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时代基层社区治理如何创新

【摘要】基层社区治理是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作的过程。在参与互动中,应注重资源的整合与文化的引导,注重社会资本的扩充和社会关系网络的重要性。社区治理的创新,要求发展各类民间社区组织,培育社区所有成员的共同责任,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格局。

【关键词】社会系统论  社区治理  社会资本  社会关系网络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这为社区建设和治理提供了创新的思维和角度。在明晰社区治理的本质精神的同时,可结合社会系统的功能性进一步探讨基层社区的研究与实践拓展。

将社会系统理论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推动社会治理达到理想化状态

社会系统论是缘起于西方的理论研究范式,多应用于社会历史领域的研究和推广。美国社会学家帕森斯的社会系统理论是他除了社会行动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理论。社会系统论在实质上反映了社会的“结构—功能”。帕森斯社会系统理论的主要内容是“A-G-I-L”框架,“A”即适应(Adaptation),“G”是目标达到(Goal-Attainment),“I”是整合(Integration),“L”为潜在的模式维持(Latency pattern maintenance)。在传统的研究中,社会治理关注更多的是政府的行政管理和自由的市场竞争,然而社会治理实质上涉及覆盖了日常生活领域的各种层面,将社会系统理论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推动社会治理达到合理化和理想化状态。

首先,注重多元主体的公平参与和互动,加强资源和资本的整合。在治理过程中通过社会系统中子系统间对周围环境的适应与资源和能量的交换,并在系统内加以分配,同时把社会系统中诸多异质成分有机团结,协调社会系统中的组成部分。国内学者俞可平曾在研究中归纳出了社会治理的四个特征,合理地将系统论与治理进行了结合,也代表了社会治理系统论的取向。社会治理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社会互动的结构中,唯一的权力中心不是政府,只要得到公众的认可,各种社会组织、民间组织等都可以成为社会权力的中心;社会治理的目的在于运用权力去合理地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在不同的制度关系中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的利益;参与、透明、公开、回应、公平、责任、正当性与合法性是治理的主要规则;治理的系统论中,通过公民的积极参与,使政府与公民之间建立起互相信任、相互依存的关系。

其次,建立维持社会共同价值体系的模式,确立社会治理的追求目标。每个现代社会孜孜以求的美好目标是公平正义,它体现了社会价值体系的取向。在社会治理中,构建共同的社会价值体系,提升特定场域的社会成员的心理归属与身份认同,打造一个理想与现实相和谐的社会。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快速的发展,社会治理也取得了良好的成绩,十三亿多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而在追求公平正义的道路上,我们仍有很大的空间,只有协调了生活需要和发展的矛盾,促进多元主体的公平参与,优化资源的各项配置,才能使每个公民都拥有追求幸福和美好的平等权利。

基层体制的实践创新应从社会治理系统的理论体系入手,注重社区的新公共性构建

整合社区资源,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基层社区治理的实践应转变为以合作为基础的互动协商,提高社区与主体环境相互适应能力,赋予多元主体公平参与和互惠互利共赢的权利。现代社会治理理论强调,唯有国家、市场与社会组织各方力量多元主体协同参与和共同配合,才能在公共事务领域管理过程中实现公共利益的最大化,任何单一主体都不可能做到对公共管理的最佳完善程度。因此,对基层社区的治理,需要地方政府部门的管理配合以及社区组织、社会组织和社区居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和协商,共同担负社区建设的责任。通过多层面能量交换来获得资源,并进行整合,动员社区居民的活动参与,推动社区组织化和共同体的生成,促进民主化和社区自治,构建社区共建共治共享的创新实践机制。

创建文化引导与教化模式,努力建设精神文明和稳定的社会环境。在社会系统论的话语体系中,文化模式功能是保持社会系统正常运行的重要功能之一。社区的精神文化建设既能满足社区居民健康娱乐的需求,也能丰富居民的社会活动形式。与此同时,也要注重道德文化建设和知识文化建设,为社区打造求知、求乐、求健康的文化平台。社会系统的文化模式还强调引导和教化社会成员,特别是针对未成年人的社会化需要发挥此类作用。因而,社区应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开展相应活动,如文化、体育、文艺等,将未成年人的教育活动融入到社区文化中,寓教于乐,培养青少年健康优秀的品格。此外,社会系统的另一功能便是规范与制裁。鼓励社区中社区自治、街道自治、楼宇自治,对社区环境进行改造,对越轨行为进行制裁与规范,特别在针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和教育中,制止不良信息的传播,降低伤害未成年人的行为。

将社会资本应用于基层社区的治理

针对社会资本的研究是近年来学界关注的重要议题。社会资本被认为是一种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网络资源。针对社会资本的特征研究和探讨,学术界的成果体现在两个重要方面。首先,社会资本是由一系列价值观念构成,即在社会互动中公民间树立的信任,共同的合作以及在互动中的互惠互利等。在此基础上,主要呈现出的社会关系网络将社会公民生活中的家庭、亲属、朋友、社区等相互联系起来。其次,社会资本是一种旨在促进公民间共同利益而采取行动的正式与非正式的网络与规范。这种网络与规范对个人、群体生活、组织的发展与繁荣具有积极的建构意义。

第一,社会资本可以将关系纽带应用于社区治理,增强社区互惠机制。在社区系统中,亲密关系的纽带可以建立归属感与身份认同感。如何建立亲密的社会纽带关系,打造社会关系网络是社区治理创新机制的亮点。第二,社会关系网络与亲密的社会关系可以增进居民对社区的信任,多元主体共建共治共享需要网络的联系与支持。社会网络的联系可增进资源的整合与优化配置,在共建中提供互惠机制,增进多元主体参与。第三,在社区治理中,要注重社会资本的扩充,提升多元主体与社区之间的协同参与配合度。创新社区治理,要求社会资本的扩充与资源的丰富优化。社会资本的扩充应展现在多个层面,如社会关系网络的丰富,建立共同的联系,信任、责任等的建立,对规则规范的拥护与主张等。在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精神文化建设中,共建共同荣辱观,打造社区多元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共同为社区建设与治理提供经济、场地、专业团队、制度、文化娱乐等方面的支持,打造和谐共享的治理平台。

基层社区治理是在社会治理系统体系下,多种职能主体共同参与、互相协作、公平协商的实践。在基层社区治理中,应用社会治理系统理论的分析,注重社会系统功能的体现与创新,推动社区的建设。应用治理系统的话语体系的同时,也要加强社会资本的接入与创新,推动社会关系网络、信任和规范与社区治理的有机结合,并适宜扩充资本容量,整合利用资源,提升社区居民的责任感与幸福感,调动多方参与的积极性,从而达到善治的社区治理创新目标。

(作者分别为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

【参考文献】

①俞可平:《治理与善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

责编/孙垚    美编/杨玲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加强社区韧性建设车昱澎
完善社区治理重在促进居民参与
少数民族研究:走出城市多民族社区治理集体行动的困境——以社会资本理论为视角
城市住宅小区治理问题研究
城市社会管理“网格化模式”的定位及其未来
“村改居”社区:治理困境、目标取向与对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