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林轶事| 百年芳华“译”路情
世人所了解的杨绛,主要是她创作了大量的文学作品,但其实她在文学翻译方面也颇有建树,堪称我国翻译史上的资深翻译家之一。先生作古之后,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了《杨绛全集》。九卷本的全集包含了四卷本文学译著,一共140万余字,文字总量甚至超过了她的散文、小说、戏剧等原创作品。
从1948年翻译英国文论名著《一九三九年以来的英国散文作品》到1999年翻译古希腊哲学经典《斐多》,杨绛系统的翻译实践持续了大约半个世纪,也产生了代表性译著《堂·吉诃德》文学翻译在杨绛的一生中举足轻重,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使她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翻译思想体系。她提出的“一仆二主”、“翻译度”、“点烦”、“炼字”等观点,成为我国文学翻译研究宝贵的财富。
杨绛曾经说过:“谈及翻译,这是一项苦差,因为一切都得听从主人,不能自作主张。而且一仆二主,同时伺候着两个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译文的读者。”之所以说翻译难,在于译者要同时做到对原文的彻底了解和用译文适切地表达,目的是让原文和译文在各自文化语境中实现功能的对等。
以《小癞子》的书名为例,西班牙语的标题是“托美思河的小拉撒路”,而“拉撒路”源于《圣经·新约》里提到的一个癞皮花子,也就是俗称的小乞丐。我国古典小说描述的泼皮无赖,一般称为“喇子”或“辣子”,跟“癞子”是一音之转,和“拉撒路”意义相同,所以最后译作“小癞子”。因此,该书名的取舍照顾到了两国读者共同的文化诉求,堪称运用“一仆二主”思想的典范。
再如《吉尔·布拉斯》中的seigneur一词,本义是“封建君主、诸侯”,而杨绛根据不同句子所在的语境以及自己的母语习惯,译成了“大爷、先生、主人”等,在原文和译文之间寻求到一种和谐与平衡。这种处理方式,让人感觉是原作者在用汉语写作,丝毫没有翻译的痕迹。阅读杨绛的译本,自然惊讶于其行文之流畅,用词之丰富,运用适合于汉语风格的文学语言,把原作的内容予以真实、贴切地再现。“一仆二主”思想就是同时兼顾原文的风格和译文的习惯,旨在实现两者的功能对等,让译文读者和源语读者产生相同的艺术享受。
忠实于原文是翻译的第一要义,也是译者最难把握的标准。杨绛认为,“要把西方语文翻成通顺的汉语,就得翻个大跟头才颠倒得过来……我试用个‘翻译度’的辞(词)儿来解释问题”。一般而言,“翻译度”愈小,在文字上贴得愈近,“翻译度”愈大,在文字上离得愈远。有些译者认为“翻译度”愈小愈安全,即使译文不通畅,至少是“信”的。但是,一味为了追求“信”而降低“翻译度”,反而让译文亦步亦趋、晦涩难懂,无法“达”出原文的意境和风格。
因此,就“翻译度”而言,首先是“信”和“达”的有机统一,“信”不能陷入“死译、直译、硬译”的泥潭,“达”也不是毫无约束的“意译”,只有在“信”和“达”的基础上,才能实现“雅”的追求。
《斐多》是杨绛晚年的译作,当时的她历经风雨、洗尽铅华,翻译风格更显淡定从容。对人生之思索,对人性之感悟,都完全融入到润物细无声的文字表述之中。徜徉其间,先哲的睿智于朴实的吐纳之间和盘托出,如一股股清流浸染心扉。多年翻译实践的洗练,使她真正实现了“雅”的境界。关于“翻译度”的精辟论述,本质上体现了“信、达、雅”的译学思想,也是对经典译论的一次生动注解和诠释。
文学翻译不是百分之百地照搬原作,译者也不是“传声筒”。任何成功的翻译,一定要有意识地发挥译者自身的主体性,在忠实于原作风格的前提下对文字进行必要的加工,以确保译文的可读、可知、可品。杨绛提出的“点烦”手法,就是译者主体性的表现之一。所谓点烦,就是芟芜去杂,减掉大批废字,把译文洗练得明快流畅。
20世纪90年代,杨绛的《堂·吉诃德》译本在学界引发了一些论辩和质疑,各种负面评价屡见报端,原因在于她的译本比其他通行的译本少了近十万字,有可能存在删改、误译等问题。而杨绛表示,她最初的译本也有80多万字,后来经过认真“点烦”,去掉累赘的叙述,才减到了72万字。这并不是因疏忽犯下的错误,而是有意为之,也是她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独特翻译思想的一种体现。经过“点烦”后的译本,内容更加紧凑,节奏更加明快。
这也说明,译者虽然“带着镣铐跳舞”,但也要在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再创造,增译、减译、变译等策略,需要加以灵活运用。杨绛译作中精练的语句,流畅的表达,读来如母语的原创,既是译者发挥主体性作用的结果,也是其深厚语言功底的再现。
所谓“炼字”,就是选择最恰当的字。这涉及译文的语言表达问题,更会影响到读者对译文的接受度。如果译文用字准确而传神,读者就会喜闻乐见;如果译文的表达佶屈聱牙,读者就会敬而远之。因此,译文要向读者忠实而恰当地再现原文的精髓和内涵,就应该关注“炼字”,以顺应读者的审美需求和文化品位。
杨绛总结了“炼字”的几个主要困难:概念的定名、译入语和译出语没有对应词语、双关语难以音义兼顾、专门术语的翻译等。于是,她提出了对“炼字”的要求:译者需储备大量词汇,通俗的、典雅的、说理的、叙述的、形容的,等等,供其随意运用。
在翻译《吉尔·布拉斯》时,杨绛就分外注重对某些词汇的遴选和甄别。比如法语remontrance是“进谏;规劝”之义,语体色彩比较正式,大都用于古代议会的场合等;而原文是布拉斯离家时父母对他的一番交代和叮嘱,如果译成“进谏”显然违背语境而令人不知所云,杨绛巧妙地将其处理成“金玉良言”,既体现了原文的语言特色,又顺应了译文读者的习惯,大有“点石成金”的效果。
此外,杨绛也提到了翻译中的“注释”问题,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风土习惯各有不同,译者需要为本国读者着想,为他们做注。对于具体的翻译步骤和程序,她也有详尽的论述:首先,以句为单位,译妥每一句;其次,把原文的一句句连缀成章;再次,洗练全文。针对诗歌翻译之难,她阐明了自己的立场,愈是好诗,经过翻译损失愈大,而空洞无物的诗,换一种文字再押上韵却并不难。凡此种种,她对翻译中的诸多困惑和难题都有自己独到的心得体悟,所言也鞭辟入里、令人信服。
不求闻达于世,但求无愧于心。杨绛的翻译曾经遭受过一些非议,更赢得过无数专家的认可,2004年被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授予“资深翻译家”的称号。不可否认,杨绛的文学翻译思想是对传统译论的守正和出新,其翻译成就也彰显了一代翻译名家的治学精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大翻译家傅雷曾犯过的一次低级错误
杨绛先生逝世一周年,她的翻译人生和翻译经验值得我们重温
李景端 | 新视角观察翻译的三个维度
《红楼梦》两部译本中的翻译风格比较
走近大家钱钟书的“化境”说
典籍翻译研究 ‖ 李洁:宇文所安的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理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