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了孩子能上藤校,中国父母们先把自己鸡进藤校

最近,凤凰网一篇《鸡娃不如自鸡,陪读妈妈卷在加拿大》在网上被人们疯传。

鸡娃、内卷、海外陪读……种种自带buff的关键词,光是往那儿一放,就足够吸引人们的目光。

但与人们想象的光鲜亮丽、成就感满满不同,文中三个妈妈的陪读经历,赤裸地展示了“陪读母亲”心酸与无奈的一面:无法负担开销不得不“打黑工”、为了拿到留学生工作签重申硕士、放弃国内高薪工作艰难求职……

种种经历让人不得不发出灵魂疑问:为了孩子爬藤的老父母,现在都已经这么拼了?

是的,不知何时起,鸡娃的父母们先对自己下起了狠手。

“996老母亲备战4个月,考上了211。”“为了让娃落户香港,我先把自己卷进了香港优才。”“高三那年,我把47岁老妈'鸡’进藤校!”

种种事迹堪称“一品鸡血”,让人不禁感叹,真是——

鸡鸡复鸡鸡,妈比娃努力。

2015年,电视剧《虎妈猫爸》播出,第一次将“鸡娃”这个概念带到观众面前。彼时教育焦虑还没有现在这么严重,鸡娃也没有现在这么疯狂。

时间的齿轮转动五年,再打开《小舍得》,电视剧中的娃已经从“有个好成绩就行”变成了“奥数音乐样样精通,最好圆周率还能背出几千位”。

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他们鸡不到。

观众或许觉得疯狂,但艺术来源于现实,这种行为并不是凭空而来,也不是现在才有的。

不信?看看孟子,孟母在那个时候就有学区房的概念了,堪称教育专家和房地产专家,领先我们不知道多少倍。

因此,鸡娃更像是一种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想要后代出人头地的渴望,是甩不掉的本能。只是放在以前,那叫父母管教你,放在现在,这叫鸡娃。

当然,鸡娃一词的出现,主要是为了概括社会上教育焦虑最严重的那一波人,也就是我们口中的中产阶级。

中产阶级父母大多是凭借自身学识实现阶级跨越的人群,虽然没有攀升到顶层,但依旧脱离了底层的束缚,并这一过程中明白了学习与知识的重要性。

因此,他们更看重孩子的学习,以期能够拥有更好的未来。

所以,在大城小镇里,我们能看到最忙碌的地方永远只有三个:医院、餐馆和教培机构。

给孩子报辅导班和兴趣班,只能算是最常规的操作,小有财力的爸妈都已进入next level:给孩子请私人教师,安排异国游学刷经验,甚至在“易爬藤”的国外直接定居陪读。

是的,正如鸡娃就是一种教育内卷一样,鸡娃这件事本身,也能被卷起来。

于是,我们就看到了另一种现象:家长狠起来,连自己都鸡。


内卷,中国人命里带的“基因彩票”。

小红书上,曾有网友抱怨卷来卷去太累,想要gap一年去旅游。

下面的评论区大为震惊,连忙回复:“你知道gap year在中国的意义吗?”

也有人看好戏式地安慰道:“死了这条心吧,在中国,gap只能是衣服牌子。”

什么地狱笑话。

笑归笑,现实依旧是无奈的现实。

父母们太想确保孩子有一个理想的前途,所以在有了课外班、兴趣班等一系列“保障”后,忍不住自己上场“开卷”了,毕竟他们本身,已经是一个成功的努力者的证明。

这种卷,被卷爸卷妈们称为“自鸡”,他们在互联网上分享着努力的经验,甚至还出现了“成年人自鸡指南”。

浏览互联网上的“自鸡案例”,有因为娃是“青蛙”而“自鸡”的,有因为娃是“牛蛙”而拼命铺路的,也有人单纯就是想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

总的来说,一切为了娃。

前段时间,知乎有个热门问题:“学霸父母学渣娃是什么体验?”除了网友的搞怪回复外,也有不少孩子和父母分享自己的亲身体验。

其中,一位北大博士妈妈的“鸡娃史诗”获得了3.3万的高赞,成了热答第一。

该母亲的人生经历堪称“别人家孩子”的模板,从16岁半上大学一路读到北大医学博士,毕业后任职外企中层管理,老公也是硕士学历毕业,家庭美满,有两个孩子。

然而,不同于大众认知的“高智商的父母孩子一定聪明”,答主的大儿子从小学一年级起就在班内稳居倒数,父亲费劲巴拉地辅导也没有效果。

后来妈妈带着儿子去医院做了一整套多动症、阅读障碍症、韦氏智商题等检查,得出孩子没有什么毛病,就是一个普通孩子。

于是老母亲彻底看淡,转变思路,从鸡娃转而鸡自己。

切换赛道进民企、从混日子到007搞副业、买房屯资产、申香港优才……一系列组合拳打下来,老母亲比当年北大博士毕业的自己又厉害了不少。

答主回复,鸡自己是因为看清了现实,孩子努力学习,只要不是顶尖人才,将来还是和千千万毕业生一同竞争。

不如自己努力,给孩子打拼点财产,童年未来都幸福。

下面有人评论:“这种境界和眼界,已经在鸡娃的大气层了。”

除了认清现实打拼财产外,还有一种“自鸡”是为了孩子的教育而重拾教育。

B站有位up主曾分享了自己和母亲一同备考的经历。高三那年,妈妈为了激励孩子考进藤校,自己决定也要爬藤。

备考的那段时间,up主和妈妈一起泡图书馆,看书学技能,见识到了一个精神独立自由的女性是如何追求知识的。

最终,up主的母亲拿到了宾夕法尼亚大学的offer,甚至在校内成为了一名学霸,震撼up主许久,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父母在为孩子付出时所能达到的高度。

从拼娃到拼自己,思想境界是否更进一步,答案或许并不确定。能确定的是,至少它们都是向上面对人生的姿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跟“内卷”说“no”
当女儿被最"心仪"的藤校拒绝后 (妈妈感言)
真正厉害的父母,都有“反内卷”特质
晓雾
家庭教育:真正厉害的父母,早就做到了反焦虑、反内卷、反内耗
《小舍得》里的舍与得:是在反应现实还是贩卖焦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