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金辽茶具欣赏


宋 青瓷刻花茶碗


为临汝窑产品,胎体灰白,釉色青中泛黄绿,釉层较厚。装饰采用刻花,刀法粗细相间,刀味流畅活泼。碗的造型是口沿微内撇,底小腹直或斗笠形,仪态适度。
临汝窑因窑场建在河南省临汝县而得名。瓷釉风格分为几种,有耀州窑风格和均窑风格等。这件茶碗釉色发色接近于耀州窑瓷釉风格。宋代著名瓷窑汝窑的窑址在河南省宝丰县,与临汝窑的所在地,宋代都属汝州连地。汝窑的传世器极少,南宋时已有“近尤难得”之叹,而临汝窑的器具,虽不是近尤难得,但刻花纹饰、釉色如此件茶碗者,也较少见。


北宋 黑釉茶盏
安徽省博物馆 藏


为建窑产品。通高5.9厘米,口径12.5厘米,足径3.7厘米, 为敝口、斜壁、圈足,且胎质厚重,施以一色黑釉,色黑如漆,釉亮光润。整体造型凝重古朴,逗人喜爱。又盏内有花纹,属黑釉盏中的名贵品种。
黑釉瓷盏在现在看来不过是一种普通的饮具,但在宋代却受到上自帝王将相下到平民百姓的喜爱,其原因在于与宋代的斗茶有关。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在《斗茶歌》中描写的斗茶盛况是: “北苑将斯献天子,林下雄豪先斗美。”连宋徽宗赵佶也乐于此道。上行下效,斗茶之风很快普及到了民间。斗茶,又称茗战,实为赛茶。但当时人们的热衷程度以及斗茶的盛况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根据斗茶者们的经验: 用福建建阳烧制的黑瓷茶盏斗茶,最为合适。北宋蔡襄在《茶录》中说的十分清楚:“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最为要用。” 而出自他处者,“皆不及也”。至于“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在这种特定环境下,黑釉瓷盏自然受到人们的喜爱。


北宋 北宋青瓷凤纹龙口执壶
美国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北宋青瓷凤纹龙口提梁壶,通高为21.0厘米。史料表明,北宋时期耀州窑正处于黄金时代,产品丰富,青瓷创作的技术与艺术都十分精湛,是宋代北方著名瓷窑之一,中心窑场在今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此外,还有铜川市的陈炉镇、立地坡、上店、玉华宫,以及耀县等地的窑场。铜川在宋代属于耀州,故名为耀州窑。
在单色青釉瓷器中,耀州窑出产的青瓷釉色青翠,其装饰手法及纹样刻划都是北宋青瓷中首屈一批的,可谓是宋代同类装饰之冠。耀州窑的青瓷刻花,在北宋时期,胜过越窑青瓷,当时国内很多窑场争相仿造,如广州西村窑,河南临汝窑等曾仿造过耀州窑产品。耀州窑青釉茶具的色质类似于南方的越窑茶具,造型也与同时期越窑青瓷接近。

 

北宋 青瓷刻花纹壶


为北宋时著名瓷窑耀州窑烧造。壶高为18.7厘米,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分装手柄,并制一狮子形流,狮子口就是流口。装饰上,花纹刻法刚劲有力,深浅分明,线条立体感强,具有浅浮雕的艺术效果。通体施青釉,青中泛黄。花纹刻线处,釉色深沉,釉层较厚。胎体白中略带灰黄色,露胎处呈酱黄色。
北宋时是耀州窑的黄金时代,其突出成就是所制器物具有精致的花纹装饰。耀州窑的花纹图案刻划,以模印、刻划相间,刀法明快,圆活犀利,刀味很强,刀痕有斜度、力度为其特色。耀州窑瓷器上的装饰与同时期的北方定窑不同,喜欢用各种缠枝、折枝花卉纹样。耀州窑瓷器质地精美,曾成为宋代陕西耀州地区向朝廷进贡的常年贡器。 这件北宋耀州窑沏茶、饮茶用具,是壶中精品之一。

北宋 景德镇影青瓜棱形执壶


高:21cm 口:6.2cm 底:7cm
喇叭口,长颈,溜肩,瓜棱形腹,平底,附凹盖。肩一侧有细长弯流,另一侧有扁带状条柄,盖和执柄置有细管状系钮。


北宋 景德镇影青球形壶


高:13cm 口:7.5cm 底:8cm
洗口,束颈,球形腹,浅圈足。肩部置柄和流,附平盖。肩颈处饰有对称的两个半圆管系,盖和执柄置有细管状系钮。

宋 官窑青釉盏托
故宫博物院 藏


高5.7cm,口径8.1cm,足径6.7cm。
盏托敛口,弧形腹,托盘边沿宽大,圈足外撇。内外施满釉,釉色莹润,开有冰裂纹片。
此盏托造型别致,釉面晶莹类玉,为清宫旧藏宋代官窑器,传世极少,弥足珍贵。
盏托是由耳杯承盘发展而来,始制于东晋,南北朝时已较流行,唐代随着江南地区饮茶风俗的盛行,产量有所增加。五代末期,盏腹加深,托变高,美观实用。宋代盏托式样繁多,南北瓷窑无不烧制,托口较前显著增高,颇具特色。


宋 定窑白釉盏托


高6.5cm,口径8.6cm,足径8.2cm。
盏托上呈杯形,口沿无釉,托镶铜口,圈足外撇。里外施白釉,杯口与托口沿各饰回纹一周。
此盏托造型规整,釉色温润,纹饰简洁,具有美观而实用的特点。


北宋 钧窑天蓝釉盏托 


高5.6cm,口径5.9cm,底径4cm。
盏与托连烧,圆口,中部出托沿,圈足中空。通体施天蓝色釉。
盏托又称茶托子,为古人品茗用具,以防手持茶盏烫手,最早见于唐代。据唐代《资暇集》记载:“茶托子,始建中。蜀相崔宁之女以茶杯无衬,病其烫指,以碟子乘之……人人为便。”其后开始不断出现各种材质与形状的盏托。

 

宋 粉青釉窑变粉红茶碗


属钧窑制品。粉青釉烧制时经窑变成粉青、粉红两种釉色,釉色好似蔚蓝的天空呈现出片片彩虹,给人以梦幻的感觉。
“家有财钱万贯,不如钧窑一片”。这是人们对钧窑瓷器的名贵和难得的形容。钧窑釉所以能形成这等色彩,是因为配方里掺用了少量的铜,在烧成时通过氧化还原,铜发色为红色,与天青色互相掩映,好拟一片彩霞。古人曾用“夕阳紫翠忽成岚”的诗句来赞美钧窑釉的绚丽色彩。钧窑属于北方的(青瓷)窑,但其制品的釉色变化多端,这是因为钧窑匠师善于利用窑火在烧制过程中的变化,使含铜元素成份的青釉发生窑变。这种窑变,最初也许属于偶然,但宋元时期,匠师们已经掌握了这种工艺,他们按一定的配比制成釉料,通过烧制,窑变为人们意料之外的釉色,从而开辟了中国陶瓷制造的新境界,它为元、明、清三代利用铜高温发色为红色的单色釉和彩绘红料装饰器具奠定了基础。钧窑是一个重釉色不重纹饰的瓷窑,钧窑的产品没有人为的刻划、彩绘或堆塑装饰。钧窑瓷器釉面时常出现的不规则动状曲线,其形状好似一条条蚯蚓在泥土中游走,陶瓷学界称之为“蚯蚓走泥纹”,纹饰产生的原因也是烧成过程中,胎釉自然变化造成的,属于窑变范畴。


宋 浅青釉茶碗


宋龙泉窑青釉茶碗,形如斗笠, 釉色浅青, 釉层肥厚。装饰上无刻花等多余艺术处理手法,它利用釉层肥厚如玉类脂,使釉面的冰裂线纹变得特别鲜明。茶碗胎色灰白,胎体底厚壁薄。
宋代生产青釉瓷茶碗的龙泉窑窑场在今浙江龙泉金村一带。因受瓯窑影响,在质地、釉色等方面与瓯窑的产品相似。这件宋代龙泉金村产的青釉茶碗,通体施浅青釉,胎釉风格与温州西山等瓯窑的产品极其相似,很可能是温州人去龙泉定烧的瓯窑风格的青釉产品。龙泉产的青釉瓷茶具,在宋代通过海上的丝绸、瓷器之路,大量销往国内外的很多地区。宋代,南方社会秩序安定,瓷器制品发展迅速,水路交通畅通,为瓷器生产的扩大创造了条件。宋代盛行的饮茶之风,使龙泉窑的茶具生产数量激增。从历史遗物上看,龙泉生产的饮用器具,是青瓷产品的重要品种之一。宋代龙泉窑的茶具产品,在吸收附近地区瓷窑产品特点的同时,有着自身的特色。龙泉窑不仅吸收了瓯窑的工艺技术特色,还吸收了南宋官窑先进的工艺技术特色,以及婺州窑和建窑的黑釉茶盏烧造工艺特色等。

南宋 越窑莲纹盏托


该器形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倒置于盘中。整器托座、承盘和底足三部分组成。托座为莲蓬状,内底中间为一倒扣杯形,杯外壁塑覆莲瓣一周。承盘宽沿,呈六弧花边形,沿面上刻水波纹。施青釉,釉青绿,器表翠绿匀净的釉,使这件造型端庄的茶托更显雅致。


南宋 油滴天目茶碗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 藏

天目茶碗中表面带有仿佛油滴斑纹的被称作“油滴天目”。被当作“国宝”珍藏。
这件茶碗内外斑纹纷呈金、银、深蓝诸色,精美典雅,广为人知。附属文书表明该茶碗历经丰臣秀次、西本院寺、三井家、若狭酒井家传世至今。不过,三盏天目台子的收纳木箱上分别留有马凉及、小堀政尹、小堀远州的铭文,则说明天目台子另有传世经由。

宋时茶碗又称茶盏,以福建建安建窑烧制的黑釉瓷茶碗最负盛名。在宋代茶崇龙凤饼茶,具尚黑釉建盏,两者相配,成了佳茗择美具的代名词。现存世的黑釉油滴盏,为束口、深腹、卷足、盏面的珍珠斑点,透过泛光的釉彩,犹如天空闪闪发光的繁星,显得美不可言。

建盏,由于配方独特,在生产过程中通过窑变,会显现出不同的斑纹和色彩。其中最珍贵的是釉面呈现兔毫条纹、 鹧鸪斑点 、珍珠斑点和日曜斑点的茶盏,这些茶盏分别称之为兔毫盏、鹧鸪盏、油滴盏和日曜盏。在日本镰仓时代(公元1192-1333年),来浙江天目山学佛的日僧,回国时带去一批建盏,因取自天目山,故称'天目茶碗',其中还有三件日曜盏,现藏于日本东京静嘉堂文库等地,被誉为“ 天下第一 ”珍品。
1962年, 文学家、 考古学家郭沫若在福建建阳审视和鉴赏建窑生产的茶盏后,称建盏是“ 独具中国的民族风格和东方的艺术色彩 ”,建盏为中国茶文化和陶瓷文化谱写了光辉的一页。

 

南宋 木叶天目茶碗
大阪东洋陶瓷美术馆 藏

口径14.7厘米,南宋吉州窑产
碗呈斗笠形,斜直壁,小底,圈足,是宋代流行的典型茶碗样式。碗内壁黑色的釉面上贴一褐黄色的树叶,叶脉清晰可辨,惟妙惟肖,极富天趣。其装饰工艺是将天然树叶经腐蚀处理后,贴在素器上,施釉焙烧,树叶的形状及脉络便清晰地留在器壁上。这种装饰方法是宋代吉州窑独特的创造,经常装饰于黑油茶盏的内壁上。有单片树叶的,也有两片或三片树叶叠在一起的,或残叶稀疏,或满叶铺地,在黑色釉面的映衬下,好似水面上漂浮的片片落叶,颇合文人情趣,使之在品茶之余,也收获了一份诗情雅韵。


南宋 禾目天目茶碗


禾目天目茶碗,俗称兔毫盏。这件禾目天目茶碗是宋代建窑所产,为饮茶用具, 口径12.5厘米,茶碗里外都施相同的黑釉, 底部露胎较高, 釉有垂流现象, 釉层较厚,口沿里外有黄褐色细毛条状放射花纹。造型古朴质拙,釉色乌黑如漆。
上世纪后期在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下八里村考古发现一批辽代的墓葬,墓葬内绘有一批茶事壁画。虽然艺术性不高,有些器具比例失调,却也线条流畅,人物生动,富有生活情趣。


张文藻墓壁画《童嬉图》


壁画右前有船形茶碾一只,茶碾后有一黑皮朱里圆形漆盘,盘内置曲柄锯子、毛刷和茶盒。盘的后方有一莲花座风炉,炉上置一汤瓶,炉前地上有一扇。壁画右有四人,一童子站在跪坐碾茶者的肩上取吊在放梁上竹篮里的桃子,一老妇用围兜承接桃子,主妇手里拿着桃子。主妇身前的红色方桌上置茶盏、酒坛、酒碗等物,身后方桌上是文房四宝。画左侧有一茶具柜,四小童躲在柜和桌后嬉乐探望。壁画真切地反映了辽代晚期的点茶用具和方式,细致真实。 

 

张世古墓壁画《将进茶图》


壁画中三人,中间一女子手捧带托茶盏,托黑盏白,似欲奉茶至主人。左侧一人左手执扇,右手抬起,似在讲什么。右侧一女子侧身倾听。三人中间的桌上置有红色盏托和白色茶盏,一只大茶瓯,瓯中有一茶匙。点茶有在大茶瓯中点好再分到小茶盏中饮用的情形。桌前地上矮脚火盆炉火正旺,上置一汤瓶煮水。


张恭诱墓壁画《煮汤图》


壁画中三人,左侧一童子曲身执扇对着上置汤瓶的矮脚火盆扇风煮水侯汤,炉火正红。右侧一男子右手端茶盘,盘中有茶二盏,左手举起,似在吩咐。中间为一妇人,侧耳顷听。两人面前桌上放有叠起的白色盏托、叠起而倒扣的白色茶盏。

1号墓壁画《点茶图》


壁画中两男子,左侧一男子左手托托盏,右侧一男子作注汤点茶状。两人之间的红桌上,置黑托白盏两套。桌前地上矮脚火盆炉上置一汤瓶。


6号墓壁画《茶作坊图》


壁画中共有6人(一人模糊难辨),左前一童子在碾茶,旁边有一黑皮朱里圆形漆盘,盘内置曲白色茶盒;右前一童子跪坐执扇对着莲花座型风炉扇风,风炉上置汤瓶(比例偏大)煮水,左后一人双手执汤瓶,面前桌上摆放茶匙、茶筅、茶罐、瓶篮等。右后一女子手捧茶瓯,侧身回头,面前一桌,桌上东西模糊难认。后中一童子伏身在茶柜上观望。


辽白釉盘口瓜棱执壶


这件执壶,出土于河北宣化辽代张恭诱墓。张氏葬于辽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执壶的通高为 21.6厘米,口径7.2厘米,底径 7.8厘米,系盘形花口,颈细长,腹圆有瓜棱,嘴位于肩部, 颈、肩之间有曲柄,可惜已残缺。这件执壶,与在同一墓中出土的点茶图中烧水的壶相似,表明墓主人生前日常生活中,对品茶的执著。

辽黄釉茶盏、托

这件茶盏、托出土于河北宣化。辽代张世古墓。张世古葬于辽大安四年(公元1088年),表明该器件属于辽代晚期作品。
辽黄釉盏、托,由盏和托构成,一色黄釉,高7.2厘米,口径6.8厘米,底径5.7厘米。盏口稍敛,收腹,下连托。托呈四瓣花状,下为外撇圈足。整个盏托,敦实端庄,线条流畅,既古拙朴实,又富有地方民族特色。这是一件具有重要价值的古代茶具珍品。
辽代是公元916年契丹族在北方建立的地方政权,先后与五代、 北宋并立。辽代的瓷器,以富有游牧民族特色的造型而著称于世,这件饮茶器具所具有的豪放气势,正反映了契丹民族所具有的气概,可谓是我国辽代契丹民族饮茶器具的代表作品。

 

辽黄釉瓜棱执壶

本世纪70年代以来,河北宣化郊外,相继出土数座墓葬,内有不少茶具,黄釉瓜棱执壶便是其中之一。
这件,出土于张世古墓。张世古葬于辽大安四年( 公元1088年 ),他曾以“进粟得官”,随葬的黄釉瓜棱执壶,是辽代地方官吏使用的茶具之一,加之与众不同的造型,更显示了该器件的特殊价值。按照墓葬年份推算,这把执壶已有900年以上的历史了。
此件器件通体一色黄釉,高16.3厘米,口径3.6厘米,底径7.8厘米。为瓜棱鼓腹,敛口直沿,塔形盖,嘴置于肩部,相对应的一侧有柄置于肩、腹间,可惜已失落,其底部有圈足。这把壶的造型,与在同地出土的辽韩世训墓道壁画“妇人品茶听曲图”中的执壶基本相似。该墓的主人韩世训,葬于辽天庆元年(公元1111年),比张世古墓晚23年。此图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一个贵妇人坐于圆墩之上,双手捧盏,正在听琴观舞;二是四个男子或弹琵琶,或起舞,或鼓掌,或送茶;三是在两张桌上,分别放有盘、盏、罐、执壶等饮茶用具,整个画面,反映的是贵妇人品茶、听曲、观舞的情景。桌上茶盏、茶托旁放着的一把白色执壶,与这把黄釉瓜棱执壶造型上十分相似。但与葬于公元1117年的张恭诱墓中的壁画点茶图上的壶相比,虽然都处于同一时期,但造型不同。后者显然与宋代中期的执壶比较接近。陶瓷学家认为,辽代器具的造型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中原型,与北宋中原器具比较接近;二是契丹型,为辽代本民族所固有。这件瓜棱执壶显然属于后一种类型。


辽黄釉龙柄盏


出土于河南宣化辽代张世古墓中。宣化,位于河南省西北部,辽置归化州,当时为我国北方契丹族地方政权辖地。墓主张世古,葬于辽大安四年( 公元1088年 ),其妻焦氏于金皇统三年( 公元1143年 )与张世古合葬。出土的黄釉龙柄盏,通高7.5厘米,口径13. 8厘米,底径8.5厘米。侈口,弧腹,平足,厚壁,外加龙形耳状柄,龙口咬盏沿,龙尾接腹下,犹如黄龙击水蛟龙化雨,构思极为巧妙。
这只龙柄盏,整体一色黄釉,具有北方游牧民族粗犷豪迈之气,又有中原文化端中见秀之感。值得深思的是,其地当时并不产茶,茶主要出自南方,而辽代张世古墓中与黄釉龙柄盏同时出土的还有黄釉茶盏托、黄釉执壶、黄釉茶碗等茶具,说明当时我国北方饮茶也已成为习俗。据古陶瓷史学界人士考证,这些黄釉茶具为辽代境内的窑场烧制。有人推断,至迟在辽代晚期,其地已开始烧制具有自己特色的茶具制品了。辽代的陶瓷茶具在受中原影响的同时,也留下了契丹民族文化特点的烙印。特别是在茶具的造型上,表现最为明显。所以,古陶瓷学家认为辽代瓷器的造型有中原型和契丹型之分,前者可谓是农业经济的反映,后者是畜牧经济的产物。
辽代在中国北方建立地方政权长达 210年之久,早期茶具往往是模仿契丹族传统使用容器烧制的。


金 钧瓷葡萄紫斑碗


口径:8.6cm,底径:2.9cm,高:6cm
器型较小。敛口,弧腹,小圈足。葡萄紫色釉,部分泛蓝,釉面光亮,匀净细润,口沿釉薄处呈浅褐色。垫烧。


金 青釉侈口碗


口径:13.6cm,底径:3.8cm,高:6.1cm
尖唇,侈口,斜弧腹,小圈足。青釉泛灰,有较强的玻璃质感,通体冰裂纹开片,垫烧。

金 钧瓷执壶


口径:2.2cm,底径:4.9cm,高:10cm
圆唇,溜肩,鼓腹,下腹向底缓收,平底,圈足。腹部一侧有流,流口微残,肩部有一对应执柄。天青色釉,釉面光亮,匀净细腻。


金 钧瓷盖、盏、托

通高:7.8cm
盖为平沿,顶部下凹,内唇翘起,形成子口与盏扣合。盏为敞口,弧腹,平底,小圈足。托为宽平板沿,斜弧腹,平底,圈足。盖、盏、托皆为天青色釉,釉面光亮,匀净细腻,通体冰裂纹开片,口沿釉薄处呈浅褐色。垫烧。

 

金 钧瓷盏


口径:7cm,底径:3.6cm,高:5.4cm
敞口,弧腹,平底,圈足。青釉泛紫,釉面莹润,满布细密冰裂纹开片,口沿呈浅褐色,部分露胎。垫烧

人二

古代艺术品收藏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历代茶具精品(三)
清 耀州窑青釉刻划莲瓣纹盏
建盏为什么叫建盏?
南宋瓷茶具精品鉴赏(组图)
木叶天目茶盏
茶筅考:宋代点茶除了建盏以外还用筅?筒状,还是片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