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德经》与佛经的相通性
  《道德经》与佛经的相通性              作者: 陈甬生
《益生文化》本年第三期稿件选刊,请关注、订阅本刊,本刊内容、主题见置顶博文
    老子的《道德经》已风靡全球,各国有识之士纷纷阅读,希望从中获取智慧用以充实自己,或在应用中得到启发。佛经思想被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所认可,佛经内容既属于宗教又脱离宗教;既非哲学、科学,又高于哲学、科学。其实《道德经》与佛经有其相通之处,简述如下:
  在《道德经》第一章中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是老子对“道”的开场白。首先表明“道”没有固定的说法,没有固定的名称。最后又说:“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就是说:玄妙啊!玄妙啊!它是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这是一种意境。无独有偶,这种意境竟和释迦牟尼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默然,唯迦叶破颜微笑的“心印”相契合,与佛所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与摩诃迦叶”的意境如出一辙,正如《金刚经》中所说:“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则为谤佛,不能解我所说故。须菩提,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道德经》中说:有、无“同出而异名”,“有无相生”,“有生于无”,与佛经之《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观点相通。色是有,空是无,“真空妙有,妙有真空”。《道德经》四十三章中“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的意境和佛经之《楞严经》中“地、水、火、风、空、见闻觉知、识等七大,俱清净本然,周遍法界,循业发现,随众生心,应所知量”的意义也相通。《道德经》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探讨无为的道理,而《金刚经》上说:“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一切贤圣包括人类所有的智者,他们对大道或佛法的体悟就在无为的境界差别上,而无为就是道的特征,也就是佛经《大毗婆沙论》所谓“法尔自然”,这个词语的翻译来自《道德经》“道法自然”,表达的都是本体世界自生自化的境界。这就是佛、道两者在2500年前共同探讨了宇宙的本来面目,这在世界的人类历史上再也找不到第三者了。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的:“和其光,同其尘”,意思是说:“各种不同的光总是能和谐地在一起的,万物虽千差万别,但是到极细微时又相同了”。这与佛经之《金刚经》中“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楞严经》之“汝观地性,粗为大地,细为微尘,至邻虚尘”之“邻虚尘”相类似,法,包括物质世界,邻虚尘,色法的最小最细微至于“虚”态,就像物质分解到后来而有“湮灭”现象一样。从《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来看,老子的禅味十足,与佛经之四禅八定相当。在《道德经》十三章中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老子谈到“身”对解脱的障碍,而在佛经中对“身见”的破除是证得解脱道的基础。关于 “德”的修养问题,老子的看法是:“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功遂身退”、“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长而不宰”。老子苦口婆心的教诲,与佛经中的“十善业”、破“我执”相通。
  在《道德经》四十七章中说:“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与佛经之《楞严经.说“诸菩萨等,见百千界,十方如来,穷尽微尘,清净国土,无所不瞩”的神通境界相近。佛经还说阿那律观阎浮提(即大地)如掌中庵摩罗果(即奈果);三千大千世界(指一个星系)如陶家轮(旋转的圆盘),被快速地抛向远方,其中的众生却毫无知觉。定能生慧,有大智慧就能遍知宇宙万物,所以佛的名号之一是“正遍知”。老子与释迦牟尼的观点虽有差异,但基本相同。释迦牟尼涅槃后,弟子们将他的言论记录下来成为佛经传播于世。而老子的《道德经》一书虽仅约五千字,其高屋建瓴的气势却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所以《道德经》为世界有识之士所喜爱。真可谓:“东方有圣人出焉,西方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圣人的文化既有来自历史的古老传承,更有来自生命亲自实证的修行。这才是佛道文化的根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1
天之道、圣人之道和人之道
道德经-老子-中国周易
学习老子《道德经》之2:有无相生
《道德经》智慧:谦让
《道德经》第2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