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间排卵期生理病理治疗—夏氏妇科读书笔记

经间排卵期生理

一、经间排卵期是排卵时期,是两次月经的中间时期,

必须出现锦丝状带下,且出现锦丝状带下更为重要。

二、排出卵子

1、经间排卵期最大的特点是通过氤氲状活动排出卵子。

2、氤氲时即排卵期,也是最易受孕的时期。

三、重阴必阳

(1)、重阴:是天癸之阴已达高水平,出现锦丝状带下,维持其固有数律,包括卵子发育成熟,津液水湿的充盛。

(2)、生理性的重阴有健康的重阴,一般的重阴,稍差的重阴三个水平。

(3)、重阴必阳:阴长已达重,即已到阴阳不平衡状态,所以由阴转阳,排出卵子,重阴下泄,让位于阳,开始阳长运动。

四、几点说明

(一)、“7,5,3”奇数律的重要性。

1. 经间排卵期是重阴必阳的转化时期,所以仍以阴为主。

2. 阴赖阳动,是以奇数律为主。

3. 7数律者,每月行经期均达到7日,很有规律,其经间期锦丝状带下亦必须达到7天,而且有1—2天锦丝状带下多,说明卵子发育较好。“5,3”数律同样。

4.行经期重阳转阴,是周期的开始,经间排卵期重阴转阳,亦属于转化期。两个时期性质虽有所不同,但均属月节律运动,前呼后应,为阴阳运动健康的标志。

(二)转化的特异性:

1、在正常的女性周期中,亦可能在1年中有1—2次出现二次转化,即二次排卵。特别在3数律或5数律中尤为多见。

2、二次转化,即在正常的排卵期出现一次排卵未获成功,不得已在3日或5日后再见锦丝状带下,第二次转化排卵才能成功。

3、因无明显的临床症状,亦不作疾病论。

(三)经间期与排卵期不一致:

1、亦有少数人的经间期与排卵期存在不一致,有个别的可能提早,即经净后3天或5天出现排卵,个别的可能延后,于经净后半月或20天排卵。

2、因无任何不适,故可不作病理论。

经间排卵期病理

一、经间排卵期是月经周期中的一次重要转化期,也是月经周期能否正常演变的关键时期。

二、排卵失常.

(一)正常:气血转化时,活动显著者出现氤氲状。

(二)失常:

1、排卵不及,气血活动欠佳,转化不利,排卵障碍。

2、排卵过快,卵子发育欠佳。

3、排卵不协调:即有时出现过快,有时出现不及,甚则出现第三次排卵。

4、排卵失常原因:排卵失常者,排出的卵子亦欠佳。主要与重阴不及,气血活动不良,先天发育稍差有关。

5、气血活动不良,即氤氲状不足者,又与痰,湿,气,血相关。

1)痰:指痰浊、痰脂。痰浊或痰脂蕴阻冲任胞脉胞络,影响其气血活动,从而影响阴阳转化而不得排卵。现代医学所谓多囊卵巢或卵泡膜肥厚者均与此有关。

2)湿:指寒湿或湿热转重者而言。寒湿或湿热阻碍冲任胞宫胞络,影响气血活动,从而影响排卵,即现代医学所谓之盆腔炎,卵巢炎。

3)气:指气滞气郁而言,与精神因素有关。由于心肝气郁,冲任,胞脉胞络气血活动不良,推迟或阻碍排卵。

4)血:指血瘀,粘连,肿瘤等。

三.重阴必阳

(一)重阴不足

1、肾阴本身不足:癸水不充,但程度上较轻,尚能勉强进入经间排卵期,多会出现经后期延长,锦丝状带下减少或持续时间短,不能与固有的7,5,3奇数律相适应。

2、阳消不足:阳消不利,阳不能转化为阴,因而出现重阴不及,卵子发育成熟欠佳,不仅经后期延长,锦丝状带下减少或不能维持应有的数律。而且由于阳虚,阳的上升亦缓慢,使必阳的转化不利,表现为排卵困难或排出的卵子不健康。

(二)重阴太过,阴长过盛,反抑其阳,使正常的阴长阳消被破坏。

1、阴本身有余:即现代医学所谓的雌激素过高,阴盛极反而化火,出现火旺状态,不能行阴长至重的运动。

卵子不能发育,或不能进入经间排卵期,不属于此病变。

2、经间排卵期阴盛抑阳,反致转化不利,排卵困难,可见锦丝状带下多,但氤氲状的动态不良,以致排卵困难。

经间排卵期的治疗,重在排卵。

一、活血补肾,重在出新。(促发排卵,谓之出新)

(一)经间排卵期的治疗,首先在于促进气血活动及排卵,更为重要的是补肾调燮阴阳。

(二)气血活动欠佳,氤氲不足者,重在活血通络,以使转化和排卵顺利。

1、经间期所出现的氤氲状气血活动是排卵期的一种生理现象。

2、经间期的治疗首先在于活血通络,增强气血的活动,使排卵及排卵后的气血活动与行经期一致。

3、经间期与行经期的不同在于:

行经期排出经血在于除旧祛瘀,

经间期排卵在于出新,为受孕服务。

4、由于经间排卵期气血活动的部位,方向与行经期不同,所以在选择方药方面也必然有所不同。

1)经间排卵期气血活动呈上升性,意在出新,活血通络必须符合这一生理特点。

2)排卵的气血活动主要部位在少腹卵巢,属于肝。

3)行经者气血活动主要部位在小腹部的子宫,属于肾。

4)排卵的前提在于锦丝状带下,也就是说首先要有“重阴”,“近重阴”,才能选用活血通络的方药。

5)排卵期气血活动呈上升性,所以加入荆芥。

6)调整加减排卵汤:丹参,赤白芍,五灵脂,川芎,荆芥,广木香,制香附,泽兰,茯苓,红花,川续断。

7)服法:必须按“7,5,3”奇数律。

(三)肾阴阳失衡,重阴不足或阳亦较差,以致转化不利,排卵不良,重在滋阴助阳,或健脾补肾以促排卵。

1、肾虚,阴阳均不足者,用补肾促排卵汤。(最为常用的方剂)

1)组成:炒当归,赤白芍,怀山药,熟地,炒丹皮,茯苓,川断,菟丝子,鹿角片(先煎),山茱萸,五灵脂,红花。

2)服法:经间排卵期按“7,5,3”奇数律服

3)加减

A:腹胀便溏,矢气较多,上方去当归,熟地,加广木香,砂仁(后下)。

B:胸闷心烦,乳房胀痛,加炒柴胡,绿萼梅,广郁金

C:城市女性脾胃较差,常以丹参代当归。

D:鹿角片对提高BBT高温相较佳,但易升动心肝之气火,若有上热下寒现象者,应去鹿角片加紫石英。紫石英沉降趋下,有暖宫助孕功效,凡属不孕者,恒多用此。

4)凡临床上具有程度不同的锦丝状带下,或B超探查卵泡趋向成熟,但BBT高温相上升不快,或上升不高,或不易上升者,无论临床有无肾虚症状,均可应用此方。

2、肾阴偏虚,或阴虚火旺者,一般见月经后期,或轻度闭经,月经量少,并伴头昏腰酸,烦热口渴,舌质红或绛红,脉弦细带数者,方可选益肾通经汤。

1)组成:柏子仁,生熟地,丹参,川断,泽兰叶,川牛膝,赤白芍,生茜草,五灵脂,炙鳖甲(先煎)

2)服法:经间排卵期按“7,5,3”奇数律服。

3)以柏子仁为主药,即心-肾-子宫轴三者合治,目的是降虚火,通月经。

3、肾阳偏虚,或肾阳不足者,健脾补肾促排卵汤治之。适用于脾肾不足偏于阳虚,证见腹胀矢气,大便溏泄,腰腿酸软,神疲乏力,或午后入晚腹胀尤甚,形寒肢冷,BBT高温相偏低,偏短或上升慢,但且有一定量的锦丝状带下者。

1)组成: 党参 苍白术 广木香 省头草 五灵脂 杜仲 赤白芍

2)加减:

A.腹胀腹痛,腹痛则欲便上方加炒防风 焦山楂

B.腹鸣漉漉,小腹有冷感,加炮姜 补骨脂

C.胸闷烦躁,乳房胀痛,夜寐甚差,去省头草,加钩藤 广郁金 绿萼梅

D.脾虚不明显,临床上未见腹胀矢气,大便溏泄等症状,而主要出现腰酸尿频,形寒畏冷等肾阳虚证候者,则去苍术,省头草,广木香等运脾之品,加仙灵脾,制狗脊甚或鹿角片(先煎)等温振肾阳,使阴阳转化顺利,且为转化后的阳长奠定基础。

二、经间排卵期四大兼证的处理

(一)经间排卵期除需局部活血通络以及整体调燮阴阳,稍佐活血以促排卵的治疗方法外,还有四种较为多见的干扰因素影响排卵,必须予以处理。所谓四大因素,亦称四大兼证,即痰,湿,气,血。

痰指痰脂;湿者,湿浊,有湿热,寒湿之别;气者气郁,有心郁,肝郁之异。血者,血瘀,亦有干,湿,癓积之殊。在这四大因素中,尤以痰脂更为复杂。

(二)痰脂证的处理

1、痰脂者,即痰浊脂肪也。痰浊脂肪与排卵确有内在关联。

妇女肥胖,其排卵必然受到影响,甚或排卵障碍。

2、兼证照顾:痰脂者,常以肥胖为特征,乃肾虚肝郁所致,是标,故作为兼证。在经间期当以肾虚肝郁为前提。

1)肾阴阳俱虚者,补肾促排卵汤。

2)肾阴虚者,益肾通经汤。

3)肾阳虚者,健脾补肾促排卵汤

4)以上均应照顾到痰脂方面,宜选越鞠丸或越鞠二陈汤。

3、急则治其标,先从痰脂论治。

1)如痰脂偏甚,脘腹作胀,肥胖,口腻痰多,当急以化痰燥湿。方药用苍附导痰汤,启宫丸,芎归平胃丸等。

(1).朱丹溪提出了“脂膜壅塞胞宫”创制六郁汤痰郁方,

药用海浮石,香附,南星,瓜蒌。

(2).《济阴纲目》第六卷求子门所制消脂膜导痰汤。

药用制半夏制南星,橘红,炒枳壳,茯苓,川芎,防风,羌活,车前子等。

2)化痰清脂减肥再配合增强运动,确有一定效果。

3)不能忽略经间排卵期的两大特点,即重阴和氤氲状活动。

4)重阴者于痰脂稍有碍,而气血活动必须保证,是以尚需加入:五灵脂,赤芍,川续断,川芎,荆芥等中的1~2味,亦算是标中顾本之意。

4、从主因论治.

1)痰脂之所以形成,从妇科生殖节律而言,主要在于肾虚肝郁,与脾胃亦有一定的关系。

2)肾虚者,尤在阴虚及阳,阳虚者才有可能凝聚脂膜,但与肝郁,脾虚,亦有一定的关系。从因论治必须考虑到肾肝而顾脾。

3)即使在经间排卵期,用补肾促排卵汤合越鞠丸的同时,还应加入防己黄芪汤之类药物。

4)肥胖妇女艰于生育,日久必兼脾气虚;年龄稍大的肥胖妇女懒于活动,在治肝肾同时,亦当兼顾其气虚的一面和病情既久的特点,即使在经间排卵期亦不例外。

5、痰脂结为癓瘕,当从化痰消癓论治。

1)体质壮实者,当以攻消为主。

2)经间排卵期,行经期,均可选用桂枝茯苓丸,防风通圣丸,加入排卵汤,补肾促排卵汤。

3)或于行经期,调经方药中因势利导,获取佳效。

(三)湿浊证的处理(湿浊干扰排卵)

1)兼证处理:缓则治其本。经间排卵期,湿浊干扰程度较轻,除尿少苔腻外,无明显证状者,可按正常调周法论治,可用排卵汤或补肾促排卵汤。

(1)寒湿性者,可加入制苍白术,苡仁,陈皮,车前子,泽泻等。

(2)湿热性者,可加入黄柏,马鞭草等。

2)主证处理:急则治其标。

湿热颇为明显,不仅干扰排卵,使排卵不顺利,而且亦必然趁机发作湿热证,如经间期阴痒,出血,腹痛等。

(1)湿热偏甚者,当以清热利湿为主。常用红藤败酱散合四妙丸可加用瞿麦,扁蓄,滑石,车前子等清利力量甚强,实际上亦有助于推动血行,促进排卵的作用。

(2)湿浊偏甚者,带下甚多,常伴霉菌,滴虫等,当蠲湿利浊。

常用止带方,四苓散等,必要时配合熏洗方药,如土槿皮洗剂(土槿皮,黄柏,苦参,威灵仙,蛇床子,花椒,明矾等)。

(3)寒湿明显者,带下多,阴痒,经间期腹痛,当温阳利湿,常用五苓散,温经汤加味。

(4)处方用药时,一般应尽量照顾到这一时期的特点,如加入五灵脂,赤芍,荆芥,川芎等。

(四)气郁证的处理

1、气郁有心郁和肝郁两者,两者虽相互关联,但亦有区别。

2、就干扰排卵而言,尤以心郁为明显,胞脉胞络上属于心,心气下降,胞脉胞络才得通畅,子宫才得开放,行泄的作用,排卵才能正常。

3、舒解心郁,促发排卵

用远志菖蒲饮

药用:远志石菖蒲 丹参 赤白芍 合欢皮 广郁金 茯苓神 川芎 川续断 荆芥

服法:经间排卵期按“7,5,3”数律服法。

4、疏肝解郁,助促排卵

用加减柴胡疏肝饮

药用:柴胡 广郁金 制香附 炒枳壳 当归 赤白芍 川续断 川芎 陈皮

5、服药同时配合心理疏导,安定心神,缓解紧张情绪,放下思想包袱,才能获取较佳疗效。

(五)血瘀证的处理

1、血瘀干扰排卵,主要是影响排卵期的气血活动,但在重阴较好的前提下,其气血活动并不明显,所以血瘀影响排卵并不显著。

2、血瘀的发展有两种趋向,一是湿性瘀阻,二是干性瘀阻。

3、仅仅是血瘀者可加重排卵汤的药物用量,或增加活血通络的药物,或在补肾促排卵汤中增加活血通络药物的用量。

4、湿性血瘀,见盆腔粘连者,可选用红藤败酱汤加利湿通络或健脾助阳之品。

5、干性血瘀,见盆腔炎附件组织机化者,需选用大黄蛰虫丸,银甲散之类方剂,在滋阴的基础上增入活血通络,消癓散积之品。

三、经间排卵期三大矛盾的处理

(一)动静的矛盾处理

1、动与静者,动为主,是指经间排卵期的气血活动最为显著,前人称为“絪蕴状”,即“氤氲状”。

2、没有氤氲状的气血活动就很难排卵,反过来说,排卵就要有气血活动,因而动是绝对的,主要的,但必须辅以静。动静结合,才能保证动的正常,有动无静,动之过甚将会出现病变,但动之失常,动之不足者,亦可为病变,且为主要病变,当予及时处理。

3、经间排卵期反映在动静矛盾方面的病变主要在于动之乏力,或有静无动,使排卵障碍,甚则无排卵,为此,促“动”以促排卵最为重要。

4、促动促排卵的含义有二:

一是指通过气血的有力活动促进排卵。

二是增强卵子的自身活动力,亦即排出后的游移活动。

5、促动促排卵的方法有五:

1)一般促动法 属于较轻的一种促排卵法,主要说药物治疗。加减排卵汤和补肾促排卵汤是临床常用方药。

也有药物,耳针,穴位注射等方法。

2)中度促动法:即使用稍强的补肾活血通络药物促进子宫冲任等气血活动,以达到促发排卵的目的。

对排卵障碍,卵泡发育稍差,又不得不排卵者适用。

一般将补肾促排卵汤和活血通络的排卵汤合为一方使用。

3)冲击疗法:即以重剂促发排卵,也是以几种药物力量冲击促排卵的方法。

大都用于卵泡发育已趋成熟,但排卵障碍,不易排出者;或因卵泡膜肥厚,不易排出者;或卵泡大不易排出者。

所谓重剂,即药量大,服药次数多。

将补肾促排卵汤和排卵汤合为一方,同时加大活血通络药的用量(五灵脂 红花 川芎等)。并增加次数,每日服2剂,每剂分2次服,每日服4次。按“7,5,3”数律服用。

4)补肾助阳,意在于动。

在滋阴药物中加入较多的助阳药物,除了提高阴长水平,冲击排卵及促进排卵后阳长外,还可促进卵子发育,增强卵子的自身活动力。

在补肾促排卵汤中加入鹿角片,鹿角胶,仙灵脾,巴戟天,海狗肾,锁阳等中的1~2味。

5)以静制动,动静结合

(1)在经间排卵期,动虽是主要的,绝对的,但如动之太过,或动速过频而力量不足,亦必致病患,因而必须以静制之。

(2)静者动也,有静才有动,静是为了恰到好处地动。

(3)动静结合:

A.经间排卵期出血甚少者,可不予处理,但如出血较多或出血时间较长者,必须予以处理。

B.肾虚而心肝郁火明显者,可在补肾促排卵汤中加入二至丸,丹栀逍遥散。

C.肾阴虚兼夹湿热,出现阴痒者,在补肾促排卵汤中加入四妙丸、黑山栀、碧玉散等清热利湿之品。

(4)静以制动

A.经间排卵期动之过甚或动之过频引起情志异常,失眠,头痛,烦热口渴等明显症状者,当予滋阴降火或滋水清肝法洽之。

B.滋阴降火法:用大补阴丸或知柏地黄汤外,尚需加用钩藤,青龙齿,莲子心等镇静安神之品。

C滋水清肝法:郁火明显者,除用滋水清肝饮外,亦当加入钩藤,莲子心,炒枣仁等清心安神之品。

D.因处于经间排卵期,仍当静中稍动,静中稍升,可加入五灵脂,赤芍,荆芥等。

(5)静中求动

A.经间排卵期虽然到来,但卵泡尚未成熟,应静中求动。

B.表现为经间排卵期锦丝状带下亦有,但量极少,又见腰酸少腹胀痛,烦躁失眠,说明经间排卵期已到来,气血活动亦十分明显,但动而乏力。

C.治疗1:用补天五子种玉丹加炙龟板,炙鳖甲,合欢皮,钩藤等。或以二甲地黄汤加川断,菟丝子,杜仲等。

D.治疗2:经B超探查机排卵发育成熟后,以补肾促排卵汤促其排卵,此时可能出现第2次或第3次排卵。

(二)升降的矛盾处理

1、经间排卵期重阴必阳,转化运动十分激烈。

2、运动的形式由下降转变为上升,则不仅阳长运动呈上升状,而且重阴时冲击排卵上升更为明显。

3、阴本下降,极则反升,而且必冲击心脑才能顺利排卵。

4、病理状态下,升动乏力是主要的,但如升之太过,升之过频,有升无降,亦为病变。

5、处理时既要保证上升,又要使升降合度。

1)促动促升,促发排卵。

(1)经间排卵期重阴转阳的运动形式呈上升状,才能保证排卵的顺利。

(2)在活血通络以促排卵的方药中需照顾到上升的特点。

如复方当归注射液,加减排卵汤中所用当归,川芎等,均有上升之性。

(3)补肾燮理阴阳以促排卵的方药中,亦应加入上升的药物。

如补肾促排卵汤中加荆芥,川芎。

2)健脾补肾更需升动

(1)脾肾不足,阳虚气弱者,在经间排卵期更需升动,才能达到顺利排卵。

(2)在健脾补肾促排卵汤或补肾促排卵汤中加入荆芥,川芎,省头草,防风,黄芪等最为合适。

3)滋阴补肾,降中求升

(1)阴虚者,虽属经间排卵期,但一般锦丝状带下偏少,卵子发育不够成熟,或卵子虽大而不壮实,以致排卵困难。

(2)固有的排卵节律不得不促使排卵,是以动之乏力,升之不足,不得不用滋阴补肾,降中求升的方法。

(3)在益肾通经汤中加入杜仲,荆芥等,然后着重经后期治疗。

4)滋阴降火,欲升先降

(1)阴虚火旺,特别是心肝火旺者,虽处于经间排卵期,有一定量的锦丝状带下,卵子发育亦基本成熟,但由于火旺,体内呈现升,动 现象,反而影响排卵,当以静制动,降以制升,先降后升。

(2)用知柏地黄汤或杞菊地黄汤,另加钩藤,青龙齿,川续断,菟丝子等以达降而后升的效果。

(三)泻(开)藏(关)的矛盾处理

1、经间排卵期主要在于泻,有助于排卵,而且为孕育服务。如果泻之不利,泻之不及或泻之太过均需处理。

2、泻是短暂的,藏是长期的,且受制于心肾。

心肾交合,子宫才能定期藏泻,泻是为了藏,藏亦是为了泻,泻中必须有藏,藏中必须有泻。

3、促泻(开)为主,意在孕育。

1)子宫之泻受制于心,因而降心气,安心神才能使子宫之泻顺利。

2)泻者,不仅可排除过多的阴液水湿,而且有利于受精卵移植于子宫内,促进孕育。

3)用补肾促排卵汤加柏子仁,合欢皮,丹参,怀牛膝等。

4)心气不舒,思想压力过大或紧张过度致使排卵障碍者,可选用疏解心郁而又有促排卵作用的远志菖蒲饮,再加入生茜草,茺蔚子,怀牛膝等。

4、泻中寓藏,开阖有度。

1)经间排卵期如泻之过度,即子宫开放过早过快过甚者,将会导致出血,滑胎等。

2)治疗上以泻藏相结合,泻中寓藏的方法治之。

3)用补肾促排卵汤加二至丸,大生地,五味子等。

4)如出血较多,带下质稀,量甚多,则必须治以补肾固纳,在补肾促排卵汤中加入三甲,阿胶,水陆二仙丹等使泻中有藏,开中有关,开阖有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药如何在经间期“促排卵
【道|术】门成福教授从肾论治多囊卵巢综合征经验
月经量少治疗有哪些方法
名中医自拟促排卵汤方!
养卵巢卵子,就是养女生的“生育”小风水
卵泡长不大长得慢?备孕女性这样做,轻松助好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