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儿流口水 中医来辨治

 滞颐,俗称“流口水”,是指小儿涎液过多,经常流出,滞于颐间及胸前者,严重者可致颐部潮红,糜烂。本病多见于3岁以内的小儿,若因出牙而引起者,不属病态。

  脾之液为涎,廉泉乃津液之通路,脾胃积热,廉泉不能制约,或脾胃虚寒,不能收摄津液,均可致流涎不止。中医药治法如下:

  一、内治法

  1.脾胃湿热型:主要表现为口角流涎,涎液稠黏,甚则口角赤烂,小便短赤,大便臭秽或燥结,面赤唇红,舌质红,苔黄厚,脉浮数。当以清热泻脾为治,可选用黄连胶囊,每次2粒,每日2次口服;鱼腥草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蒲公英片,每次4片,每日3次口服;甘露消毒丹,每次3g,每日2次口服。

  2.脾胃虚寒型:主要表现为口角流涎,涎液清稀,纳食减少,小便清长,大便正常或溏薄,面白唇淡,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当以温中健脾为治,可选用良附丸,每次3g,每日3次口服;理中丸,每次3g,每日3次口服;参芪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次口服;香砂六君子丸,每次3g,每日3次口服。

  二、外治法

  1.伤湿止痛膏:吴茱萸适量,研为细末,置于肚脐孔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温中健脾。

  2.黄连胶囊:黄连胶囊1粒,去掉胶囊衣,置于肚脐孔处,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清热利湿。

  3.肉桂10g,米醋适量。将上药研细末,用醋调成糊状,于每晚临睡前外敷于双足心涌泉穴,外用敷料、胶布固定,每日1次,连续3~5天。可温胃散寒。本法对脾冷多涎者有效,若属热邪壅滞者则非所宜。脾虚日久而致缠绵日久的重症,最好加服健脾益气之剂。

  4.明矾15~20g研末,开水化开,再加温水,使温度降至38℃~40℃,水量以浸没足背为宜(浸脚容器不宜过大,以恰好容下双足为佳,每日1次泡脚,连续2~3次。可收敛健脾。

  5.细辛5g,研为细末,用米醋适量调为稀糊状,外敷于肚脐孔处,敷料包扎,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5天。可温中健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单验方】肉桂敷脚心控制小儿流涎
十一个偏方有效治疗小孩流口水
小儿流涎
流口水
小儿流涎-病理概述
流口水-----处方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