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杭州:虹霓幻色 -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
颜色釉瓷是近些年市场上非常受追捧的一个品种,但颜色釉瓷器收藏也是一个充满挑战的领域。颜色釉的鉴赏需要较高的美学素养,颜色釉的准确断代分期也比较困难。我国历史上的颜色釉烧造大约有宋代、明初和清初三次高峰,颜色釉瓷器发展到明清时期,已是诸色兼备。景德镇清早期颜色釉的烧造,最先以仿传统的高、低温单色釉为主,雍正后开始陆续创新了窑变釉、结晶釉、混色釉、仿生釉等,极大地拓展了清代颜色釉的体系,而这些斑斓出新的后起品种,则是清代对景德镇窑颜色釉发展的新贡献,由此确立了景德镇当代颜色釉瓷器的基本体系。本周末,一个由华夏收藏网主办的『虹霓幻色: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将在杭州举行,本次展览共征集到27位藏家的60件精彩器物,分七彩之美、瓷之祖色、遍仿五窑、斑斓出新四个单元,全面展示了清早期景德镇窑颜色釉瓷的风貌。展期很短,只有3天,机会难得,喜爱颜色釉的朋友们不要错过!



01 清雍正 霁红釉双陆尊

高15厘米,口径2厘米,足径5.3厘米

来源:欧洲私人收藏

本品器整体造型犹如双陆棋,故名双陆尊。一说摇铃尊亦可,但摇铃形一般下部外撇似更合适。

02. 清雍正 霁红釉窑变碗

高8厘米,口径18.3厘米,足径8.3厘米

霁红釉瓷器烧造非常困难,氛围及火候稍有不当即会出现灰暗、烧失、偏色等瑕疵。其中一些虽烧造不够完美但颜色变化仍颇有情趣者,常常被作为霁红的窑变品种而保留,并由于其稀少,竟乃至身价倍增,甚至进献给皇帝。据乾隆九年二月初八日唐英奏折:“八年十一月内奴才在厂制造霁红瓷器,得窑变圆器数种,计共二十六件,虽非霁红正色,其釉水变幻实数十年来未曾经见,亦非人力可以制造。故窑户偶得一窑变之件即为祥瑞之征,视同珍玩。至霁红一种出窑之后,除正色之外,类皆黑暗不堪,从未有另变色泽生疏鲜艳者,今现得霁红窑变各种,理合一并奏进。”这件霁红釉窑变碗,地色鲜红剔透,发色一流,但外壁有两处红色烧失,留下淡淡的桃红色,层次分明,如远山含黛,层层叠叠,又如春江初晴,红波潋滟,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03. 清康熙 郎窑红釉油锤瓶

高46厘米,口径5.2厘米,足径12.1厘米

油锤瓶是康熙时期的典型器型,仅出现在康熙晚期,因器型颇似油锤葫芦而得名,非常具有标识性。所见品种颇为丰富,有青花、釉里红、五彩、素三彩、矾红彩、乌金釉、青釉、哥釉、郎窑红等。本品细长颈,球腹,圈足,为标准的油锤瓶器型,郎窑红发色艳丽明快,层次丰富,口沿脱口现象明显,釉水流淌至圈足边自然止住,即标准郎窑红所谓的“脱口垂足郎不流”。

04. 清康熙 郎窑红釉球腹撇口瓶

高29.3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12厘米

本品发色鲜红,如初凝之牛血,达到了郎窑红釉较理想的效果。圈足硬朗,极具康熙郎窑红釉瓷器的胎骨特征,底部施苹果青釉,中部幻化为红色。康熙一朝器物总体审美以硬朗遒健为取向,体现了帝国初创期的阳刚之美。具体到瓷器造型,康熙的瓷器器型往往不像雍正以后那样中规中矩,比例得当,多通过超出常规比例的形体组合来体现稚拙的力量感,如本书展品3油锤瓶、展品19蒜头瓶、展品29大口梅瓶、展品30摇铃尊等。这也体现了清代景德镇窑场初创时期在器型等方面的大胆尝试。康熙时期很多创新的器型并不为后朝所延续,所以康熙朝有很多独步一时的特殊器型。具体到本品而言,一个硕大而近似圆球型的腹部充满了体量感,配以细长颈和撇口,同样体现了夸张的对比,凸显了力量。类似器型在康熙时期不为多见,参阅所示康熙矾红彩三兽纹瓶大约有此器型特征。

05. 清康熙 郎窑红釉观音尊

高46厘米,口径12厘米,足径14.5厘米

观音尊是康熙时期的典型器之一,因体形修长,胫部外撇如衣摆,颇似伫立的观音像而得名。从传世情况看,观音尊主要流行于康熙晚期。

06. 清康熙 郎窑红釉笔海

高17.6厘米,口径16.3厘米

出版:

梁晓新,迤逦形色 十七世纪单色釉特展,北京正观堂,2017年,第88页

此类口底相若的玉璧底大笔海大约创制于康熙中期,之后终康熙一朝都有烧制,甚至延续到雍正时期。这件笔海口沿成较为整齐的灯草边,且开片相对较均匀,当为康熙郎窑红瓷器的后期制品。

07. 清早中期 郎窑红釉窑变鸡心水盂

高6.2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4厘米

郎窑红制品在烧成过程中,存在因气氛和火候关系致部分釉面呈现青绿色的现象,即所谓的窑变。传统解释为铜红釉误被氧化,使低价铜变为高价铜而呈绿色。现代成分分析技术表明,由铁元素呈现的青色位于郎窑红釉的下层,活泼的铜元素呈现的红色则覆盖在青色表层,当部分红色因气氛火候关系烧失,则露出下层的青色,而非红色变化为青色,这一过程及原理与霁红釉的窑变颇为类似,而与豇豆红釉的红变绿并不相同。从本品外釉可明显观察到红釉覆盖在青釉之上的现象,及红釉因局部烧失而导致红斑边缘渐淡的变化关系。台北故宫所藏一件郎窑红釉水盛也有类似现象出现。

08. 清康熙/雍正 珊瑚红釉三蝶铺首梅瓶

高18.5厘米,口径5.8厘米,底径9厘米

来源:北京文物公司(签)

珊瑚红釉为铁元素呈色的低温釉,源自明代的抹红釉,康熙时改为吹釉法,施釉更为细密均匀,发色橙红鲜艳,犹如珊瑚般美丽,故名珊瑚红。这件制品造型稚拙,但比例已趋向缓和,修足尚具康熙硬朗的特征,底款则属康雍过渡期风格,蝴蝶铺首又有雍正特色,因此综合判断为康熙晚期至雍正时期制品。

09. 清乾隆 珊瑚红釉梅瓶

高14.5厘米,口径3厘米,底径5.5厘米

这件梅瓶器型中规中矩,唇口,短颈,圆肩,腹下渐收,胫部略外撇,圈足,属于乾隆的典型梅瓶造型之一。

10. 清乾隆 珊瑚红釉菱口水仙盆一对

高7.8厘米,口径22.5厘米,足距13.5厘米

来源:香港黄民三博士旧藏

黄民三(1896-1986),祖籍广东台山,牙医国际学院中国五位发起人之一,香港牙医学会成立人之一,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牙医博士。1926年大学毕业后回国执业,开始对陶瓷收藏产生兴趣,并不惜重金收购古董瓷器,1947年带同所有藏品举家移居香港。

11. 清康熙 娇黄釉梅瓶

高14.5厘米,口径3.1厘米,足径4.5厘米

来源:

1、伦敦苏富比拍卖,2003年11月13日,Lot392

2、台湾国华堂(签)

出版:

梁晓新,迤逦形色 十七世纪单色釉特展,北京正观堂,2017年,第90页

由于黄釉瓷器明清时期为皇家专用,因此民间烧造颇为罕见,类似的娇黄釉梅瓶更是殊难一遇。

12. 清顺治/康熙 瓜皮绿釉暗刻缠枝莲纹碗

高8.9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7.3厘米

瓜皮绿釉在明代嘉靖以后较为流行,明末清初时期并未断绝烧造。本品敞口,弧腹,圈足,外壁以线刻工艺饰缠枝莲纹一周,通体施瓜皮绿釉。该碗的器型和线刻缠枝莲纹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件相同纹饰的黄釉暗刻缠枝莲纹盘表明其制作早于清代官窑开始大规模烧的康熙二十年。此后皇家即对黄釉瓷器的使用提出了严格的等级制度,最起码在随后的清早中期这一制度应该是被严格执行的。因此将这件瓜皮绿釉碗断代在顺治至康熙早期应该是比较公允的。

13. 清中期 瓜皮绿釉兽耳蒜头瓶

高20.5厘米,口径2.1厘米,足径6.8厘米

来源:

伦敦佳士得拍卖,1986年4月21日,Lot321

明代官窑娇黄、娇绿、娇紫釉在明末清初官窑断烧时期在民窑得以持续烧造,康熙民窑饶有盛名的瓜皮绿釉其实配方与工艺和娇绿釉是完全一致的,只是名称不同而已。

14. 清康熙 淡绿釉暗刻螭龙攀灵芝纹铺首尊

高31.5厘米,口径17.5厘米,足径15厘米

此类铺首尊为康熙晚期的典型器型,撇口,溜肩,鼓腹,高圈足外斜,底部“自诚明记”款,颈部两侧贴塑铺首衔环耳,颈部暗刻回纹,腹部刻螭龙攀灵芝纹,通体施透明釉烧成,再施低温淡绿釉二次烧成。相同器型、纹饰的制品尚见有孔雀绿、豆青、白釉等品种,惟淡绿釉最为少见。

15. 清康熙 孔雀绿釉山石牡丹纹花觚

高19.3厘米,口径11.8厘米,足径6.5厘米

来源:Stephen Junkunc III

史蒂芬·琼肯三世是美国20世纪最重要的中国艺术收藏家之一,其收藏始于1930年代,货源主要是山中商会、卢芹斋及其继任者弗兰克·卡罗、爱丽丝·庞奈(安思远的老师)等当时最著名的古董商,其高峰期藏品曾多达两千余件。

16. 清康熙 孔雀绿釉暗刻螭龙穿牡丹纹铺首尊

高33.9厘米.口径19.1厘米,足径14.3厘米

17. 清康熙 孔雀绿釉莱菔尊

高19.8厘米,口径3.4厘米,足径3.4厘米

莱菔尊是康熙时期的特有器型,大约创制于康熙二十年始烧的臧窑,以豇豆红制品最为著名,另见有青釉、白釉、釉里红等品种。本品虽为民窑,仍属典型的莱菔尊造型。本品的成分分析数据表明,孔雀绿釉是典型的以牙硝为熔剂、以铜为着色剂的中温釉,与前述低温绿釉为完全不相同的配釉和烧成方式。

18. 清康熙 孔雀绿釉小筒瓶

高15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4.7厘米

《南窑笔记》载:“法蓝、法翠二色,旧惟成窑有,翡翠最佳。本朝有陶司马驻昌南传此二色,云出自山东琉璃窑也。其制,用涩胎上色,复入窑烧成者,用石末、铜花、牙硝为法翠,加入青料为法蓝。”推测孔雀绿釉为铜元素发色,色泽翠蓝,孔雀蓝釉则为铜与钴元素共同发色,颜色应偏暗蓝,若如此,则孔雀绿、孔雀蓝釉可分矣。但通过对本次展览几件翠绿釉制品进行成分分析,均为单一铜元素发色,并未发现含钴元素的情况,颜色的变化主要是铜元素含量及烧成氛围的影响。

19. 清康熙 天蓝釉暗刻缠枝莲纹蒜头瓶

高22.2厘米,口径3.2厘米,足径6.5厘米

底部“聚玉堂制”四字青花款

20. 清康熙 天蓝釉暗刻螭龙纹长颈橄榄瓶

高28.5厘米,口径2.8厘米,足径7.5厘米

此器型为康熙时所特有,更常见的是天蓝釉暗刻菊花纹的制品,因国家博物馆有一件常年在展,特别知名,如本品暗刻螭龙纹者其实更为稀见。


21. 清康熙 蓝釉青花螭龙螭凤云鹤纹渣斗

高10厘米,口径10.1厘米,足径5厘米

蓝釉青花俗称“蓝上蓝”,大约创于明代晚期,康熙时期较为流行。

22. 清雍正 霁蓝釉弦纹铺首尊

高20厘米,口径10.3厘米,足径12厘米

来源:张乃新慈善教育基金会旧藏

清代霁蓝釉瓷器在康熙时期烧造数量并不大,待康熙晚期官窑兴起霁蓝制品后,民窑始大量烧造。本品器型虽与展品16有所相似,但柔和精致的比例关系已经呈现出明显的雍正风格,离康熙硬朗之风渐远。

23. 清康熙 洒蓝釉大口梅瓶

高18厘米,口径6厘米,足径7厘米

康熙洒蓝釉通常被认为是对宣德洒蓝釉的直接模仿,实际上在稍早于康熙的明末时期,这种吹钴蓝的技术已经在销日瓷器上普遍采用,日本称这种装饰为“Fukizumi”,可能源自一种特殊的审美需求。康熙时期的窑工从这里得到启发而制作出成熟洒蓝釉制品的可能性更大一些。目前所见洒蓝釉制品多生产于康熙晚期,虽然臧窑的“吹青”通常被解释为洒蓝,但并没有康熙中期官窑款洒蓝器制品的佐证,因此这一说法还有待考证;而在郎窑时期这个品种出现并流行的可能性则更大一些。从一些洒蓝釉制品存在的开光青花装饰判断,洒蓝不是将钴料混合在釉中直接吹成的,而是先将钴料吹在瓷器的素胎上,最后再罩透明釉而成。如此来说,则洒蓝其实与青花类似,是一种釉下彩釉,这一情况与豇豆红又有类似之处。

24. 清康熙 洒蓝釉大凤尾尊

高71.5厘米,口径25.5厘米,足径19.5厘米

本品为典型的康熙凤尾尊造型,但体型硕大,高达70余厘米。如此高大之器物,不仅成型困难,烧成更为困难。按同治十三年御窑厂因无法烧造大鱼缸和鹤鹿立件,具折曰:“景德镇厂署御窑乾隆年间即已塌毁,数十年来均系附于民窑搭烧,且民窑均不甚大,窑门按瓷尺仅宽二尺四寸,瓷尺只合营造尺八折,匣钵过此尺寸即不能进窑,此烧瓷器之大概情形也。”本品高度合瓷尺二尺八,加上收缩率及匣钵尺寸,必定三尺有余,需要挛砌专门的窑炉烧造此类制品,且变形率极高,烧成一件,不知损坏几许。如此大件在古代的制作成本必定是极高的,也仅有康熙晚期这样的盛世才见有民间制品传世。

25. 清康熙/雍正 青金蓝釉铺首尊

高24.2厘米,口径15.7厘米,足径13.5厘米

青金蓝釉是一种具有明显斑纹效果的类似青金石纹理的高温釉。一般认为青金蓝釉是洒蓝釉发展出的一个品种,因吹釉点的不同聚散关系形成新的审美趣味。另在唐英的《陶成纪事碑记》中提及一种青点釉,来源于对石湾窑雨淋墙类制品的仿制,也被认为是青金蓝,这类多是官窑制品。


26. 清顺治/康熙 茄皮紫釉竹节执壶把杯一组

壶高11.3厘米,口径8.8厘米,足径8.8厘米

杯高3.7厘米,口径7.2厘米,足径4.2厘米

茄皮紫釉是锰元素呈色的低温铅釉,常见深浅两种颜色,深者浓紫色,称茄皮紫,淡者紫褐色,又称葡萄紫,官窑品种则称为“娇紫”或“浇紫”。晚明官窑所见娇紫均为褐色,此类浓紫色制品似为顺治时期创烧。此类竹节造型的制品在清初期尚有瓜皮绿釉制品作为旁证,传世稀少。

27. 清雍正 外胭脂水釉内粉彩花蝶纹杯碟一组

杯高5厘米,口径10厘米,足径4.8厘米

碟高3厘米,直径15.6厘米,足径9.7厘米

来源:

安东尼·杜布雷旧藏

安东尼·霍恩比爵士旧藏

伦敦佳士得拍卖,1982年11月1日,Lot230

北京中汉拍卖,2016年3月25日,Lot002

展览:

东方陶瓷学会,世界的色彩展,2006年,第173号

胭脂红釉创烧于康熙晚期,色在紫、红之间,属于金元素发色,因珐琅彩的传入而作为一个瓷上新品种出现,按颜色深浅可分为胭脂紫、胭脂红、胭脂水。本组展品外壁施胭脂水釉,内壁绘粉彩花蝶纹,所绘花蝶用彩极精,代表了雍正民窑粉彩的最高水平,是当下最热门的品种之一。

28. 清康熙 粉青釉小纸槌瓶

高11.5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3.5厘米

本品直口,长颈,丰肩,槌腹,胫部外撇,圈足,修足硬朗,足边呈二层台,康熙特征明显。通体施粉青釉,水润淡雅,不可方物。需要注意的是,景德镇窑所谓的粉青,是一种很浅淡的湖绿色调,龙泉所谓的粉青则是一种较为纯粹的青绿色,两者名同而质异。从本展品更可以理解,优质的粉青釉不仅仅是颜色的浅淡,更需要水润的釉质,方称完美。

29. 清康熙 豆青釉大口梅瓶

高37厘米,口径10.5厘米,足径13.8厘米

此类梅瓶器型较为少见,重心高提,胫部轻灵,给人一种紧张感,体现了康熙造型的稚拙和夸张。

30. 清康熙 豆青釉青花釉里红三果纹摇铃尊

高22厘米,口径3厘米,足径6.8厘米

豆青釉由于颜色浅淡,既可以单独装饰,也可以搭配暗刻或釉上、釉下彩,因此衍生出许多品种,豆青釉青花釉里红即是一例。本品形似一只静置的佛家手摇铃,故名“摇铃尊”。类似青釉青花釉里红三果纹的器物见有若干种器型,形制多精致小巧,应为同一时期制品,总体质量较高,多为各大博物馆收藏。康雍之际另有一种青釉釉里红三果圆罐,总体要粗率许多,数量较大,就不可同日而语了。

31. 清康熙 豆青釉暗刻缠枝花卉纹纸槌瓶

高24.3厘米,口径7厘米,足径8.5厘米

32. 清乾隆 豆青釉瑞果纹梅瓶

高17.5厘米,口径4.1厘米,足径6.5厘米

33. 清康熙 绿郎窑釉葵口盘

高3.2厘米,直径20.8厘米,足径11.3厘米

绿郎窑,现今更习惯于称为郎窑绿,属于康熙时期仿制明代青釉纹片瓷的品种,与郎窑红并称。绿郎窑虽雍乾以后大量烧制,器型翻新,但釉质与康熙制品相比,尚有较大差距,颇类似于后制孔雀绿与康熙孔雀绿的关系一般。这也正是康熙民窑独步一朝的细微感受点所在。清末民国时期,国外藏家对郎窑红和绿郎窑青睐有加,商贾之人竟以低温绿哥釉瓷蒙混之,成为一时奇谈。

34. 清康熙 绿郎窑釉五彩花蝶纹菊瓣碗

高6厘米,口径11.3厘米,足径5.3厘米

本品通体施绿郎窑釉,釉色淡雅,外壁绘五彩洞石花卉纹,内心绘杂宝纹,康熙晚期特征明显,烧成时间直指郎窑时期。这件制品既有与之相近的郎窑红器型佐证,更绘制了典型的康熙五彩,成为绿郎窑品种认定和断代的重要器物。

35. 清顺治 白釉暗刻庭院瑞兽纹大莲子罐

高30厘米,口径7厘米,底径13.5厘米

本品纹饰以减地剔刻法刻制而成,以刀代笔,表现精细入微,鳞毛清晰可数,山石层次分明,远、中、近景一目了然,细节则完全不亚于青花制品,而比青花更具立体感。麒麟芭蕉纹及莲子罐时代特征均较明显,应是顺治制品无疑。

36. 清雍正/乾隆 白釉暗刻云蝠纹太白坛

高20厘米,口径8.2厘米,足径9.5厘米

此类器型因类似太白醉酒之酒坛,故称太白坛或太白罐,一般认为太白坛流行于雍正、乾隆时期。

37. 清雍正/乾隆 白釉暗刻喜鹊登梅纹小太白坛

高9.5厘米,口径5厘米,足径4.2厘米

38. 清雍正 白釉暗花葵口盘一对

高3.8厘米,直径19.5厘米,足径12.3厘米

来源:

桑德霍夫私人旧藏,1942年之前入藏

罗兰德 桑德霍夫(1897-1981),出生于德国哈尔堡,法学博士,1929-1933年在哈尔滨和(伪)满洲国开设律师事务所,期间大量收购中国瓷器和亚洲艺术品。其女儿乌苏拉 桑德霍夫就职 于柏林东亚艺术博物馆,并替父亲整理保管和展出亚洲艺术品收藏。

39. 清康熙 乌金釉笔海

高15.6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8.3厘米

这件笔海总体呈圆柱形,直壁略外侈,玉璧底,器内施白釉,外壁施乌金釉,通体乌黑。故宫博物院所藏相同形制的乌金釉描金赤壁赋笔海,隐约可见己丑(康熙四十八年)纪年款,为此类器物的准确断代提供了依据。康熙四十四年至五十一年间郎廷极任江西巡抚,期间烧造了著名的郎窑,由于乌金釉大量出现于康熙晚期,因此将乌金釉归为郎窑的创制当属合理。

40. 清康熙 乌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纹撇口碗

高9.8厘米,口径19.5厘米,足径8.5厘米

碗外壁施乌金釉,描金山水人物纹一周,近处高树屋舍,两高士相遇于江边,远处层峦叠嶂,一片渔舟正在归岸,体现了康熙晚期国泰民安、悠闲自得的民间生活场景。本品纹饰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乌金釉棒槌瓶颇为相似,当为同期制品。

41. 清顺治 酱釉暗花内璎珞外三相观音纹敞口碗

高9厘米,口径18.5厘米,足径7.5厘米

42. 清乾隆 仿官釉树桩形笔筒

高9.6厘米,口8.5厘米x7厘米,底6.5厘米x6厘米

清代民窑官釉、哥釉之区分,一般来说官釉主要属青釉系,不开片或开浅淡纹片,米黄、酱色、蓝色等釉的开片瓷均可认为是哥釉,哥釉瓷中青釉系制品相对较少;若同为青釉系开片瓷,官釉一般釉质更滋润,开片较浅淡,开片与釉层结合不如哥釉瓷紧密,哥釉瓷则釉质往往更加老辣,开片与釉层结合较好。因此本品应属官釉,或即《陶成纪事碑记》中所谓的铁骨粉青官釉。

43. 清雍正 仿汝釉葫芦瓶

高19厘米,口径3.6厘米,足径7厘米

44. 清雍正 黄哥釉撇口荸荠瓶

高16.2厘米,口径4.5厘米,足径6.5厘米

清代哥釉技术较为成熟,可烧制多个品种的哥釉制品,本品釉色接近紫金釉,相对较少见,制作也颇精良,属于清早民窑精品之作。

45. 清康熙/雍正 绿哥釉三足炉

高6.3厘米,口径11厘米,足距4.8厘米

关于绿哥釉有两种说法,一种将绿郎窑称为绿哥釉,但绿郎窑已被证明属于铁青釉,而非绿釉,所以称为绿哥釉其实不恰当;另一种即低温绿釉开片的品种,所谓低温绿哥釉。目前所见绿哥釉,从表象看主要有三种形态,第一型开片较为浓重,有脏旧感,绿釉薄润,釉色翠绿,本品即是;第二型开片较为细密,纹片多无染色,或染色较轻,有轻微翘起似“苍蝇翅”般的感觉,釉质酥脆,釉色淡绿至翠绿色;第三型开片最为细密,纹片多深褐色,釉质紧密,釉色深绿,俗称鱼子绿。

46. 清雍正/乾隆 绿哥釉截筒罐

高11.8厘米,口径5.5厘米,足径6.5厘米

本品器型颇为罕见,型似现代的易拉罐,唇口,束颈,斜肩,直壁,圈足,足端略带酱色,器内及器底为灰哥釉,外壁淡绿色纹片釉,开片有轻微染色,当属前述第二型绿哥釉。据《匋雅》载:“近世所称果绿,其色葱翠,有碎冰纹片而无款识,以小坛为多。在当时并非精品,近则身价颇昂。”此类小坛即参阅所示器物,传世颇多见。由此可知此类绿哥釉在清末民 国时期亦称果绿,国外则称为“Apple Green”,现多译作苹果绿。

47. 清康熙 仿定暗刻螭龙攀灵芝纹纸槌瓶

高15.8厘米,口径3.7厘米,足径6.5厘米

本品胎体厚重,极具压手感,浆胎,直颈,斜肩硬折,高圈足,圈足内复起一圈,略似双圈足,十分特殊。装饰层次繁缛,外施透明釉,总体呈牙黄色,淡黄开片隐隐,较好地再现了定窑制品的釉色特征。本品造型挺拔,线条利落,方起方折,是对康熙造型和工艺硬朗特征的极佳诠释。

48. 清乾隆 仿定里外模印洋花海水龙纹盘

高4.5厘米,口径18.2厘米,足径11.8厘米

本品浆胎,内心模印海水立龙纹,外壁模印缠枝洋花纹,施透明釉,总体呈牙白色,有较大开片。该器仿制定窑风格,内壁纹饰颇有宋代定窑遗韵,外壁缠枝洋花纹则清代风格明显,为一件仿古而又创新之作。

49. 清乾隆 仿钧釉梅瓶

高19.5厘米,口径3.5厘米,足径6.5厘米

清代景德镇窑仿钧釉始于雍正七年,是年三月,唐英派御窑厂厂署幕友吴尧圃去钧州调查钧窑器的烧造方法,“搜物探书寻故老”,同年七月即有仿造钧窑瓷器的记载,可见这次调查是成功的。自此仿钧釉成为景德镇御窑厂的一个重要品种,随后民窑也开始烧造仿钧釉瓷,俗称窑变釉。这件梅瓶具有典型的乾隆特征,且从器型、釉水和底釉看颇有官气,如底部刻款,几可与官窑媲美,非一般民窑制品可以比拟。

50. 清乾隆 仿钧釉椭圆贯耳瓶

高23厘米,口径8.7厘米x7.3厘米,底径9厘米x7厘米

清代御窑窑变釉贯耳瓶多为长方倭角形,从乾隆朝起这一品种作为大运瓷器一直烧造至清末宣统时期。所见其他品种贯耳瓶也以四方形为多见,此类椭圆式则较为少见,别有趣味。

51. 清乾隆 茶叶末釉小梅瓶

高8厘米,口径1.7厘米,足径2.9厘米

清代茶叶末釉瓷器的烧造按《景德镇陶录》之说当始于康熙二十年的臧窑,但目前所见传世实物均早不过雍正时期。清宫档案中御窑茶叶末釉制品被称为厂官釉。

52. 清乾隆 茶叶末釉墨床

高2.5厘米,长9厘米,宽3.5厘米该墨床成长方卷几形,顶面平坦,两侧圆弧形向内卷曲成卷足。卷足端及底部以六个支钉支烧而成,并经打磨平整。通体施茶叶末釉,深褐色地子上满是黄绿相掺的结晶斑纹,层层叠叠,恰似洒了一层细碎的茶叶末子,烧成效果恰到好处。

53. 清乾隆 铁锈花釉小梅瓶

高10厘米,口径2.2厘米,足径3.5厘米

54. 清雍正/乾隆 高粱红釉小弦纹瓶

高14厘米,口径3.3厘米,足径5.6厘米

来源:苏州文物商店拍卖

炉钧釉为雍正时仿宜均而创新的品种,属于低温混色釉。本品宽唇口,长颈,圆肩,球腹,圈足,颈部、腹部饰弦纹多条,故称弦纹瓶,为雍正官窑创制的新器型。通体施炉钧釉,蓝色和紫红色条纹竞相奔流,如斑似苔,属于高粱红品种,当为雍正至乾隆早期制品。

55. 清乾隆 炉钧釉梅瓶

高15厘米,口径2.5厘米,足径5厘米

本品为乾隆时期稍微瘦削的梅瓶样式,通体施炉钧釉,颜色鲜明,流淌略成羽毛纹。乾隆时期民窑炉钧釉烧造器型颇多,多为把玩类小件和案头陈设器,近年颇受藏家追捧。

56. 清顺治/康熙 外虎皮三彩内瓜皮绿釉模印龙纹盘

高3.8厘米,直径17.3厘米,足径10.5厘米

该盘内壁模印两组前后追赶火珠的龙纹,施瓜皮绿釉,外壁施虎皮三彩,底部施绿釉。内外彩釉均在素胎上施就,并二次低温烧成。该器龙纹额部鬃毛前飘,具有典型的顺治龙纹特征,类似用模印表现的龙纹在明末清初瓷器上多有出现。另一方面,外壁所施虎皮三彩,各斑块之间的叠压关系较康熙成熟的虎皮三彩略显原始,这也有助于判断该品是虎皮三彩初创期的制品。此种装饰组合的器物颇为少见,目前所见仅此一种瓷盘传世,完全相同的制品尚见于巴特勒家族藏品,当为同批生产的制品。

57. 清乾隆 仿木釉墩式碗

高4.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9.8厘米

此类木纹碗的造型仿自西藏地区的“扎卜扎雅”碗,实际即一种用瘿木制成的碗。纯木质的扎卜扎雅碗用于喝奶茶,内壁包金、银的用于喝青稞酒。瓷质仿扎卜扎雅碗创制于雍正官窑,此后官、民窑都有制作,仿木釉遂成为一个品种。此碗木纹表现非常逼真,纹理、年轮、结疤栩栩如生,体现了清中期仿生瓷的非凡技艺。

58. 清中期 仿石釉大荸荠瓶

高26.2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12厘米

仿石釉也是雍正以后出现的仿生瓷品种,传世所见仿石釉的工艺较为多样,有高温釉仿石釉、素胎绞胎仿石釉、低温仿石釉及彩绘仿石釉等。本品釉下有浅淡的青花线描痕迹,外施低温仿石釉,可能采用了将不同色阶的酱黄色彩料涂淋在器身的方法施釉而成。其釉下青花纹饰基本已被仿石釉所覆盖,并未起到装饰效果,故推测此釉可能是在高温烧成不太理想的瓷器上所采取的补救性措施。无论如何,由此造就了内青花外仿石釉的特殊品种。

59. 清乾隆 绞釉小胆瓶

高10.5厘米,口径1厘米,足径2.5厘米

绞釉是在金元时期出现在磁州窑系的一种特殊施釉工艺,传世品非常稀少,也有将其解释为绞护胎釉。大约在乾隆时期景德镇也出现了绞釉工艺,可能是仿磁州窑系绞釉,也有可能是模仿绞胎料器的效果。

60. 清乾隆 桃花洞釉萝卜瓶

高17.5厘米,口径4厘米,足径5厘米

桃花洞釉也是一种主要流行于乾隆时期的神奇装饰效果,采用吹釉工艺,将不同颜色的釉斑吹施于同一器物之上,形成一种光怪陆离的奇异景象,与虎皮三彩其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从此类器物的传世情况看,这一品种也有可能是因外销需求而生产的,其名称也颇有浪漫主义色彩。

展览图录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杭州:虹霓幻色——清早期颜色釉瓷大赏(二)
​虹霓幻色 清早期颜色釉瓷器展
清代瓷器自康熙至宣統歷朝
霁红瓷器
[转载]北京故宫馆藏陶瓷器赏析[463P]_
北京故宫博物院陶瓷馆之三清代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