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九里隔八尺”怎么会表示远呢?
 


  

   “九里隔八尺”怎么会表示远呢?

 

作者:谢国芳 编辑:海之韵

 

         九里隔八尺 

          “九里隔八尺”,益阳人经常讲,表示两者关系不密切或距离较远。这个俗语怎么会表示“远”的意思呢?原来是同音字惹的祸。 

          尺,益阳话白读为cà。尺、赤,普通话读chi,而益阳话都读了cà。读cà之后,“尺”就与“岔”同音了。岔,普通话读chà,而益阳话没有翘舌音,都是cà。 

          岔,是一个会意字,《康熙字典》才收入,释之曰:“三分路也,与汊同”。本义:山脉、山道的分歧处。

          “汊”与“岔”是相对应的同义词。汊指水流的分支,也指河流的分岔处。益阳湖区、山区并存,这两个字都用,且音相同。因此,“九里隔八岔”之“岔”在具体场合写成“汊”也对。 

           这样,“九里隔八岔(汊)”就好理解了:才九里的距离,却隔着八个岔(汊)子,直线距离不远的距离都显得遥远了! 

           “九里隔八岔(汊)”,一般表示较疏远的亲戚关系,在鲁迅先生笔下叫“转折亲”。《阿Q正传》“革命”一章里,写到城里的举人老爷将贵重物品寄到赵太爷家里来,曾写过一封长信,和赵家排了“转折亲”。花鼓戏《打铜锣》里,林十娘跟蔡九哥套近乎,攀亲戚,自言“你舅妈是我表嫂的叔伯姨”。因为该剧目在湖南影响广泛,人们也称较远的亲戚为“林十娘跟蔡九哥的关系”。 

            不过,仔细辨别,尺与岔、汊读音还是有区别的。益阳白读音里“尺”为四声,岔、汊为二声。只是不明就里的人将此处的“岔(汊)”漫读成了“尺”。 


 

        

        赞土地 

       《说文》:“赞,见也。”赞的本义指古代诸侯国觐见君王时献上礼金、礼品的礼节。两个“先”字象两个捧着礼物走在前头的人。引申为颂扬、赞许、支持、愿意从旁辅助等。赞,益阳话白读为二声。 

        洞庭湖区有一种民间曲艺叫“赞土地(也叫打春)”,是流传至今的一种闹新春的形式。每年大年初一至正月十五(元宵节)称为新春。这时赞土地者(又叫游春),趁此佳节凑个热闹,弄点钱财。道具很简单,一只小锣、一根竹片,边敲边赞,走村串户。其赞语全是奉承吹捧的顺口溜。赞土地的来了,唱得气氛上来,都会给点零钱。他们既有现成的赞词,也会根据场合现编词。比如,他们常用的进门赞词是这样的:“一步高来二步低,三步四步上阶基,五步六步跨门坎,又怕老板屋里金子银子硌脚板。进得门来鞠一躬,一讨口彩二讨包封……” 

        崇敬先人是我们的传统,说到祖宗留下的传统,难以逾越,往往会说“是祖宗赞死了的”。这个“赞”是评论的意思,就是“传赞”的“赞”,相当于司马迁写《史记》时的“太史公曰”。不过,此处的“赞”更多的强调了定评、断语的含义。 


 
 

        何·么子 

         “何”字在益阳话里是当单音词用的,明显是古汉语的用法。口语里常组成“何的”“何海”“何解”“何搞”“何里(的)”“何只前”“何得前”“何得了”…… 

       《山乡巨变》:“嫂子,你说何解一封信都不回来呀?” 

         “何解”,直接翻译就是“怎么解释、解决”,意为“为什么”“怎么”。与之相类,“何的(或何搞的)”,就是“怎么(搞)的”。比如,有人病了,不舒服,你上前问:“你何的咯?”就是问他具体哪里不舒服。也讲成“何里的”“何里搞的”。说“有解”,表示事情可以解决、容易解决;说“冇解”,就没法解决、难得解决。如说“你只讲一下,我这个事有冇得解?” 

       《说文》:“何,儋也。从人可聲。”“儋”就是擔的本字,后来的简化字是“担”。也就是说,“何”的本义是担,只是这个意思的“何”后来写字为“荷”。而以“何”表示疑问,是借用。现在“何”有什么、为什么、怎么、如何、哪里、谁等意思。 

         不过,一定要注意益阳话里“何”与“和”的读音区别。“何”当姓,与表示疑问意思,都读“ó(前无声母h)”。而“和”表示两者关联时读ó,当应和、回应时读hǒ,表示麻将、纸牌的和牌(取胜)时,“和”文读为hú,白读为wú。 

         长沙话的“何事”,往往用为反问:“你要何事!?”即“你要搞什么!?”将“搞何事”之“搞”省略了。 

         益阳话的“么子”,是“什么”的意思。桃江人还讲成“么的”。 

          “什么”是普通话对名词的提问用语,旧时多写为“甚么”。讲得快,连读出来,音被记为“啥”或“嘛”。而南方方言将这连读出来的音“啥”“嘛”再双音化,于是出现两种情况:以四川话为代表的西南官话,说成“啥子”;益阳话等方言说成“么子”。其实“么”就是“嘛”的近似音,是另一种记录。 

         四川人的“啥子”有时还会重读为“zua子”,算是“啥子”的漫读音。桃江人将“么子”读为“么的(de)”,是因为他们将词尾“子”读成了“的”。

         “么子”一词,并非益阳话独有。据资料显示,湖南与湖北大部、河南信阳、重庆北部、江西九江以及海南南部,也都讲“么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益阳方言文化专栏·寻根说字
方言有字
方言背后的历史文化密码
家乡话
|趣读|《装台》中的陕西方言
三门话里表示叫的说法和用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