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夏氏谱系修撰绕不开的三个结
  ●夏正江
  盛世修谱,自古亦然。一者族人生活富裕后有寻根问祖的兴趣,二者有一批有责任感的族人乐于为之辛劳。现在看来,历史上很多没弄清的事,都通过修谱弄清了。而且修谱,大家都想寻到历史上一位名尊望重的老祖宗,证明自己的祖先出自名门,好光宗耀祖.如果祖先不是出自名门,这耀祖就不好说了(笑)。
  言归正卷。华族夏姓一族,是为夏禹王正宗后裔,已是历史定论,没有争议的了。但究竟从哪条线索追寻其传承脉络,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也不是我们某位个人能说了算的事,恐怕需要多少代人的努力,或古籍文字多方论证,或新的考古发现实物佐证。因为对于夏代,对于夏禹王,在我们今人都只是一个传说。司马迁写《史记》,一下子写了中国2000多年的历史,非常了不得。但在那个通信、交通等物质文明程度低下的年代,仅靠他一人将这么大个国度、几千年的事都写好,也太难为他老人家了。所以,我们对于本族族谱,面对某些重大的疑难问题,擅自妄下结论,逻辑学上就叫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何谓充足理由律?就是说任何一件事如果是真实的,或者任何一个陈述如果是真的,就必须有一个为什么这样而不那样的充足理由,而不是大概、大约或者估计之类的判断。如果暂时没有充足理由,我们也可以把理由找得更多些、更充分些,以期一步步接近事实的真相。
  ●第一结:杞东楼公的出身考证问题
  从时间顺序上看,许多夏氏分支宗谱最早正式认定的一世祖为杞东楼公。因为尽管有人尊夏启为受姓始祖,但在秦及先秦以前,姓和氏是明显分开的。《史记》太史公曰:“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是说夏禹本姓姒,以后夏朝分封诸候时,就各自以自己的封国为姓。那么,夏朝14世17任国王,都应该是姒姓夏氏。商汤即位三年封夏朝最后一位王后癸之长子懿公于杞,使奉禹祀。《大戴礼·少间篇》云:“成汤卒受天命,……乃放夏桀,散亡其佐,乃迁姒姓于杞。”上述表述如果正确的话,表明商朝553年中的21位杞国国君,都是姓姒,而不可能是姓杞或其他姓氏。
  接下来,周武王找来东楼公复封于杞,是商朝杞国最后一位国王杞元公的公子,自然也姓姒(如杞简公姒春),即自东楼至简公凡23世、历601年的27杞国国君都姓姒。
  至少说明两个问题:⑴杞东楼公姓姒。《广韵》十九侯部称:“楼氏,夏少康之裔,周封为东楼公。子孙以楼为氏焉。”证实以东楼公为首的杞国,系夏王少康之后。周朝于杞国故地所封之杞君,都是夏朝王室的正宗后裔。⑵历史上确有杞东楼其人。从史书关于“周武王克殷纣,求禹之后,得东楼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祀”的记述看,这个东楼公可能不是名字,但确实是一位住在东楼而得名的禹王后裔,史书上虽无名讳记载,然其人的确是客观存在过的。
  第二结:夏姓一世祖的溯源问题
  族谱溯源越早,考证就越复杂些,这是路人皆知的问题。但作夏禹王后裔,寻根不追溯到夏禹王,不弄清自己身上是否真有王族血统,恐怕是多数族人所不甘心的,也是我族修谱工作不容回避的问题。
  其一,尊杞东楼公为一世祖的理由。一是在东楼公生活的那个年代,只有他代表的那一族群最有可能获得生存繁衍的机会。2000多年前,中国人口本来就不多,商朝将夏朝王族集中于杞、“以夷制夷”地管理住,是完全可以做到的。而且夏朝遗民在杞国繁衍,可以名正言顺地生存,不受追杀侵扰。逃往异地的族人日子就不那么好过了,要么混居他姓之中隐姓埋名,要么以不服从集中管理获罪诛杀,生存繁衍就困难得多了。二是认定杞东楼公为夏禹正宗血亲,其后世无论是姓夏侯、姓夏,还是从其他姓氏弄清族源后改姓夏,都是禹王后裔。
  其二,夏侯显公和夏光庭公谁为杞东楼公后裔的问题。这是摆在宗谱编修者面前一个很难题回答的问题。因多数家谱都是尊他们或下辈为一世祖的,如夏光庭公、夏竦公、夏勰公等家族,原因是当地族人对这些先祖耳熟能详,溯源容易。至于再往上追根,好像没多大必要。同时手头现有史料有限。本人以为:难度再大,也要追根索源到底,这也是夏氏修谱人的历史使命。
  浙江省上虞县桂林夏氏谱和湖南、四川等地夏氏谱记载:“夏氏本夏侯氏,自唐掌书记公讳显者,以直谏忤武宗(公元844年),隐居九江,去侯称夏,是为单之祖”,说白了是夏侯显得罪了唐朝皇帝,改复姓夏侯为单姓夏,跑到离长安很远的九江隐居起来,这在交通不便的古代是极其有可能的,应予多方考究,万不可简单推翻。
  夏光庭[夏远]公(公元760-761年)进仕及弟,授秘书郎,是唐朝负责图书编辑管理的官,相当于现代的正县级吧。关键是其九世孙夏竦是北宋大臣,古文字学家,曾任知州、安抚、招讨使等职,所以在当地家族地位显赫。故夏光远公的后人就以他的职务为祠堂号编修家谱,也就有了后来的“秘书堂”。这一支谱系传承比较清楚。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远显二公是上下传承关系,则夏光庭公要比夏显公至少早两辈,家谱应有明确记载。现在网上诸公各执一词,似乎都有道理。同时,在他们那个年代,同辈夏氏都还有哪些人,都要弄清楚。历史总归有它真实的一面,不可能因某人的肯定或否定改变。尽快寻找各自的证据,乃是当务之急。万不可因为谁对谁错、谁权威谁管见而出现分歧。切记切记。
  第三结:夏禹后裔非夏姓分出去的时间划定问题
  弄清这个问对谁都有好处。禹王后裔中非夏姓分出去的时间厘清了,分开后面的多少代各姓氏自己管,而分以前禹王族为我们共同祖先的那些年代的族谱传承,大家分别找资料共同厘清。平时又不怕搅在一起谁也说不清楚,不是很好的主意么。
  ▲姒姓:作为夏禹陵守陵人,已传141世,3880余年,后裔已不足2000人,绍兴的禹陵村为主要聚居地,部分去了台湾。
  ▲禹姓:在元朝末苏州兴化东乡逐渐形成禹庄村落,明永乐年家族遭难几近灭绝。幸存的六岁男孩禹斗宝被奉为中兴始祖,人口排中国姓氏300大姓之外。
  ▲夏侯氏:前445年以姒佗封夏邑候称夏侯氏为标志,至今传承2400多年。至于网上说公元844年夏侯显去“侯”称夏退隐九江,只是夏侯姓一支,如果说以夏侯显去侯字全族都改姓了,那么现今仍有夏侯姓就解释不通了。
  ▲欧阳氏:公元前334年,末代越王无疆的第二个儿子蹄被楚王封到乌程欧余山(今浙江湖州市)南面居住,因山南为阳,史称欧阳氏,至今已经传2300多年,现有欧阳氏、欧氏和阳氏人口250万。
  至于夏姓,因秦及秦以前中国姓氏区分明确,在夏王朝、商杞国和周杞国1800多年间,应为姒姓夏氏。自司马迁著《史记》前后,姓氏合一,就直接单称夏姓了。从秦朝有侍医夏无且,东汉有太守、司徒夏勤,著名学者夏恭,就是证明。但整个夏姓族系从夏禹王起,究竟是如何传承的,希望至少能通过几个主要连接点,形成世系传承几何图形出现在《夏氏宗亲》网上,但不知哪位高人能做这方面的工作。本人曾试图尝试一下,但非常惭愧的是限于手头资料极其有限,一直没能做到。
  发贴者:夏正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夏禹王后裔主要支系考
夏氏系承夏禹 望出会稽高阳
浅谈杞国始奉国君杞东楼公!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根本同源的王朝?
商灭夏后,探究夏朝后人的去向
老刀:上古八大姓氏&大禹后人八个姓 【行走笔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