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阴阳的角度读老子的《道德经》之第五章 (文/愣头青)
原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意译:天地之道有其自身的运转规律,不存在“人心”所理解的仁与不仁的道德观念来对待万物;故通达事理的人也效法天地之自然之理,无偏执的即不以某一种特定的道德观念来待人和应事。其实,天地间生生不息之理也如橐籥般,因外实内虚而不屈,故动之,才有气之一消一长。也正因为天地有了如橐籥般的“虚”故动之才能生生不息,否则就象“言多必有数短之处”一样会让橐籥因内实而失其用,于是故,守其虚才能体其道之玄。

理解:老子在此章中一共出现两个“不仁”,这两个“不仁”各有不同的含义,不能同解。1、天地“不仁”中的“不”作虚词使用,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为。而“仁”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道德规范,义指人与人相互亲爱。《说文》释为:仁,亲也。《礼记·经解》对仁释为:上下相亲谓之仁。故第一个“不仁”释为忽视、缺乏仁爱的行为;2、圣人“不仁”中的“不”作否定词用,“仁”为道德规范,此处的“不仁”释为不以其“仁”为仁。

刍狗,用草扎成某种动物形态的祭祀品,按中国传统民俗的说法,是人死后魂归阴间,故在世的生者怕其逝去的亲者在阴间饱受生活不济的苦楚,故火化草扎的祭祀品代替同型之实物以期逝者能在阴间享用;橐籥,为皮排,俗称皮老虎,是古代一种以皮革制作的鼓风铸物之器具。

老子的这一章中是继第四章定义道体之后,对道体“虚”之“用”进行了三段式的论述。

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所谓“仁”,是中国文化所倡导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道德规范。老子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因天地其心“虚”之不可度量,故不能用人心所定义之“仁”来窥其天地之心。进一步说,天地有其自身的运作规律,该刮风时刮风,该下雨时下雨,而这又岂能用人心之“仁”的标准喜恶来对其定义。如宇宙深邃博大,天地间的人或物在宇宙的眼中,就象我们人类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菌微生物那样细小且微不足道,我们平时在走路活动时,肯定不会因一脚踩下去会死好多微生物,因此仁心大发而禁足,故天地对万物的所作所为也可作如是观。刍狗是一种用草扎成某种动物形态的祭祀品,在这里,老子试图借“刍狗”为例来说明天地对万物的态度,即虽巧夺天工生其万物(刍狗)但自身并没得益,而化其万物(刍狗)其自身也无从得益。如人对刍狗般因祭祀需要该生而生,该化而化,借此说明天地对万物的所为,没有自身得益的目的故为“虚”,因而既无所得也就无所谓失了。也正因为道之无为(无任何目的),于是对万物都平等齐观,其造作、生化、运转无所谓人心所理解的行为上的仁与不仁。

而老子紧接着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运用类比的句式,把道之“虚”的概念运用导入到人生哲学中来,所谓的“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是指事理通达之人因洞悉道“虚”之妙用,不会以世间之“仁”的道德规范作为对人对事的唯一标准,即不以其“仁”为仁,而是效法天地之道,无偏执地待人应事。百姓,指普通人,在这里也泛指普通的人和事。

二、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在第二段中,老子用橐籥的运动特性来比拟天地因“虚”故才能保持其生生不息之道理。橐籥称皮排,俗称皮老虎,推动手把时气一进一出,其工作原理如乐器手风琴的工作原理,因内置皮腔的作用故一张一合中气息的进及出推动了不同厚度的钢片,发出不同音阶的悦耳的声音。从手风琴的演奏原理中我们可以看到,即只有在手风琴保持运动着的拉伸或压缩状态下,其皮腔内有空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那种空、虚之态)故才能挤压出空气使之发出声音来,在此我们要特别注意上面所说的一个关键词,即手风琴需“保持运动着”的状态才能做功。此例其实也就是老子在本章所说的橐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道理了。

通过上面陈述的手风琴的演奏原理,可看出老子在这一段中想说明的是天地如橐籥般的工作原理,即不在于表达橐籥之虚,而是表达橐籥的运动特性。借此还可延伸出阴阳学说的一个重要概念:阴阳一消一长的不停运动变换(即手风琴伸缩运动才能做功的原理)是天地之所以长存的总法则,也即世界的本源是动态的,运动中变化是所有事物的基本特性。

三、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多言数穷”是一倒装句,实为“言多数穷”,这里的“数穷”是相对于“言多”而论,“穷”有“极”之义,“言多数穷”的意思是话说得太多太绝对化即必有数短之处。故老子在此段中通过“多言数穷”所表现的语言极性化行为,引出 “守中”这一方法论,即借此提出解决万物出现极性化时的方案。何谓“中”,从字的本义上讲,是指一定范围内部的适中位置,有不偏不倚之义。“中”其实也是相对于上下或左右而言。站在阴阳学说的角度,“中”是五行基本趋于平和的一种状态,而从上一段老子对道之用的第二特性的总结,即“虚而不屈,动而愈出”(万物共有的恒动特性)的句子中可以看出,五行的平和其实也属一种临时状态,因万物都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是故老子才在“中”之前加了“守”字这一定语,也就是说,唯有“守中”,才能使变化运动着的事物不断处于一种相对的最佳状态。在这里,老子所说的“守中”不是要守住万物原点的那个“中”,而是把握住不断变化中的事物每一阶段的那个“中”,这才是老子所表述的“守中”的真正意义。如数学的数理序列,当序列在1-9时,那么5就处其序列之“中”,当到了10-19这一序列时,那么15就是这一新序列之“中”。从人生的过程来理解也是一样,人的每一天(不管是生理或心理)都处于成长、成熟或变老之中,故每一天的平衡点(生理或心理)也会有相应的变化,所以老子才用了那个“守”字来言“中”。五行平和在阴阳学说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按中国中医的理论,人之所以有病是因四时气候的变化及外部环境的作用,使人之身体阴阳失衡所致。《黄帝内经》所说的“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为热,阴胜为寒”,就是对人体阴阳不平和时所表现的病理现象的表述。其治病的原理就是通过中药来调理、平和人体的阴阳,而达到治病的目。

《道》经第五章领会:老子第五章的意义在《道德经》中是仅次于第一章的重要一章。在第四章,老子对道之“体”进行了形而上的界定,而这一章是对道之“用”的基本特性进行了概念上的划分、定义和阐释,为后文《德章》的阐述提供了理论上的依据。而该章较具象的表述形式,也使后人对道体“虚”之认识和运用有了一个可凭借之据。

老子在此章中是站在三个不同的角度对道之“用”进行阐释的,而从中得出的道的三种基本的特性贯穿了老子“道”的全过程,是“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是“道”之用的基本法则。若用数理的点、线、面来打个比方,那么其“点”就可比是定义了道的 “本质特征”,即无任何主观目的的“无为”是道之“用”的第一法则。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就是通过其无任何主观目的的无为(即天地及圣人的“不仁”)而达到“以万物为刍狗、以百姓为刍狗”的无所不为的境界;其“线”就可比是定义了道的“形式特征”,即不停运动中变化是万物之所以存在的表征形式,是“道”之用的第二法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如橐籥般的“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万物存在着的恒动特性。其“面”就可比是定义了道的“表现特征”,即不偏不倚、“守中”为道之“用”的第三法则。道之“用”这三大基本法则即无为、恒动、守中与易学的不易、变易、简易三大法则实有异曲同工之妙。而阴阳学说中的五行主体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道的无为)、五行的生克制化关系(道的恒动)、五行的平衡原则(道的守中)在这里也找到了相对应的依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学习笔记
《道德经》第五章 守中
道德经详注第四、五章
道拓,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助力抗疫】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道德经》第0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