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与查有梁教授商榷
 与查有梁教授商榷

                         马福迎

[摘要] 2006年底,钟启泉教授以记者对话形式,在《中国教育报》发表《义无反顾奏响课程改革进行曲》一文,系统回顾了新课改五年来的历程、存在问题及解决途径。随后,查有梁教授在《传播学论坛》上发表《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的不同意见的回应文章。比较二位的论述,笔者认为查教授对新课改的若干论述不妥,需要商榷,以正视听。
[关键词]《纲要》《解读》《对话》义务教育法“突变式” 精英教育 大众教育三维目标
[作者简介]马福迎/河南焦作市马村区教育局教研室中学高级教师(焦作454171)


    查有梁教授2006年12月29日在《传播学论坛》上发表《新课程改革需要“软着陆”文章,简称《查文》。平心而论,查文关心新课改忠心可鉴,但若干观点欠妥,笔者提出一些看法,与查教授商榷,也请诸位不吝赐教。

    查文:  200168日,经国务院同意,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通知,掀起了新一轮课程改革。 2001年以来的课程改革…是“突变式”、“运动式”、“大跃进式”的改革。如果让广大教师好好研读这个文件渐进地、稳妥地进行课程改革,这有可能让新一轮课程改革取得一定成效。

    查文所论严重错误。
    众所周知,科举应试作为对世袭制的创新,隋唐以降绵延千余年,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是发挥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时过境迁,今非昔比,物极必反,天怒人怨;今之应试教育极端功利化,把我国的教育引向死胡洞,使我们鼠目寸光。长期以往,我国的原创力,我国的科技创新和先进国家的差距必将越拉越大,我们必将受制于人,危害国家,这决非危言耸听、杞人忧天,而是眼下和将来必然的事实和趋势。
    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经济的发展,应试教育的弊端日益显现,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判,素质教育代替应试教育成为历史的必然,至今已经过了20余年。素质教育从倡导试点、普及推广到写进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再到今天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走过的每一步都是不平坦的路,但却是一条正确的路和胜利的路。
    为保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国家教育部从调查研究入手,作好理论准备;行动上先立后破,先试点后推广;对教师先培训、后上岗,不培训、不上岗;稳步推进。并就课改推进过程及时进行调空。
    就理论准备而言,“19967月至1997年底,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6所大学及中央教科所的课程专家,对1993年秋在全国施行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的实施状况进行调研。总计调查了全国9个省市的城市与县镇的16000名中小学生,2000名校长、教师和社会各界的有关人士,获得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为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供了依据。1998年以来,教育部组织教育理论工作者进行广泛的国际比较研究,了解了英、美、加、德、日、澳、韩、泰、俄、瑞典、芬兰、新西兰、印度、巴西、埃及等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和策略,努力把握世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发展的趋势。”[1]
    就课改进展调空来说,“  200112月教育部组织部分教育管理工作者、专家和教师代表,分赴全国10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进行实地考察与评估调研,共召开座谈会70余次,参加座谈人数超过2000人,同时,还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609份。通过以上工作过程和对有关资料的分析与研究,我们欣喜地看到,实验区的新课程实验工作的进展是健康的。”[2]
    就我们一线教师来看,经过省、市、区多次新课改的理论培训,多次对“纲要”、课标、教材等进行具体而有针对性的研讨,对新课改的实施,有了一个较为清晰和深刻的认识。如今我们地区的新课改已进入初三毕业第二届。首次使用新教材,对研究性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是有些生硬,有些不适应,有些找不到感觉,但这都是自然的和不可避免的过程。到第二年,情况就好多了:对研究性学习,颇为顺手,小组合作学习也成了新的习惯,甚至要恢复原来的灌输式教学反而不适应;就这,还仅是刚进入新课改第二年!
    新生事物开始往往都是弱小和有这样那样缺点和不足的,但却又是终将强大和不可战胜的,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新课改何尝不是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新课改所面临的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并非源于课改本身,这点查教授一定也是清楚的。
    由上所述,查文对新课改“突变式”、“运动式”、“大跃进式”的非难,对新课改成果悲观的看法是站不住脚的。
    查文:《纲要》刚发表,于2001年8月就出版发行了,由朱慕菊主审,由钟启泉等人主编的《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另一标题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以下简称《解读》)。官员与学者结合,在全国范围强力推行对《纲要》的唯一一种“权威”式的《解读》。
    此言差矣。
    《纲要》发表,及时发行朱慕菊主审、由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钟启泉等人主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是必要的,也是钟教授等课程专家的责之所在。但关于《纲要》的解读著作并非如查教授所谓“唯一”,尚有由教育部主编的综合类如《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等14种,学科类如《语文课程标准解读》等21种。各地报刊杂志对《纲要》解读、学习体会的文章,更是汗牛充栋、不可胜数。
    查文:钟启泉教授在《中国教育报》(2006年12月15日)发表《对话》,标题是:《义无反顾奏响课程改革进行曲》。仅就《对话》来看,我认为,作为这次课程改革的专家组组长,他没有认真“反思”,没有认真思考许多同行专家的批评。他仍在坚持对《纲要》最初的《解读》,而且还有“发展”。

    查文本身就矛盾:钟启泉教授没有“反思”,何来“发展”?

    查文认为《对话》,有五点误导。

    误导之一:“教育基本价值的转向,这就是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从强调对少数有学术才能学生的培养,转到强调对全体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

    难道这是误导?这分明是“正导”,而非误导!

    义务教育法第三条: 义务教育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使适龄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基础。
    时至今日,素质教育已写进义务教育法,而查教授仍认为“从精英教育转型为大众教育”,即由应试教育转型为素质教育是误导,到底谁在误导?查文对应试教育情有独钟,对素质教育疑虑重重,蒙蒙懂懂,纠缠不清,无论魏晋,这只能说明查文“躲在小楼成一统”,对义务教育法学习、研究不够。
    另外,谁都知道,我国科学原创性成果少,可持续发展不足,归因我国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能力薄弱,根源在于应试教育,而查文竟匪夷所思的认为并得出“中国发展了‘大众教育’,却拒绝或没有真正实施‘精英教育’,导致在科学、技术、文化的前沿领域内,原创性的创新很少;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至今未获得过诺贝尔奖;”之如此颠倒黑白、简单肤浅、贻笑大方的结论。

    误导之二:“把‘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作为与‘知识与技能’同等重要的目标维度。”“真正使每一个课堂都成为落实三维目标和学生学习、生活与发展的场所。”

    《纲要》规定 :“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应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

    《纲要》关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设置,与时俱进,是对原来单一“知识与技能”目标的发展和超越。“过程与方法”,关乎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乎学生德育的成败,事关学生品德的养成,这后两项目标,都是我国学生欠缺的,都对我国学生的成长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纲要对三维目标的设置是正确的。这三项目标是一个有机的不可分割的和谐整体。查文将这三项目标分割孤立,烦琐考证,厚此薄彼,并不足取。至于三项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达成,决非查教授耸人听闻、夸大其词那样,“一节课要求教师仅仅写‘教学目标’这一项就要写上几百字”,而是有机整合,浸润渗透,无缝对接,浑然天成。

    误导之三:过去的课程实施,“这是一种‘忠实取向’的实施观”,“而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更注意‘创生取向’”;“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教师即课程”。

   查文于《对话》的引用,断章取义,歪曲原旨。其实,钟教授之‘忠实取向’,指原课程只注重对知识技能的灌输和掌握,而不注重能力的培养,“而在新的课程实施中更注意‘创生取向’”即更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有何错?

    至于“我们面对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对话》:“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解释,所谓学习权,是指每个人天生就有的‘阅读、写作的权利,提问深思的权利,想象、创造的权利,读懂自身世界和书写自己历史的权利,分享教育资源的权利,发展每一个人的智慧以及所在集体的智慧的权利’。这个解释意味着我们面对的每一个学生,不仅是学习的主体,而且是学习的主权者。”如此明白晓畅,有何费解?

    至于“教师即课程”。 《对话》:“ 教师与学生既是课程的设计者,又是课程的实施者。课程与教学实现了整合,课程成了一系列的教学事件,而教学则成了课程的生成过程。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教师即课程”。任何论点,都是在一定的场合和意境中得出的,查文把“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定语去掉,令人费解。其实,作为我们一线教师来说,我们感到“教师即课程”这句话说的很本质、很深刻、也很好,我们也感到很好懂。我们深知,无论什么样再好的教材,都必须经过教师有意无意的再创造,作为一种带有教师个性特色的教育资源呈现给学生。同样的教材,同样的设施和条件,教师不同,效果却可甚为迥异。“教师即课程”,振聋发聩,“名师出高徒”,“庸师常误人”,难道不是这样?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查文还摆弄文字游戏,把钟教授不同场合、不同文章中对教师的论述形而上学的摆在一起,进行机械推演:“钟启泉教授在《概念重建与我国课程创新》一文中,还有一句话:‘课程即体验’。‘教师即课程’,‘课程即体验’,那么‘教师即体验’了!”实在荒唐!

    误导之四:“认识本国的国情不能跟国际发展的现状割裂开来,也不能跟时代发展的特征割裂开来。‘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孤立地看待‘国情’是愚不可及。”

    我们的国情是什么?“纲要”开宗明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取得了辉煌成就,基础教育课程建设也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及如何解决,《纲要》用了五个“过于”和一个“过分”,对此有很深刻和准确的论述,即我国这次新课改是建立在对我国国情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的。并非查教授所谓“连本国国情都不顾,更不说与‘国际发展’联系了”。
    总之,没有什么静止孤立的国情,“‘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是统一的,而不是对立的,孤立地看待‘国情’是愚不可及”。“全球视野”与“本土行动”是辨证的统一,《对话》对此的论述是深刻和精辟的。
    查文所谓“看不到‘对立’,如何统一;否认了两者的‘对立’,即看不到两者是有差异的,怎能引导‘课程改革’真正‘合符国情’呢?”云云,强词夺理,以偏凌全,实在是不知所云。

    误导之五:“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以‘一纲多本’替代旧课程的‘一纲一本’,这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轻易退却。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义无反顾地奏响改革进行曲”。

    的确,改革难,保守易。就 “一纲多本”这么一件并不算十分困难的事来说,作起来也是难之又难。作为我们基层,盼望一纲多本,盼望多元教材,盼望能有适宜自己的教材,真是望穿秋水。可现在的情况是,由于教材选用涉及经济利益,多头管理,离真正由基层拥有选择权还有一段较长甚至漫长的路要走。在这点上,钟教授不能轻易退却”的担心并不多余。

    也真是,钟教授作为课程改革专家组组长,要承担应当承担的责任,但并非事无巨细要承担所有的责任,做所有的事情。比如查教授连珠炮似的发问:“‘一纲一本’不行,‘一纲多本’要‘多’到多少本呢?目前的中小学‘英语教材’就多达十多种了,‘多’就一定好吗?实行‘一纲多本’,采用‘市场竞争’,又必须经教育部组织的专家组审查。成本如何?效率如何?质量如何?错误多少?其中的‘操作’有没有‘贪腐’行为?教师和学生们对使用新教材的真实感受如何?实际效果如何?等等,这是必须认真总结的。”等,火力虽猛,天女散花,无的放失,效果不大。

    至于“面对新世纪的教育挑战,唯一的出路就是改革,义无反顾地奏响改革进行曲”。这正是“课改面临挑战多,常使英雄泪沾襟”,无疑冲锋号又起,激动人心的征程又始!

    查文:我非常赞成,以《纲要》精神为主的课程改革大方向是不容置疑的。但是,从我2001年读钟启泉主编的《解读》,到读2006年这篇总结性《对话》,其中,都有“非此即彼”的“反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贯穿其中。……才可能最终实现“软着陆”。

    典型的“抽象肯定,具体否定”!

    通读查文,比较《对话》,感到《对话》严谨务实,言之铿锵,论说有力,对新课改总结科学,对今后新课改发展前瞻准确,提高了新课改的信心和士气。反观查文,尽管忠心可鉴,但激情有余,科学不足,漂亮空洞,言之无物,大帽充斥,难以人服,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缺乏深刻的了解,对新课改形势的分析判断并不准确。而所谓新课改要“软着陆”,如何“软法”,则语焉不详。总之,查文简单化、“非此即彼”的成分还比较多。

    查教授是我国有名学者,有较厚实的理论功底及丰硕的著述。我们诚望查教授的研究能走出象牙塔,能深入火热的中小学教改一线,多出对新课改有意义有益的研究成果。

    用查教授的话作结:“请原谅我!‘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我不得不尖锐地、直率地写下这种我内心本来很不愿意写的‘批评式’的文章。”

参考资料

[1][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6,8

            m194789.blog.tom.com


[ 本帖最后由 澎湖湾 于 2007-3-11 23:40 编辑 ]

0

主题

0

好友

2035

积分

见习战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浅谈新课改下音乐学习方式的变革
2015:课改“升级年”
中小学“课改”:是“聚焦课堂”还是“聚焦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模拟试题二及答案
中小学教师中高级职称网络考试模拟试题6(带答案)
不要淡忘了课改的使命 成尚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