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思维陷阱设置与防护

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思维陷阱设置与防护

 

 

大悟县楚才高中    颜德贵 李东波

 

 

生活中极易上当受骗而受伤的常常有三类人:一是科学知识尚少、科学思维能力还未形成的小孩子;二是思维方式陈旧,反应迟钝的老年人,以及那些知识更新慢、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缺乏能力的人;三是爱占小便宜的人,那些想不劳而获、思维懒惰的人(包括那些怕深度阅读,缺乏潜在学习能力的“青年”学生)。但高考语文试卷题材偏偏选择名家的经典思想文化,或反映某一领域最新动向的、深奥的学术论文,或是有关现实复杂生活现象、问题的时文、杂文等,就是要考查学生的科学认知、理性分析的思维能力与情感态度。考查的这些是人们学习深入到一定阶段时必要接触到的知识和应该具备的能力。

思维能力是智慧的核心。人类的思维能力主要包括认知、理解、分析、归纳综合等多种能力,概念、判断和推理是思维的基本形式,组合与分解、因果思维、唯物辩证法等都是思维的基本方式。推断创新则是更高一级的能力。论述类文章尤其注重学生科学思维形式的养成和考查,对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习惯和养成良好的思维方式,从而提高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有着直接的、突出的意义。因为此类试题总是针对大众思维方式的缺陷而设题。

阅读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思维活动过程。考查一个人的思维能力(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生活中的人际交往,也是考查应用能力;二是阅读笔试。从考纲要求来看,用来考试的文本材料,主要是检测考生阅读的理解、筛选信息、分析综合等基本能力。

作为高考语文试题,采用了客观选择题和主观笔答题两种方式来考查。在论述类文本中采用客观题考查是一种更为高效快捷、客观公正、科学规范、符合信息时代发展标准化的好方式。它与主观问题考查不同,是事先已针对某些人的思维毛病(缺陷)设置好了若干干扰或陷阱拦在“路上”,被试者只能有两种选择,必经要有敏锐的眼光、科学的思维认知,严谨务实的态度。做主观题则是如同生活中碰到一件新事情交由我们去分析评判,它的结果会有无数种可能,答案尽显读者形形色色的思维特征。论述类文本阅读要求思维方式方法严谨科学,与艺术虚构的小说,与带有强烈的个人主观色彩、抒情言志的诗歌、散文阅读有所不同。首先要对议论类文本的知识有所认知,它的内容常常是关于人类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主观、客观世界的科技知识、科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其次它的成果是通过实验反复验证、实践证明或时间考验的,语言表达极为严谨、科学,甚至文本思路是通常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科学思维模式,语言运用(专业术语、句式、逻辑关系,乃至修饰限制语)都体现了表述的严谨和科学性。文章的结构思路是否合理,也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再次似题中的设置所涉及的几个方面,如信息筛选与整合、分析综合、概括内容要点、判断推理与合理想象等都是人们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方法。有的对题干本身的理解就体现了思维层次的复杂性、辩证性,已考查了学生思维能力,可谓“套中套”。例如:(2012大纲版全国卷)“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  )”。对此题题干的理解可能比选项还难。

生活中人们荒唐的言行、无理诡辩的逻辑很多。而作为高中学生考试阅读的试题还主要是针对学生的一些思维缺陷而设置,“忽悠”考生的智商(知识与能力)与情商。因而陷阱常是针对思维缺陷而设,命题者布下的陷阱通常有三类十种左右。     

三类考查即:信息筛选整合(知识)、准确表达(语言)、逻辑关系(理性)。

十种陷阱即:

1、以偏概全(绝对化)。主要指空间错位,即以部分代整体(或相反),以个别代一般(或相反),以特殊代普遍。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

2、混淆时态(已然与未然)。就是指故意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设想或推测说成既成事实。如:已经、曾经、过去、现在、目前、将要、尚未、之前、之后等。

3因果混乱(强加因果)。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果颠倒,就是把“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的关系;二是强加因果,就是把没有因果关系的说成是因果关系。

4 、混淆模态(可能与必然)。命题者在设置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合理的推断和想象题的选项时,从逻辑推理角度设置陷阱。把可能出现的情况说成必然出现的情况。

5、主次颠倒。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6、混淆是非(肯定和否定颠倒)。命题者设计选项时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干扰。有意将阅读材料中肯定了的事物加以否定,或者将否定的事物加以肯定

7、无中生有(信息遗漏)。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原文中推断出来。命题者故意在干扰项里设置原文没有的信息

8、混淆充分、必要条件。必要条件:只有……才     充分条件:只要……就

9、混淆程度深浅(范围大小)

10、偷换概念(张冠李戴)。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命题者暗中将两个概念的内涵如属性、作用、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调换、改变或混淆,乍看与原文的说法一样,但仔细推敲就会发现实际上并不是一回事。

对试题知识一无所知的人当遇到上面的十种陷阱通常都会慌张,感觉很难理解。如,湖北去年考哲学题材文本,假如今年考美学,对于有美学基本知识的人来说难度肯定大为降低。湖北高考常考的是论述类文本,忽悠指数较高。作为考生首先要扩大文本阅读的视野,既要涉及天文地理,又要读一些有哲学、美学涵养的时文、美文、杂文。其次,解答此类试题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题、文对照,这一原则也是尊重客观的要求,以事实(文本)为依据。再次,就是在复习备考中必须让学生识别几大陷阱,校正那些不良的思维习惯或,不能思维惰性,不能心存侥幸。

做题时识别陷阱、选对选项,大致都要注意从三个方面去训练:一是广博的学习文化知识;二是多思考阅读;三是培养良好的心态,养成科学严谨的思考问题的习惯方式。尤其是思维方法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真理是朴素的,科学思维方式方法并不神秘,它总与生活的这个世界密切相关。

谨为大家奉上论述类文本中常见的十种思维设置“陷阱”,希望考生生活、考试中能提高警惕意识,顺利识别陷阱,遇事冷静多思考,养成健康的情趣追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写作思维能力与社会实践
学会这个思维方式, 让你远离焦虑
思维改变命运之常见思维陷阱
战略思维理论和方法 第十二章
浅浅读‖思维方式、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如何区分?如何培养?
核心素养的教学意义及其培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