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史的天空真实的道教

在我国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发源于中国、由中国人创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称为本土宗教。道教对我国古时代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都发生过深刻的影响,是统治阶级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

近代中国学者多数认为:道家与道教是两个既相互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习惯上有时也称道教为道家、黄老。严格来说,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

“道家”一词,始见于西汉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诸子百家中以老庄思想为代表的学派,或者指战国秦汉之际盛行的黄老之学。他们在思想理论上都以“道”为最高范畴,主张尊道贵德,效法自然,以清净无为法则治国修身和处理鬼神信仰,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被称作道家。

至于“道教”,则是一种宗教实体。顾名思义,“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说教,或者说就是信奉“道”,通过精神形体的修炼而“成仙得道”的宗教。作为一种宗教实体,道教不仅有其独特的经典教义、神仙信仰和仪式活动,而且还有其宗教传承、教团组织、科戒制度、宗教活动场所。这样的宗教社团,与早期道家学派显然有所不同,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游,道家、道教的要本信仰都是“道”,我们绝不能将之妄加分割。

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时期。东汉后期黄老道形成实体,太平道、天师道等民间原始教团相继成立。后经魏晋南北朝数百年的改造发展,道教的经典教义、修持方术、科戒仪范渐趋完备,新兴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统治者的承认,演变为成熟的正统宗教。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隋唐至北宋时期,由于统治阶级的尊崇,道教极为兴盛,社会影响极大,道教的哲学、养生术、符咒法、科仪规章也更为完善。晚唐北宋以后,道教内部出现一些新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儒释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现及以修持内丹术为主的金丹道派开始兴起。到了南宋金元时期,道教发生变革。在华北出现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现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净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师道、上清派、灵宝派在教义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传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炼,是这一时期道教的主要特点。

四灵二十八宿

明清两代,随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晚期,道教发展陷入停滞僵化。近代中国道教承明清余绪,除个别时期,一直处于低谷。

道教有多厉害,一句话回答,道教是个纸面实力非常强大的宗教。道教的武力担当是封神榜、西游记里的八方神仙,禅二教,是金庸古龙梁雨生笔下的全真、武道、华山、崆峒,当然还有当代榜文里的修真凡人、天官祖师。总之,道教纵横三界,笑傲江湖,弑神灭佛,侠影萍踪,只是的加上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道教的实力被限定在纸面上,也就是在小说里才厉害。至于现实里道教,那可就是另外一幅光景。

四海龙王

在传统的儒释道三教当中,道教排名最后,位置最边缘。在现代中国的五大宗教当中,道教也是信徒最少、影响力最小、国际传播最弱的那个。道教虽然拥有财神、灶王、关帝、妈祖、吕洞宾等众多人气角色,但是这个华夏本土IP相对来说实在不算兴旺。特别是近几百年,道教几乎没有重要的社会活动家、思想家,全靠民间文化才能在小说里和各路神佛打成平手,可是道教并不是从古至今都这么弱势。

在道教诞生之初,曾是一个类似早期督教的基层影响力非常强大的宗教。他策动过轰轰烈烈的黄巾起义,还在汉中建立过政教合一的政权,他制造的各类反叛是汉时代统治者的心腹大患。那么,这样一个桀骜不驯的宗教究竟是怎么诞生,又是怎么走向温顺乃至衰落的?道教为什么没有形成全国性的教会?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历史上真实的道教。

黑白无常

明清时期,来到中国的欧洲传教士给中国传统宗教留下了一条评价,那就是无组织。他们发现,中国的道教、佛教并没有类似基督教的官僚科层制度,民间小庙像野草一样生长,各个宗派山头林立,也不存在中央机构和教会领袖。欧洲人据此得出的无组织结论被广泛接受,许多不了解中国传统的人从表象出发,也很难提出反驳。

其实,传教士们看到的无组织并不是中国宗教的天然特性。道教作为一门宗教,是由三位祖师分阶段创立的。其中,始祖是传说中的轩辕皇帝道祖指的是老子,老子的道家为道教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但是在老子之后,作为一门宗教的道教还没有诞生,除了思想,宗教还需要组织、仪轨和戒律,而这些东西的开发者就是教祖张道陵,后世称之为张天师。

张道陵所处的东汉是个地主豪强当家,庄园经济兴盛的时代,特别是王朝末年,中央权威衰落,朝廷对基层社会基本失去了控制力,这种局势为袁绍、曹操的汉末军阀的崛起提供了条件,也让张道陵的道教有了施展空间。在四川的张道陵以善符水治病得名,许多百姓追随他修道,他就借势创建了著名的五斗米道

加入教团的道民要出五斗米,并且定期缴纳租税供养教团。张道陵在道民当中任命祭酒,也就是教团领袖,还把米户按照地域划分成24个天生池,也就是教区。不难发现,张道陵的教团事实上就是个基层自治组织,他的政治经济功能就是填补东汉王朝在基层留下的真空。汉朝的五斗米教团和同时代罗马帝国的基督教会十分相似,他们都由多个相对独立的教区组成,由信徒而非专业神职人员领导教会,为教民提供公共服务。但是五斗米教当时的传播范围局限在四川北部,并没有像基督教一样传遍帝国全境。在东汉帝国最终广泛传播的是道教另一个宗派太平道

张道陵死后十几年,张角和他的两个弟弟开始在民不聊生的东汉社会传播太平道。虽然和张道陵宗派不同,但张角兄弟也组建了教区,任命了地方领袖,最终组建了全国性的道教教会。公元184年,张角发动全国性的农民起义,也就是黄巾起义。起义并没有直接推翻汉朝,但是把中原拖入了军阀混战的局面。

后来,张道陵的孙子张鲁带领教团割据汉中,领导了一个政教合一的独立小国。直到东汉建安20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才选择归附,曹魏政权把汉中道民迁移到中原各地,打散了原先组织严密的教团,但这样也把五宗米道传播到了四面八方。这些道民就像是种子在各地生根发芽,就形成了小型教团,在祭酒领导下作为自治组织存续。

东汉以来的皇权衰落,并没有随着曹魏乃至晋朝的建立终结,基层社会仍有大片空白,就被这些教团占据了。于是魏晋时代的统治们发现苍天已死的呼声一直此起彼伏,依托道教组织和旗号发动的起义始终连绵不绝。这些事件构成了特有的李洪起义现象,李洪是预言当中开启太平盛世的真君,换句话说就是道教版的弥赛亚救世主。从西晋到隋朝,光是正史记载的李洪起义就发生了十次。从地域来讲,李洪起义的发生地集中在秦岭、淮河一线。除了这些李洪起义,中国史上规模最大的道教派乱发生在南方,也就是东晋的孙恩卢循起义。孙恩卢循出身北方低级氏族,信奉五斗米教。他们在东晋沿海地区领导了长达12年的农民起义,对东晋王朝的门阀政权造成了致命打击。镇压起义的刘裕最终结束了司马家族的统治,开启了南朝刘宋。

作为基层自治教团,早期的道教和皇权之间有着难以调和的矛盾,可谓天生反骨,这也是黄巾起义、孙恩卢循起义、李洪起义及道教组织爆发的根本原因。但是,天生反骨的道教在魏晋南北朝之后就走向了寂静。孙恩卢循之后,道教再也没有发动大规模的起义,而李洪这个救世主在唐朝之后也被佛教的弥勒取代,不再继续充当民众起义的名号。道教变乖了吗?事实确实如此。南北朝时期,道教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这次变革永久改变了道教和国家政权的关系,削平了他的反骨。

公元313年,罗马帝国颁布米兰敕领,宣告终止罗马帝国对基督教持续三个世纪的迫害,皇帝还把拉特兰宫赠送给罗马主教作为驻地。在帝国扶持下,罗马主教最终成了后世的教皇。由教皇自上而下,教会仿照帝国形成了金字塔形的官僚制结构。教会与帝国喜结连理,教会的新使命是帮帝国分担基层治理这一重任。100年后,在欧亚大陆的东端也发生了类似的事情,中国的道教与帝国寻求和解,而且这个故事的主角包含两位主教与两位凯撒。5世纪中叶,道士寇谦之和陆修静先后离开各自的修行地嵩山和吴山,分别觐见了北朝的北魏太武帝和南朝的宋明帝,开始发动一场道教改革。

当时五斗米道演变成了天师道,各地许多由祭酒领导的小教团,教义戒律都不统一,作为基层自治组织,他们常常和国战中的皇权发生冲突。寇谦之和陆修静非常了解皇帝们的烦恼,两人道学思想虽有不同,但现实主张十分相近。他们希望道教能够成为国教,借帝国之力重整并扩大教团。作为回报,道教也将充当帝国的统治工具。

两人都渴望将整个支离破碎的道教教团创建统一的全国教会。他们最明显的分歧只不过在于谁来当教皇。陆修静竟推举张天师后代充当道教教团的实际领袖,而寇谦之认为自己就是张道陵之后的先贤,理应成为教团首脑。南北朝统治者都愿意支持这两位改革家的主张,但是作为回报,道教必须接受皇权收编,从国家的对立面转化成受国家控制的工具。而且和罗马天主教的情况不同,中国统治者并不打算把基层治理承包给教会,恰恰相反,他们希望道教放弃基层治理者的身份,永绝后患。中国道教的这次重大变革,被历史学家葛朝光称为屈服史。

经历这段屈服史之后,道教将由反叛者的宗教变成统治的工具。以寇谦之为例,他主张道教除去三张伪法,放弃征收租税的做法,禁止与皇权作对,废除五斗米道,赦免教区,这些自废武功的做法当然深得皇帝赏识。改革之后,在皇权引导下,道教祭酒成为道教的领导者。随着宫观制度兴起,祭酒制度没落,教区和租税成为历史,道教事实上失去了对基层民众的控制,策动起义的能力大大削弱,也就不再是皇权眼中的威胁了。南北朝之后,道教不再是民众起义的工具,还得到了唐宋两朝的大力支持。以宫观为中心的修道制度确定下来,延续至今,道教再也没能恢复创教之初的趋势,而是与佛教趋同,变成了山头林立的格局。

12世纪,中国道教迎来了又一次重大变革。王重阳创建的全真派横空出世,相比原有的正一派、天师道,全真派更强调戒律,也吸收了更多佛教元素,乃至要求道士出家到山野里修行,不问正事的全真派,得到了金朝和元朝统治者的赏识,最终在明清之际发展成为和正一派并列的道教两大宗派之一。但是和全真派崛起同步发生的却是道教整体的没落,在儒学和佛教的夹击之下,道教终于下降到了边缘地位。在道教的历史上,全道教的长春真人丘处机被成吉思汗接见赏赐,或许是最后一个可圈可点的高光时刻。在那之后,等待道教是持续数百年的寒冬。

蒙古统治者推崇藏传佛教,从元朝中期开始就对道教越来越严厉,而明清两朝是儒教的全盛时代,程朱理学大行其道,连家底更厚的佛教都被儒教霸权压得喘不过气来,陷入长期衰退之中,道教的命运就更不用说了。不过即使如此,道教的民间生命力依然旺盛。道教的确不再采用和基督教类似的官僚科层制,也不再划分教区,但道教实质上采取了新的组织形式,那就是宗法制

加入一个道教就等于加入了一个新的宗族。在这个宗族当中,师尊就是自己的父亲,为自己受戒受禄的师傅就是第二位父亲,类似干爹。每个道士都有尊号和名字一样有字本,字本体现就是宗派的传承,也是虚拟的亲人。通过这种方式,道教各个宗派虽然互不隶属,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宗族,通过各种血亲和干亲关系联系起来,权利和业务交错纠缠。在道士宗法制度之外,道教宫观也形成了一种二元分布格局,即所谓十方丛林和子孙庙两类。

其中,十方丛林是影响力极大、具备传戒资格、财产公有、纪律严明、方丈由道士集体推举的大型宫观,往往享有地区乃至全国性的影响。例如,龙虎山天师府、北京白云观、成都青阳宫等。子孙庙则是道士私有的小庙,这些庙在城市村庄当中星罗棋布,和信众距离比较近,道士们在子孙庙收徒,死后把庙传给徒弟,子孙庙规格不高,纪律和影响力也比不上十方丛林,但这些形形色色的三观庙、娘娘庙、关帝庙、药王庙、真武庙、火神庙、马神庙、龙王庙就是道教和民间互动的毛细血管。所以道教整体上虽然说是山头林立,组织松散,但并不是有些人认为是无组织,凭借宗法制度和十方丛林、子孙庙,唐宋以来的道教一直按照自己的逻辑存续着,直到今天。

不过,否认道教无组织的说法是一回事,明清道教的衰落事实又是另一回事。前面说过,在儒教霸权和三教合一潮流之下,中国道教同汉传佛教一起陷入了庸俗化、经济衰败的困境。晚清民国时,中国道教又和佛教一同遭受了两次沉重打击,一是太平天国运动,二是清政府和民国政府发起的庙产兴学运动。

这两个事件对中国道教造成的破坏,远胜历史上多次灭佛灭道运动,太平天国攻击偶像崇拜,破坏了大量寺院宫观,著名的道教圣地江苏茅山几十座公馆被付之一炬,修缮后只保留下今天的两宫一观。征收庙产改办学校的政策也导致大量庙宇消亡。在轰轰烈烈的庙产兴学运动当中,佛教寺院还能通过联合抗议,甚至干脆投靠日本佛教以求自保。而势单力薄的道教基本逃不掉被蹂躏的命运。经历明清以来几个世纪的衰落之后,道教沦落到了边缘地位,论体量和影响力,道教比不过同样经历了长期衰落的佛教,而和世界上其他地方的本土宗教相比,道教也是个相当弱势的宗教。

目前,中国道教规格较高的圣地,例如,龙虎山、天师府、茅山道院,每年接待的香客数目在几十万到几百万之间,不如全年人数动辄几千万的印度教神道教。道士人才的匮乏,民间信仰的庸俗化更是百余年来一直无法解决的问题。但是,或许正是因为现实当中的衰弱,道教在流行文化当中反而得到了更高程度的包容和欢迎。历史上被皇权驯化的道教,被儒教、佛教排挤的道教,被现代化大潮冲刷的道教,依然为中国人的生活娱乐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养分。有人说,道教的魅力就在于演绎和潇洒,佛菩萨庄严的面孔吓退了许多过客,但月老和财神的笑容却始终对所有人绽放。

道教最主要的影响是体现在个人的修身养性方面,也就是从人变成不死的神仙。西晋著名道士葛洪的道补子就是最突出的代表。不过虽然道教宣称人能通过修炼变成神仙,但毕竟谁也没见过,所以虽然这个时期很多政权都对这个学说感兴趣,但实践下来必然都是失望,所以道教到了六世纪的时候就更多的回归哲学领域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游奇谈之三:正一道和全真道
宋朝人民的宗教信仰有哪些-宋太祖的信仰是什么-
中国道教历史及其主要派别
道教发展史
道教简史:我国土生土长的民族宗教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七:南北朝的道教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