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术丨中国古代玉料来源的多元一体化进程

新石器时代各个文化使用玉器玉料来源,以就地取材和就近取材为主,透闪石质玉料来源多元化,各地均有。商周以后,玉料来源逐渐向甘肃、青海及东北地区等透闪石玉矿点区域集中。至西汉张骞通西域之后,人们对于阗国产玉有了新的认识,和田玉开始大量进入中原,并在西汉中后期成为皇家用玉的主要来源,于东汉时期逐渐占据中原王朝上层社会玉料使用的主导地位。'玉,石之美者也。'故人们爱之,佩戴之,收藏之。可以说,对玉的爱好是中国文化的特色之一。玉的传播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有一条道路——玉石之路,它比丝绸之路更悠远、绵长。然而,长久以来,人们却只知道有'丝绸之路',少有人知道'玉石之路'的存在。古玉及文物鉴定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原副院长杨伯达说:'这一条玉石之路堪称我国和世界上最早一条沟通东西政治、文化及商贸的运输线,也是距离最长、使用时间最久的陆路交通大动脉。这条路为后来的丝绸之路打下了基础,这一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中国是一个透闪石玉矿资源十分丰富的国家。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一本专门系统对玉产地详细记述的书,但一直有零星描述,如《山海经》 、《尚书·禹贡》 、《尔雅》 、《吕氏春秋》 、《韩非子》 、《太平御览》 、《史记》 、《汉书》等等。《山海经》中提到的玉产地就有200多处,虽然许多是神话故事和传说的地名,但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根据目前的地质资料,中国已知的透闪石玉矿带、矿床或矿点计有20多处,分布于十几个省区。新疆地区矿点最多,有和田、塔什库尔干、叶城、皮山、于田、且末、若羌等地,其他省份如青海、辽宁、吉林、河南、四川、广西、贵州、江苏、陕西、甘肃多地,都发现有透闪石玉矿。其中许多玉矿发现有古矿口,说明有些玉矿在古代已有开采。

早期中国时期

中国史前时期玉料来源以“就地取材”和“就近取材”为主。以红山、良渚、石峁、齐家文化玉器的玉料为例:从目前玉矿调查来看,红山文化玉器玉料来源以附近辽宁岫岩及海城地区所产的透闪石玉为主,基本为当地俗称的“河磨玉”子料,主要有岫岩河磨玉和海城析木河磨玉【图一,图二】。河磨玉颜色较为丰富,从黄白、黄色、黄绿色到深绿及带糖色料均有,这些玉料的结构及外皮特征和目前考古出土的红山文化玉器十分相似【图三】,出产海拔不高,在河床中捡拾也十分方便,玉料品质非常好。

【图一】

辽宁岫岩河磨玉

【图三】玉人正面及背面

牛河梁16地点出

【图二】辽宁海城析木河玉

目前的研究已表明,这些玉料是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的主要来源。良渚文化玉料来源目前看有两类,一类是黄绿色玉,玉质纯净细腻,类似岫岩的透闪石玉,如江苏吴县张陵山出土的玉兽面纹镯【图四】和玉蛙。不排除此类玉料是通过山东半岛传至良渚文化区的岫岩透闪石玉料。良渚玉料还有一类是具有较多斑晶结构,质地并不细腻的透闪石玉料,主要分布在江苏和浙江地区,虽然大多数已受沁为鸡骨白色,但是从部分受沁不严重的玉器上还是能看出玉料的本来结构,颜色多呈现为绿色或褐红色【图五,图六】

故宫博物院藏有乾隆御题的良渚玉琮,玉琮内孔在乾隆时期因要放入珐琅胆改制成香薰使用,曾重新打过孔,可以看出原玉料为带有杂质斑块豆点的绿色玉料【图七】。虽然目前还未找到良渚玉料的来源地,但从发现的制玉作坊看,玉料产源地应距良渚文化区不远。这些年陕西石峁文化备受关注,其玉器来源也较为复杂。

【图四】玉兽面纹镯

江苏吴县张陵山4号墓

【图五】玉琮

浙江余杭反山23号墓

【图六】玉龟

浙江余杭反山17号墓

【图七】乾隆御题良渚玉琮

故宫博物院藏

商代时期

因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发现有755件玉器,早在上世纪80年代左右,即有学者指出妇好墓中有和田玉,新疆和田玉商代已进入中原,这一观点被大家接受并沿用至今。直至201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要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纪念殷墟妇好墓考古发掘四十周年展”,检测小组专门对一批原来认为是和田子料的玉器进行了能谱成分及沁色分析,检测结果显示,其上有和田子料明显特征的玉皮色经检测并非皮色,而是埋入地下后受环境影响沁入的次生色,检测为水银沁色;此外,从外观看这件玉器也非子料【图八】

【图八】商代玉羊首(原认为是和田子料)

殷墟妇好墓出

目前看到的商周玉器中,部分白色且透明度较高的玉器,以及内部带“水线”的玉器,不排除来自青海地区,即属于东部昆仑山脉的玉料。而从齐家到汉代零星所见的碧玉料玉器,也很可能来自于祁连山地区。总之,大量的商代玉器应该是使用的甘肃、青海、祁连山及以东地区所产的玉料,并不涉及西部昆仑山的玉料。

西周时期

西周时期玉料来源也扑朔迷离,虽有周穆王东巡见西王母的传说,但并不能证明西王母居住的昆仑山就是出产和田子料的西部昆仑山,而很可能指的是青海境内的东部昆仑山。但是开采昆仑山山料的可能性不大,只可能是捡拾山流水料和戈壁料。总体来说,西周玉料主要还是来自于甘青及以东地区。

2015年甘肃省考古所对旱峡玉矿遗址进行了调查,发现遗址面积大约3000平方公里,另发现有矿坑、矿沟、房址、岗哨等140余处,还发现大量玉料、玉器、陶器,玉料经检测多为透闪石玉,少量为蛇纹玉。该遗址时代为骟马文化,约为公元前1000年左右,相当于中原的西周时期。当然,不排除此时有通过交换等渠道零星进入中原的和田玉子料,但还未见实物例证。

玉料主要为采矿残留的碎小玉料,以透闪石为主,多青玉、糖玉,从产状分析可分为山料和戈壁料,以山料为主(图一四、一五),戈壁料较少(图一六、一七)。

旱峡玉矿遗址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春秋、战国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文献中关于玉的记载开始丰富起来。如《尔雅·释地》: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西方之美者,有霍山之多珠玉焉,西北之美者,有昆仑虚之璆、琳、琅、玕焉。《管子·揆度》:北用禺氏之玉,南贵江汉之珠。

文献中的医无闾山、霍山、昆仑山及禺氏,都是产玉之地。据文中注,医无闾山在辽东地区,上古文献中,这一地区所产的玉又称为“夷玉”、“珣玗琪”,医无闾山可能是古代先民对辽东出产玉石的山脉泛称,可以和现在的辽宁岫岩一带透闪石玉矿对应。战国时期此处玉矿可能依然开采。先秦文献中关于昆山之玉的记载较多,但和田玉此时是否东进尚需实物例证。有幸的是,故宫博物院就有清宫旧藏的战国时期和田子料玉器【图九、图十、图十一】。战国时期,应该已有和田玉零星进入中原地区。只是此时和田玉的东进是偶尔无意识的被动行为,各诸侯国用玉来源主要还是甘青及以东地区的玉料。

【图九】战国和田子料玉佩饰  故宫博物院藏

【图十】战国玉韘  故宫博物院藏 

【图十一】战国玉韘上的玉皮  故宫博物院藏

西汉时期

两汉时期是新疆和田玉进入中原的重要节点,也是和田玉和地方玉从混杂使用到和田玉一统中原的过渡时期。汉代玉料大致分为三个来源地:新疆和田地区、甘肃地区及其他地区。如果说汉以前人们对昆仑山的认识只是东部昆仑山的话,到张骞通西域后,人们才真正走到了西部昆仑山。正是因为司马迁记录下来张骞通西域时的所见所闻,才确切知道了于阗国以及于阗国出玉石。在此之前,汉人应只知西域有玉石,昆仑山有玉石,但未必知道很多玉石是出自于阗。

东汉时期,王侯墓中用和田上等白玉或青玉的情况更为多见,如佩饰中的刚卯、司南佩,甚至一些葬玉如玉握猪、玉蝉琀【图十二】、玉窍塞等,都会用优质而没有瑕疵的和田子料玉制作。比起中国境内其他地区所产之玉,产自新疆的和田玉质地细腻,油性足,其子料的外皮有些十分美观,可巧色利用。这种优质的和田玉一但大量进入中原,就逐渐以质优物美打败了其他地区所产的玉,成为制作玉器的最佳原料。

【图十二】汉代带皮和田子料玉琀蝉

故宫博物院藏

汉代文献中也有新疆其他地区出产玉料的记载,这些出产玉石的地方和现在新疆开采玉矿的地方均吻合。如鄯善国、莎车国、西夜国等就是现在新疆的若羌、莎车、叶城地区,这些地区现在依然出产玉料。另外,青海地区、辽东地区的玉料也继续使用。还有文献中皇后赵飞燕的昭阳殿中挂着“蓝田璧”›,说明陕西的蓝田玉也是当时的美玉,而经过科技检测的茂陵陵园内出土的兽面纹青玉铺首【图十三】,即被认为是蓝田玉。

【图十三】四神纹玉铺首

陕西茂陵出土

【图十四】西汉早期玉龙形佩

徐州狮子山汉墓出

从时间段看,西汉早期墓葬中出土的玉器质地确实较为复杂,各种玉料都在使用。如南越王墓中出土的许多玉器,虽然有着精美异常的纹饰,但玉质本身并不算好,许多葬玉甚至装饰用玉是使用较差的青玉或地方玉制作;徐州狮子山汉墓出土玉器的玉料比南越王墓玉器用料要好很多,细看玉质大多带有糖色【图十四】

汉以后至清代

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社会动荡,新疆和田玉进入中原的玉路不畅,但优质和田玉雄霸玉料市场的趋势并未改变。如唐代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的和田玉玉带、玉杯等【图十五】

【图十五】狮纹玉带

西安何家村唐代窖藏

【图十六】金代折枝花佩

北京房山区长沟峪石椁墓出

此时中国古代玉料来源的多元一体化进程最终完成。以后见到的出土及传世透闪石玉器基本都是和田玉,如金代北京房山区长沟峪石椁墓出土的折枝花佩【图十六】,清宫旧藏的大量和田玉器实物【图十七】及和田玉子料【图十八】。乾隆二十五年以后,新疆和田玉以春秋两季官办进贡的形式输入宫廷,形成正式的贡玉制度,将玉料使用的一体化推向了高峰。

【图十七】清乾隆和田子料采玉图山子  故宫博物院藏

【图十八】清代和田白玉带皮子料  故宫博物院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和田玉的知识有哪些?
清和田白玉籽料玉象摆件 到底值多少钱
和田玉(软玉)知识小全
赏读:直言解玉(转载)
说说和田玉
由一件徐州博物馆藏汉代玉器引发的关于高古玉材质的思考(干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