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切磋琢磨—中国史前至汉代的治玉工艺



中国古代玉器的研究和鉴赏,重点不外乎料、工、形、纹四个方面。料需多看多跑,许多玉料还可以借助科学仪器进行辨别;造型、纹饰的鉴定通过对考古出土玉器及博物馆收藏的传世玉器多加观摩也可逐渐掌握,实在没有机会,通过书籍也可解决。唯有工艺,涉及到治玉技术,专业化很强,加之中国古代一直有著「工之子,恒為工;农之子,恒為农」的制约,使得玉器製作常常侷限於口耳相传,秘不示人的小型作坊内,使人倍感神秘莫测。


笔者在以往的玉器研究中,曾致力於古代治玉工艺的研究,此次佳士得拍卖臺湾收藏家杨俊雄先生养德堂的玉器中,不乏具有典型工艺特徵的史前至汉代玉器,故笔者以这些典型玉器為例,概述中国古代史前至汉代的治玉工艺。


一、中国古代治玉工艺发展的五个时期


谈到治玉工艺离不开治玉工具,中国古代治玉最重要的工具就是砣机,它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变革。笔者参考杨伯达先生关於中国治玉砣机分為五代的观点


1,将中国治玉工艺史分為五个发展时期:


第一 為原始治玉时期,出现并发展於新石器时代。此期是治玉工序与工艺初创的时期,主要使用石质工具,也利用砂绳等软性工具。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段可能在某些地域文化中已出现了某种原始砣机,使用横轴立砣旋转,手给动力,多人分工合作共同操作。砣具可能以石、木、骨、陶等自然材料而非金属材料製造而成。


第二 為铜砣几式砣机治玉时期,基本相当於夏商至春秋早中期。此时,砣机已明确出现,因当时人们為跪坐之姿,所以使用几式砣机,安装青铜砣具,手给动力,操作上渐趋成熟,因為有了青铜金属工具的参与,治玉速度加快。(图一)


图一  跪坐几式砣机示图


第三 為铁砣几式砣机治玉时期,从春秋晚期至南北朝时期。因人们还是席地而坐,砣机依然為几式砣机,但因為冶铁技术的提高,铁质砣具开始使用。虽依然是手动力,但因铁质工具比青铜更硬和尖利,治玉速度进一步提高。


第四 為铁砣桌式砣机治玉时期,从隋唐——清——二十世纪六零年代初。此期傢俱抬高,砣机发展為高腿桌式,明清时又称為水凳。利用脚踩动力,使用铁质砣具,一人操作,足踏旋转,手脚协调使用,治玉速度更快。


第五 為现代治玉时期,自 1960 年以后迄今,砣机机身由木质改為铁质,砣头改為人造钻石粉与砣片铸合在一起的钢砣,由足踏动力改為电动力,解放了玉工的双脚,治玉速度更快。


以上五个时期,以中国治玉工艺中工具的发展為基础,虽然对应了某段歷史时期,但朝代的更迭伊始并不代表技术的立即进步,而存在渐变进步的特点。


前三个时期,治玉砣机的式样均是根据当时歷史背景及参考后世砣机式样想像復原而来。第四期时,我们在明代《天工开物》珠玉篇中找到了目前发现最早的治玉砣机式样图(图二、三),并有对琢玉的描述:「凡玉初剖时,冶铁為圆盘,以盆水盛砂,足踏圆盘使转,添沙剖玉,逐乎划断。可以看出圆盘砣机的式样和解玉砂如何使用,但未涉及到其它的雕琢工具及拋光工具。


图二、三  《天工开物》中的砣机式样



目前所见介绍古代玉雕工艺流程最為详细的是清末李澄渊所作的《玉作图》,这是李澄渊於一八九一年(光绪十七年)应英国医生毕索普要求而作。他不仅描绘了工匠治玉操作的场景,还将重要工具一一注明,可以说是玉器製作的连环画,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将玉雕工艺分為:捣沙、研浆、开玉、扎碢(砣)、冲碢(砣)、磨碢(砣)、搯堂、上花、打钻、透花、打眼、木碢(砣)、皮碢(砣)等十三个工序。前两道工序在书中合為一开,三至十三共十一个工序各為一开,共十二开,图说详细。(图四、五)


图四、五  李澄绘冲砣图及打钻图


治玉工艺发展的前四个时期為古代治玉阶段,解玉砂和砣具是我们重点关注的物件,而通过对前四期古代治玉和第五期现代治玉的对比,可以发现工艺在中国古玉鉴定断代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原始治玉时期


史前时期的治玉工艺还不十分明确,但从出土的玉器看,此时治玉的基本工序:採玉、开璞、成形、钻孔、鏤刻、雕纹、镶嵌、打磨、拋光等均已出现。


新石器时代,华夏大地上生活著一个个氏族、部落、王国。受生產力水準和自然地理环境的限制,形成一个个较為封闭的文化圈。而中华大地恰巧玉矿资源丰富,故而不同文化地区的玉料来源多是「就地取材」或「就近取材」。如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来源经过调查检测,基本能够确定為產自东北岫岩一带的透闪石玉料,以河磨子料為主。而西北齐家文化玉器所用的玉料,可能出自甘肃马衔山、马鬃山及三危山等玉矿所產的闪石玉料,有籽料也有海拔较低易於开採的山料。两地玉料以此次拍卖的红山文化带齿动物面纹饰(图六)与齐家文化玉璧(图七)為代表。


图六

图七


开璞成形主要使用线切割或片切割法切割玉材。所谓线切割主要用的是砂绳切割,也可以用皮条切割,是典型的以柔克刚范例。以麻绳加解玉砂加水即能将一块玉料切剖开来。笔者亦做过此类切割实验:解玉砂用河床裡随机淘洗的砂子,以麻绳带动砂子,加水,手拉,约半小时左右即可将一块 3 釐米见方的玉料切开(图八),切开的玉料剖面,常见凹凸不平的弧形线痕跡,后期如无法打磨平整,则会留在器物表面(图九)。片切割技术则是用石刀或石片,加上解玉砂和水,对玉料进行切割,所切剖面较為平直。


图八 麻绳蘸湿砂对玉料进行切割的试验


图九


实心钻和管钻技术也被广泛应用。实心钻所用工具以细石器和石钻头為主,可以製成简单的钻杆式工具(图十)。管钻工具目前还无定论,推测应是骨管、竹管一类的软性工具,同线切割的原理一样,真正对玉料起到切磨作用的是解玉砂(因解玉砂中含有大量硬度达到七的石英砂颗粒,比玉硬)。但是解玉砂在切磨玉器的过程中,对工具本身也会有较大的磨损,故而常常形成外口大,裡口小的喇叭孔。


图十 毛利人使用的钻桿式工具


钻孔技术在去料和鏤空工艺中也发挥著重要的作用。红山文化的玉马蹄形器要去掉中间的玉芯,需先打钻,钻出一个孔后,穿入砂绳或皮条进行线切割,逐渐将玉芯掏出(图十一、十二)。同样玉器鏤空亦用如此方法。养德堂所藏石家河文化玉神人面形饰头顶部的鏤空即是先打孔,再搜鏤。此玉器身的钻孔也呈现了典型的喇叭孔形状。(图十三)


图十一 

图十二 马蹄形器利用线切割掏出内心示意图

图十三 


新石器时代玉器在各个时期以及各个不同文化区内有著不同的纹饰特点,有些简单,有些繁縟,有些大气,有些秀美。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影响,不同时期亦有传承。在纹饰雕刻上此时已出现了阴刻、浮雕、减地、剔地等多种技法。所用的工具可能有多种,不同文化地区中治玉工具也不完全相同。但从目前考古发现的一些治玉作坊来看,石器的使用,尤其是细石器的使用似乎最為普遍。因大多数细石器是以硬度达到七的石英、玛瑙、燧石等製成,将细石器装上木柄或竹柄,就可以製成雕刻器,雕刻纹饰十分方便。良渚文化中的一些纹饰雕刻可能就是直接用这类雕刻工具刻划的(图十四)。而良渚文化玉琮简化人面纹冠饰中笔直弦纹的刻划,推测当时已有规矩直尺等原始工具的出现(图十五)。


图十四


图十五


史前玉器纹饰的雕琢是否已使用原始砣具,学术界一直存在著争议。就笔者的观察,安徽的凌家滩文化、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长江中下游的石家河文化、龙山文化等文化区域的玉器可能已使用原始砣具,而江浙地区的良渚文化似乎还未见砣具的痕跡。究竟原始砣具是什麼摸样?怎样使用?还需要復原类比实验来解决。


三、铜砣几式砣机时期


如果说史前时期是否使用砣具还有所争议的话,那麼夏商周时期,砣机在治玉工艺上的应用基本没有什麼疑问了。殷墟出土的玉石人,使我们瞭解当时人们的坐姿是所谓的「跪坐」,即臀部坐落於两足之上。四川金沙出土的商代晚期石人亦為此种坐姿,可见跪坐已成為大江南北一种普遍的坐姿,一直延续到汉魏时期。所以此时的砣机也只可能為几式砣机,使用手动力。另一方面,新石器时代晚期晚段,已经有了铜的冶炼。进入商周之时,青铜器已大量使用,这一切都会用於治玉工具的革新中。可能最早的金属工具為较软的红铜製作,后来过渡到青铜。青铜铸造的可塑性,使治玉工具可做到刃薄而锋利,圆形片状工具可以砣磨出细而婉转流畅的线条(图十六),这是石质工具无法比拟的。当然,不可否认,因為治玉业有地域和生產力水準的制约,此期青铜工具的出现并没有完全取代原始的治玉工具,二裡头文化、商,甚至西周前期的一些玉器雕琢中,开料、成形、划线等工序还常常能看到线切割和石质工具的痕跡。但是从高等级王、侯墓葬出土的玉器看,大多已经实现了青铜工具的使用。正是有了金属工具的参与,许多原本做得不好的剖切、刻划、雕琢可以做的更好了。铜工具的出现也奠定了中国琢玉设备、工具、辅料以及工艺的基础,以后的几千年中只有工具和设备的改善,在基本技法上,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图十六  琢玉时砣子使用的示意图


此期的玉料来源还有所争议。有人认為商代妇好墓中已经出现了新疆和田玉,但是笔者曾与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文保中心合作检测,几件被认為是和田玉的玉器经检测只能证明是透闪石玉,不能证明是新疆的和田玉。笔者认為,这一时期玉料的来源还比较复杂,可能有相当一批玉料来自西北的甘青地区,但不见新疆和田玉的身影。


雕纹方面,商代玉器纹饰线条在转折处较為方硬,曲度、翻捲都不统一。阴线在转弯时外侧多留有粗的毛道,為砣具蘸解玉砂琢成。夏商之时玉器雕琢除普通的阴刻线外,还流行一种双鉤阴线纹,以雕琢两条平雕琢中即不减地,也不浮雕,线条并不高於平面,但视觉上却有阳线的效果,又称「双鉤」、「双阴挤阳」、「假阳线」等(图十七)。而西周中期则出现了一种「一面坡」工艺,其实就是两条平行阴刻线中一条使用斜砣或在雕琢中将砣片倾斜的技术手法,这种手法可使玉器呈现出立体感和层次感,是玉雕工艺上的明显进步(图十八)。这种斜砣工艺手法发展到汉代,就是所谓的「汉八刀」工艺,常用於汉代的玉握猪(图十九)、玉蝉之上,其实并非八刀製成,而是一种线条流畅犀利的大斜砣工艺。


图十七

图十八

图十九


另外,此期玉雕工艺在原有阴刻、浮雕、圆雕的基础上,还发明了真正意义上的玉质器皿的掏膛,活环套接技术以及铜内玉兵器的製作,是一个治玉工艺完善发展的时期。


四、铁砣几式砣机时期


玉雕工艺的进步总是最大程度的表现在工具的革新上,春秋中晚期冶铁技术的应用对玉雕业来说是又一次工具的变革。而战国至汉代玉器能够取得如此高的艺术成就,完全与铁工具的使用有著密切关係。只是此时还是跪坐之姿,故依然是几式砣机,手动力。


此期玉料虽然有相当一部分可能还是来自於西北的甘青地区,但是已出现了和田玉的身影,笔者在战国玉器中找到了明确的和田玉籽料,而随著汉武帝时张騫凿通西域,优质的和田玉开始大量的传入中原。西汉汉元帝渭陵出土的玉鹰、玉熊等玉器,就是和田籽料玉的典型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各个诸侯国都有自己的治玉作坊,所製玉器的纹饰风格亦不相同。战国时期的楚式玉器製作最為精美,即使是小件玉器,也极尽繁复。除主体纹饰外,常用网格纹等细小的纹饰填满空隙(图二十)。汉代玉器则将战国玉器的造型、纹饰发展到了极致,充分利用大一统帝国的优势,玉器造型向大件、雄伟、气势磅礴上发展,纹饰佈局看似对称,实则灵活多变,龙、螭、凤等姿态多样,肌肉矫健,充满著张力(图二十一、二十二),达到了中国古典玉雕艺术的高峰。


图二十

图二十一

图二十二


但是,春秋到汉代,玉雕工艺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葬玉的发达。葬玉有一套专门的製作体系,虽然在工艺上葬玉的製作工序和日常用玉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工艺的精细程度却有著很大的不同。相对来说较為粗糙,会保留较多的治玉过程中的痕跡。但凡是日常生活中所用的玉器,如各种佩饰、用具,则大多精工细琢,打磨拋光时製作过程中留下的工艺痕跡也常常被磨掉,很少保留。当然,偶然也会看到部分工艺痕跡,如去料的管钻痕,玉剑璏贯孔中铁条去料的竖向排列痕等(图二十三)。另外,此期也常常出现玉与金属相结合的工艺。


图二十三  玉剑首细部


五、小结


《诗经 ‧国风》中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四字概括了骨、牙、玉、石的施治方法,其实这四字用在中国治玉工艺发展的前三个时期也十分合适。这一时期是中国古典主义玉雕的產生、发展、完善并达到顶峰的时期,也是中国玉雕艺术最具神秘魅力的时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古代玉文化(二)神奇的技艺
春秋战国至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玉器的雕工(下)
解读中国古代治玉的五个时期
【艺海拾珍】中国治玉工艺简史(五) 春秋战国至秦汉治玉变革
中国古代玉文化概述
古时的人是怎样做玉器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