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余干教师进修学校何爱彩_上传学习资料

浅谈初中文言文教学策略

溧水县东庐中学胡波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文言文阅读教学作了如下表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针对课标要求,我校在文言文教学中作了一些思考和尝试,以期在文言文教与学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创设氛围,激发兴趣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源于兴趣。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方法很多,有时可以在教学中信手拈来。比如学习《陋室铭》一文讲到“往来无白丁”一句时,这个“白丁”到底是指“没有学问的人”,还是指“平民百姓”呢?学生争论起来。我没有直接告诉他们答案,而顺势讲了一个故事:有一个刚上学的孩子,嫌自己的名字太难写,想让妈妈给他改名叫“丁一”,因为他的一个同学就叫“丁一”。原来古人常用“白”“丁”等字表示最简单的字。“目不识丁”意思就是连最简单的字也不认识,当然就不可能是有学问的人。再让学生想一想解释为“平民百姓”有没有道理,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这样一讲,学生对这个句子的理解就会印象深刻,而且非常有趣。当然这需要教师广泛阅读,有广博的积累,要能自己善于体会知识的趣味性,才能引导学生去发现乐趣。

针对学生爱听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我们有时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穿插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故事趣闻,从而使学生思路开拓,兴趣变浓。同时,学生也可以借助听来的故事,加深对文言文字词和内容的理解。这种方法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消除学生对文言文的畏惧心理,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增强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能使学生自愿地投入到文言文的学习中去,其自学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二、学法指导,培养习惯

叶圣陶告诫我们“教是为了不教”。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一篇文章不如让学生掌握怎样学会更重要、更有价值。学生只有掌握了学习方法,摸到了索取知识的门径,拿到了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才会主动地去学习。我们坚持借助讲学稿这个载体和抓手,指导学生课前进行认真的预习,逐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执教张岱的《湖心亭看雪》一文时,课前布置学生根据讲学稿自学课文,书面完成“预习导学”部分的内容。在“课前学法指导”中,我们提供了这样的自学步骤: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力求读准字音,把握朗读节奏,在此基础上请书面完成“预习·导学”中的第2题。

2、再读课文,结合文下注释和工具书,自己尝试疏通文句,把你不理解的词、句在课文中作上标记,并列在讲学稿“预习·导学”第5题下面的空白处,以便课堂上向同学、老师请教;在此基础上请书面完成“预习·导学”第34题。

3、跳读课文,在文中标出直接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尝试课前背诵这些句子。

4、搜集、筛选与本文作者及写作背景有关的信息(完成“预习·导学”第1题),并结合这些信息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感受作者的“痴”行。

有了这样具体细致的引导和规定,学生才能知道课前怎样去学一篇文言文,通过读(读课文)、查(查文下注释和工具书)、写(在文中圈画)、做(书面完成预习题)、问(提出疑难问题)等方式初步学习了一篇课文,带着问题走进课堂,为课堂教学作了很好的铺垫工作。

当然,老师课前要强化检查与批改,这样至少有两方面的原因:一、便于发现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学生课前自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掌握第一手资料,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课堂教学(以学定教),提高课堂实效性;及时发现那些不自觉的学生的有关情况,督促他们及时、认真地完成课前自学任务,久而久之,必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尤其是课前坚持认真自学的习惯),并不断掌握一些有效的学习方法。

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文言文诵读的方式方法很多。篇幅短小的课文,可多作整篇的朗读;在要求对某些章节、某些词句作重点理解或记诵时,可以作部分的精读;课文较长的,但有必要作整篇朗读时,可采用轮流朗读的方式;需要加强学生独立活动,并通过个别朗读的指导给全班起启发和辅导作用的,可安排学生个别朗读;为了相互带动、相互促进,加强阅读气氛,增加朗读的次数,可安排学生齐读或分组比较朗读。待到完全熟读成诵了,再作答题式诵读,既不是按照原文的顺序从头到尾背诵,而是按照老师的提问有选择的背诵有关段落或语句;老师的提问可以是关于内容,也可以是关于章法的。总之,这种诵读不是单一的机械的枯燥的,而是灵活的生动的有神韵的。教师对朗读的指导,一要及时,尽量做到边朗读边指导,二要具体,具体指出学生朗读的主要优缺点和提高朗读水平的途径;三要灵活,结合谈话、讲解、评注、复述等多种活动进行朗读训练,全面提高学生文言朗读的能力。读多了,要求背诵就水到渠成,且能理解大意。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倘若一堂文言文课,自始自终听不到读书声,是不能算是一堂真正的语文课的。但是朗读应该有"",那种不求甚解,为应付课堂四十五分钟而漫无边际的朗读是"瞎读",我们并不提倡。

四、综合比较,触类旁通。

学文言文难,表现在诸多方面,如在实词方面,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等。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综合、比较、归类,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如《童趣》中,有两句句子出现到“观”:“昂首观之”、“作青云白鹤观”,这两个“观”的词性意义各不相同,前者是动词,看的意思,后者是名词,景象的意思。词类活用上,“鞭数十”中的“鞭”,在这里是名词活用作动词,用鞭子打。我在教学中,只要碰到此类情况,决不放过。

文言文虚词教学更是难点,这就需帮助学生找出规律,促其牢固掌握。如出现频率很高的“之”字,情况比较复杂,常见的有:作代词用,可以指代人、事、物,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他(们)、她(们)、它(们)等;其次作助词,既可作结构助词“的”,有的时候无实在意义,可不译;三是作动词,这种情况不大多见。教学或复习这些知识时,须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要求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例句,这样就能达到掌握规律、巩固知识的目的。

又如文言文的翻译,方法多种多样。诸如保留、替换、删减、增加、调整等等。我认为最基本的方法是弄通大意,规范语言。要求学生看懂课下注释,借助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用今天的话说出文言文一字一句的意思,还有不懂的地方,由学生提出,其他学生帮组解答或教师点拨。在此基础上,用现代汉语语法要求,引导学生增补、调配,达到疏通课文的目的。所以,文言文翻译大致分三步走,首先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进行直译;其次根据需要,适当调配词序;最后按照现代汉语规范要求,作出增补。至于文言中的人名、地名、国号、年号、官职等等,则保留就可以了。

对文言词、句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仅此而已还远远不够。入选我们教材的文言文大多是文学作品,《桃花源记》、《醉翁亭记》、《岳阳楼记》等是不折不扣的文艺散文;《曹刿论战》、《出师表》、《唐雎不辱使命》等虽节选自古代史书,但也是具有很强的文学性的,作为课文是取其文学性而入选的;《愚公移山》、《陋室铭》、《爱莲说》等能传诵后世、脍炙人口,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是文学作品了。既然这些文言文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那么我们的教学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整体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那还像语文课吗?其实,这些文言作品中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人生态度、理想追求、思想情感以及课文的结构、语言、意境之美等等,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艺术修养、审美情趣的形成是很有影响的。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文中之情,想象文中之景,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中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五、注重拓展,丰富想象

康德说:“想象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语文学科有广阔的想象拓展空间,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这一特点,积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我经常让学生把文言文改编成记叙文,告诉学生改写文言文要把握原文的主题、感情基调、背景,对人物生活的环境、心理活动以及事情发生的前因后果可以作合理的补充,或进行细致的刻画,通过联想想象,使情节充分展开,对原文提供的信息非但不能缺失,而且要充分利用。如教学完《木兰诗》,引导学生抓住“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句进行想象。这句话既体现木兰驰骋疆场时,英勇无比,巾帼不让须眉的英姿,同时也能体现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屡建战功却不漏破绽的艰辛与难得。在改写时,可以据此合理添加情节,体现木兰的机智与智慧,使这一位古代女英雄的形象更为丰满,更富感染力。

学生具有丰富的、异于成人的想象力,想象是他们的特长,也是他们的兴趣所在,但没有触发点,想象无根;缺乏丰富的阅读,有限的知识掌握量和阅历,也会阻碍想象的顺畅。文言文的改写既能发挥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又能引导他们自然掌握相应的历史背景知识;既提高了他们阅读了解文言文大意的能力,还培养了他们字斟句酌的耐心,因为改写时,一定要学会提取原文中的可扩展信息。

六、迁移延伸,形成能力

2011年起,南京市语文中考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外,学生(尤其是农村学生)很不适应,为了提升素养,同时也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我们尝试通过一些途径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其中途径之一就是学完一篇课内文言文之后,在讲学稿“拓展延伸”版块选择一篇风格相似、或主题接近、或语言特色相同的一篇课外文言文,并在文后设置若干题目,让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如学完《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我们在该课讲学稿中选择了《战国策·魏策》中的一个片段进行延伸阅读训练:

庞葱①与太子质②于邯郸③,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④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注释]①庞葱:人名,战国时魏国的大臣。②质:做人质。③邯郸(Hándān):地名,赵国的都城。④大梁:地名,魏国的都城。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去:距离

B、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议:诽谤

C、愿王察之察:观察

D、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罢:结束

2、翻译画横线的句子。

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庞葱与魏王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庞葱有哪些思想顾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后人从这个故事中概括出成语“三人成虎”。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比喻什么?

 

当然,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取材于课外,不是说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就不重要了,课内文言文的学习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中考文言文阅读材料虽取材于课外,但考点却在课内,而能力只能在平时扎扎实实的课堂学习中逐步形成。那种忽略课内文言文学习一味的进行大量毫无针对性课外阅读训练的做法,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

以上是我们在文言文教学当中的一些尝试和思考,不当之处,敬请斧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文言文课文复习模式
初中初一七年级下学期下册语文学科教学工作总结,质量分析下载大全
温儒敏:部编语文教材使用的10点建议
《学弈》教学反思2
实用贴:新学期、新课标、新课堂现场观课手记五则
浅谈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