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卖炭记

          卖 炭 记

 

1947年冬季的一天,爷爷把我叫到他的屋里,对我说:“小子不吃十年闲饭,你已经十岁了,也该到外面见见世面了。”他所说的外面就是在我们村西南的瀑里村,他所说的见世面就是要我到瀑里村去卖炭。

瀑里村比王家庄要小,但却很富裕。一条小河从村前流过,河水丰沛,四季不涸。河边有水磨,纸坊。水磨靠河流的落差提供动力,只需要有人看管就行,纸坊却需要炭火把纸烘干。而瀑里村没有煤窑,缺乏燃料,因此每到冬天,我们村闲下来的庄稼人便到瀑里去卖炭。

爷爷是一家之主,他的命令必须听从。于是,我先到离我家不远的马王庙煤窑去捡碎炭,担回家里,等爷爷去处置。经过他的精心挑选,在我的小筐子里码垛起来,形成两座小山。爷爷叫我试一试,我半蹲下去,把扁担放在肩上,努力向上一撑,觉得比收秋时的玉米担子要沉,但还能应付过去;就对爷爷说:“行,就这样吧!能担到瀑里。”

和我同行的是邻家的一个男孩,他比我大,约莫十二三岁,担的也比我多。我两相跟着,不一会便出了村,上了路。

王家庄距离瀑里村虽然只有五里地,但却要翻两座山才能到达。山路陡上陡下,曲折蜿蜒,坎坷不平,平常走路,也会累的满身大汗,何况肩上还有几十斤重的担子?

我和我的伙伴先翻越第一座山。

刚上路还有些力气,一口气攀上了山顶,放下担子坐在山石上休息。向前望去,并看不见瀑里的村廓人家,一座山横在眼前。小伙伴说:“歇起来没头,咱们走吧!”二人便挑起担子向下走去。俗话说:“下山容易,上山难”,这条山路却正好相反,下山比上山还要难走。山系石灰岩构造,经过多年风雨侵蚀,怪石林立,道路崎岖;路上的岩石形成的自然台阶,落差又很大。小孩子个头小,肩上还担着沉重的担子,走在这样的路上,磕磕碰碰,浪费了许多体力不说,筐子里的炭块也掉下去不少,走一截便得放下担子回头去捡。待下到山底下的河沟里,已经大汗淋漓。

那时的农村孩子,身上并没有贴身的衬衣衬裤,只穿着一身空心破棉衣裳。放下担子往河沟里一站,穿河冷风阵阵吹来,浑身热汗立刻变得冰凉。一身已经被汗水湿得半透的破棉衣,此时此刻已经失去了保暖作用,倒像一副冰冷铠甲套在身上。心想:“这样站下去,一会儿就会冻僵!”稍稍喘口气,我俩挑起担子,走过结了冰的小河,攀登第二座山。

这座山的半山腰有一座山神庙,就在山路的旁边,它是王家庄卖炭人中途休息避风的地方。看见它,我两便放下担子抄小路跑进山神庙里,见地上还有一堆冒着烟的灰烬,知道刚刚有人来过。二人赶快到庙四周的山坡上拾些柴禾放在上面,用嘴吹了一阵,火“烘”的一下燃烧起来。我两一面往火里添柴禾,一面蹲在地上烤火,待到身上暖和过来后,才感到肚子里饥肠辘辘。我的小伙伴说:“走,到外面的地里看看有什么吃的?”山神庙的四周有几块已经收割过的菜地,我两先跑到附近的山坡上,从荆棘丛中折下几根粗枝,在石头上磨成一头尖的下木棍,然后回到菜地挖掘起来,地里竟然有收秋时节没有挖完残留在深处的小土豆·小红萝卜。尽管小土豆硬梆梆的像个铁球,小红萝卜又细又硬像根筷子,但对我两来说却是充饥的宝贝。两人用木棍挖了半天,各捡了一大捧,放在火上烤熟,美美的吃了一顿。

肚子里有了“粮”,身上的棉衣也已经烘干,一下子觉得身上有了力气,两人挑起担子直奔山顶。放下担子俯瞰山下,只见瀑里村房舍参差,炊烟缭绕,果然比王家村气派。尤其是那座石家祠堂,楼台亭阁,错落有致,雄踞于窑洞和瓦房之上,显得更是气象万千。

这第二座山和第一座不同,系沙石结构,没有林立的怪石,坎坷的小路。下山的路虽然盘旋曲折,但走起来却给人一种如履平地的感觉。两人虽然都觉得有些累,但“胜利在望”,还是马不停蹄的赶路。下一道坡,绕几个弯,一条小河横在眼前。

放下担子,向前望去,对岸临河便是几家纸坊。屋子皆用大块青石垒砌,短墙平顶,一字排开,与它身后的建筑相比,显得有些矮小和笨拙。见有王家庄的小孩担炭来卖,纸坊的伙计便出来打招呼。邻家的小孩和他们是老相识,我两一面答应着,一面挑起担子,走过小桥,把炭送进纸坊。

卖了炭,算完账,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在纸坊“参观”。在这里,我亲眼目睹了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老祖宗的绝活——古老的造纸法。

造纸使用的原料是一袋袋破布烂麻。

造纸要经过三道工序:首先,把破布烂麻倒进一个大池子里,用碱水沤烂,经过漂白清洗,使之成为纸浆。其次,把纸浆倒入一个清水池中,然后加以搅拌。这时,远看水池就像蓝天上飘着白云;走近一瞧,又像池塘里落满了柳絮杨花。最后,工人用一张类似筛面使用的细罗一样的方形篦子,在飘着“杨花柳絮”的池子里轻轻往上一捞,然后把它扣在青石平板上烘干。一张雪白的纸便破“格”而出。

造纸术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后来,翻阅《汉书》时,看到有关蔡侯纸的制作过程·使用的材料和方法,和我在瀑里村见到的分毫不差。由于教学工作的关系,我曾经遇见过几位历史学者,谈起中国人引以为自豪的古代造纸术,他们虽然能引经据典,讲的头头是道,却都是纸上谈兵。听我讲起这一段童年见闻,无不啧啧称奇。

瀑里村的纸坊在上世纪50年代已经消失,只有村前那条小河至今仍然在不息的流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民歌《锯大缸》
京剧《锔大缸》
【江西】龙一飞《难忘的小山村》指导老师:叶浓清
东都镇村名探佚
塘栖园第考——清代塘栖横潭草堂与见山堂
磁县历史文化名村之南王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