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繁体字(版)【心得】浅谈汉字:古今字异体字生僻字繁简字(是志成)

1998年起我便來往兩岸之間,並於2008年至2012年在天津的一家日本企業任職,接觸不少簡化的漢字,為了在業務上能與廠內的員工對接,便開始閱讀及使用簡體字的電腦系統,之後,由於判讀金石文字的字義,發現了簡體字的創制進程,是其來有自的,雖然進程中有令人扼腕或讚譽,但是不難發現,其實簡體字與隸變、民間俗成、草書是有一定的關聯性的。

 

如今中國的崛起,中國的入聯,在世界上的官方中文,已經是以簡體中文為主,更多的国外人士争相学习中文而且蔚为时尚鑒於兩岸青年的交往日益熱絡,在網路上收集一些簡繁體字的相关資料,摻加個人整理金石文字的檔案,稍稍編撰以下,供參考

 

古今字 / 異體字 / 生僻字 / 繁簡字

漢字起源甲骨文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從甲骨文、金文、大篆到小篆隸書字體以符號、線條為主的逐步變化演進固定而為單一字形。

 

當今漢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系統之一其中古埃及的聖書字兩河流域(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蘇美爾人的楔形文字已經失傳,漢字仍在使用;而且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時,漢字又可稱為是美學的物件,在數千年的文化發展中相繼創造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多種字體,發展出書法藝術、篆刻藝術、解字遊戲,促進了中華書畫藝術美學的層面,使人們獲得極大的感官和精神饗宴,因此漢字在全人類的心目中留下了傳統及現代美學形象。

 

東漢25年—220年)許慎在西元二世紀編撰了我國第一部比較完整的字典《說文解字》依據《說文·序》,正文收字9353個,加上重文1163個,計10516個;(一般認為,重文就是異體字根據《現代漢語詞典》對重文的解釋是<>異體字。辭源〈修訂本〉解作:凡字音義俱同,而形體不同者,古謂之重文。)南朝梁顧野王在西元六世紀編撰的《玉篇》,收字16917個; 宋真宗時陳彭年等人編撰的《廣韻》,收字26194個;明神宗時梅膺祚編撰的《字彙》,收字33179個;清康熙年間張玉書、陳廷敬等人編撰的《康熙字典》,共收字47035個;二十世紀初,許元誥等編篡的《中華大字典》,收字48000多個;二十世紀六十年代,臺灣省林尹等編篡的《中文大字典》,收字49888個;到二十世紀末,由徐中舒主編的《漢語大字典》共計收列單字56000個左右,冷玉龍等編著的《中華字海》收字85000多個。據抽樣調查,各個時代一般使用的漢字也就在5000~6000個左右。

 

上述後代編撰的字書收字,多於前代的情況,其原因有二:

一)各個時代都會創造一些新的字體,歷史累積的結果,後代自然多於前代;

二)前代創造、後世不再使用的死字,在歷代傳承的字書中仍然保留著,所以年代越往後,字書中所保留的死字也就越多。

 

在這眾多的漢字之間,如果不弄清它們之間所形成各種關係,將會造成我們閱讀古代典籍的困難,甚至導致誤解。這些有關聯的漢字,其間的關係大致可以分為四類:

一)古今字;

二)異體字;

三)生僻字;

四)繁簡字。

 

什麼是“古今字”?

簡單地講,古、今字就是漢字在發展過程中,所產生的古、今用字不同的現象。年代早的,稱之為「古字」;年代晚的,稱之為「今字」。古與今是相對而言的;段玉裁說:古今無定時,周為「古」,則漢為「今」;漢為「古」,則晉、宋為「今」。依時異用者,謂之:古今字。(段玉裁,清代文字訓詁學家,江蘇金壇人;長於文字、音韻、訓詁之學,也精于校勘,于諸家小學的是非,都能鑒別選析。著述有《說文解字注》《六書音均表》《古文尚書撰異》《毛詩故訓傳定本》《經韻樓集》等。)

 

舉例來說,東漢的《說文》和南朝的《玉篇》中都沒有「債」字,這或許表明南朝時代還沒有產生「債」的這個字,但是「債務」觀念肯定早就存在的,那麼是用什麼字來記錄的呢?從文獻來看,是用「責」這個字,例如《戰國策·齊策四》後孟嘗君出記聞門下諸客誰習計會,能為文收責于薛乎?(後來,孟嘗君拿出賬簿,問門下的食客:誰熟悉會計,能為我到薛邑去收債嗎?)

 

「責」,會意兼形聲;甲骨文從貝、從朿(用尖木刺物,同刺),用尖木刺取貝中肉食之;本義為索取財物。《說文.貝部》責,求也。隸變後楷書寫作「責」

隸變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標示了古漢字演變成現代漢字的起點有隸變,才有今天的漢字。在隸變中,中國文字由小篆轉變為隸書是中國文字發展上一個重要的轉捩點,結束了古文字的階段,接近現在所使用的文字,也比古文字更容易辨識了。)

 

到了宋代,為了區別責任與債務關係,加旁「亻」,成為「債」字徐鉉校定《說文》時,在新附字中收了「債」字,這表明宋代應該已產生了「債」字,表達「債務」意義

***徐鉉(916年—991年)南唐,北宋初年文學家、書法家。字鼎臣,廣陵(今江蘇揚州)人。與弟徐鍇俱精通文字學,號“大小徐”。曾與句中正等共同校訂《說文解字》,增補19字入正文,又補402字附于正文後。 

「債」,會意字;表示欠別人、有責任償還的錢物。本義:欠別人的錢財。《說文·人部》債,債負也。從人(亻)、責,責亦聲。

 

所以「責」字使用在先,是“古字”,「債」字使用在後,是“今字”,責債二字一先一後就形成古今字的關係。會出現古今字,主要就是因為“古字”的兼意過多、說明不清,就為該“古字”的某個義項,另造新字成為“今字”。

 

更多舉例如下: 

「辟」(屖)會意字,甲骨文從卩(跪人)、從辛(刑刀)對人施加刑罰之意;或加塊狀物,表示切割下的部分,應指古代淩遲酷刑。所以「辟」字的本義是:法也。

 

於是:

1) 表示「躲避」之義,造「避」字。

《左傳·宣公二年》:從臺上彈人,而觀其辟丸也。 

「避」,形聲兼會意,本義:躲避;甲骨文的避字,左邊「彳」表示行走,中間「人」,右邊「辛」表示刑具,合起來便是罪犯逃跑,以躲避刑罰。

 

2) 表示「開闢」之義,造「闢」字。

《孟子·梁惠王》:欲辟土地,朝秦楚,蒞中國,而撫四夷也。 

「闢」,會意字;金文從門,從 ;雙手開門之意。本義:開啟、打開。引申為開拓意。

 

3) 表示「邪僻」之義,造「僻」字。

《孟子·梁惠王》:苟無恒心,放僻邪侈,無不為已。 

「僻」,由人和辟構成;辟字表示君主,意思是不受君主管束的人,由此產生居住偏僻地方的涵義,引申為表示不常見、不合群的意思。

 

4) 表示「便嬖」之義,造「嬖」字。(便嬖:能說會道,善於迎合的寵臣、親信。

《論語·季氏》:友便嬖,友善柔,友便佞,損矣。 

「嬖」,(拼bì,注ㄅㄧˋ)形聲;從女、辟聲。原「辟」字之形體演變,本義:寵愛、寵幸。《說文》:嬖,便嬖,愛也。《墨子·尚賢中》:不黨父兄,不便富貴,不嬖顏色。《廣韻·霽韻》:嬖,妾也。

 

5) 表示「譬如」之義,造「譬」字。

《中庸》: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譬如登高,必自卑。 

「譬」,形聲,從言、辟聲。古文字形體如“張口吐舌說話狀“,表示用語言打比方。

《說文》:譬,諭也。本義是比喻、比方。(在先秦典籍中“譬“是個常用字,常與“如“並用,如:《左傳·襄公十四年》譬如捕鹿。《昭西元年》譬如農夫。)

 

由上而知,「辟」字分別與「避」、「闢」、「僻」、「嬖」、「譬」形成古今字的關係。

 

「今字」產生後,原「古字」並不消失,因為「今字」只是分擔了該「古字」多種義項中的一項,原「古字」的其他義項並不能用這個「今字」來表示,所以,「今字」產生後,並不能完全替代原來的「古字」。

 

以「舍」為例如下:

「舍」的本義是:房舍。為了表示「捨棄」之義,造了「捨」字;《荀子·勸學》鍥而不捨,金石可鏤所以在表示「捨棄」這一意義上,「舍」與「捨」就形成古今字的關係。 

然「捨」既承擔了「舍」的「捨棄」之義,可用古字「舍」,也可以用今字「捨」。但是「舍」的房舍之義,卻不能用「捨」來替代只能用「舍」字,不能用「捨」字。

所以「捨」是“後起字”,但說「舍」是“本字”,則容易產生誤解,因為“本字”是相對於“借字”及“今字”而言,就稱“古字”,而不稱“本字”。又如「」與「、「云」「雲」都是相同的道理。

 

要理解“古今字”,有兩個要點:

一)兩個字的出現時間,有先後的不同:一古一今,一先一後。

二)“今字”只承擔“古字”的某個義項,表示其他意義時,不可用這個“今字”。

 

大多數的古今字的字形都有相互關聯,今字大多是在古字,加上形、符分化出來的,

如:

/ 避(躲避,與行走有關,故加“辶”旁)。(如上述)

/ 譬(打比方,與言語有關,故加“言”旁)。(如上述)

/ 孰的本義就是成熟,但是被借用記錄疑問代詞,加“火”作“熟”,表成熟之義)。 

「孰」,會意。甲骨文字形是一個人向宗廟敬獻祭品;金文另加一女,表示有善於烹飪的女人,小篆又將女改為羊,表示敬獻肥羊。所以「孰」字的本義為食物烹煮熟,是「熟」的本字。

《說文》:孰,食飪也。段玉裁註:後人乃分別熟為生熟、孰為誰孰矣。

《字彙·子部》:孰,古惟孰字,後人以此字為誰孰字,而於生孰字下加火以別之。

 

再如:

息——熄。要——腰。昏——婚。知——智。取——娶。  

反——返。新——薪。禽——擒。其——箕。田——畋。(畋打獵古同「佃」耕種。)

 

有時是將“古字”的形、符改換為與該意涵有關的形符

「說」與「悅」。「說」字從「言」,本義與說話有關,假借為喜悅之義;然喜悅是心理層面的活動,古謂“心之官則思”,所以表示喜悅之義的「說」字「言」旁,就被換成「忄」旁。 

「說」,會意,從言從兌;原本作「兌」字,通「悅」,表示喜悅之意;之後「兌」成為偏旁,便加義符“言“為「說」,表示在言辭上的喜悅,為了更確切表達心喜,加“忄(心)“為「悅」,以區分言辭與心喜的差別。《說文》:說,說釋也。段玉裁註:說釋,卽悅釋。(悅字不見於《說文》)

 

古文字詁林》:

【石刻篆文編】(敚)魏三體石經:論語,學而不亦說乎,借敚為說,說即悅字,古用說今用悅。

 

「悅」,形聲。從心,說省聲。本作「說」。本義:高興,愉快。《說文系傳統論》悅,猶說也,拭也,解脫也。若人心有鬱結能解釋之也。

 

再如:

赴——訃。錯——措。創——瘡。任——妊。 

「赴」,形聲,從走、蔔聲;本義為趨走、前往;《說文》赴,趨也。後製專字訃

引申

1)急速意《史記·滑稽列傳》欲赴佗國奔亡,痛吾兩主使不通。

2)報喪《禮記·少儀》毋拔來,毋報往。

(拔、報,急速意。拔來報往形容跑來跑去,往來頻繁。)

 

所以“今字”因為代表了“古字”的某一個義項,用了“今字”的地方,一般不會被誤解。然已經有了“今字”,為何該今之古書中,還會出現用“古字”的情況呢!此時不能說這個古字通今字,依時而異用,因為古人原就是用這個字,這與所謂“本字“不用,而臨時寫個同音字的“通假”是有區別的。如

1)承擔的是“古字”的本義,  如:孰——熟。新——薪。其——箕。

2)承擔的是“古字”的假借義,如:舍——捨。辟——避。禽——擒。

3)承擔的是“古字”的引申義

如:昏——婚。知——智。取——娶。  
「昏」,會意字,初文從日、從氏(氏與氐本為一字);氏、氐有落下的意思,日落就是昏。《說文》:昏,日冥也。從日、氐省。氐者,下也。昏字本義就是日落。 

「婚」,形聲兼會意;最初原本作「昏」,篆文另加義符「女」,是「昏」字的加旁分化字,故從女、昏聲。《說文·女部》:婚,婦家也。禮,娶婦以昏時。婦人,陰也,故曰婚。

***古時女子出嫁要在黃昏時候進行(遠古搶婚的遺風),因昏夜光線不明,要靠耳聽動靜 
 故婚字寫作(像一個人側耳細聽的形狀),
 
金文寫作,保留耳的外形,並增加「爵」與「女」的字元,
 
後期金文寫作,以「昏」為聲符,手持器械“攴“,反映搶婚的要素。

什麼是異體字?

所謂“異體字”就是一個「字」的正體之外的寫法,字音和字義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組字又称又体或体“、说文解字中称为重文(不等於繁體字)。如:

--

《漢書·律曆志》:「壄」人舉「凷」以與之。

《國語·晉語》:「野」人舉「塊」以與之。

 

壄:yě,ㄧㄝˇ,同「野」

「野」本義是郊外、田野。甲骨文、金文由林、土構成,小篆則以「里」(田+土)為義旁,以“予”為聲旁;古讀「野」如宇(予),故又與「宇」字通。

 

--  

凷,拼kuài,注ㄎㄨㄞˋ,同「塊」)

「塊」原作「凷」本義是土塊,字形像一個筐裡盛著土塊的樣子;或土地隆起之貌。秦篆開始有「塊」字,而取代了「凷」字。所以「野」與「壄」、「塊」與「凷」分別是異體字。

 

為什麼會產生異體字?有造字、寫字二個方面的原因。

 

造字方面的原因:

1、 因表意或形聲的造字方法不同。

如:泪——淚。羶——䍹。 

「淚」字從目、從水,表示眼淚之意(會意);眼淚在漢代之前叫涕,《說文·水部》涕,目液也,從水、弟聲;由於「涕」字又引申為其他的意思,便又另造「涙」字(形聲);《字彙·水部》淚與同,目液也。

 

2、 同為表意,但構件不同。如:尟——尠。羴——䍹。 ​
「尟」(拼xiǎn,注ㄒㄧㄢˇ《說文》:尟,是少也。段玉裁注《易·繫辭》:故君子之道鮮矣。本作尟。:少也。又,尟不及矣。本亦作「鮮」。又《釋詁》:鮮,善也。本或作尠;尠者,尟之俗。

「尠」(拼xiǎn,注ㄒㄧㄢˇ);同鮮,少。《廣韻·獼韻》:尠,同鮮。

 

3、 同為形聲,因形符不同。如:遍——徧。跡——

 

「跡」《正韻》音積。與迹同。釋名:跡,積也。積累而前也。《說文》跡,步處也秦簡中「朿」形像「亦」字,小篆從亦聲,即是「朿」的訛變,漢代以後基本以「亦」為聲符的寫法。(足、辵為義近形符,古文中常通,現簡化為「迹」的本義為腳印。)

 

4、 同為形聲,因聲符不同。

如:猿——猨。量——糧。時——峕。 

「峕」甲骨文、金文皆從日、從之(前往),會日月運行以成四時之意,「之」表聲。石鼓文改從「寺」,變成左右結構;《說文》:時,四時也。隸變寫成「時」(日表義、寺表聲),簡化為「时」

 

寫字方面的原因:

1、 構件相同,偏旁位置不同,而產生異體。

如:峰——峯。略——畧。慚——慙。 

「峯」形聲字,叢山、夆聲。楷書字形,形旁或移於左側、聲旁或省作豐。本義是山的頂端。但是,構件相同而偏旁位置不同的字,並非都是該字之異體,有時是不同的字,如:

   景——晾。吟——含。

2、因隸變,而產生異體。
如:萅——春。並——竝。虛——虗。侯——矦。 

萅(旾),甲骨文由兩個草形、日、屯構成;意思指太陽使草發芽成長,產生春天的含義。

同「春」。《集韻·諄韻》:萅,古作旾,隸作春。

3、字形的省略,而形成異體。
如:法——灋。——雖。——聲。集——雧。 

法,原作灋,金文及籀、篆皆由水、去、廌構成;據《說文》傳說有一種“獬廌”神獸,形似山牛,只有一角,能判別誰“不直”並觸去(拋棄)所以引申為執法要平,故從水。法的本義為刑法,亦泛指法律及各種規章。《易·噬嗑》:先王以明罰束敕法。

 

異體字可能是同時產生的,也可能是先、後產生的。那麼,它與“古今字”如何區分呢?其差別,主要表現在意義上:古今字之間的意義並不完全相同,多數情況下,“古字”可以替換“今字”,而“今字”不可任意替換“古字”;異體字之間的意義完全相同,可以任意替換,不受條件限制。

 

從二者的性質看,古今字是由於“古字”負擔過重,“今字”產生減輕“古字”負擔,但又不能完全替代“古字”,因此古、今字會共存下去。異體字是由於造字和書寫的方式不同造成,因而給漢字使用上帶來混亂及困難,所以大部分的異體字在年代使用中不斷被淘汰,或不使用了。

 

從二者的字形看,古今字的“今字”大多是在“古字”上增加偏旁(偶爾也有改換偏旁的)而形成,古、今字字形有比較明顯的關聯;而異體字之間的情況就比較複雜。

 

【附注】(不在本文論述)

119843月(民國73年)中華民國教育部,之修訂版《異體字表》正式五版,所收異

體字編錄,計收70833字。

219551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發佈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

通知,並從195621日起在全國實施。從實施日起,全國出版的報紙、雜誌、圖

書一律停止使用表中的異體字。

3)翻印古書須用原文、原字的:

3-1港澳臺要使用異體字可作例外。

3-2一般圖書已經製成版的或全冊中,分冊尚未出完的可不再修改,等重排再版時改正。

3-3機關、團體、企業、學校用的打字機字盤中的異體字應當逐步改正。

3-4商店原有牌號不受限制。停止使用的異體字中,有用作姓氏的,在報刊圖書中可以保

留原字,不加變更,但只限於作為姓用。

 

何什麼是生僻字?

生僻字又稱冷僻字,指不常見或人們不熟悉的漢字。自從有漢字以來,漢字也是在不斷發展和變化。最早的文字是商代的甲骨文,約為35004500字,因為其中有些符號,現在也不能確定是不是文字,或者那個時代的文字生僻字,以至於現代在甲骨文總字數的統計出現了麻煩。

 

生僻字沒有一個標準,不能拿字典框定。因為字典裡也有很多大學中文專業畢業也不認識的字,更有電腦裡拼不出來的“麻煩”,因為漢字數量太大。跟其他國家的語言文字一樣,字典裡的字詞,絕大部分都是不常用的。以目前公認的《漢語大字典》為樣本,它共收單字5萬多個字;但是實際通用的漢字並不很多。據統計,3500個常用字就覆蓋了現代出版物用字的99.5%。十三經《易經》、《尚書》、《左傳》、《公羊傳》、《論語》、《孟子》…等13 部典籍,全部字數為589283個字,其中不相同的單字數為6544個字 

什麼是繁、簡字?

在沒有文字的時代,一切源於符號或圖畫,起初都是簡單的線條,隨著社會活動的頻繁,符號圖畫義項趨於多樣細膩,開始造字時,就比較細緻且繁複。隨著知識及文化的進步同時,趨簡、省易又是人們對書寫的要求,因而文字的簡化也就成了文字發展過程的必然趨勢。在甲骨文的時代,就已經發現了同一個字的繁、簡不同寫法。

 

剛開始時,文字的簡化,是由民間自發的。繁、簡體字之間,從某種意義上來講,也就是一字之異體。都是繁、簡不同的寫法,“繁”和“簡”是相對而言的。簡單地講,同一個單音詞,有幾種寫法,筆劃較多的,可以稱之為“繁體”;筆劃較少的,則可以稱之為“簡體”。如果只有一種寫法,當然也就無所謂“繁簡”了。

但是這就很容易造成文字秩序的混亂,所以,歷代的朝政多數都很重視文字的統一工作。例如,周宣王時代的太史籀作的《史籀篇》就是一種文字規範表;戰國時代,各國間文字各異,秦始皇統一全國後,便成功地進行了“書同文”的工作。

 

不過,舊時代統治階級對文字的態度,一般比較保守,對來自民間的簡體字,通常採取排斥的態度。那些來自民間的簡體字,大多被視為“變體”、“俗體”,排除在正規字書之外,只收所謂“正體”;可是,這些簡體字依舊在民間流傳著。

 

繁體字與簡體字之間的差異,最主要在於字形筆劃的多少不同;但是,簡體字並不是在繁體字的系統之外,再另造一套文字系統,而是將旣有文字中筆劃較多的字簡化,把簡化後筆劃較少的字,規定為“通用字形“”。中華人民共和國解放後,非常重視文字改革工作,對現行漢字進行了簡化字形、精簡異體字的大規模整理工作,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編印《簡化字總表》等,逐步施行至今。

 

簡體字主要有三種來源:

一、來源於異體字:

1、截取筆劃多的字。如:雖——虽。聲——声。條——条。

2、省去筆劃多的字的構件。如:獨——独。標——标。奮——奋。愛——爱。

3、草書楷化。如:東——东。當——当。為——为。學——学。

4、用符號替代繁體字的構件。如:難——难。觀——观。戲——戏。鄧——邓。

5以形聲取代讀音相同、相近的聲旁。如:擁——拥。燈——灯。種——种。膽——胆。

6另造筆劃少的新字替代。如:塵——尘。簾——帘。護——护。憂——忧。


二、來源於通用字

7、用筆劃較少的同音字,替代筆劃較多的字。(這些通用字各自的意義並不一樣,只

是因為語音相同或相近,借用筆劃少的字替代筆劃多的字。)

如:穀——谷。薑——姜。葉——叶。鬥——斗。

***以同音字替代的簡化字,它除了表示此種意義外,還有其他意義,所謂“簡體字”

與“繁體字”在意義上並不完全相等。實際上,在減少字的筆劃的同時,往往使得這

個字的義項增多了。

 

三、來源於古今字

8、恢復筆劃少的“古字”。因為“今字”大多是在“古字”上增加形符而產生的,筆

劃多了,就被視為“繁體”;而“古字”筆劃相對少些,就被視為“簡體”。

如:舍——捨——舍。辟——闢——辟。布——佈——布。胡——鬍——胡。

 

***有些本來不同的字簡化、合併以後,它本來所代表的意義,反而不被一般人所瞭解。如果用簡化字所代表的常用意義,去解讀古書,往往會發生誤解。

 

如:「後」和「后」原本是不同意義的兩個字,就因為二字音同,簡化合併為「后」使用。我們今天看到「後」字,首先想到的是「先後」之義,但是如果用「先後」之義去理解古書中的「后」字,那就大錯特錯了。僅僅掌握簡體字,而不認識繁體字,不瞭解繁體字與簡體字之間的關係,那是難以正確理解古代漢語及中華文字的優美。

 

漢字的簡化

中國歷史上,從上古到西漢,官方的規範字體與現代的繁體字字體有顯著差異。直到秦朝出現東漢盛行的隸書,才與現代繁體字字體較為接近。歷代朝廷都會通過編寫“字書”頒定規範漢字,但秦後歷朝所用之玉璽及各級官印,仍使用篆書。

 

繁體字即小篆演變為隸書(之後又出現楷書、行書、草書等書法)後,產生的中文書寫體系,目前已有二千年以上的歷史,直到20世紀一直是各地華人中通用的中文書寫標準。

 

隸書是篆書的簡化,草書、行書又是隸書的簡化,但漢字在長期歷史發展過程中,由繁複趨於簡約並非一定的趨勢;篆書就不是甲骨文的簡化,楷書也不是隸書的簡化,為了使文字更為明確地記錄語言,人們就使用更多的字形,來分擔文字的記錄職能,從而產生了大量分化字。

楷書的減筆字在南北朝時期(46世紀)已經出現,例如現存的元代刻本《水滸傳》中,就已經出現了俗字(簡化)「刘」。到唐宋以後逐漸加多,大體都是一些常用而筆劃又比較多的字,這些字大部分是受草書、行書的影響而簡化的。中國近代成規模的漢字簡化運動,最早在太平天國,簡化主要源於歷朝、歷代的古字、俗體字、異體字、行書與草書的楷書化。

 

另外,有一類簡體字是用兩三筆簡單的符號代替複雜的部分。例如:树、戏、难、欢、对、覌、刘、齐、乔、风、区、应、兴、敛、释、罗、岁;這些都是民間流行已久的俗體字。

 

近代的漢字簡化倡議,可以追溯:

11909年(清宣統元年)《教育雜誌》創刊;陸費逵在創刊號上發表《普通教育應當採用俗體字》文章:建議採用已在民間流行的簡體字,並把其他筆劃多的字也簡化。這將讓我館成為歷史上第一次公開提倡使用簡體字的宣導者。(陸費逵是《教育雜誌》的第一任主編,他熱心於學制改革,辦刊方針立足於「研究教育,改良學務」,宣傳教育救國論。)

219202月,錢玄同在《新青年》上發表《減少漢字筆劃的提議》。

319225月,錢玄同等人又提出八種漢字簡化原則。

419358月,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頒佈《第一批簡體字表》;收字324個。但因考試院院長戴季陶反對而擱置。

519362月,中華民國政府教育部通令《第一批簡體字表》暫緩推行。

6195612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發佈《關於公佈〈漢字簡化方案〉的決議》,中國開始全面推行簡化漢字,但繁體字在教學、研究、出版、文化、商業等領域及一定的人群中還有學習使用需求,在古代歷史文化研究、書法藝術創作等領域具有獨特價值,在港、澳、台和海外華人社區也仍為主體用字。

72001年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明確規定國家推行規範漢字,同時也明確了可以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的範圍:

()文物古跡;

()姓氏中的異體字;

()書法、篆刻等藝術作品;

()題詞和招牌的手書字;

()出版、教學、研究中需要使用的;

()經國務院有關部門批准的特殊情況。

使用繁體字的地區,主要是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中華人民共和國臺灣地區標準為《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次常用國字標準字體表》和《罕用字體表》,中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則以《常用字字形表》為准。

8201365日中國國務院公佈《通用規範漢字表》,含附表《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一般應用領域的漢字使用以規範字表為准。

***當今流行的簡化漢字(簡體字),基本上以此為基礎。(當時認可簡化字共有2235個。)

 

目前仍然使用繁體字的地區有:臺灣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漢字文化圈諸國:新加坡以及馬來西亞等海外華人社區(多為繁、簡體並存)。中國內地在文物古跡、姓氏異體字、書法篆刻、手書題詞、特殊需要等情況下,仍保留或使用繁體字。繁體字,亦稱繁體中文;193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批簡體字表》稱之為正體字,歐美各國稱之為傳統中文(Traditional Chinese),是指:漢字簡化運動之前的整個漢字(楷書、隸書)書寫系統。

 

漢字簡化原則

繁體字簡化為簡體字的原則是:“述而不作”、“約定俗成,穩步前進”,也就是說儘量採用已經在民間長期流行的簡體字,只作收集整理和必要的修改,遵照“約定俗成、穩步前進”的原則進行簡化。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精簡字數,廢除同音同義不同形的異體字。1955年我國文化部和文字改革委員會公佈了《第一批異體字整理表》,廢除了1055個異體字。二是減少筆劃。1964年我國文字改革委員會、文化部、教育部公佈了《簡化字總表》,共有簡化字2238個,把平均每字1619畫的繁體字簡化成平均每字811畫的簡化字。

 

現在使用的簡化字是在前代已有的俗字、古字、草書的基礎上進一步加以整理改進的,而且有不少字簡化時被合併至另一字,具體有三類情況:

(一)  用已經存在的簡單的字代替複雜的字

如:「后」(皇后、皇天后土),代替「後」(後面)、

「里」(如:故里、公里、里程碑),代替「裏」(如:裏面)。

(二)  用一個新的簡化字代替兩個或多個字。

如:「」(日曆)和「歷」(歷史)合併為「历」。

(三)  部分合併;將某字部分意義載入到另一個筆劃簡單的字上,該字其他意義仍然保

留的如:

1.藉口、憑藉的「藉」簡化作「借」,借口、凭借;而慰藉、狼藉等的「藉」仍用「藉」;

2.「瞭」表示「瞭解」簡作為「了解」;而為表示「瞭望」,就不簡作“了”;

3.乾坤、乾隆的「乾」不簡化為「干」;

4.宮商角徵羽(古代五音)的「徵」,不簡化為「征」。

 

這三種方法有時將字源和意義不相關、甚至讀音也不同、歷史上從未或很少通用的字進行合併,這樣一來就容易誤讀,例如:

1) 唐德宗李适的「适」(kuò,ㄎㄨㄛˋ)就很可能被誤讀為「適」shì。

(李适的「适」不是「適」的簡化字,是「𨓈」的現在字形。)

2) 中藥白术的「术」(zhú)就很可能被誤讀為「術」shù。

3) 「叶韵」的「叶」(xié)就很可能被誤讀為「葉」yè。

 

《簡化字總表》共收2274個簡化字及[]、饣[]、纟[]、钅[]14個簡化偏旁,其中很多字來自草書楷化和文獻中筆劃簡單的的俗字、異體字、古字、假借字,其他字則來自當代人的創造。《通用規範漢字表》實行的是有限類推簡化,即凡收進字表的繁體字都依據《簡化字總表》規定的原則類推簡化,比如“驦、驌、鸘、鷫”四字分別簡化為“骦、骕、鹴、鹔”。而字表以外的字,不再類推簡化,例如不把“驡”類推簡作“龙+马”。

 

早在宋、元時期出現了大量的“俗字”,顏元孫的《干祿字書》、劉復和李家瑞的《宋元以來俗字譜》(1930年)、錢玄同的《簡體字譜》(1935年)等對此作了整理。20世紀20-30年代,當時的國民政府公佈了《簡化字表》,由於備受爭議,這一計畫並沒有得到實施。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政府分階段公佈了簡化字,並在大陸範圍內加以推廣。

 

二簡字

在上世紀70年代曾經有過一批二簡字二簡字第二次漢字簡化方案“草案“,民間俗稱二簡字),如“展”字曾被簡化為“尸”字下面加上“一”,被當時的人們形容為“尸横遍野”,這樣的二簡字都被廢除了。

當時的例子如下(來自網絡)

 
 
 
 
 
 
 
 

漢字簡化方法(大陸簡體字)

漢字簡化的方法有六種一是更換偏旁,二是刪除局部,三是同音替代,四是全部改造,五是簡化類推,六是草書楷化。

《簡化字總表》的最終版本是1986年修訂版,共收2,274個簡化字及14個簡化偏旁不可用作簡化偏旁的簡化字350個,可作簡化偏旁用的簡化字132個及[]、饣[]、纟[]、钅[]14個簡化偏旁,收類推簡化字1,753個,《附錄》收習慣被看作簡化字的規範漢字39,其說明裡有提到表外字凡用簡化字或簡化偏旁作為偏旁的,一般應該同樣簡化。

 

1986年對原《簡化字總表》中的個別字,作了調整:「叠」、「覆」、「像」不再作「迭」、「复」、「象」的繁體文書處理。因此,在第一表中刪去了「迭〔叠〕」、「象〔像〕」,「复」字字頭下刪去繁體字〔覆〕。“瞭”字讀liǎo(瞭解)時,仍簡作“了”,liào(瞭望)時作“瞭”,不簡作“了”。一部分簡化字,有特殊情形,《簡化字總表》加了適當的注解。例如“干”是“乾”(gān的簡化字,但是“乾坤”的“乾”(qián並不簡化又如"长吁短叹"""仍舊讀xū;這種一字兩讀的情形,在漢字裡本來常有,如果不注出來,就容易引起誤會。又如以"""",以""""雖然群眾已經習慣了,而在某些情況下卻不適宜,需要區別。又如""""有什麼不同""原本是“幺”的俗體後成為“麼”的簡化字),簡體""究竟幾筆,等等。

 

《簡化字總表》的簡化主要有三種:

第一種是對俗體筆劃的“省簡”

比如:

「观」、「备」、「关」、「质」、「总」、「驴」、「铁」、「钟」、「继」、「觉」、「鸡」、「鸾」、「铸」、「鸥」、「顾」、「坝」、「钻」等簡化字是從

「觀」、「備」、「關」、「質」、「總」、「驢」、「鐵」、「鐘」、「繼」、「覺」、「雞」、「鸞」、「鑄」、「鷗」、「顧」、「壩」、「鑚」等俗字演變而來。

 

第二種是“省變”,大多是從草書中演變而來

比如

[]、饣[]、纟[]、钅[]
還有如

见[見]、页[頁]、贝[貝]、车[車]、东[東]、马[馬]、鱼[魚]、呙[咼]、当[當]、韦[韋]、书[書]、长[長]、门[門]、鸟[鳥]、乌[烏]、专[專]、尽[盡]、为[為]、寿[壽]、会[會]等字及其類推簡化字

***「糸」字是個部首字,作為左偏旁時港台改為「幺」下加三點變作「糹」,大陸簡體為「纟」。部漢字的本意均與絲線、紡織、布匹有關,例如丝、线、经、绑、纹、纷、绞、系、紧、絮、累、繁、紊、紫等等。在草書中就有寫成今天的“纟”旁這種形式所以現在帶“糹”字旁的字就都用簡體“纟”來表示了

 

】:讠[]、饣[]、纟[]、钅[]一般只能用於偏旁如:“辩”、“罚”、“辫”、“丝”、“衔”等字簡化;但“信”、“誓”、“燮”、“飧”、“餐”、“系”、“絮”、“紫”、“淦”、“鎜”、“鏖”、“鑫”等字不簡化

 

第三種是用同音字或近音字取代,比如「稻榖」的「榖」和「山谷」的「谷」,本來是兩個字,而為了省略筆劃,就統一用筆劃少的“谷”替代了。

 

漢字現況

目前大陸出版繁體中文印刷品時,大多使用宋體新字形,《簡化字總表》和《通用規範漢字表》附件《規範字與繁體字、異體字對照表》收錄的繁體字均為宋體新字形,不同于傳統的宋體舊字形,與港、台使用的字形有些差異(:實際上“宋體”是“明體”的誤稱)。

 

此外,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用來推行規範漢字。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公佈了《漢字簡化方案》,表明當前推行的規範漢字為簡化字和傳承字。

 

1945年聯合國成立時,根據《聯合國憲章》,中文和英、法、俄、西五種語言為聯合國官方語言。1973年中文又被規定為聯合國工作語言。上個世紀7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重新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後,聯合國的中文官方檔已經“自動”從繁體字改為簡體字,只有原有的歷史檔仍維持為繁體字。

 

由於繁體字具有數千年的歷史,所以不僅在中國,在中國周邊國家中,繁體字仍舊具有非常的影響力。簡繁互補是中國文字的演變規律。今天我們知道的古老漢字是甲骨文,它的筆劃最簡單。可是到了商周的金文很多字被繁化了,秦的小篆比六國文字繁複,而之後的隸書又有簡化的趨勢,後來的唐楷繁簡相宜最後穩定下來。

 

世界上一些使用漢字的國家也因此進行漢字簡化。比如,日本早就有自己的簡化字(日本新字體),在日本日常生活主要使用新字體,但日本政府並未宣佈廢止舊字體,在專有名詞等很多場合中,舊字體仍可使用。

 

新加坡教育部於1969年頒行《簡體字表》,開始正式推行簡體字。當然,繁體字也有其不可替代的地位,比如在書法的表現中。更重要的是,繁體字是對漢字演變的一種記錄,如果繁體字徹底消失,漢字的演進鏈條就會缺失一環。

 

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71年獲得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藉此全面推動簡體字。聯合國有關一個國家使用的語言文字相關條例也規定,所有地區語言文字和語言文字來源於該國所使用的現代語言,應保持一致。

 

目前繁體字使用於香港、澳門、簡體字使用於中國內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北美的華人圈、東南亞的華人社區,則繁簡並用。另外,像日本、韓國也使用相當多的繁體字。

 

近幾年,不少地區民眾紛紛呼籲要恢復一些原先有象形含義的繁體字。他們認為,繁體字是中國祖先幾千年來積累的精華,每一個字都是經過深思熟慮才創造的,所以每一個字都是有含義的,而簡化漢字時,把一些原本有含義的繁體字簡化得失去了原有含義,簡化字在很多方面都比不上繁體字。亦有研究指出,人腦在處理方塊字時是整體處理的,簡化字並不比繁體字好認。

 

200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二次會議上,政協委員潘慶林提出要恢復繁體字。

2015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分組討論中,政協委員馮小剛(著名導演)呼籲恢復使用繁體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代汉字知识
汉语语言文字常识
東漢隸書中異體字概述--周光子
孫玉文:結合古文字談幾個字的上古音問題(下)
“齐”“斋”之辨
古今字、同源字、假借字、通假字、异体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