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还原《道德经》之自然(二)
 (续前)

五.无为

 

《道德经》的思想主线是以道为根本引出无为,所以说无为在《道德经》中是与论道并列的又一主要议题。相对于具有深奥的自然认识背景的道及相对其它概念也还比较抽象的德来说,《道德经》的无为思想看起来似乎比较简单,这可能是因为“无为”二字中的无与为的意思比较简单明了容易把握,所以很多谈论《道德经》的人通常更乐于用其中的无为的思想来作为说教的题材,以致今天老子的无为哲学似乎比他的对道的思想更为著名。

 

不过《道德经》中的无为思想有可能比很多人以为的要稍微复杂一些,稍微难以把握一些。“无为”二字中的无字的意思比较简单,就是否定的意思,“无为”就是“不为”或“没有为”的意思。但是《道德经》中“无为”二字中的“为”字的意思却有点微妙。在今天的汉语中把“为”解译成“做”是非常正常与合理的,但是在《道德经》中无为与不做的意思却是有着微妙却很重要的区别。老子可能是意识到了他所说的无为对于世人来说所具有的一定的难度,因此在《道德经》中老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表明他所说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另有它意。其实,老子在《道德经》中第一次提出无为的概念的时候就表明了这一点。在《道德经》的第二章中,老子在论述了道所表现出的相对特性之后引出了无为的概念:“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也,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这里老子开门见山地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表明了他所说的无为不是什么也不做,而是做“无为之事”。虽然紧接着的“行不言之教”可能会给人造成一些错觉,但后面的“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则表明了他主张的无为仍是要“作,生,为,功成”的。

 

《道德经》中的无为包括了两方面的意思,一是自己无为,二是使世人无为,这是因为在老子看来顺应天道实行无为是解决世界问题的根本方法,所以不但每个人自己要做到无为,还要使世人无为。在第二章中论述了如何自己无为之后,老子在第三章中提出了如何使世人无为。有意思的是虽然老子在第二章中没有提到“不争”二字,他在第三章中论述怎样使世人无为的时候,在第一句“不尚贤,使民不争”中提到了“不争”,而在上面一节中我们已经提到了,老子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中点出了他所说的无为指得是“不争”。其实,第三章中所说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都不是什么都不做就可以实现的。

 

但是老子之所以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才用“为而不争”点出了他的无为的要点,而不是干脆就在整个《道德经》中完全用“不争”来替换“无为”是因为就象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第一章中指出的,理解《道德经》的意思,不在于死抠《道德经》里面的字面意思,而在于读者能从老子的通篇论述中吸取多少含义。对于无为和不争来说,仅仅有“不争”二字是不足以表示出无为的全部含义的,读者只有在了解了老子对无为的全面描述之后,才能从“不争”二字中体会出无为的真正含义。

 

《道德经》中的“不争”第二次是出现在第八章中,在那里老子先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开头,最后又用“夫唯不争,故无尤”来结尾。很显然,第八章中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不但不是要大家什么都不做,而恰恰是为人们的行为提出了很高的标准。其实,老子用“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这句话要表明的是无为或不争的一个意思是要人们在自然界和社会上各安其分各司其职。

 

从语意上来说,象“各安其分各司其职”或在很多地方提到的“无欲”的意思都包含在了“不争”的意思之中,而另一些地方所表达出来的“顺道行事”的意思也包含在“不与天道争”的含义之中。那么老子的无为除了“不争”的字面意思之外,还有什么其它的意思吗?

 

《道德经》的第二十章说道,“唯之与诃,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对这段话有着不同的解译,我个人认为应该把其中的“荒兮,其未央哉”解译为“一片荒芜,还不见尽头”,从而把整个这段话解释为“现实生活中的赞美与指责没什么意义,每个人都没有自己的主见,别人害怕的自己也要跟着害怕。这种人人平庸彼此无异,人云亦云的现象简直是没有生机看不到希望。”根据我这里的解释,老子的无为还包括了这样一层意思,那就是“在错误面前不要人云亦云”。虽然这个意思乍听起来似乎非常地“有为”,其实它与老子的“顺应天道”的思想是非常一致的,因为既要顺应天道,就不该总是人云亦云。

 

《道德经》中的无为的另一个非常重要而且也微妙的意思是通过使“无为”与“无事”的对比来表现出来的。按照简单的实效思维,无为与无事是等价的,因为一个人任何时候有任何行为都是在做事,甚至是与人“争”也是在做事,因此不与人争本身也就是不做“争”这件事了,所以如果没有行为就应该没有做事。但是,在《道德经》中老子刻意地多处专门把“无事”从“无为”中分离出来,作为对比。比如,在第四十八章中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在第五十七章中老子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在第六十三章中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如果我们仔细体会一下《道德经》中的“无为”与“无事”的区别,我们就会发现了老子的无为的另一个细致的含义:无事指的是外在过程和效应,而无为指的是内心的状态和修为。

所以说,老子的无为所表达的“不争”不是简单地指外在的不与人争,而是指内心的“不争”,而内心的不争是指不与“天之道”争,而内心的不争的外在表现是不与人争。但是,由于老子的内心不争的根本是不与“天之道”争,因此当世俗之事表现出有违天之道的时候,就不能人云亦云地追逐世俗,该逆还得逆,该争还得争。可见,尽管老子的无为说的就是“不争”,但是,为了不让读者误解老子的“不争”的含义,虽然老子在《道德经》中时不时地提到“不争”,而且在《道德经》的最后一句话中点出了他的全部无为的意思就是“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但是他却没有在整个《道德经》中简单地用“不争”来代替“无为”,这再一次表明了,《道德经》是一部精心设计策划的著作,而不是与某位官吏玩笑的随笔!

 

六.知其雄守其雌

 

《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章是老子的自然主义风格的典型表现,也是历来的文人们在解译中出现偏差较大的一章。我们先来看一下二十八章的全文: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

 

解译这段文字的一个关键在于找出这里的“知”与“守”的意思。传统的解译中通常把这里的“知”与“守”按字面意思解释为知道与看守或守护的意思,这样一来整个二十八章就似乎成了没有自然根据的凭空说道了,一则这与老子的风格不很一致,二则所有按照这个意思给出的解释听上去都非常地绕,非常不痛快。

 

根据对第二十八章直到“复归于无极”以前的内容的体会,我认为这里的“知”应该是“起源,来自,原本”的意思,而“守”则是“终极目的地,归宿,居住,守护”的意思。这样一来,本章的“知其雄,守其雌。。。知其荣,守其辱。。。知其白,守其黑”就可以解释为“来自雄阳,居于雌阴。。。原本荣耀,却甘居屈辱。。。自己为白,守护着黑”这样的意思了。

 

另外,本章的前两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中的雄,雌,以及婴儿非常明显地暗示着与男女夫妻以及他们的孩子之间的关系,然后再拿这一句与后面的四句“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进行对比就可以发现这里有一个“常德”是反复出现的,而且是暗示着“生命”的意思。根据这一发现,我就把“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里的雄解译为雄性,把其中的雌解译为雌性,把其中的天下溪解译为雄性的精液,而把常德解译为生命,所以这两句话就可以解译为“来自雄性,居于雌性的,是雄性的精液。这种雄性的精液里面存在着生命,这生命最后长成为婴儿。”在做了这种解释之后再想想,把作为人类与其它动物的繁殖媒介的雄性精液称为“天下溪”其实也不过分。

 

当然,在对二十八章的前两句做出上述处理解释之后,对后面的几句也应该做出相同的或相关的处理解释。根据上面得出的关于“知”,“守”,“常德”的认识,我把接下来的“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两句解释为“原本荣耀,却甘居屈辱的,是雌性的子宫。在雌性的子宫里,来自雄性精液的生命在其中长足月份,然后作为初生的孩儿分娩出来”。

 

而“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这两句则被解译为“白发苍苍的老两口(古时候的人老得早,头发也白得早),抚养着黑发的孩子,这就是普天下的一般模式呀。在这普天下的一般模式中,生命被健康安全地抚养长大,孩子成人,老两口也终归白头偕老安享天年。”

 

现有的《道德经》解译对二十八章的“朴散则为器”的解释比较混乱,让人摸不着头脑。然而,当把二十八章中的前六句进行了上述的解译之后,二十八章的整个最后两句话也就可以很容易地被非常通顺地解译出来了。我前面把“复归于朴”中的朴解释为“孩儿”,所以类似地我可以把“朴散则为器”中的朴解释为“孩子”,这样一来,二十八章的最后两句“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可以被解译为“孩子长大了离开了家,成为社会的器材,圣人对这些器材加以使用,其中出色的便成为官长。在整个这个过程中,道的大智慧都始终没有间断过它的作用。”

 

由此可见,《道德经》的第二十八章并不是象过去2千多年里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纯粹是一种说教,而是一种对自然过程的一种类似于现代的科学普及一样的描述。

 

 

七.朴

 

《道德经》中除了道,德,以及无为之外的一个内涵较深的概念便是朴。朴的基本意思是未加工的木料,可以引申为原真,质朴。但是在《道德经》老子也很明显地把朴用作了其它的意思。《道德经》中朴的第一次出现是在第十五章里的“敦兮其若朴”中,按照朴的基本意思,这五个字的可以解释为“他们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木一样纯朴厚道”。

 

接着朴出现在第十九章的“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中,这里的朴通常被解译为朴素的意思,相应地这里的“见素抱朴”就被解译为类似于“看见的都是朴素无邪的环境,保持朴实的本性”这样的意思。

 

 

朴还出现在第三十二章的“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中和第三十七章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中,这两个地方的朴通常被解释为纯朴,质朴。

 

朴还出现在第五十七章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中,这里的朴的意思比较简单明了,就是朴素,质朴的意思。

 

另外,如我在上一节中提到的,朴还两次出现在第二十八章中:“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智不割。”对于这里的朴人们的解译的偏差通常较大,有的人把它解释成原真,朴素,有的人把它解释成原木。或把第一个朴解释成原真,朴素的意思,把第二个朴解释成原木。而我在上一节中指出,我认为二十八章中的朴应该被解译为“孩子”。

 

在把二十八章中的“朴”解译为“孩子”之后,我们来看一下在《道德经》的其它几章出现“朴”的地方如果把“朴”也解释成“小孩”是否还说得通。

 

首先看第十五章的“敦兮其若朴”,在那里这五个字是用来描述“古之善为道者”的,如果我们把其中的“朴”解释为“小孩”的话,那五个字就可以解译为“他们敦厚纯真地象未涉世的孩子一样。”这样的解释在我听来非常通顺,而且与《道德经》通篇的意思丝毫没有不一致的。

 

再看第十九章的“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如果我们把其中的朴解释为小孩的话,那么这句话中的“见素抱朴”就可以解释为“看上去非常朴素,怀里还抱着孩子”,一幅典型的村姑图画,与老子这里的要人们归还质朴原真的意思完全一致,而且非常形象!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十二章的“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如果我们把其中的“朴”解释为“小孩”的话,这两句话就可以解译为“永恒的道就象无名的小孩一样。它虽然小,天下却无人能够征服得了道。”这样解释也非常通顺呀。道具有生命力,人们又看不见它,而且人们还经常自以为是地违背道,所以用无名的小孩来形容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呀。

 

在把第三十二章的“无名朴”解释成用来比喻道的小孩之后,我们好像也应该把第三十七章的“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里的“无名之朴”也解释成道,因而这里的“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就应该相应地解释为“归化之后又要作乱,我将用道来镇住他们。用道来镇住他们之后,他们就不会想要作乱了。不想要作乱,天下自然就秩序正常了。”这样的解释也可以说得通,但是如果把这里的“欲”解释为欲望的话,那么刚才的解释就显得有点别扭了。

 

不过,我们知道朴的基本意思是未加工的木料,从而有了质朴,纯真的意思。可以想象当老子用朴来表示孩子的时候他的心目中恐怕想的同样也是孩子们的质朴,纯真的样子。所以,虽然在第三十七章里我们应该象在第三十二章里那样,把“无名之朴”解释成道,但是我们在这里也同样可以强调老子心目中的用“无名之朴”表现出来的道的质朴,纯真的特性。因此,上述的“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就可以解译为“归化之后其欲望又开始作祟的话,我将用道的质朴来镇住他们。用道的质朴来镇住他们之后,他们就没有欲望了。他们没有了欲望心里就平静了,大家心里都平静了,天下就秩序正常了。”

 

最后来看第五十七章的“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一段里面的朴好像不适宜给解译为小孩子的意思,而应该简单地解释为朴素纯真的意思。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老子--
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荣守辱——解读《道德经》第二十八章
道德经
《道德经》简读第二十八章
《道德经》第28章
马王堆版《道德经》全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