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四”先贤匡互生

 
 

“五四”先贤匡互生

高志林

匡互生(18911933),湖南邵阳人。辛亥革命时,曾跟随长沙革命军攻打巡抚衙门。1913年在邵阳中学读书时,作文痛骂北洋军阀和湖南督军汤芗铭。五四运动时为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部四年级学生,主张以暴力惩办国贼,率先冲进曹宅并点火烧了赵家楼。毕业后一直从事教育工作。1920年在湖南第一师范任教务主任期间,破格聘任毛泽东为湖南一师国文教师,同时预谋刺杀军阀张敬尧。后在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教务主任(训育主任)1925年与友人在上海共同创办立达学园,1933年因办学积劳成疾而逝世。

 

焚烧赵家楼的点火人

191954下午430分,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华历史转折的序幕——火烧赵家楼。

是谁点的火?

北师大校史资料有着明确的记载。周予同回忆:“54日上午,各校代表开会,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口号,当时匡互生最起劲。大家相约准备牺牲,我和互生都写了遗书。午后,队伍往天安门前集合,经总统府、外交部,一路高呼口号,直奔赵家楼曹汝霖家(听说曹、章、陆3个卖国贼在此开会)。曹宅大门紧闭,旁只一小窗,镶有玻璃。互生一拳把玻璃打碎,手上满染着鲜红的血,就从这小窗很困难也极危险地爬进去,将大门打开,于是群众蜂拥而入。我们找不到卖国贼,便要烧他们阴谋作恶的巢穴。互生拿出火柴,我们把卧室里的帐子拉下,放起火来。”

俞慎初先生在回忆五四运动时也有一段文字:五四当日游行时,“我和某君在队伍前面,他要我快跑去买火柴,我知道他不吸烟,干吗要火柴?但立刻体会到他要买火柴的意图,便迅速地离开队伍买了一盒给他,这盒火柴固然得到了妙用。”“当游行队伍逼近曹宅,只见大门紧闭。如何打入?突然有领队某君,奋不顾身,纵步跃上右边小窗户,不顾一切地跳下去,迅速而机警地把大门开了,于是大队学生蜂拥而入。放火的火也就是那位跳窗户开大门的某君。”

另又据夏秀峰先生在“五四亲历记”中载:四那天,当学生群众到达曹汝霖家门前不得其门而入的时候,匡济从西院窗,独自爬进窗口,我在下面托他一把,他就很困难的、也极度危险的进入宅内,一忽儿把两扇笨重的大门敞开,门外的人一拥而入。

这些回忆资料,都证明了火烧赵家楼的点火人是匡互生。

匡互生为何能成为五四运动的一位大英雄呢?这原来与“湖南人精神”对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早在1919年前,湖南已是革新风气最为硬朗的省份之一。李锐先生曾对湖南人作过这样的评价:“在谭嗣同、梁启超等办时务学堂和南学会时,湖南为全国最富朝气的一个省。唐才常自立军失败,时务学堂学生被杀害的达200多人。清末留日学生和同盟会会员也数湖南人最多。黄兴被称为革命的实行家,他领导了黄花冈起义,这是辛亥革命的前奏。武昌起义也是以湖南革命党人(焦达峰、陈作新)为依托。这种当年被世人称道的‘湖南人精神’,有着深远的影响。”这段评述,恰恰为匡互生之所以能成为一代英雄这个问题做注脚。

 

为社会开条生路

匡互生曾在给友人的信中表示过:

我们对于大多数受人愚弄宰割的老百姓,实不能不洒同情之泪。洒泪犹不中用,我们更不能不奋然而起,作点革命的工作,为人类留点正气,为社会开条生路。

匡互生的这一思想抱负的形成,是与他少年时代所萌发的“为民牺牲乃英雄”的爱国忧民意识分不开的。早在1899年,邵阳大旱,9岁的匡互生第一次领受了灾难的痛苦生活,同时又亲眼看到一位英雄为灾民开了条生路的现实。这位英雄就是贺金声,是匡互生的同乡长辈。那年,贺金声冒着生命危险,独个儿赴省城长沙,为灾民请命,终于求讨来10万石谷子。随后,贺金声又领导邵阳乡民们向帝国主义的宗教势力开展了激烈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匡互生亲眼看到了贺金声的壮烈牺牲。从此,匡互生便成了贺金声的崇拜者,由此萌生了要“为社会开条生活”的壮志胸怀。

191110月,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都积极回应,而湖南是一马当先。当时,匡互生20岁,正在长沙邵阳驻省中学读书,他毅然走出校门,跟着石基老师勇敢地加入了攻打巡抚衙门的战斗。战斗结束后,他又报名执行防守小西门的任务。接着,他参加了学生军,时刻准备北伐。但后来,因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成果,北伐告停,他才返回学校。

辛亥革命失败后,湖南的督军汤芗铭鱼肉百姓,无恶不作。匡互生即作《时事感言》,揭露“汤屠”的劣迹。“汤屠”闻读此文后,欲拿匡互生问罪。好在李洞天老师闻讯后,连夜护送匡互生离境脱险。结果,李洞天老师因故被捕入狱,含恨而死;校长刘武也因《时事感言》被判10年徒刑。为此,匡互生立下了“为民牺牲乃英雄”的誓言,走上了读书救国之路。

1915年,匡互生考入了北京高师,1919年毕业。时值袁世凯已接受“二十一条”;段祺瑞又向日本大笔借款,与日本帝国主义签订军事协定。匡互生愤懑至极。为抗议北洋军阀的卖国行径,他组织大家痛论国事,并相约参加19185月北京学生向总统府请愿的爱国活动。但是,由于当时缺乏斗争经验,“请愿”失败。匡互生由此得出“爱国学生运动若无中坚分子领导则不能奏效”的结论。于是,在1918年下半年,他又在高师秘密组织了一个爱国团体——同言社,后来改名为“工学会”,提出“爱国救国,反对强权主义”等口号。

接着,中国外交在巴黎和会上失败的消息传到北京,匡互生慨叹:庆父不死,国无宁日。自言“筹思数夜不交睫”。最后,他终于决定“以暴力除掉曹、陆、章3个卖国贼”。1919523日,匡互生与校内外的志同者秘密聚会,确定马上实施暴动。于是立下了生死相约:“绝无丝毫恐惧和苟且偷生之念头。”觉得惟有“同往牺牲之快乐”。在暴动前,他们每个人都将遗书交付于朋友。匡互生在遗书上这样写着:“我死后,要家人知道,我为救国而生,为抗敌而死,虽死无憾。”此后,匡互生等便打听到国民外交协会拟于57在中央公园召开国民大会并让曹汝霖等人到会接受质询的消息,便决定在这一日暴动,直接把曹汝霖等卖国贼打死在会场上。后来,因五四运动提前暴发,于是他们又决定提前行动。这便是匡互生火烧赵家楼的来由。由此可见,匡互生火烧赵家楼,绝不是一时冲动之举,是他的爱国思想与行动发展的必然,也是他要“为社会开条生路”的最初实践。

 

破格聘毛泽东到湘一师执教

1919年,匡互生从北京高师毕业后,即回到湖南长沙。开始,他在长沙楚怡小学任教。“驱张运动”胜利后,他便出任湖南第一师范的教务主任。当时,一师的校长由湖南省省长公署秘书长易培基兼任,易氏因忙于官场事,对教育工作不感兴趣。因此,一师的工作实际由匡互生主持。任职期间,匡互生重视“五四精神”的传播,其次是革新教材,创导新教风、新学风和新校风,对学校的管理制度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匡互生提出,“要把一师建成全省新文化运动的先锋阵地,首要的任务是必须更新教师队伍”。为此,他力主聘任毛泽东为一师教员。但这是一件难事。因为,一师条例规定,凡来校任教者,必须是大学毕业生。很显然,毛泽东是没有资格进一师教书的,因为,毛泽东只是一个一师毕业的中专生。但匡互生必须请毛泽东来一师任教。为什么?原来匡互生回到湖南后,便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新民学会,他对毛泽东的远大志向和渊博学识十分钦佩。觉得毛泽东能成为一师教员,对于一师的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无疑会起到巨大作用。但这个“老条例”却阻挡着毛泽东进一师校门。怎么办呢?匡互生终于以火烧赵家楼的气魄,对“老条例”作了一次大修改,并增加了“一师附小的主事(校长)可以到一师教课”这么一条,为让毕业于本校的毛泽东有资格登上母校讲坛铺平了道路。就这样,毛泽东被破格聘任,成为一师的国文教员。匡互生的此举不同凡响,一度成为教育界的美谈。对此,云刚先生在回忆往事时高度评价过匡互生的这一举措。他说:“匡互生想请毛泽东到一师任教,但那时有规定,到一师教书的必须是大学毕业生。毛泽东没进过大学,怎么办?匡互生就在规定中加一条,附小的主事可到师范任教。于是,一师毕业的毛泽东,破例担任了一师的国文教师。”

 

维护教育民主的斗士

1924年,应经亨颐先生之聘,匡互生来到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任训育主任兼数学员。

当时,春晖中学是全国颇有名气的一所私立中学,校舍和教学设备都是一流的。有家眷的教师都住在校外,单身教师另有教师宿舍和单独的小食堂,不和学生在一起。而惟有匡互生住进了学生宿舍底层中间的一个小房间里,就膳也与学生一起在大食堂里。对此,著名作家黄源回忆说:“大家都在闹嚷嚷地盛饭,我盛了饭回到座位,突然看到一位身穿夏布长衫、方脸浓眉、两眼炯炯、身材中等结实的人,在我对面坐下来,大家都惊异地看着他。‘先生,这是学生食堂……’这时有人望着他委婉地说。‘啊!我叫匡互生,和大家第一次见面,我和同学一起吃。’他一手拿碗,一手拿筷子,望着全桌同学和婉地说,带着湖南口音,吐音清晰有力。”

“这确实是奇迹。哪有先生和学生在一起用餐的?”匡互生和同学在学生食堂一起用餐,这事轰动了全校。师生间的一道鸿沟一下子冲破了。从此,春晖的学生也就异样地看待先生,亲切地靠拢他。

“作为训育主任,一般以训人作为他的职责。可是先生从来不训人。”因此,他的行动,受到同学们的尊敬和爱戴,对教师也发生着深刻的影响。朱光潜先生在自传里有这么一段话:“我就由上海文艺界朋友夏丏尊介绍,到浙江上虞白马湖春晖中学教英文,在短短的几个月之中我结识了后来对我影响颇深的匡互生、朱自清和丰子恺几位好友。”

春晖中学校长经亨颐,是位国民党的元老,也是一位思想进步、作风开明、声望卓著的人物。他虽为校长,但常不在校。因此,学校的行政实权落在一班“正规”的保守派手中。不久,学校一再被迫要添设“党义”课,要做纪念周,要唱“党歌”。提倡李叔同(弘一法师)所作歌曲最热烈的丰子恺、匡互生等首先表示对教“党歌”敬谢不敏。就这样,匡互生、丰子恺等立即与省里派来的一些“贯彻始终”的先生们有了分歧。后来终于在一个寒冬的早晨,分歧走向了公开激烈化。那是由学生黄源引起的。这天上早操课,黄源头上戴了顶范爱农在辛亥革命后上鲁迅家去常戴的那种绍兴乌毡帽,被那位“贯彻始终”的体育教师发现了,便勒令他除去,并厉声说:“戴这种毡帽不成体统,不准上早操!”而黄源不肯脱帽,反而与之争辩说:“戴着并不妨害上早操!……”如此争执了好长一段时间,使“贯彻始终”的那位先生下不下台,于是他恼羞成怒,联合其他保守派教师,硬要小题大做。这样,学校行政当局便作出要记过或开除黄源的决定,以此来压抑学生的活动,从而达到排挤匡互生、丰子恺等几位为学生所亲近的教师。这么一来,便引发了春晖中学有名的“乌毡帽”风潮。在“风潮”中,革新派与保守派展开了猛烈的碰击。匡互生为维护学生的民主自由权利,站到了斗争的最前列,说:“学校行政上坚决要处分黄源同学,我匡互生就辞职!

经过激烈的风潮后,虽然压低了保守派的气焰,但匡互生、丰子恺认为白马湖上浓雾重重,已非实施一个教育理想的园地了。于是在一个晓风残月的清晨,匡互生与丰子恺等几位先生毅然离开了白马湖,在驿亭火车站登上了去上海的列车。黄源在1984年曾写下《“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老师匡互生》的回忆文章。文章开头便这样写道:我每次想到中学时代的老师匡互生先生,同时立刻就会联想起鲁迅先生在回忆藤野先生的话。他说:“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接下来,黄源还就“毡帽”事件对他的打击写下一段文字:“这是我生平第一次受不义的打击,先生主张正义,站在学生这边,引起了风潮。现在想来,很清楚,那些正统先生们认为中学生是应该属于少爷阶层的,戴农民毡帽,有失少爷身份,所以非处分不可。我当时是不自觉的,匡互生明确这是一个侮辱农民的立场问题,这是不能容忍的,因此愤而离校了。怪不得后来我回到家里,家里的人说我是变了,对劳动人民的态度变了。这大概正是先生给我的潜移默化的结果,也是对我一生走向工农的最初的启蒙教育。”确实如此,匡互生虽在春晖中学任教的时间不长,但对春晖师生们的影响是很深刻的。著名学者、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在回忆旧事时很有感触地说:“匡互生任春晖中学教务主任,他和无政府主义者有些来往,特别维护教育的民主自由。春晖的校长是国民党中央委员。匡互生建议改革,要让学生有发言权,被‘校方’拒绝。互生愤而辞职。我跟他采用同样态度,一批学生挽留不住,跟我们跑到上海。教师中周为群、刘薰宇、夏丏尊等也转到上海,原在上海的朋友胡愈之、周予同、刘大白、夏衍、章锡琛也陆续参加,着手创办立达学园。”

 

一致公认的精神校长

1925年,匡互生在陶载良、丰子恺、朱光潜等协助下,在上海江湾创办立达学园,明确提出办学的主旨是“修养健全人格,造就真正的人,以促进文化,改造社会”。何以取名为“立达学园”呢?按匡互生的说法,学生好比幼苗,这里就是他们自由发展、健康成长的园地。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呢?孔子在《论语》中有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意即做人要立场坚定,通情达理,只有如此才能立足社会,才有立身立业的根基。这便是取“立达”的本意。取“学园”不取学校,实乃是依照希腊的“柏拉图学园”提倡自由讨论,切磋琢磨以期共同提高。

匡互生是一位有志于教育改革的理论家和实干实。他身无分文,而救国心切,认为树人是百年大计,于是就是用和尚“化缘”的办法,在社会上募集资金。1925年初,匡互生从北京发给学生黄源的一张明信片上这样写道:“我几次任教,教育改革,不能实施,因此决心自己创办新校,幸已筹划一点经费,实现有望。”立达学园的学生魏凤江在198112月的一篇回忆文章中对创办立达学园有段叙述:先生在春晖时,原定创办一个农场,设立农科。因为培养学生劳动生产的能力,是他教育理想的主要内容。现在创办立达学园,除在江湾设立本校以外,同时在南翔租地创办农场,设立农村教育科。筹划建校经费,建筑两地校舍,制定教育和生产计划,虽然有周为群先生、陈友松先生、陶载良先生和陈叔琴先生等协同为力,但由先生总其成。没有一次看到先生不是腋下夹着皮包匆匆忙忙进进出出的。有一次我们几个同学对他说:“先生,你真是马不停蹄呀!”他笑着说:“没有错,我是马,我是马!

匡互生一贯重视“人的教育、爱的教育”。他在立达学园专门开设一门“实践道德”课,由他自己讲授。他教育学生如何做人,做一个什么样的人。这门课程,他无论如何忙,从不缺堂。“有一次,他从外地‘化缘’赶回,下了火车来不及换衣服即进教室讲课,衣肩上还留着火车上的煤烟屑,背上遍布着汗渍。”

匡互生认为学园不应该仅仅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有独立的思考能力,使其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千万不能将学生“铸”入一个模式之中进行“铸造”。为此,立达学园老师的授课方式也是别具一格的。首先,上课不点名,期终无考试。其次是教师上课采取启发思考式教育法,注重启发感化,自由发展。

诸如:夏丏尊、许钦文、唐等教国文课,从不让学生去背什么“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而是主张读范文,并尽量多读点课外的好作品;数学教师刘薰宇、周为群、章克标都自编教材,形成一种新的数学教学体系,如在几何学课程中,就率先讲授“四度空间”等;丰子恺教图画课,教学生如何识别“画家”与“画匠”的区分,在艺术绘画课上还雇用模特儿写生。凡此种种,都在于注重于启发自觉、培养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把教师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另外,立达的教师对学生进行耐心的说服教育,以身作则,培养学生认识到非如此做不行,否则于心不安。这就是古话说的“立己立人,达己达人”。

除上述几种教育方法外,立达学园还有一种在当时实属罕见的“人的教育”法。匡互生坚持“人偶然犯了错误,首先应寻根于社会影响,存在决定意识嘛!当然,还要检查主观上的责任,力戒不再犯。”他说:“人总是一心向善,力争上游的。”

一天,学园伙房管理员在夜间抓到一个“偷”煤的小偷,扭送到匡互生的家里,请求发落。那个“小偷”抖颤惭愧得一直不敢抬头,总以为要法办他了。然而匡互生并未疾言厉色,却温和而仔细地询问起他的家庭生活情况来。当“小偷”说明因为家中无米下锅,儿女们嗷嗷待哺,才急得无路可走做了第一回小偷,却被你们抓住了。匡互生出于同情心,就给了他两块银元,叫他去做点小本生意以糊口,并表明如果不够可再来要点。那“小偷”既感激,又自愧,以致激动得声泪俱下,连声道谢,表示终生不能忘此恩德。

又有一次,学校值勤捉到一个穿旧西装的“小偷”。当匡互生问明他读过书,还有一技之长后,就答应给他介绍工作,使其有能力去仰事俯蓄。对于此事,有不少学生想不通,问匡互生为何这样处理一个小偷时,匡互生即解释说:“当今社会,人浮于事,‘毕业即失业’,为生活无着,万般无奈去‘偷窃’,实际是一个社会问题,不能单纯责备哪一个人。”为此,他对学生们强调说:我们大家都要做一个真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就要“相信人,关心人,尊重人,爱护人,谅解人,帮助人,对自己负责,对别人负责,不能只知有己不知有人”。

匡互生还经常教导学生应该有远见,应当大公无私,要日新月新,不能因循守旧,墨守陈规。他常常对学生说:社会出现种种不合理现象,是制度和人的浅见所造成。他一再强调:人若是缺乏追求真理的精神,没有进取精神,是最悲哀、最可怕的现象。人没有做人的精神,就要失去做人的价值。

立达学园的与众不同,还在于开设生产劳动科。匡互生认为教育一定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这样才能使学生养成刻苦耐劳的习惯,进而领会人类生活的意义。学园创办之初,在江湾校园后面开辟了一个养蜂养鸡并可种植果木蔬菜的小农场,匡互生亲自带领学生参加劳动。后来,学园又在南翔设农村教育科,分养蜂、养鸡和园艺3个专业。匡互生对学生讲授“蜜蜂课”时说:蜜蜂的集体生活是互助合作的,是友爱团结的,每个个体都对集体竭尽自己的职责和力量。在养蜂的实践中,他要学生们仔细地去观察蜜蜂是一种“组织完备、工作勤奋、群居而相处和睦,分工而密切合作,为公益而甘心牺牲自己的一个群体”。养鸡课,经过选种、孵卵、饲养、防病等理论教授和学生的实践操作,使大家懂得怎样掌握自然规律,进而改造自然。就园艺来说,通过种植,进而懂得气候和土壤对农作物的影响,从而体会到农民辛勤劳动的艰难和轻视胼手胝足的农民是错误的。看起来这是在上生产劳动课,实际上是在重视做人的教育、人格的教育。

匡互生为了使学生能在有限的三四年学程里学到更多的知识,在经费十分困难的情况下,还增设了世界语、法语、意大利语、社会学、心理学、逻辑学、会计学等课程。这是其他学校(中学部)所做不到的。

除此之外,匡互生还提倡教师与学生交朋友、交知友的活动,而匡互生是带了这个好头的。所以,学生都愿意接近他,聆听他的种种教诲。魏凤江先生曾回忆说:每当熄灯以后,先生必定巡视学校一周。我在熄灯以后,每每点上一支洋烛伏案看书,先生推门进来说可以休息了,我即把洋烛吹熄,但不是上床,而是走出寝室,跟着先生到外面走一走,最后跟他到永义里家中。

匡师母一家人早已上楼睡着了,我们就在楼下客堂里座谈。先生非常健谈,一口湖南口音,详细地回答我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他讲话不兜圈,很率直,我记忆所及的如:

“咬得菜根,百事能做,生活俭朴,工作与学习就有劲。享受一好,志气丧尽。我们立达,就是要培养艰苦奋斗的青年。”

“×先生说要顾大局,做纪念周,唱党歌,上党义课。我以为每星期全校开一次周会,是有必要的,但唱党歌,上党义课,我们学园不需要。如果要,遇到困难,那么多唱几遍‘咨尔多士……贯彻始终’就能万事大吉吗?不见得!

“我以为读死书是要不得的,要经常阅读一些新的刊物,使我们的头脑活泼起来。多读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书,就可以把事情看得明确些。”

为此,黄源先生说:“先生感人的教育方法,打破师生界限,和学生生活、精神上平等相处,效果之大,不仅使我永世未忘,全园师生莫不深受感化教育。一个学校,总有校长,而立达学园没有名义上的校长,实际上先生是一致公认的精神上的校长。”

1932年上海一·二八抗日战争中,立达学园校舍几乎全被毁殆。匡互生在给友人的信中,给学生的谈心中,反复说:“敌人的炮火轰不死我!车伤害不死我!学校受到损失,但师生都无恙,一切可以从头来嘛!”为了重建立达学园,匡先生在这段时间几乎耗尽了自己毕生精力,读一读叶圣陶先生的一段回忆文字便可全知。圣陶先生如此写道:“匡先生为了筹款,不但是足无停趾,简直是饥不得食,渴不得饮。这时宝庆家中来电报,说他父亲病故。他带眷奔丧回籍,只一个星期,把丧事匆匆办完,便单身赶回,忙着把学园附设农场产的鸡蛋运出,卖得钱买学生食物和鸡的饲料。不料这时又来个电报,报告他母亲逝世了,于是他又第二次奔丧。家中连遭大故,学园又受到了重大打击,大家以为即使是匡先生,也难免会灰心。但匡先生仍然匆匆办了丧事,又单身赶回来了。”

经过匡互生的努力,立达学园终于重建了起来。可是,先生他那强壮的体魄垮了下来,身体异常的消瘦,终于一病不起,住进了医院。对此,巴金先生回忆说:“学园七月恢复,互生年底就因肠癌进了医院。他起初不肯就医,把病给耽误了。他是这样一个人,不愿在自己身上多花一文钱。他办学园筹款,一天在马路上被撞倒,给送到医院诊治。医生要他每天喝点白兰地,他去喝了一杯,花去八角钱。他说:‘我哪有钱吃这样贵的东西,钱是学园需要的。’以后他就不再喝了。我有位姓伍的朋友,到他友人林的住处去,刚巧法国巡捕因共产党嫌疑来逮捕林的朋友郑,把三个人都捉去了。我们拿不出钱行贿,有个朋友提出先生,说他认识在法租界工部局有影响的李石曾。我们就去找他,他一口答应去找李做保。一天大清早,有人叩我的房门,原来是互生。他进了房,从公文包中掏出李石曾写的信,看到信中只写两个名字,便说:‘这对姓郑的不利,我把信拿去再找李石曾改一下。’第二天一大早,他又把改好的信送来,不用说,被捕的人都保释出来了。”

后来,先生在医院里动手术后,医生说要输血,立达的学生争着露出了手臂。医生说:“真是一位异常受学生爱戴的老师,这样热烈献血的情况我们从未见过。”

立达学生的血液没有把先生抢救过来。1933422先生终于闭上了眼睛。此时,匡师母和孩子以及立达的师生们的哭声震响了整个医院。

(原载《文史精华》200412月总175)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朱自清与《白马湖》
经亨颐“人格教育”思想与实践——基于教育家办学的视角||项红专
李少全:匡互生,邵东的骄傲
【邵阳人杰】“五四”闯将匡互生:铁骨背后是柔情
师者朱光潜
白马湖畔,先生云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