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京门头沟:梨园岭长城记略·20210116

 【长城游记】梨园岭长城记略·20210116

1

又一周末,再度随小川叶出行,查漏补缺。一车四人,小川叶、猫猫姐、紫川和老丁。

今次,活动地点位于门头沟区清水镇,梨园岭村北侧山上的几处短墙、残墩、敌楼。

本以为活动是一个很小众化的,结果网上一查,大量游记蹦出,竟然是一处户外活动热线,各种穿越路线轨迹等铺天盖地。

游记中拐弯、路军等所记皆非常的详尽,而芒肯大叔的游记则似一篇研究性论文一般,不单是将整个区域的密如蛛网一般的徒步轨迹一一列出,而且寻出了长城达人诗书的《梨园岭明长城防御体系遗存搜索记》一文仔细研读,据称诗书的文章洋洋洒洒共有七篇,较为详尽地描述带考证了周边一带的长城遗迹。

四人之中小川叶和紫川都是第二次涉足,紫川是半年前来过,据称没有过瘾,所以再行一次。而小川叶也是轻车熟路、故地重游,称前次所行因天气较差、雾霭太重而心有不甘,所以今日正是为补课而来。

今冬多寒日,不过近几天正在转暖,太阳虽不能驱逐寒冻,但阳光下还是觉得有种暖洋洋的感觉。

一路车行甚少,爱开快车的小川叶瞅着没有监控摄头就一阵的猛跑,总是超额完成导航所设定的行车时间。

梨园岭村,门头沟区清水镇北部山中的一个小村庄,现在已是人去村空,成为了一处荒无人烟的村落遗迹之地。据说,梨园岭村的原住居民以“尚”姓为主,是在明朝时从浙江义乌过来在此戎边的兵士定居安家后逐渐而成。这个小山村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期便逐渐外迁,直到90年代初期就全部迁出了。期间,还有北京某研究学院还曾经把这里作为培训和生物实验基地,饲养了多种小动物,以老鼠为最多。据说也没有弄出什么名堂,后来也就搬回城里了。不知半年前尚将军来这里考察长城遗址,是否顺带将这个尚姓小村也一同考察一番,而就是这样一个很不起眼的小村,现在看来也许还真有点不简单,说不定还有点什么故事呢。

梨园岭村,位于一道山梁垭口处,从其所在的地形地貌上看,这里在古代定然是一处控扼东西两向通行的关口,向东可下至清水、上可经天津关通黄草梁、沿河城一线;向西可下至天河水村,并沿236省道最后进入到拒马河河谷地带,而向上则可循灵山古道向北至涿鹿、宣化一带。而从此处垭口向北,也可经黄花梁、灵山,进入涿鹿—怀来盆地。

只是现今的小村里外,皆难以寻觅到历史久远的古代痕迹。不过这个小村仍有其特别之处,就是虽地处偏僻之地,但从残房旧院来看,曾经也是建造的比较仔细和认真,远不是一般偏僻穷困小村的模样,房院建造精致,用料规整,自有一种优雅之像。

小村东西两侧各一道行车便道通向下端的公路上,估摸着这条以前就两头搭建在109国道上的乡村道应该是盘旋而上直抵梨园岭村的,后翻建道路时择新道而行,挖隧道通过此垭口村落,而将这段旧道废弃。

现虽可开车入村,只是西侧的一条道弯多路窄,路况不佳,一路行来让人提心吊胆,所以回程时老丁自愿选择徒步下山一段而不愿再度担惊受怕。

村口,一木制寨门,虽年久残破、摇摇欲坠,但自有一种古风依存,为荒野增添一份情趣。

登山道旁,竖一文保碑,上书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长城(梨园岭段)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201335日公布北京市文物局20165月立,左上角镌刻中国文化遗产徽标。

 




















2

门头沟长城明代属真保镇紫荆关管辖,千户所设在沿河城,故敌楼编号为“沿字××号台”。据《四镇三关志》记载:“沿河口下隘口十七。沿河口,正城一道,缓。……梨园岭口,正城一道,缓。天门关口,正城三道,缓。洪水口,正城一道,缓。……边城共五百八十丈。附墙敌台五座。空心敌台一十五座,隆庆五年至万历二年节次建。”有很多驴友、墙友按图索骥,一个一个将沿河城所辖沿字十五座空心敌楼走遍,并一一标记,它们分别是:沿河城西北永定河两岸的“沿字一号台”(仅剩残基)、“沿字二号台”(因修建S211公路已炸毁);沿河口村的“沿字三号台”、“沿字四号台”和“沿字五号台”(均有原始牌匾,其中‘沿字四号台’为双匾);黄草梁的“沿字六号台”(有匾)、“沿字七号台”、“沿字八号台”(牌匾被门头沟文管所收藏)、“沿字九号台”、“沿字十号台”、“沿字十一号台”和著名的“实心楼”;洪水口村的“沿字十二号台”(有匾)、“沿字十三号台”、“沿字十四号台”(仅剩台基);小龙门口的“沿字十五号台”(仅剩残基土芯)。因为《四镇三关志》成书于万历四年(1576年),故梨园岭敌楼应该是万历四年之后,根据当地地形特点和防御需要增建的空心敌楼。(上文皆转自芒肯大叔撰文)

梨园岭一线关口、残墙、墩台,虽记述甚详,但具体的正城一道的梨园岭口、正城三道的天门关口具体何在以及相互之间关系还是没有表述清楚。

登山始,非常惊讶山道成熟和完善,显见此道应为一条南北向翻山过涧之古道,道路中很多段都是在崖壁间劈石垫路而成,而绝不是简简单单古往今来山民进山砍柴摘果牧羊采石而形成的自然道路,这当也是著名的京西古道群中重要的一条了。

行不远,遇一道石墙,据称此行有三道边墙,此为最南侧一道,俗称三道边(长城资源普查称为清水镇梨园岭村北山坡城关子城墙),横梗于小垭口处,东北——西南方向,南段百米左右,北段约200米。南侧抵于崖边,近端点处一方墩,马面状。北侧抬升接抵在陡壁立崖之下。

再向上行,一处马蹄形的深谷弯凹处,陡崖石壁之侧劈路筑台,台为方形,两阶,尤其是下端一级,宽厚雄壮,高大威猛,长四五米、宽三四米、高五六米,片岩砌筑,完好如初。此地形险道窄,而下端的山谷沟壑又十分的陡峭,似无可行之途,唯一可通的就是目前所行的这条上下古道,但此地设卡似难以抵挡从上面下攻之敌。

此处应为二道边,另有一个古怪难以琢磨的名字,土胡同关卡。而长城资源普查称其为清水镇梨园岭二道城墙。

关卡北侧真对一段长长的陡壁,山石层叠,远观峥嵘险恶、近看千奇百怪,而进山之道左右皆存,但都是绕崖而行,据说左侧西行线路可见多处石穴,苦修之人的蜗居之地。

  




















3

道缓处,集落叶,形成深坑状的落叶之谷,已逾半百之人竟童心大开,跃于枯叶谷中,嬉笑欢腾。

一路上行,渐渐山势缓和,此山岭山脚处低矮似丘陵状、中段多陡崖石涧,而山顶处则趋缓而呈现高山草甸形态,故此也是很多户外春秋季登临的好线路之一。

横切向西,一山坳处,一完整敌楼耸立,东侧接一段曲尺状石墙,有南北两处小石台,11陆军为其取名南石台和北石台。

敌楼虽位于山坳地,但既不是位于最低处接敌在前,也不是位于崖边可左右前后瞭敌动向,而是位于一处平缓之地。加之此楼并未在沿字敌楼编号序列,故芒肯大叔推测此应为后期根据当地地形特点和防御需要而增建的敌楼。

不过,还是让人略有不解的是此处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通关之道,虽地处一个山梁垭口之地,北向可以望见山下通向灵山的公路,南向也可通过沟谷而行,但实则两侧山路皆为陡险之程,尤其是北侧,虽可望见山下公路,但定存绝壁险地,竟无任何一队选此近途下山,而全部都是选择南行至洪水口村出山。再结合前段道路修筑完备,似骡马皆可行之,而此处垭口地带,已不见有与之相配可行之道,似感觉此楼此墙都是多余之举。

敌楼完好,3*4规制,门洞位于西侧正中,距地面较高,南北两侧各1箭窗,东南北三测各4箭窗,箭窗下皆一方形射孔,方孔似比一般所见敌楼射孔略大,南侧顶一出水龙嘴。

东侧一箭窗下有前人垫垒的石块砖头,借此可攀爬进楼。敌楼内回字型通廊结构,中厅东西向横券顶结构,四壁各一券门与四周回廊想通,西侧回廊内壁南北各一落地小券洞,当为储物所用。南侧券洞两侧各有蹬道上顶,顶有铺房,现余东西两侧山墙残部。箭窗内侧上部横置的梁木均存,极为罕见。

敌楼内题留不少,还有二三十年前的记录于此。

楼内停留片刻,竟觉得寒冷难耐,加上所有衣物后也有瑟瑟发抖之感。

   




















4

敌楼前有小段墙,与陡崖绝壁结合起来形成通关之障碍。探头隐约见下部隘口处似有墙垣,小川叶带队几个蹦跃就下至垭口处。

南北两侧似都可下行,不过南侧须具胆大和攀岩技能,而北侧则是所有户外队的选择,各种布条也争先恐后地挂在了树梢,宣示自己的成就,其中就有青鸟队的小狗条。

下行之途坡陡路险,但可借助树木小心而下,不过在行了一半后看着前面更加陡峭的坡坎、稀落的树根树杈,心中就开始发毛,再加上此刻进入到背阴处,冷的我心在加速蹦跳、手脚也有收缩颤抖之象,生怕脚踩不稳、手抓不住、心稳不住而滚落山下再难爬回,遂咬紧牙关,下定决心,扭头┈┈而返。

此垭口,似也称梨园岭关卡(但不知旧时梨园口村处是否存在关卡),几小短石墙,与崖壁结合形成台阶状,也略微向垭口西侧延展。北侧一条山涧,似无道可行,南侧东西两个山谷,据说通行也比较困难,曾经青鸟队落单的后队吓得差点叫了救援。

此敌楼在沿字敌楼中无名无姓,但名头不小,可能因为其比较完整,且位居一条热门户外路线之中,猫猫姐也最终回忆起多年前也曾跟队从灵山而下、爬楼过涧之经历。而此楼一般被称为黄花梁无编号敌楼,或称梨园岭敌楼。

敌楼向东,漫坡而上,平缓山尖处,被称为黄花梁,据说野黄花盛开之际,漫山遍野灿烂。

山顶处,一处石墩,为一烽燧,不过长城资源普查中未有记录,甚觉奇怪。

向东北方向,平缓而行,约600余米,山顶,再一墩,长城资源普查中仍未记录。两墩相距不远,各据一处平缓山巅,但相互似不可直望。

两山之间一处小洼地,通行之道从此切过,芒肯大叔指认为天门关口,似难以让人认可。

此外还有一处火石球梁,不知具体所在。

东北方向直线距离6公里处,正是黄草梁上7座楼位置,但极目远眺后未能见到楼墙影迹,而差不多同样距离略偏南,有天津关的一段隘口墙。山下,南偏东则有燕家台鳌鱼洞一小段拦马墙,山下公路附近据说还有明时窑址。





















5

此刻,黄花梁上遍地仅余败草残雪。草黄雪白,与蓝天白云、立山横石等所组成的画面美若仙境,如若不是天寒时短,真想在这里再撒欢盘桓一阵,听风涛奏鸣、观夕阳西落、感山岭雄态、叹人间佳景、吐心中之念、唱赞美之曲。

三时许,开始下山,原本觉得下山将是很简单的事情,但走走停停也用了一个半小时以上才回到小村中。

   




















(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V字长城梨园采摘也疯狂
怀柔的二道关长城和鹞子峪城堡
触摸历史一一韩庄长城纪行
边垣备忘 ║寻找石湖峪口及其他
镇边城--北唐儿庵--水门--洪镇山断头崖--镇边城长城
秦皇岛周边明长城各段地名照片全记录(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