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开东:孔子的眼光和义利之争

春秋时代,鲁国有一条法规:“凡是鲁国人到其他国家旅行,看到有鲁国人沦为奴隶,可以自己垫钱把他先赎回来,待回到鲁国后再到官府去报销,官府还给予一定的奖励。”没想到古人竟然如此以民为本。

后来,孔子有个学生到国外去,恰好碰到一个沦为奴隶的鲁国人,就掏钱赎出了他。回国后这个学生既没有张扬,也没有到官府去报销垫付的赎金。那个被赎回的人感激涕零,就把这个情况讲给众人听,一时间,街头巷尾都把这件事当作美谈,人们都称赞孔子学生人格高尚。

孔子知道后非常生气。这是为什么呢?孔子认为,这个学生没到官府去报销赎金,进而被人们称赞为品格高尚。

这样的风气一开,其他人在国外看到鲁国人沦为奴隶,就会对是否垫钱赎人产生犹豫。因为垫钱把人赎出来再去官府报销领奖,就会被人说成不高尚。而不去官府报销,不但领不到奖励,就连自己的损失也得不到补偿。于是乎,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好假装没看见。

这个学生的高尚行为,客观上妨碍了更多的在外国做奴隶的鲁国人被赎买回来,所以孔子不仅没有表扬这个学生,反而严厉批评了他。指责他是为小义而不顾大道。为了成就个人的私义,而损害了国家之道。

由此,又想到了义与利之争。

曾经有一个中国留学生在邻国捡到一大笔钱,交到了警察局,并且按要求做了登记。如果不登记,这一大笔钱想交都交不出去。

结果过了几天,失主按照登记的信息登门造访,表示谢意,并且拿出一些钱给这个留学生。留学生坚决不肯收。失主惊慌失措,恳请他说,如果你不收这钱,自己就无法从警察局里领出失物。

因为按照邻国规定,失主必须拿出丢失财物一定比例的金额给捡到东西的人作为报酬,否则,甭想领出失物。

在人家的眼里,拾金不昧是行义,收取一定的报酬是谋利,义与利并不矛盾。两者既有对立的一面,也有统一的一面。一个行义之人,理应得到一定的利。只有这样,大家才会争着去行义。

因为人的私欲是客观存在的,如果一味地弘扬“义”,没有给“利”留一点空间,很可能会导致好事无人做,社会反而会缺乏道德。所以,邻国不惜动用法律手段,不但保护了公民不能拿到桌面上的功利心,而且在客观上没有降低公民行义的道德优越感。我觉得这比较可取。

传统儒家把义与利对立起来,认为私就是一种罪恶,一定要极力摒弃私。整天提倡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但现实又如何呢?

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物欲横流……

我们的人性观是建立在性善论基础之上的,绝对不肯给私一席之地。而私实际上又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东西,并不因为你的忽视打击就不存在了。所以就出现了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说一套,做一套;人前是人,人后是鬼;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鲁迅先生曾经说,在中国几乎每个人都是最好的演员。

周国平先生认为:“义和利,貌似相反,实则相通。‘义’要求人献身抽象的社会实体,‘利’驱使人投身世俗的物质利益。如果说‘义’代表一种伦理的人生态度,那么,‘利’就代表一种功利的人生态度。”

也就是说,我们必须承认私是人性中客观的存在,肯定其合理性,既看到义与利对立的一面,也要看到一致的一面,那么我们制定出来的规则,就可能既弘扬义,又照顾到利。既给利以适当的位置,又用一定的规范对利加以约束。

但我们常常是伪道德甚至是反道德教育,并最终走向两个极端。

一是把道德无限巨人化。

过去我们宣扬“毫不利已,专门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崇高道德,后来有的演化成了“毫不利已,又不利人”“一怕不苦,二怕不死”的过度消费。塑造的东西总会轰然倒地,无声无息。

比如有些人大义灭亲的壮举,再比如为了给学生补课,而耽误自己孩子生命的老师光荣的心。每当看到他们受到表彰的场景,我的心就会抽搐。

某一天,我看到某些法律,竟然规定亲人之间的包庇,根本不构成包庇罪,因为,那是正常的人性。设想一下,一个连亲人都能出卖的人,他们还能爱谁啊?而法律决不能触犯人性,否则,只能吞下自己制造怪胎的后果。

二是把道德不断侏儒化。

比如说,上车让座,拾金不昧,尊老爱幼,这本来是每一个正常人都会去做的事情,是基本常识,而我们却常常把这些行为宣传成了一种了不起的壮举。久而久之,常识就被人们不知不觉的遗忘了。

这种将常识盲目升华,从而造成真正的常识从我们的生活中蜕化的宣传方式,正在把越来越多的人带入一种不健康的心态之中:大家都在呼唤道德英雄、精神典范,希望所有的事都由他们来做,而自己却躲避一个正常人应该尽的基本责任。

由此看来,一个以单纯做好事来支撑自己的道德体系,表面上是在提升民众的道德水平,实际上是使每个人都在降低自己的道德要求,并使他们丧失履行自身道德义务的热情。

与清风舞,共明月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世界上最睿智的批评
孔子的批评
博弈与心理·孔子说应该去报销
孔子为何批评做好事的学生
奇葩说:诸子百家们,给做好事的人发红包,你们支持吗?
弟子做了好事,孔子为何骂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