人体本身某个系统谈某个系统,而始终是从整体联系的角度去考察问题,它反应了中医学的系统整体的科学思维方式,对阐述具体的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的时候,就是应用阴阳互根这样一个原理,来考察阴阳在消长变化过程中,彼此相须,互为根据,突出表现在病理上,强调“阳损及阴,阴损及阳”,由这个原理派生出来,中医在调整阴阳的时候,不是单纯调整阳,也不是单纯调整阴,而是把两者放到一个共同体当中,从阴阳互根的角度,同时进行调整,只是分清阳损和阴损,它们的主次而已,著名的治疗原理,在调整阴阳偏衰里还进一步讲,张景岳提出来平补的方法,左归和右归叫平补,他和王冰注释,“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重大的发展,奠定了中医学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考察问题。这个思想指导了古代的医家,创造了一个最著名的治疗原理,就是张景岳所完成的,这一点,我们在阴阳学说的应用,将来在治则这一章里,还要进一步讲。

8.(三) 阴阳消长

  1. 阴阳消长的含义:阴阳双方的增减、盛衰、进退,属阴阳的量变、渐变 
    阴阳消长的规律:阳消阴长,阴消阳长。 
    自然:阴阳的年节律
    • 冬至 ─ 气微上,阴气微下
    • 夏至 ─ 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 春夏 ─ 阳气多而阴气少
    • 秋冬 ─ 阴气多而阳气少

    阴阳的日节律:
    子时->阴消阳长->午时
    (子夜)<-阳消阴长<-(日中)

    人体:人亦应之,人体的阴阳节律与四时、昼夜节律相一致。
  2. 阴阳消长的意义:
    阴阳平衡(阴阳均平)─常(均)、生理、健康
    阴阳失调(阴阳失衡)─变(偏)、病理、疾病

阴阳学说基本内容的第三点阴阳消长。消长是指增减、盛衰、进退的意思。所谓阴阳消长,是指阴阳之间的增减、盛衰、进退的变化,阴阳消长的规律是阳消阴长,阴消阳长,就是阴与阳之间彼此消长,比如,在自然界,一年四季有阴阳变化的节律,冬至,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到了夏至,阴气微上,阳气微下,春夏期间,阳多而阴少,秋冬,阴多而阳少,这四季的更迭、变化,就反应出来阴阳消长的变化规律,就是阴与阳之间在不断地进行增进、进退,和发生盛衰的变化,阴阳消长反应了事物的数量的变化,自然界是如此,不仅是四季,那么昼夜呢也是如此,比如子时和午时,从子时到午时是阴消阳长,从午时到子时是阳消阴长,那么就是一天,一昼一夜,二十四小时体现了阴阳,昼为阳,夜为阴,它们不断地进行着阴阳消长的变化,就人体而言,也符合这样一个规律,人体阴阳消长的节律,有四时的阴阳,有昼夜的阴阳,它的阴阳变化,要与昼夜四时的阴阳相一致,也就是说,阴阳消长这样一个规律,自然界事物之间、阴阳之间,存在着彼此消长这样一个规律,那么人体,也存在着这样一个消长的规律,中医的阴阳学说,就是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人与天地之间,阴阳消长的规律,来阐明生命运动的变化,接下来我们讲一讲

阴阳消长的意义中医学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说明健康和疾病的问题,阴阳的消和长,体现了中医学这个动态的观点,阴和阳,它不是绝对的,它是运动的,出现了消和长这种规律,阴和阳在运动变化过程中,处于一个匀平状态,在哲学上称之为一,也称之为均,也称之为匀,在阴阳的消长过程中,处于这种状态下,对事物,意味着处于正常状态,对人体,意味着处于健康状态,所以中医才讲,“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张景岳讲的。

这个一、匀、均,是属于常态,属于生理状态,属于健康状态,中医所说的健康,用阴阳学说来解释,是指人机体内部,通过阴阳的消长变化,达到阴阳匀平的状态,机体与环境之间,通过消长的变化达到匀平状态,机体内部以及机体与环境之间,处于阴阳匀平的状态,意味着健康,属于正常的生命过程

用阴阳消长的观点,来阐述疾病的运动规律,阴阳匀平属于常,而阴阳不匀平,我们称之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有盛衰的变化,通通称之为偏、异、变,变、偏意味着阴阳消长的结果,不能够使机体处于匀平状态,于是从健康状态转化为疾病状态,这就是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在我们医学上,它的重要意义,一言以蔽之,中医学用阴阳消长这个原理,建立起通过动态量变化,这样一个观点,去看得阴阳的运动,来看待事物和生命的运动变化。

(四) 阴阳转化

  1. 阴阳转化的含义: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属于阴阳的质变,突变。 
    阴阳转化的条件:“重”,“极”,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自然:四季更替, 冬至─阳生, 夏至─阴生,日中为重阳,夜半为重阴。 
    人体:
    气化过程─化气与成形,形气相互转化。 
    疾病过程─病性的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证候的转化:阴证转化为阳证,阳证转化为阴证
  2. 阴阳转化的意义:变化观点:质变,突变,阴阳的动态调节

阴阳转化的含义,转化是指转换和变化,是指事物矛盾的双方,经过斗争以后在一定的条件下,走向自己的反面,而阴阳转化是指阴阳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就是互相转变,互相变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可以转化为阴,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量的变化的话,那么阴阳转化,是属于阴阳之间的质变,如果说阴阳消长,属于阴阳之间变化之渐变的话,那么阴阳转化,就属于阴阳之间的突变。

阴阳转化原理的意义  它奠定了中医学看待事物,始终是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不是用静止的观点,而是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自然,认识生命,来处理健康、疾病的各种问题。这种变化是质变和突变,也就是说,一旦阴阳发生转化的时候,事物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比如,病性原来是寒,那么现在在一定的条件下转化为热,那么寒和热之间两者有质的区别,热可以转化为寒,不仅是运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寒和热之间的关系,而且一旦两者发生转化,两者的属性已经发生了质的改变。

总之,阴阳转化的意义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用阴阳动态变化的观点来把握事物,把握生命的运动过程,来把握异常生命过程,来认识复杂的生理、病理现象,到此为止,我们把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讲完了,它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阴阳转化,其中,阴阳对立、互根是最基本的内容,如果阴阳对立、互根义,我们用现代术语表达,那就是阴阳的矛盾统一,阴阳对立强调是阴阳的一分为二,相互对待,而阴阳互根强调的是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也就是它的统一性,正因为事物的阴阳在对立、互根的运动状态下,它具体表现的形式,表现为量的变化,称之为阴阳消长,在一定的条件下,由量的变化转化为质的变化,称之为阴阳转化,实际上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它的根本原因就是阴阳对立、互根的结果。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 确立中医学的科学观

  1. (天地之道)
  2. 普遍联系观:阴阳之道,同气相求,阴阳交感,三才一体
  3. 运动变化观:阴阳相错,上下相临,动静相召,而变由生
  4. 朴素辨证观:一分为二,合二为一

(二) 确立中医学的方法论

  1. 朴素辨证思维方式
  2. 阴阳两分的分类方法:所指无定在,划分标准可变。

(三) 论证中医学的基本问题

  1. 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第三个问题,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具体应用,从三个方面来讲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从科学方法论的角度讲,分为:一,科学观和方法论,二,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就是教学书所举的一些具体问题,那都是举例,用阴阳学说如何阐述医学的具体问题,阴阳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正确的科学观,这个科学观包括三个方面,普遍联系的观点,中国古代哲学强调“阴阳之道,同气相感”,这句话表述了阴阳之间的普遍联系,那么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强调的是整体的普遍联系,中医学就是在阴阳学说的指导下,建立起天、地、人三才一体,阴阳交感,这样一个普遍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通过阴阳对立、互根、消长、转化,表达了事物的阴阳是不断的运动变化的,用中医的术语说,这种运动变化称之为阴阳相错,或者叫上下相临,或者叫动静相召,动静也是阴阳的代名词,动为阳,静为阴,动静相召,就是阴阳相召,上为阳,下为阴,上下相邻,实际上就是阴阳相临、阴阳相错,它们都是同义语,阴阳相错,上下相临,动静相召,运动变化的结果,“而变由生”,这样的运动变化的结果,事物才能够发生、发展和变化。

朴素的辨证观,阴阳学说的核心思想,就是一分为二,合二而一,阴阳对立强调的是一分为二,阴阳互根叫合二而一,就是对立与统一,用中国的哲学术语,叫一分为二,合二而一,也就是一两一,古代哲学书叫一、两或者是二,一、二、一这样一个关系,用这几个字来表述阴阳这个朴素的辨证观点,既要对立,又要统一,又要运动,又要变化,又要联系,这就是辨证的观点,那么阴阳学说为中医学建立了联系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和辨证的观点,这个观点,就构成了中医学的医学观,中医学就是用联系的、变化的、运动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去看待生命的运动。

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也就是说建立了中医学的思维方式,奠定了中医学的朴素辨证的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我们说中医学的思维方式是朴素的、系统的、辨证的思维方式,用阴阳学说来确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突出的表现为辨证的思维方式,一分为二,合二而一,运动变化,普遍联系,它突出的贡献在于使中医学建立起朴素的辨证的思维方式,强调是辨证的看,辨证要联系,要运动,要变化,突出强调一分为二,合二而一,用矛盾、运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称之为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这在阴阳学说表现得最为突出,这样一种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鲜明特征,也构成了中医学科学思维最鲜明的特征。

为中医学建立了阴阳二分的分类方法,中医学,

一,强调所有的事物,和事物的属性,事物运动的趋向和状态,它们是属阴还是属阳,是相比较而言的,是要有条件的,所以说,所指无定在。

二,这种划分的标准,随着时间的变化,随着条件的转移,它是可以变化的,在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标准,就是划分事物阴阳,不是一次划分结束,这一相互联系的一对事物,第一次划分属阳属阴以后,它由这个性质永远如此,不是这样的,划分的标准可变,表现为阴阳的相对性,体现了阴阳划分的无限可分性。

就物质和功能而言,我们规定物质属阴,功能属阳,但并不意味着物质永远属阴,唯有属阴,功能永远属阳,唯有属阳,不是的,那么由于这个划分标准是可变的,同样是物质,物质还可以分为阴阳,功能还可以分为阴阳,它体现了中医的辨证思维方式,是在运动变化中考察,就是阴阳分类,不是这一次用阴阳这个分类方法,所有的事物一分到底,但是每个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绝对不变的,它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是发生变化的。

人体组织结构

说明人的物质性─生之本,本于阴阳,人体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体,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划分人体组织结构上下阳─上部
阴─下部
表里阳─体表背腹阳─背
阴─腹
四肢阳─外侧
阴─内侧
阴─体内(脏腑)阳─六脏
阴─五腑阳─心肺
阴─肝脾肾
经脉阳经─循行四肢外侧手足三阴
阴经─循行四肢内侧三阳经
气血阳─气
阴─血

论证中医学的基本问题,医学问题,用阴阳学说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讲他的形体,比如,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物质性,我们前面讲阴阳的时候,阴阳的定义,一是指气的一分为二,指阴气、阳气而言,中医讲“生之本,本于阴阳”,这个阴阳是指阴气和阳气,气是生命的本源,气一分为二,分为阴气和阳气,阴气和阳气对立统一斗争,结果,构成了生命和人体,所以人体就是阴阳二气的对立统一体,就这个意义讲,生之本,本于阴阳,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它旨在从阴阳学说,从阴阳二气之间的关系,来说明人的物质性,生命的本源,本源于物质,人体是物质的。

用它来划分人体的组织结构,按照人体的部位不同,大致规定它的属性,属阴属阳,这就是我们前面讲那个两分法,阴阳的两分法,它体现了阴阳学说,分析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

  1. 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健康:健康:
    气化:形神:物质与运动形神合一
    形气统一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机体与功能
    肉体与精神
    质能:物质与功能
    运动:形神合一
    形气统一

用它来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用它来定义健康,阴阳匀平,命曰平人,就是阴阳处于两者之间,通过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这样运动变化的结果,达到阴阳匀平,就是阴与阳之间,处于一个和谐状态,这个状态中医学定义为平人,我们今天解释就是健康人,内经讲,不病谓之平人,不病就是健康,不病就是没有阴阳失调,没有阴阳失调另外的含义就是指阴阳匀平。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生命的运动过程,就是气化运动过程,用它来解释形神的关系,强调形神合一,形气统一,在中医学里面,形神这个概念它包括三层意思,是从哲学上讲,物质和运动的一般规律,讲形和神的关系,那么物质和运动,运动谓之神,物质谓之形,从这一般意义上来讲,包括物质和运动之间的关系。

具体说来还包括机体和功能的关系,就是形和神,就是机体的形态结构,形体和形体所反应出来的生理功能,这两者的关系称为形神关系。

最狭义的是指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在中医学里面,肉体谓之形,精神谓之神,包括这种从物质运动最一般的概念,逐渐地外延缩小,那么机体和功能的关系,就是物质和运动的下位概念,而肉体和精神的关系,它的层次又比机体功能外延又缩小,这三层意思,表达了中医学的形神关系,用阴阳学说来看,说形为阴,神为阳,“阴阳匀平,命曰平人”,阴阳和谐谓之健康,那么形神合一,用阴阳学说来说,健康意味着形和神的匀平,用形气来表示,形气合一,形气统一,用形属阴,气属阳,那么阴阳统一,阴阳合一,意味着阴阳匀平,用阴阳学说来表达形和神之间的关系,得出的结论,形神合一,形气统一,用阴阳学说来说,就是阴阳匀平。

说明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叫质和能的关系,那么生命物质和生理功能,物质为阴,功能为阳,两者既对立又互根,在消长转化的过程中达到匀平,意味着生命过程是正常的,一旦失去了匀平,意味着发生了异常的生命过程。

用阴阳的观点来解释运动的状态,运动的状态分为动和静,动为阳,静为阴,动静互涵,动静统一,动和静达到和谐状态,用阴阳学说来表达,就是阴阳匀平,那么通过气化运动的结果,使机体达到形神合一,形气统一,用阴阳学说来阐述形神、质能、运动的关系,论证了人体气化过程的正常状态,健康状态,最后归结为,用内经的话说叫“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中医学里面用阴阳学说这些基本原理,来论述生命,论述健康,从不同角度来论证健康,论述人体的生理状态。

  1. 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 病因之阴阳:
      外感与内伤外感 ─ 阳邪
      内伤 ─ 阴邪
      六淫风、暑、燥、热 ─ 阳
      寒、湿 ─ 阴

用阴阳学说来论述人体病理变化,用中医学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无非:一、病因,二、发病,三、病机,从这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第一个,病因,中医学将病因分为阴和阳,内经里面有外感和内伤,规定外感为阳邪,内伤为阴邪,就是外感病邪和内伤病邪相比较而言,规定一方属阳,一方属阴,那么六淫和内伤相比较而言,它应该属于阳的范畴,但是六淫还可以分阴阳,比如,风、暑、燥、热,我们规定它属阳邪,而寒、湿属阴邪。病理上的阴阳失调,在这一章里面,仅仅介绍阴阳失调的基本规律,一般的规律,而具体的规律和变化,在病机一章做专门论述,阴阳失调,就是阴阳匀平在一定的条件下,失去了和谐的状态,通称为阴阳失调,这个阴阳失调,它的表现形式,可以是阴阳偏盛,也可以是阴阳偏衰。

阴阳偏盛

阴阳偏盛包括阴盛和阳盛,阴盛表现出的病理变化,阴盛则寒,所以它表现出的证候的属性叫寒实证,而阳盛,阳盛则热,它表现的病理变化,证候的属性叫实热证,那么再用一分为二,用阴阳对立的观点,用阴阳一分为二的观点来判定说阴偏盛,阳偏盛,那么阴盛和阳盛,阴和阳之间,它们是互根的,是有联系的,所以阴盛的同时,说阴盛则阳病,它必然要损伤人体的阳气,那么机体在阴盛的同时,还会表现出某些类似阳虚的改变,仅仅是以寒实为主,还是以阳虚为主的问题,称之为实寒,称之为阴盛,意味着病理变化的主要矛盾,是阴寒内盛,虽然寒盛则伤阳,但是没有达到阳虚的程度,也没构成阳虚和阴盛平分秋色,没达到那个程度,在这种条件下,这个病理状态定为实寒,同理,阳盛的状态下,阳盛则阴病,阳盛必损阴,这个结论是根据阴阳互根,阴阳之间的相互联系,不可分离性所决定的,只要阳盛,那必然要损伤阴气,那么损伤阴气的结果,必然要伤及人体的阴液,就会出现类似阴虚的病理改变,但没有达到阴虚的程度,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规定它属于阳盛则热,那个实热证的属性,虽然它兼有阴虚,没有达到阳盛阴虚并在,乃至于阴虚的程度,这样一个观点,这些思想,用阴阳学说解释病理变化,这些基本观点,它既体现了阴阳对立,也体现了阴阳互根,也体现出来了阴阳消长,这样一个思想,集中起来,阴阳既要对立,要互根,要互相联系,再简单点说,体现了阴阳的对立性,阴阳的不可分离性,这两者在运动变化过程中,有一个消长变化的过程,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这两个原理,体现了阴阳消长的思想,它们既不可分离,互相制约,那么又表现了量的改变,说它是实寒,它是实热,虽然兼伤阳,虽然伤阴,但是并没有达到阴虚和阳虚的程度,那体现了这个量的变化,还没有达到质变的程度,但它也是在运动变化过程中

阴阳偏衰

阴衰和阳衰,阴衰,阴虚,叫阴虚则热,它表现出的证候属性叫虚热证。阳衰,阳衰就是阳虚,那么阳虚则寒,它表现出证候属性叫虚寒证。但是根据阴阳之间的不可分离性,特别是阴阳互根的理论,具体病理变化里有个阴阳互损,根据这样一个原理,阴阳互根,在病理状态下的阴阳互损,那么阴虚的时候,阴损可以引起阳虚,可以损阳,那么阳损也可以及阴,损及阴,引起阴虚,就是单纯的阴虚,有单纯的阳虚,那么阴虚在一定的条件下,它必然要损伤阳,导致阳损及阴,就是由阴虚不能生阳,而引起阳虚,阳虚不能制阴,不能生阴,也会引起阴虚,出现了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这样两种病理结果,那就是说阴阳偏衰,包括四种表现形式

  1. 单纯的阴虚
  2. 单纯的阳虚
  3. 由阴损及阳
  4. 由阳损及阴

这样不同的病理表现形式,这个示意图自己看一看就可以了。

用这个示意图来表达我们上述讲述的阴阳学说在病理上的应用,在这一章,只要求同学们掌握用阴阳学说来说明病理变化,来初步理解什么是阴阳失调,阴阳失调包括哪些内容,就是阴阳偏盛和偏衰,偏盛要求掌握阴盛和阳盛,偏衰要求掌握阴虚和阳虚,这是最基本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掌握阴盛则阳病,阳盛则阴病,就是说,阴盛的时候,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而阳盛的时候,也必然要损伤人体的阴气,那么又派生出两种类型,表现形式,结论是,在阴盛和阳盛的时候,它必然损伤人体的阳气或者阴气,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也要想到人体的阴气和阳气要受到损伤,仅仅是没有达到偏衰的程度,偏衰要求掌握,最基本的是阴衰和阳衰,就是阴虚和阳虚,在此基础上,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掌握阴衰和阳衰的时候,两者可以互损,表现为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这样一种病理状态。

  1. 指导疾病的诊断
    类别内容
    分析四诊资料望诊色泽红、黄、鲜明青、白、黑、晦暗
    闻诊语声
    呼吸
    高亢宏亮多言,呼吸有力,声高气粗低微无力,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少言
    问诊寒热
    口渴
    身热恶热喜冷
    口渴喜冷
    身寒恶寒喜热
    口不渴或渴喜热饮
    切诊(脉)部位
    动态
    至数
    形态
    寸部
    至(起)者

    浮、大、洪、滑
    尺部
    去(伏)者

    沉、小、细、涩
    辨别证候八纲

    表热实

    里虚寒

指导疾病的诊断,也就是说用阴阳的两分法,二分法,来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归纳分析,便于综合和概括,这个表大家看一看就可以了,以后学诊断的时候,还要进一步去讲,比如说:望诊、闻诊、问诊、切诊,中医望闻问切收集的资料,比如颜色,我们规定黄、红、鲜明,它属于阳,那么与之相反,青、白、黑、晦暗就属阴,比如闻诊,闻声音,闻呼吸,说声音宏亮、多言,那就属阳,说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它属于阳,否则,语声低微无力,呼吸微弱,声低气怯,少言,这样的状态,我们就说,规定它属阴,问诊,问寒热和口渴,说身热,恶热,喜冷,这样的特征,我们就规定它属于阳,身寒、恶寒、喜热,那它就属阴,如果渴饮,口渴喜冷,就属于阳,反之,口不渴,或者口渴喜热饮,就属于寒,切脉,切诊,分部位、动态、至数和形态,这里将来讲脉学,还要进一步来学,比如部位,寸关尺,就寸和尺相比较而言,寸为阳,尺为阴,就动态来说,至者为阳,去者为阴,就至数快慢来说,数者为阳,迟者为阴,就形态来说,我们称浮、大、洪、滑的脉为阳脉,沉、小、细、涩的脉为阴脉,最基本的辨证纲领,八纲,我们规定,表、热、实属阳,里、虚、寒属阴,在指导诊断学上应用,就是应用阴阳的属性,用阴阳的两分法,对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初步的分类,分为阴,分为阳......

第9讲第一章 第二节 阴阳学说 五行学说

  1. 指导疾病的防治

第五个问题,指导疾病的防治,用阴阳学说来指导疾病的防治,一个最基本的观点,“调节阴阳,以平为期”,“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是阴阳学说在中医养生、防病、治疗当中一个核心思想,具体说来,养生,中医强调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就歞说要根据阴阳的规律,从天地人三才一体,整体来考察这个疾病的状态,来调节人与环境之间的阴阳平衡,调节人体内部的阴阳平衡,达到“以平为期”“和于术数”,“术数”在这里不讲,不要求同学们掌握这个,“术数”这个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术语,“术数”也称“数术”,这两个字颠倒过来,“术”是指方法,第二个“数”是指气数,也就是以各种方法来观察自然现象,藉以推测人类和国家的命运和气数,是中国传统文化,叫术数学,专门一门学问,叫术数学,我们今天借用的,比如,在我们医学里面涉及到的天文和历算,就是历谱,那属于术学范畴,“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那就用这种方法,我们讲春夏秋冬,昼夜的变化,日月星辰的运动,它们的阴阳变化,人体也与之发生相同的节律变化,要求人体的节律和外界环境一致,要符合这个气数的变化,达到调整人体内外的阴阳,最终取得和谐状态,这里面的具体要求,不需要大家进一步去了解,知道这个“术数”,将来在学习内经的时候,老师会进一步讲,在易经里面“术数”是什么意思,可以了。

  1. 确定治则
阴阳偏盛
(实证─祛邪)
阴盛(虚寒证)寒者热之泻其有余
伤阳(兼阳虚) ->酌兼温阳兼顾不足
阳盛(实热证)热者寒之泻其有余
伤阴(兼阳虚) ->酌兼养阴兼顾不足
阴阳偏衰
(虚证─扶正)
阴虚─补阴阳病治阴补其不足
壮火之主,以制阳光
阳虚─补阳阴病治阳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阴阳互损阴损及阳─阳中求阴
阳损及阴─阴中求阳

确定最基本的治疗原则,也就是最基本的治疗规律。

阴阳失调,大致分为偏盛和偏衰,用阴阳学说来确定偏盛和偏衰基本的治疗原则,偏盛表现为实的证候,那么就祛邪,偏衰表现为虚的证候属性,就要扶正,就是祛邪和扶正,用阴阳学说来说,阴盛和阳盛,说阴盛表现为寒证,就是寒者热之,寒属阴,热属阳,就用阴阳对立的观点,寒者热之,阳盛,它属于实热,热者寒之,就热证用寒来治之,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用祛邪来说,通称为泻其有余,治疗疾病,一,实则泻其有余,虚则补其不足,阴阳偏盛属于实,一般的规律就要泻其有余,怎样泻其有余呢?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适用于阴盛,热者寒之,适用于阳盛,我们前面讲阴阳失调的时候讲过,说阳盛则阴病,阴盛则阳病。

阴盛,一定要想到阴盛必伤阳,阴盛则阳病,所以,虽然是实寒,它必然要兼有阳虚的改变,在这种条件下,在泻其有余的同时,要考察是否存在着相对的不足,在治疗上要兼顾温阳,那就考察它伤阳的程度,来确定兼顾的程度,也就是说在泻其有余的同时,必须兼顾不足,体现了阴阳的不可分离性。

阳盛,阳盛必损阴,在阳盛的条件下,必然要出现阴虚的一些改变,仅仅是程度的轻重而已,因此在治疗上,在热者寒之的同时,也必须兼顾养阴,这也体现了阴阳的不可分离性,阴阳偏衰的调整原则,那就是补其不足,阴虚补阴,阳虚补阳,用阴阳学说确定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扶正,补其不足。

如何扶正和补其不足呢?

阴虚补阴,阳虚补阳,这是最基本原则,但在表述上,有两种不同的表述方法,叫阳病治阴,说阴虚要补阴,补阴这个概念,另外一种表述方法,叫阳病治阴,阳病是指阴虚而言的,这个概念最容易混淆的,和下面阴病治阳,它俩是一对,最容易混淆。另外一种表述方法,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来自于王冰,王冰注解黄帝内经素问,换句话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和补阴等值,它俩是同义语,所以阳病治阴,本质上就是补阴,它们都是同义语,最简单的掌握方法,阴虚就是补阴,另外它还有同义语,就阳病治阴,就是补阴,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就是补阴,当然,在这里,在我们第一章里讲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仅要求同学们掌握这个程度就可以了,“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样一个判断,这样一个原理,还有许多丰富的内容,后得得陆续再去学习。


阳虚,基本的治疗原则就是补阳,那么如何来补阳呢?

它与阴虚相对,一、要阴病治阳,阳虚的那个阴,是指的阴病而言的,阳虚的病是指的阴病治阳,和阳病治阴相对,阴病治阳的本质就是补阳,第二种表述方法,它和“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相对,它俩是一句话,都是王冰提出来的这样一个命题,叫“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本质上就是补阳,同样的道理,和“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一样,“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个原理,这样一个原则,这样一个命题,含有丰富的内涵,这些都需要到以后陆续来学习,在这里仅仅要求同学们知道,说“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就是补阳,调整阳衰的,说阴病治阳,就是补阳,是阳虚的治疗原则,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是补阴的,那么阳病治阴,就是补阴,是调整阴虚的基本治疗原则。

在这个基础上,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治疗上,还出现了阳中求阴、中求阳,这样两个具体的处理方法,既是原则,又是方法,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在阴衰的条件下,会出现阴损及阳或阳损及阴,两种不同的病理表现形式,也可以说它是阴阳偏衰的特殊的表现形式,在这种情况下,阴虚需要补阴,阳虚需要补阳,按照一般的推理,那么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它们共同的特点就是阴阳两损,就是阴阳两虚,那就阴阳双补就可以了,但是张景岳提出来,“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这样一种基本的治疗原则。

所谓阳中求阴就是在阴损及阳的病理状态下,注意,就证候来说,它以阴虚为主,阳虚居次,这样一种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在治疗过程中,在重点补阴的同时,也兼顾补阳,稍加补阳药,促进阴液的生长,这个原则叫做阳中求阴。这个是我们在这一节里面讲的难点,他的左归饮、左归丸、右归饮、右归丸,就是基于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来的,那么阳中求阴,就是左归,阴中求阳,就是右归。

损及的时候,是阳虚为主,阴虚居次,治疗的重点是补阳,同时也兼顾补阴的药物,补阴稍佐以补阳,促进阳虚的改变,促进阳气的生长。这是根据阴阳互根的原理,两种特殊处理方法,形成两个概念,阳中求阴、阴中求阳,这就是用阴阳学说,来确定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在这里,基本原则强调的是偏盛泻其有余,记住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而偏衰,补其不足,就是补阴、补阳,在这个前提下,记住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记住“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这些最基本的掌握以后,再进一步地掌握难度比较大一点,就是那个“阳中求阴、阴中求阳”,实际上“阳中求阴、阴中求阳”,我们现在一般称之为平调的方法,平补的方法,它区别于“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是一种调整阴阳偏衰特殊的处理方法,这种处理方法又恰恰为临床所习用,它是由张介宾早在类经和景岳全书当中所创立,它的著名的方剂,就是左归和右归,这个左归和右归是体现了张介宾关于阴阳互损,就是阴阳互根原理,确立了阴阳互损这样一个学术思想。

  1. 分析药物性能

药物性能的阴阳属性表

药物性能
四气寒凉温热
五味酸苦咸辛甘(淡)
升降浮沉沉降升浮

阴阳学说在防治学上的应用,就是对药物的属性进行分类,我们这仅仅举一个例子,针灸的穴位也同样可有阴阳分类,那么用药物治疗是中医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所以我们这里举例,阴阳学说如何分析药物的阴阳属性,药物学基本的原理,四气、五味、升降、浮沉,我们用阴阳加以分类,说四气寒凉属阴,温热属阳,五味呢,酸苦咸属阴,辛甘淡属阳,那么药物的升降浮沉,沉降属阴,升浮属阳,用阴阳学说来指导对药物性、味、气,运动趋向,升降浮沉,最基本的性能的分类的认识。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当中的应用,上述我们讲了这么些,举了例子,上述讲的一些,是指如何来用阴阳学说所建立起来的,中医学的科学观和科学思维方法,去论述医学的基本问题,论述生命,论述人的生理、病理,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这些属于医学的基本问题,用阴阳学说来论述它,我们前面讲气一元论学说,那是用气一元论的基本原理,去论述生命的问题,论述健康和疾病的问题,这是用阴阳学说所确立的科学观,医学观和方法论,去论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


第三节 五行学说

一 五行的基本概念

(一)五行的哲学含义

  1. 常识概念:人类生活的五种基本物质资料。《尚书.洪范》
  2. 哲学范畴: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 
    气、阴阳、五行的关系:一气分阴阳,阴变阳合,化生五行。

第三个学说,五行学说它是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辨证法。

这个学说的基本思想:承认世界是物质的,是由木、火、土、金、水,五种元素构成的,世界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运动变化的结果,因此,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用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来说明事物的多样性,最重要的是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的关系,用事物间普遍联系的观点,来论述五彩缤纷的世界,复杂的事物之间,它们的统一性,确立了中国传统思维的系统的观点,因此,现代的科学家认为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朴素的、普通的系统论,以区别于现代科学的系统论,它也是我们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的哲学基础之一,中医学将五行学说引入到中医学以后,用它来论述生命健康和疾病的问题,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我们这里讲述的是中医学的五行学说。

第一个问题讲五行的概念,在中医文献里面,在中国古代的哲学著作里面,那五行的概念,有常识性的概念,最早在《尚书.洪范》里,就是人类的日常生活观察到的,与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的,五种物质元素、基本材料,木、火、土、金、水,咱们叫五行,印度叫四行,古希腊的医学叫空气、水、土和火,我们叫木、火、土、金、水,都是同时代的哲学思想,都是承认世界是由这么几种物质材料所构成的,那么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化,这个五行就常识性的基本物质材料的这个概念,具体物质概念,上升为抽象的哲学概念,那么现在怎么样定义它呢?五行是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第一,确定五行是五种最基本的物质,用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多样性的统一,就是用五行的运动变化,来阐述世界的多样性,来阐述世界的本源,讲到这里,我们前面讲到气,天地本于一气,气本为一,那么气,一物两体,由一气,一而二,分为阴和阳,那么阴阳和五行什么关系呢?

气、阴阳、五行什么关系,一气分阴阳,气本为一,一分为二,分阴分阳,由气发展到阴阳,用阴阳来说明世界,那么阴阳只能告诉我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用矛盾的观点,联系的观点,去说明世界,去认识世界,但它并不能完全解释世界事物的多样性,事物之间关系的复杂性,随着人们的思维深化,提出来阴变阳合,化生五行,用五行来说明世界的多样性,来说明事物之间复杂的关系,

(二)五行的医学意义

  1. 物质概念:自然─苍天之气,五常之气,五气等,..,五运六气 
    人体─五脏之气 ... ─ 人体五行
  2. 事物属性:以五行属性说明自然、人体、健康、疾病的系统观。
  3. 宇宙规律:生克制化是宇宙和生命的基本规律,是朴素的系统观。。 
    概言之,中医学的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类)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

第二讲五行的医学意义,在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医学意义包括三个内涵,它是物质概念,五种物质材料,比如,中医学在论述自然的时候说,讲苍天之气,五常之气,五气,也就是五运六气,这些都是指的这个五行之气,指的五行,是指的物质来说的,作为人体,可以划分为五行,那人体的五行就是五脏之气等等,这一些都是指什么呢?具体的物质概念而言,指事物的属性,中医学用五行,木、火、土、金、水,它们各自的属性,来说明自然界、人体、健康、疾病的属性,也就是说,用木、火、土、金、水它们的自身的表现的特有的属性,来用类比的方法,推及到人体健康和疾病,把自然、人体、健康和疾病,用五行的属性加以归类,分别用木、火、土、金、水,来阐述它们之间的性质和它们的关系,这一点,将来我们下面在讲五行学说基本内容的时候,还要进一步讲到,它的性质就是指的五行医学意义,指的事物属性来说的。

在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医学意义是用五行表述宇宙的基本规律,什么规律呢?生克制化是天地自然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生命的基本规律,这种规律体现为普通的系统观,朴素的,普通的系统观,总结五行医学意义,这三个不同层次的含义,中医学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总结上面的医学三个含义,我们最终把它归纳起来,中医学里面,五行的含义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这五种物质构成了天地万物,这五种物质是不断地运动变化,用它的属性来说明事物的属性,一言以蔽之,要求同学们记住这个定义。

概言之,中医学的五行,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一定强调记住“及其运动变化”,是表示物质及其属性的概念,这是五行在中医学当中的医学含义,最基本的含义,在中医的五行学说里面,请大家注意,五行的内涵,它不仅仅是哲学的内涵,而是哲学和医学融为一体,是哲学和医学的统一体,所以我们在阅读中医文献的时候注意使用五行的概念,在不同的条件下是从哲学上来说的呢?还是指具体医学上来说的呢?分清楚条件,这也体现了汉字的多义性,中医术语的多义性,比如,五行既属物质,又强调是运动,又强调属性,什么情况下是指属性而言,什么情况下是指的物质而言。(木火土金水,不是金木水火土

二 五行的特性

(一)五行属性的概念

  1. 属性:哲学─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 
    逻辑─对像的物质与对像间的关系,包括状态,动作等。
  2. 五行属性: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即: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

(二)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

自然界五行人体
五音五时五味五色五化五气五方五季五脏五腑五官五体五志五声变动  
平旦 
日中小肠 
日西湿长夏 
日入

西大肠

皮毛 
夜半膀胱 

第二个问题讲五行的属性,我们前面讲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自然、人体健康疾病等事物的性质,那么什么是五行的属性呢? 

五行属性的概念

第一什么叫属性,注意,属性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定义,在我们中医学里面,涉及到两个学科,一是哲学,一个是逻辑学。

 从哲学上来说,属性是指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质。比如我们讲气,气的固有属性就是运动,说运动是气的固有属性,这是从哲学层次来说,气是构成天地万物的本原,是极其细微的物质,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

从逻辑学来说,是指事物对象的性质和对象之间的关系而言的,包括对象的状态和动作,这个和哲学的属性是不一样的,从逻辑上讲,用这个事物的属性、对象的性质和它相互之间的关系,来对事物进行逻辑分类。

五行的属性,我们定义五行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我们用一句话概括起来,什么叫做五行的属性?五行的属性,就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所具有的特有属性的统称。具体而言,就是

土曰曲直,火曰炎上,土爰稼穑,金曰从革,水曰润下,这就是五行的属性。

中医的五行学说,就是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进行认识,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个事物属性的分类表,在学习中医的五行学说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功,就是把这个表背下来,牢牢地记住,根据这个表来讲它的思想,我们这里选取这个表的事物属性的五行分类表,取于内经,大家注意,中国古代哲学的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来对事物进行五分,然后用五行的生克制化的规律来说明世界各种各样的事物之间的关系,既说明事物的性质,又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有多种多样的表,就用五行的属性,把天地人、世界万物,所有的属性一分为五,囊括其中。从天、地、社会、人事,乃至于国家制度,都囊括其中。这也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一种系统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的思维方式。至于同学们将来看书的时候,各种各样的表,各种各样的分类,可能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是我们今天理解,不是看它这个分类哪一点不确切,而是看它这种思想,用系统的思想,来认识世界,来分析事物,用生克制化的关系,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复杂的关系,贵在于此。

学习五行学说,那么这个表,所涉及到内容是我们在医学里面涉及到的最基本的内容,大家看,用木、火、土、金、水的五种物质的及其运动的属性,从自然到人体,从天地人,把各种各样的具体事物一分为五,凡是具有相同属性,都使它们构成了一个系统。

比如,以木为例,木曰曲直,在人体以肝为核心,说肝具有木的属性,那么肝、胆、目、筋、怒、呼、握,这些事物生命现象,通通属于木类,它们同属于一个性质,使它们从内到外,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自然界春、冬、风、生、青,酸、平旦、角都具有木的属性,因此,它们属同一系统。

以此类推,就是用五行的属性将自然界和人体各种复杂的事物进行五行的分类,分别纳入五个系统,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用这个来说明人体的统一性,和人与环境的统一性,再进一步抽象,奠定了中医学系统的思维方式。

非常难能可贵的,现代的科学家、哲学家从西方哲学到东方哲学、生物哲学,研究生物现象里面的复杂的因果关系,高度的评价中医五行学说。换句话说,中国传统哲学的五行学说,生克制化,来阐明事物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称之为复杂的因果树

那么说明生命现象的复杂因果关系,现代的、一个最好的西方学说,叫超循环论,但是它所说明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也没有达到五行学说通过生克制化的规律,所阐述的生物现象之间的复杂的因果关系。这个五行学说,现在计算机的专家,清华大学一个著名的科学家正在搞,用五行的生克制化,把它用在计算机上来表述,我们经常在讲生克制化,那个时候计算机信息科学和数理科学结合到一起,变成了生物信息学,用生物信息学来表述五行学说的生克制化的概念,那么用五行的属性来类比,来说明事物的属性,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我这里面强调一个重点来类比,这是中国古代逻辑思维一个重要的特点,过去我们叫援物比类,也叫取象比类,用逻辑学来说它属于类比思维,用性,那么肝绝不是木,它俩不是等值的,木有这样的性质,类比说肝也有这样的性质,肝主疏泄,它具有曲直的特性,但是它俩绝不等值,它们还有差异。但是贵在我们中国的古代思想家敢于把肝这一类,定它具有木的属性,便于考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它体现出来丰富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所以中国人的这个传统的类比思维,具有高度的想像力,有丰富的创造力,有强大的生命力,是科学研究当中的科学创造思维的最基本的思维方式。当然,类比它仅仅是像,是类似,绝不是判断的“是”,是非的“是”。那就是说和原型还有一定的差异,但毕竟是它有它的长处,而且是难能可贵的长处。现代科学的系统思维,也是如此,充分的利用类比思维的方法来考察事物,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能力的第一个基本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逻辑思维第一个培养起来的是类比的思维能力,没有这个,就没有创新,就不可能有发明创造的能力。但是从逻辑上来说,那么类比思维得出的结论,因为它类似,不是是否的“是”,不是肯定的“是”,它必然又有不确定的一部分。我们来认识五行学说这种思维方式,不是看它得出的结论,不确定的那部分,重在考察,来继承它,那种高度的创造性,丰富的想像力,用那个系统的观点来考察事物。

通过这个表,应该念出这些思想,不仅仅是背下来,这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是中国古代的科学思维方式,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式之一。

(三)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相生 相克

定义: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

规律:次序:以次滋生,循环不已。木->火->土->金->水->木 
   关系:母子关系,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五行相克

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五行生克的规律,叫五行生克,第一个规律叫五行相生规律,五行相生,那么记住它的定义,记住它的具体的规律。

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互相滋生和促进的关系,它是一个关系范畴、概念。相生,大家注意,在我们中医学领域里面,念中医基础理论的时候,一讲相生,马上想到的是五行相生,我们可以省略“五行”,在另外的环境,仅仅提到相生,那么其它学科无法想到五行相生,所以规范地表述,应该是五行相生,而不仅仅是提到相生的概念,但是在特定环境下,在我们中医基础理论这本书里面,仅仅写“相生”这两个字,任何读这个书的人,都会想到是五行相生。那换了一个环境,大家注意,科学术语在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内涵,有不同的义项。同一个术语,在不同的学科,在特定学科里面,它有不同的义项,在这种情况下,首先必须限定它在什么学科领域里,五行相生是指五行之间记录互相滋生、互相促进,是这样一种关系,就叫做五行相生。

相生的规律呢?我们分相生的次序和相生的关系。

相生的规律,叫以次滋生,循环不已。大家注意,以次滋生,循环不已,我们打出来一个示意图,叫木、火、土、金、水,木能生火,火能生土,土能生金,金能生水,水能生木,循环不已,这是它相生的规律之一。它的次序,它们之间的关系,任何两行之间,按照相生规律,都有一个母子关系。以木、火、土为例,木能生火,木对火而言为之母,火相对木而言为之子。那么火对土而言呢?火能生土,火为土之母,土为火之子。在五行当中,任何一行,在相生关系当中,它既可以是母,又可以是子,那就是在两行相比较而言,看这个行,比如火,它对木而言,它是木之子,对土而言,它又是土之母了,那火在不同的条件下,它可以为子,也可以为母,这个关系你要非常熟的。


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的定义,五行相克是指五行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规律

一、次序,叫以次相克,反复无穷,说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叫以次相克,不能违背了这个次序,这是一;

二、往复无穷,它是循环不已的,关系:五行之间相克,两行之间关系叫所胜,所不胜关系,记住一个特殊的术语,叫相克关系有个所胜,所不胜的关系。

谁抑制谁,比如,以水和火为例,水能克火,水是火之所不胜,而火又能克金,那金又是火之所胜,任何一行,和其它行相比较而言,它不同的比较,和不同行的比较,那么它可以是所胜,也可以是所不胜。所以中医学出现的这个特殊术语,所胜、所不胜的关系,是讲五行之间的相克关系,讲两行之间的关系而言的,那么任何一行,既可以是所胜,又可以是所不胜,只是看它和谁相比较而言,这一节课就到这里。


第10讲 第一章 第二节五行学说:基本内容 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上一节我们讲述了五行学说的概念,五行的属性,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讲述了五行相生,五行相克的规律。

(二) 五行制化的规律

定义: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

规律: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火克金,金生水,水克火 
土克水,水生木,木克土 
金克木,木生火,火克金 
水克火,火生土,土克水

子复母仇 木克土,土生金,金克木

第二个,我们讲五行制化的规律,这个就是把生和克结合起来,什么叫五行制化,我们定义五行制化就是五行之间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生克结合,五行之间这样的关系叫做五行制化,这个规律勿须大家去背它,比如,五行制化牵涉到三行之间的关系,讲五行生克都是两行之间的关系,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能克木,这三者处于这种状态下,有生有克,才能保持五行木、土、金之间的动态平衡,仅有木克土,无法保证木、土、金之间的平衡,仅有土生金,只有生,没有金克木,木去克土,它被抑制,无法保证三者之间的平衡,注意制化规律,是指三行之间的关系而言,它包括生和克,它们互相促进和互相制约,保证了五行之间的动态平衡,这个只要同学们掌握一个,什么叫制化的概念就可以啦,从这个概念来联想到它的规律,掌握它的基本思想,五行之间要想平衡,单纯有生,单纯有克都不可以,必须是生克同时存在,既要互相促进又要互相制约,这才能保证五行之间处于一个平衡状态,才保证了事物和生命过程中处于正常状态,掌握到这样就可以了。

(三) 五行乘侮

五行相乘

定义:相克太过

规律:相乘次序与相克同,旦被克者更加虚弱。

五行相侮

定义:反克

规律:与相克次序相反。

定义:五行相乘就是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用四个字,相克太过,五行之间相克太过谓之相乘,相乘的规律,次序与相克同,这是第一,但是被克者更加虚弱,加上后一句话,就表述了五行相乘的规律。

五行相侮最简单的表述方法,五行之间反克就是五行相侮,那么相侮的规律与相克次序相反,或者说与相乘的次序相反就可以,它反向,相乘的反向,这就是五行乘侮的规律,这个菱形图,一、它表达了五行之间乘侮是同时存在的,在异常情况下乘侮是同时存在的,表达这样一个思想,有乘必有侮,有侮必有乘,这是个经典的示意图,菱形图,以木、金、土为例,当木太过的时候叫气有余,一、木可以克土,二、木可以侮金,只要木太过,同时产生两个结果,既可以乘土,就是说异常的克,又可以侮金,两个结果,那就是说乘侮同时存在,当木不及的时候,就是它的功能低下的时候,也会出现两种结果,一、金能够加强对木的抑制,金克木,二、土侮金,它不及的时候也是两种结果,一是乘,二是侮,这个菱形图的核心思想,乘侮同时存在的,这在临床,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比如,这个例子是最经典的,木旺乘土,说肝脾不和,肝脾不调,如果大家治疗的时候,确定治疗原则的时候,好,木旺,要亢者抑之,针对的重点就调整木,行不行呢?按照这种思想就不全面了,那么旺和衰同时存在,所以既要考虑木,还得要考虑土,治疗肝脾不调,那我就治疗肝,可不可以?不可以,既要调肝,又要调脾,那么从两个方面来调整,达到木土之间的平衡,读这个菱形图的思想,它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也体现了中医学那个系统思想,整体思想,用五行学说来指导临床实践,开一个复方来调整,从整体来调节,还有一个重点,绝不是肝有病就调肝,脾有病就调脾,最简单的方法,那是调整两脏,高明的方法,调整三脏,调整三脏叫制化,调整两脏不是相生就是相克,不是相乘就是相侮,所以最低级,最简单的方法,是调整两脏之间的关系,高明的方法是调整三脏之间的关系,将来同学们在学习方剂学的时候,如果认真的去读方剂的方解,古书的方解,认真思考方剂的配伍的原理,就能把这个思想读出来。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

  1. 有机的整体观:建立以五行为纲,把时间,空间,自然,人体,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有机整体的宇宙观。
  2. 发展变化观:五运相袭,如环无端,循环往复,五行生克制化
  3. 联系作用观:五行生克制化是五行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规律,

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

  1. 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
  2. 五行的分类方法

它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什么样的科学观呢?它和气一元论,和五行学说有同还有异,相同的,确立了有机的整体观,我们前面讲气的时候,说天地万物本原于气,它奠定了中国古代思想家和中医学,从整体角度去看问题这样一个观点,天地万物本原于气,天地人三才一体,奠定了这个基础,而阴阳学说从矛盾对立统一这个角度,来阐述了世界的统一性,天地万物都处于矛盾运动的状态,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用五行的生克制化,进一步详细地论证了世界万物和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建立起了科学的整体观念,具体怎么做的呢?是以五行为纲,我们看刚才那个表,有时间,有空间,有自然,有人体,从时空、自然和人体,以五行的属性为纲,将时空、自然和人体复杂的事物,一分为五,分为五类,这是一,二、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表述时空、自然、人体各类复杂事物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天地人三才一体,这样一个系统有机的整体观,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整体观念,那么这个整体观念,不同的哲学学说都做出了贡献,只是在五行学说表现得更加突出,阴阳学说仅仅是两分法,而五行学说就是五分法,阴阳学说仅仅提到事物之间具有互根,相互联系,相互对立,而五行学说又进一步详细地阐明了在对立互根,对立统一基础上,它们有生克制化,这样一个复杂的关系,就这样形成了中医学的整体观,一、用这个观点看世界,中医学认为世界天地人是一个整体,二、看人,人自身各个系统之间也是一个整体,它们之间是具有生克制化,这样复杂的关系,这是第一,进一步科学地、详细地论证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同气一元论和五行学说一起奠定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的基础。

发展变化观,五行之间是不断的进行生克制化的变化,而且特点又是如环无端,循环往复,就是不断的在运动变化,它变化的形式,生克制化,乘侮胜复,我们这里没有讲到乘侮胜复,仅仅讲正常的生克制化的关系,通过生克制化的规律的运动变化,而且循环反复不断的运动,奠定了中医学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待世界,看待生命运动,看待健康问题,看待异常的生命过程,而不是用静止的观点。

联系作用的观点,五行生克制化,反应了五行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作用这样一种规律,用这样一种观点来认识世界,来认识生命过程,来认识人体各个系统之间的关系,中医学认为人和环境是相互作用的,人体各个系统之间又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

确立了中医学的方法论,确立了中医学的系统的思维方式,叫朴素的普通系统论思维方式,我们在这里称它为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记住是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而不是现代的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思维的规律是什么呢?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这样一个思维过程,中医学这个思维过程,是源于中国古代的哲学,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特别是五行学说,为我们建立一个朴素的系统思维方式,它的基本规律,思维过程,是什么样的过程呢?我们看前面讲那个表的时候,事物的五行分类的时候讲,强调说以五行的属性,用事物类比的方法,将事物进行分类,分为五个系统,在这个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阐述事物之间的关系,说第一要观物,类比类比,首先要观察事物,观物,要取什么?取这个物的形象,先观察,然后看事物的外部的形象,取象,比类,用五行的属性,来类比所观察的各种各样的现象,把复杂的现象一分为五,在此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就是运数,来说明事物之间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阐述了事物之间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叫求道,这是中国古代哲学,所确立的东方的典型的思维方式,叫朴素系统思维方式,它具体的过程,归纳起来叫观物--取象--比类--运数--求道,中医学用五行学说来说明自然,说明生命,说明健康,说明疾病,就是运用这样一个规律,比如,辨证论治,四诊合参,先取其象,观物,通过四诊,望闻问切,要看这个病人表现的异常生命现象,看他的象,状态,通过这个现象来取它的象,我们前面讲用五行分类,那些表现的正常、异常现象,分析它异常各种各样的现象,对这些现象,按照五行的属性,看它和谁像,分别纳入到五行那个五类里去,然后再找出脏腑经络之间复杂的关系,发生了什么异常,运用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乘侮规律,找出它们的关系,最后得出结论,求道,做出一个判断,辨证结论出来,比如,说肝脾不调,说木旺乘土,肝气横逆犯脾,那有肝气横逆的病理表现,根据这个表现,现象都收集全了,然后看这个现象,按照五行的属性,它属于哪一类,它属于木类,我们才能判定肝气,肝气横逆,运数,根据五行的生克规律,肝气横逆,木旺必克土,这是一个结果,二、木旺也可能侮金,那么到底是仅仅是木旺克土呢?还是既有克土又侮金了呢?那就是根据这个象来决定,运数,掌握这个规律,仅仅根据这个象,客观实际,最后得出结论,判断求道,仅仅是累及到脾,没有涉及到肺,那么得出结论,木旺克土,肝脾不调,这就是中医辨证论治的过程,也体现了这个朴素的系统的思维方式,这是五行学说这个系统思维方式,这个思维方式比气所奠定起来的整体的系统思维方式和阴阳学说所奠定的那个系统思维方式更加缜密,更加严密,得出的判断更加准确和具体。

第二个方法论,就是五行分类方法,我们前面讲过阴阳二分法,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对事物进行分类,建立了五分法,因此,在中医学理论里面所有的事物都分五,比如,七情纳入到五行变成五志,虽然我们讲七情,可是最后用五行来说明的时候,讲这个情之间的关系,它分别和五脏和五志相对应,它不说五脏和七情,那么把七去掉两个,目的就是为了纳入这个五行系统,符合这个五行分类方法,那个七,它既不属于两分法,又不属于五分法,那怎么办呢?把那两个人为地去掉,变成了五分法,这个五分法就比两分法,从分类学来说,分类更加细致,使人们的认识从抽象进一步到做到具体,这就是在中医学领域里面,常用对事物的分类方法,从逻辑学来说,就是二分法和五分法,除此之外还有好多分法,但是最常用的就是两分法和五分法。

下面讲第三个问题,前两者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观和中医学的方法论,这是最重要的,下面用这个科学观和这样的科学方法论来论述中医学的基本问题,这都是举例子,基本问题:

(三)论证中医学的基本问题

1. 论证人体的生理功能

  1. 划分人体结构系统:建立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五脏系统结构理论。
  2. 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以五行特性为据。
  3. 说明脏腑的相互关系:五脏系统的生克制化和互藏。
  4. 论证人体与环境的统一性

1. 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

  1. 说明发病规律

用它来论证人体的生理功能

从结构上把人体的结构划分了五个系统,我们看前面事物五行分类的大表,把人体的结构分为五个系统,是以五脏为中心,这样的五脏结构系统,成为中医学的结构理论,系统的结构理论,所以中医学强调脏腑,奇恒之腑,脏腑经络是通过五行学说,用五行的属性经过类比来将人体的脏腑一分为五,那么脏和腑之间呢,脏和腑是以五脏为中心,有脏、有腑、有肢体官窍,就人体本身建立起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五脏系统的结构,形成了中医学的人体系统结构理论。

用它来说明脏腑的生理功能,大家注意,这句话应该进一步限定,中医用五行学说以五行的属性为据来类比五脏系统,类比五脏,用五行的属性来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注意,仅仅是部分的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并没有完全的说明生理功能,比如说,木曰曲直,用它来类比肝,来说明肝主疏泄这样的功能,那么如何用木曰曲直解释肝藏血的功能呢?那么就解释的理由,用木曰曲直,论据就不是那样充分了,因此,各个脏腑的生理功能都是一样,因此,以五行的特性为据,严格的说,它说明了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而不是全部,我们把那个主要都去掉,从最一般的规律来说,中医学建立五脏生理功能的时候,建立生理功能这个学说的时候,是以五行属性为据的,在建立结构系统的基础上,进一步说明它的生理功能,根据五行的属性,类比脏腑有这个特性,它就有这样的功能,仅此而已,我们今天看它就是以这个这是它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它论证了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就是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脏腑之间的关系,我们讲五行的关系,仅仅讲到生克制化这方面内容,五行之间的关系还有一个五行互藏这样的一个概念,五行互藏,什么叫做五行互藏呢?就是五行之中还有五行,比如,木行,本行本身除了它自身之外,它还包含其他四行,就是它自身,除了它本身之外,它存在的关系,还蕴含着其他四行的关系,这是咱们中医学,张景岳在类经图翼里面表述得最详细,在内经五行互藏的关系,并没有明确的表示出来,而中国古代哲学五行学说,却把这个概念论述得很清楚,引入到医学是张景岳明确提出来,五脏之中还有五脏,提出五脏互藏的理论,那么生克制化再加上五脏互藏,就是五脏之中还有五脏,把这两者结合起来,这个系统思维的整体观,不是一个平面的,也不是个线性的,而是一个立体的思维,说五行生克制化,每一行还有上下左右五行互藏,还有其他四行,那五行之间有生克制化关系,每一脏自己,每一行自己都体现出了生克制化的关系,一纵一横形成什么样的思维呢?就像国外的一些著名的科学家,和系统专家评价中医学五行思维是一个球形的、网状的思维结构,是最科学最高明的思维结构,这在英国著名的生化专家、科学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科技史里面,做出了很好的评价,有机会大家可以看看这部书,连他们外国人的眼睛,用外国人的眼光来考察中国人的五行学说,说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非常高明,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这样的评价是不为过的,当然在本科生教学大纲中我们只能讲到,仅仅讲到生克制化,或者说仅仅讲到了一个平面的关系,还没有讲到一个立体的思维关系,五行互藏是一个难度很大的一个概念,这个原理,不是在本科生讲,在研究生、博士生当中去进一步探讨去,现在咱们国内的研究思维科学的一些专家在研究五行的思维模型,研究脑科学的专家在用五行互藏,五行生克制化研究脑科学,研究人的思维模型。

它论证了人体兵环境的统一性,我们看原来那个表,上面讲过那个图表,五行事物分类的表,以五行的属性为例,和自然的各种现象,时空的现象类比起来,形成五个系统,旨在论证事物的统一性,论证人体环境的统一性,这是从五行学说来论证,气一元论,从天地人本原于气这个角度来论证天地人三才一体,人与环境是一个统一整体,阴阳学说用阴阳对立统一这样的一个观点,从矛盾对立的观点,认为世界运动的基本规律,就是阴阳阴阳,那么自然、人都服从这个规律,就这个角度论证了人和自然是统一的,五行学说以五行属性为据,将自然现象和生命各种现象一分为五,分别纳入了木、火、土、金、水五个系统,在此基础上又通过生克制化这个规律,来阐述了人体和自然之间同一系统,和另外系统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进一步论证了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整体,建立起了中医学的科学的整体观念。用五行学说来阐述人体的病理变化,这一点同学们做一般了解就可以了,就是用五行学说来阐述病理变化。

  1. 五脏时间节律
    五行

    五脏
    五时长夏
    昼夜平旦日中下哺夜半
  2. 发病的规律
    1. 主时发病(当令发病):当令时最易受邪 如肝病发于春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为之(素问.咳论)
    2. 非主时发病(非当令发病):系由他脏传来 如脾病发于春,系由肝脏传来

用五行来说明发病的规律,叫主时发病,给出这个表,五脏和五时之间的关系,这个昼夜的关系,了解就可以了,那么主时发病,说肝病,春季易于发生肝病,因为肝和春,它们处于同一系统,这个就叫主时发病,以下依此类推,说肝病旺于春,那么心病旺于夏,除了一般规律之外,还有一个非主时发病,那就受什么呢?受五脏之间生克制化规律影响,一般规律就记住主时发病,就一般来说,肝病在春季容易发病,心在夏季容易发病,肾在冬季容易发病,为什么呢?在五行分类,它们属于同一系统,这就可以了,讲一般规律,还有特殊规律,即有受主时发病规律所制约,又有的不受主持发病规律所制约,中医看问题非常全面辨证,既讲一般规律,又讲在不同条件下还会有特殊规律。

(2) 说明疾病传变

相生传变
(子母相及)

母病及子 如母脏 ->(累及) -> 子脏
肝病 -> 心病
肾病 -> 肝病
子病及母 如子脏 ->(累及) ->母脏
肝病 ->肾病
心病 ->肝病

用它来说明疾病的传变规律,疾病的传变规律一是按照相生规律来传变,那就是母病及子,子病及母这样来传变,那么先母脏有病以后累及子脏,就称之为母病及子,比如,肝病传心,肾病传肝(这个字就错了),肝火旺盛,这个人肯定是出现心火上炎的表现,这是必然的,由于相生规律所决定的,说肾有病,肾阴不足,肝阴一定不足,因为水能生木,母病及子,子病及母又叫子盗母气,说子脏有病必然累及母病,这从相生规律说,说肝有病,肝火炽盛,肝气郁结,也可以损伤肾的阴液,也会损伤肾精,说心有病,心火炽盛同样也会出现肝火的改变,这是必然的,这是必然的规律,那么所以出现这种结果,就是按照相生规律传变的结果,称为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

二是按照相克规律传变,一、按照相乘的规律传变,二、按照相侮的规律传变,肝旺乘脾,肝旺必然克脾土,肝有病,那必然传到脾,这是必然的规律,所以“金匮”讲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这句话根据什么来的呢?理论依据就是按照相乘规律,只要有一脏出现太旺,它必然的结果,乘脾,太过的时候是这样,那么不及的时候呢?会出现脾虚条件下,肝也会表现为乘脾,那么肝太过可以出现,脾不及也可以出现,结果肝旺乘脾,相侮传变,正常情形下是金能够克木的,现在肝太旺,这个时候,不仅金这个肝不能够抑制木肝,反而受肝的制约,这种情况就是肝旺侮金,木火刑金,这个著名的病理学概念,木火刑金,那就是肝旺侮金,反侮金,肺气虚的时候,肺本身功能虚的时候,虽然肝不旺,也会表现出来肺虚肝侮,这样的一种状态,容易理解的是一方的太过,最容易理解,乘,而难以掌握的是反侮的时候,但是有一条必须记住,我们前面讲亢害承制菱形图,念这个菱形图,得出一个基本的结论,一旦发生相乘,任何一行,乘和侮它最终结果乘侮同时存在,既然是如此,任何一脏有病,一旦出现相乘,必然出现相侮,那就是说三脏同时发生关系,这个在病理上也反应出来整体的病理观。

总的就是这个图,以肝为例,讲它和其他脏之间的关系,就是一脏一旦有病以后,通过生克,就是相生关系传变,乘侮关系传变,会导致哪些病理结果。

 

用五行学说来判定疾病的预后,按照五脏的节律来判定预后,预测病情按照五行,牵涉到五运六气了,那么按谈五行的年节律,春夏秋冬,就是五行和五气之间的关系,一年的变化,那么治病,就是容易在什么时候发病,我们前面讲春季容易得肝病,一般来说判定病情的轻重,按照旬节律来判定的,那么病危都是按照日节律,在一天当中木、火、土、金、水谁当令,二十四小时分开,来判定这一天当中什么时候病情加重,如果判定病危,判定病的轻重呢?是以十日为计来看,用它们的五行所属,通过五行生克制化的关系,来判定病情的轻重,一般来说相生的病轻,而相克病的重,按这个规律,引证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一句话,他说“始病则以岁月期之”,年节律期之,在一年的五行属性来判定什么时候发病,“病重则以旬期之”,以旬节律来判定病的重轻,说垂死则以旦暮计之,这个垂危欲死,以日节律来判定,这一部分内容,仅作一个概念的介绍,那么本科生仅仅知道主时发病的规律,一般来说,那么春季肝易有病,夏季心易有病,那么冬季肾易有病,仅此而已,要讲年节律,旬节律,日节律,又涉及到五运六气一些基本常识,做为硕士生、博士生阶段,希望在这个阶段,能够把这个概念搞清楚,它对于我们推断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规律是有好处的,就是中医学在判断病情发生发展规律,判断预后的种种,不是凭空想像的,那么理论依据之一就是用五行学说为据,按照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来判定病情的发生发展变化。

用它来预测疾病传变的顺逆和预后,一般来说,按照相生传变称之为顺传,称之为轻、吉、预后较好,相反,按照乘侮传变,叫逆传,病情比较重,就是预后不好,这仅仅是个一般规律,至于说顺传和逆传,这取自于“难经”,什么叫顺传和逆传,在不同的著作里面,解释不同的病理发展传变过程当中,它的概念内涵是不一样的,在这里面是就相生乘侮传变而言,两者相比较而言,相生传变病情轻,预后好,称之为顺,反之,乘侮传变病情重,预后不良,称之为逆,在这里面,注意,是在相生传变和乘侮传变这样的特定的条件下,说顺传和逆传,它的概念是相生传变定义为顺,乘侮传变定义为逆,舍此条件,这个顺传和逆传的定义,不存在的,一定要注意,特别强调,中文讲、语言学讲语境,讲语用,在这个语言环境下,顺传和逆传的语用,它的功能,顺传表示它是相生传变,逆传表示到乘侮传变,离开这个语境,不能这样表达,学中医难,学中文也难,中医的表现符号,表达的符号是中文,中文讲究语境、语用,那么在这种特定的语境下,它的语用发生变化,就是它的义项发生变化。

我们今天将中医学的哲学基础,换句话说,将中医学的医学哲学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全部讲完了,重点需要掌握气、阴阳、五行的概念,其中难度最大的就是气的概念,气是肉眼难以看到的,不断运动的,精细的物质,运动是气的属性,气的运动表现为升降出入这种形式,它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又表现为形与气,聚则有形,散则无形,表现为形气的运动状态,这个形气的互相转化,这个运动过程称之为气化,那么在哲学上,气、气化,这个升降出入称之为气机,气、气化、气机,都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术语,我们移植过来,来说明生命问题,阴阳学说,阴阳是表示事物属性的一个概念,是指阴气和阳气的物质,及其物质的属性,这样的一个概念,阴阳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基本规律,而五行学说,是用五行,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来说明世界的本原及其物质世界的多样性,这三个学说为中医学确立了中医学的医学观。

承认生命是物质的,生命是在不断运动变化的,生命运动的规律要遵循气、阴阳、五行运动变化的规律,确立了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奠定了中医学朴素的、系统的、整体的、辨证的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就是根据气、阴阳五行学说,所确立的自然观、医学观和科学思维方式,乃至于具体的逻辑思维的方法,来论述医学的问题,从生命、健康到疾病,乃至于养生保健,就是用这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论述,构建了中医学理论的基本体系,回答了生命的基本问题,回答了健康疾病的基本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优势的中医学理论,这就决定了中医学理论当中,我们中医学所使用的,本学科所建立起来的科学术语,科学概念,使用的术语,既有本门学科的术语,又有从气、阴阳五行学说,哲学学说里面移植来的哲学术语,形成了哲学术语,形式上是哲学术语,而内容上既有哲学的含义,又有医学本身的具体物质科学、生命科学的含义,所以学习中医理论,无论学习每一个概念,每一个术语,必须搞清楚,它在什么层次上来说明问题,是站在哲学层次来说明问题呢,还是站在生命科学,讲具体生命过程问题来说明问题呢,这才能把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学清楚,由此,我们也得出结论,由于汉字具有多义性,而中医学必须用汉字这个语言符号来表达中医学的理论,因此也决定了中医科学术语的多义性,说中医学反应的内容,语言很简练,内容非常丰富,思想深邃,这种思维方式有别于西方的思维方式,就是形式逻辑的线性的思维方式,就是任何一个概念、术语义项的单一性,线性的关系,所以学习中医理论,不仅仅是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气一元论、阴阳学说、五行学说,逐步地建立起中医的科学思维方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2.1
第07 讲 阴阳学说:基本概念(二) 基本内容(一)
中医全方位解读系列之阴阳五行的哲学
(10)古哲学对中医的消极作用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7.中基 · 第7讲 阴阳学说(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