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诚者,天之道也——早期儒家的鲜活生命力
(2009-02-26 16:21:06)
转载▼
标签: 国学
儒家
乡愿
诚者
孔子
中国
天道
人道
文化
杂谈
分类: 文史采撷
文:任十七
早期儒家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当年熊十力先生批评宋儒理学,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宋儒理学)阉割了华夏文明的鲜活生命力”。因为宋儒理学之后,中国多的是唯唯诺诺的书生,四面好好先生,毫无生气,缺乏积极向上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孔子是非常厌恶好好先生的,他专门给这种人取了个名字,叫“乡愿”。所谓乡愿,就是一乡之中谁也不得罪的好好先生,唯唯诺诺,左右逢源。孔子认为这种人为“德之贼也”,是德行的祸害。孔子轻蔑地说道:有一种人从我门前走过,不进我的房间,我丝毫不会感到遗憾,那就是乡愿。孟子也讨厌这种八面玲珑、四处讨好的乡愿。孔子与孟子之所以如此反感乡愿,是因为儒家强调的“为士之道”,张扬的就是知识分子的独立意识与批判精神,而不是委曲求全的“妾妇之道”。孔子曾明确说,遇到这些所谓的“谦谦君子”,他宁愿和狂狷之士打交道,因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
孔子天道论以规范人的行为、提高人的思想素质为其价值取向,鼓励人修身、事亲、知人、知天、成圣。早期儒家认为,人在现实社会中,即使不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也要做一个能择善而从、持之以恒的人;即使做极普通的工作,也要以天道为贵,爱岗敬业,不已不闭;如果能担任领导职务,一定要勤政为民,德参于天地,奉三无私以劳天下;如果一生不遇,即使穷困潦倒,也要堂堂正正做人,让正气永存永驻。 
《中庸》曰:“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者,天之道也”,是对“诚”的说明。“诚之”,使之诚。“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能做到“诚”(真实无妄)的人是“圣人”;第二层意思,是说“圣人”得天道之“诚”,能“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也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说“未能真实无妄而欲其真实无妄”的人,是那种未能不思而得但却能择善而从并能持之以恒的人;第二层意思,是说“未能不思而得但却能择善而从并能持之以恒的人”,一定能做到真实无妄(使之诚)。这是《中庸》的一个核心价值观。诚就是真实,而寻求真实,是做人的法则。原来,儒家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一切目的,就是为了恢复人世间的一个真实。因为,儒家相信真实就是天道。舍弃真实,或用任何先入为主的观念来遮蔽真实,就是违背了天道。从这个观点看,儒家无疑是赞同一切探求真实与真相的举动的。
早期儒家主张为政必须行人道。所谓人道,即人伦之道,《中庸》谓之“天下之达道”,即“《书》所谓五典,孟子所谓‘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是也。”孔子曰:“古之为政,爱人为大。所以治爱人,礼为大。所以治礼,敬为大。”“君子兴敬为亲,舍敬是遗亲也。弗爱不亲,弗敬不正。爱与敬,其为政之本与。”如何才能做到爱与敬,只有“无私”,才能真正做到爱与敬。父子有亲,父慈子孝,无私也;君臣有义,君仁臣忠,无私也;夫妇有别,夫义妇听,无私也;长幼有序,兄良弟悌,无私也;朋友有信,长惠幼顺,无私也。此十者,早期儒家称之为人义,“无私”是人义的灵魂。人若不能“无私”,必然“好恶无节”,“则是物至(受到外界纸醉金迷的物质生活的影响)而人化物(人异化为非人)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社会人伦被破坏,“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则天下大乱矣!因此,早期儒家将“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赋予“人道”的内涵,主张为政者“奉三无私以劳天下”。
人之有“私”,更有“情”、有“义”。早期儒家主张“圣人耐(能)以天下为一家,以中国为一人者,非意之也,必知其情,辟于其义,明于其利,达于其患,然后能为之。”[7]人为了生存,为满足生活之必需而“有私”是无可非议的。作为人类社会,不仅应该让每个人满足生活之必需,而且要让所有的人生活得更好。让所有的人生活得更好,是早期儒家行“人道”的根本目的。早期儒家所主张的奉无私以劳天下的“无私”,与“有私”相对,但是,早期儒家的所谓“无私”是以让天下人生活得更好为前提的;所谓“有私”是指大欲、大恶之心。早期儒家
主张奉无私以劳天下,所反对的是人之大欲、大恶,而不是反对人满足生活之必需。不管什么人,满足生活之必需是生存的基本权利,是天经地义的。即使是为政者,他首先是人,他也必须满足生活之必需。为政者也只有在满足生活之必需以后,才能奉无私以劳天下。我们常以为“特立独行”这一观念源于西方文化,其实这是儒家思想评判人事的一个重要标准。“特立独行”四字,出自唐代大儒韩愈的《伯夷颂》。韩愈借伯夷叔齐的事迹,批判的就是当年的学者,他说那个时代的学者,有一家反对,能力行不惑的人已很少了;至于一国一州的人都反对他,能力行不惑的,天下恐怕已没有这种人了。所以韩愈极力彰显伯夷之道,呼唤的正是学者的独立人格与批判意识。
然后历史车轮碾过去,留下一路烟尘,后人于蒙尘之中发现珠玉,各有各的不同,于是各执一词,排斥不同,打击异己,却忘记了当年孔子老子如何讨论刚柔之道,墨子鲁班如何做在一起讨论技艺了。或许不是忘记,而是故意忽略,不诚,不公而自私自利了。
    诚故而公,所谓“公生明,廉生威”。“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是天道之至公;人间圣王“奉三无私以劳天下”,是人间圣王所行之王道。天道之至公与人间圣王所行之王道,均一无私而已。公不忘情,早期儒家所追求的“无私”,是天道之至公与人间圣王所行之王道的统一,是早期儒家的最高道德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最讨厌的两种人
王路:为什么《老子》比《论语》更鸡汤?——王艮和子路(中)
穿越千古的大智慧——老子《道德经》本义正解
辩证,理解道德经的关键
《庄子 .天道》孔子西藏书于周室老聃质孔解
孔子最讨厌的这种人,你身边可能也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