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方言有字

  攴(pū),象以手持杖或执鞭,意为轻轻敲击,也指戒尺(旧时老师责打学生的用具)。后来成为汉字部首之一,楷书写作“攵”旁,从“攴”的字多与打、敲、击等动作有关,如教、改、攻、牧、政、敌、敢、救、敝等字。只有极少数字保留了“攴”的写法,如敲。
  益阳话里,攴就是敲、打的意思,尤其指用条型工具(树枝、竹木棍等)打。如“用棍子攴些枣子下来吃”。小孩不听话、顽皮,家长会骂“老子一下攴死你!”
  搲,读wā,wǎ,wà。《集韵》:“搲,手捉物也。”本是吴方言,传到益阳,它与“舀(yǎo)”成了近义词。
  舀,上为“爪”,下为“臼”。“爪”与“臼”合起来,本义:用向下击打的方法取物。也即,“舀”的方法,古人与我们现在不同。古人舀水,是把水桶垂直放到水井里,水桶底部撞击水面后侧翻而沉入水中,然后提起水桶。而我们现在的舀水,是将轻巧的斗勺倾斜,埋入水中,再端起来。
  益阳人既可以用斗勺“搲水”,也可以“搲米”。但用手搲米、谷等,一般不说“舀”。因为读音相同,“搲”的动作,写成“挖”甚至“瓦”,都不算错。
  平时说,四周高中间低的地势,叫wā,写成字就是“窊”,而不是“洼(本义是深池)”。明·宋濂《看松庵记》:“有四旁奋起而中窊下者,状如箕筐,人因号之为匡山。” 搌(zhan五声),本义是拭抹,就是用抹布搞卫生。由这个动作,在方言里用为移动,尤其是平移。如“我要过去,麻烦你把椅子搌一下。”“搌”也可以用“挪(nuó)”替代,它们是同义词。值得注意的是,“挪”在益阳话里还读“那”,是“动”的意思。如“鱼老是挪,捉都捉不住。”有方言成语“要挪懒动”,以形容“身体欠佳,不想动”的状态。
  敨(tou五声),“咅”本意为“拥护或背叛”,引申为“正向或反向”,转义为“打开或包卷”。“攵”意为搞、弄、执行。“咅”和“攵”合起来表示“打开包裹或合拢包裹”。后来,“敨”只有“打开”而没有“包卷”的意思了。益阳话“敨被子”,就是打开被子,将里面的灰尘抖掉。旧时在溪、河、塘里洗衣服,有“敨衣服”的动作,就是将衣服充分展开,来回摆动,让水漂干净。益阳人表达“伸展”的概念,有时用“伸(读为chēn)敨”,如“那只伢子长得蛮伸敨”“你最近混得蛮伸敨啦!”
  搣(miè),字很古老,东汉的《说文解字》里就收了,但一直是方言字。《说文》释为“批也”,《广韵》释为“手拔也。又摩也,捽也。”很是玄乎。其实就是指手指使东西分开的细小动作。如“搣开桔子”“把墙上贴的广告搣下来”“搣一点馒头把他吃”。小的竹木棍,折断也叫“搣断”。但大的一点一般不说“搣断”,而是说“搉断”。
  搉(què),本义是敲击。“搉”的动作与力度都比“搣”大,最典型的动作就是用膝盖顶住竹木棍的中间,两手于两端用力扳断。
  跶,有两个读音,益阳都用。本义都是失足跌倒,读tà时,有“一屁股跶得地下”“窝脚跶”等表达。“窝脚跶”本指小孩学走路时,脚踏地不实的状态,以批评走路不稳的人。读dà时,有“跶下来”“跶一跤”等表达。
  在益阳话中,“跶”的同义词是“跘”。“跶下来”“跶一跤”可以换成“跘下来”“跘一跤”。
  跘,本义是“交足坐”,引申为跌倒。有人将“跘一跤”写成“扮一跤”,是不对的。“扮”与“跘”同音,只有在“扮禾”一词时。
  踹(chuài),本义:一脚高一脚低的行走。引申义:失足踩下,或试探性踩踏。如今多是当“踢”用。但是,“踹”与“踢”是有区别的。踹:重,抬腿,故意;踢,轻,平踢,不一定有意。
  益阳话里“踹”有两个读音:轻读、文读为chuà,重读、白读为zhuà。网上有人推荐写为“挝”,只因“挝”有一个读音为zhuà。其实读zhuà的“挝”,意为敲击,北方方言所用,与南方人讲的“踹”不沾边。
  蹬:腿脚向脚底的方向用力。益阳话有“气得蹬脚”,“小孩睡觉经常蹬掉了被子”。向脚底用力,是它与踢、踹区别的关键。
  益阳人见到漫天大雪,会说“雪只N咧!”。“N”是单声母读音,音如方言“你”,只是调不同。“你”是五声,“雪只N”之“N”一声。这个“N”写出字来是“瓮”。瓮是小口大腹的陶制盛器。因为口小,人如进入里面就如被包裹。漫天大雪时,人觉得被雪包裹,将“瓮”当形容词用。方言里,“瓮”还可以当动词用。如“用沙子把她瓮起来”,这个“瓮”就是包裹,与“埋”近义。
  还有“窖”字,本是名词,益阳人也当动词用。“窖”,益阳人读“告”。《说文》:“窖,地藏也。”窖的本义是方形地穴。山区的窖,既拓展了收藏空间,还有保鲜作用。“把东西藏在窖里”也叫“窖”,如“窖红薯”。但益阳人将“窖”当动词,还不仅于此。把肥料深埋进土里叫“窖肥”;挖个深坑,将电线杆置入坑里,竖起,再填埋好,谓之“窖电杆”……看来“窖”的动词用法,“深埋”是关键,由挖窖动作引申而来。
  滗(bì):挡住渣滓或泡着的东西,把液体倒出。南方方言多用。汉·服虔《通俗文》:“去汁曰滗。”宋《广韵》解释:“滗为去滓”。“去汁”与“去滓”是“滗”这个行为的两个方面,都是将液体与
  液体中的物质用过滤法分开。
  章太炎《新方言》:“《通俗文》:去汁曰滗……古字无滗,故医经但作分泌。今人皆谓去汁曰泌。”看来,“滗”写为“泌”也是不错的。泌,有两个读音:bì和mì,bì的音更古老。
  沕(mì,益阳音mǐ),隐没。贾谊《吊屈原赋》:“袭九渊之神龙兮,沕深潜以自珍”。北方人的“扎猛子”,益阳人讲“射(shà)沕子”,指人向水下急潜,再上浮出来。一般人的潜水就是这样。洞庭湖有一种水鸟,叫“沕鸡子”,人们常见它们作潜水表演。其学名可能是绿翅鸭。回过头来看,北方的“扎猛子”,也以写为“扎沕子”更有道理。
  潽(pū),液体沸腾溢出。“潽”是近人根据口语造出来的一个字,古代字书里没有。
  《说文》:“鬻,炊釜沸溢也。”段玉裁注:“今江苏俗谓火盛水沸溢出为‘铺’出,鬻之转语也,正当作鬻字。”可知,“潽”本应写为“鬻”,只因方言将“鬻”读成“铺”,而有人另造出“潽”来。北方方言里还保留了“鬻”的本来用法,如说“汤鬻了”。“鬻”既为溢出,有多出的意思,故而引申为“卖”,如卖官鬻爵、鬻儿卖女等。
  湓(pén,益阳音bén),益阳有一句俗话说“十年难碰金湓(满)斗”,说好收成、好机会难得。湓是一个形声字,本义为水往上涌。《汉书·沟洫志》:“河水湓溢。”由水往上涌而说金也可以从斗里“湓”出来,是益阳人的活用。
  喂猪,既指养猪,也指让猪吃饱。“喂猪”,益阳人也讲成“饫猪”。饫(yù,益阳音yú),本义是饱、吃饱。有成语“饫甘餍肥”,指甘肥盛宴都已吃饱,意为享乐至极。饫和魇都是吃饱的意思。益阳人描述家庭主妇的日常生活,有“饫猪打狗”一语,“打狗”是打理、招呼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语文根基之易错字辨析2
共、異
《红楼梦》中你不认识的521个字(5)
四川方言那些字到底怎么写?你肯定不知道!!
冚倒 搣断 打撇撇……湖北话常用词汇,您会写吗(第三批)
九里隔八尺”怎么会表示远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