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刀叢中尋覓 筆耕裏求索——學習甲骨文書法手記
刀叢中尋覓、筆耕裏求索
——學習甲骨文書法手記

◎文·陳元春

甲骨文,殷商時代刻於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故稱“甲骨文”。由於出土在殷商王朝的故都,河南安陽小屯,史稱殷墟,故又稱“殷墟文字”。其內容是王室占卜之辭,故又稱“卜辭”。這種文字是契刻而成,故也稱“契文”。甲骨文,乃漢字之濫觴,會六書之妙旨,是殷商時期祭祀、征伐、田獵、年成、生育、天象、疾病、風雨等占卜記事應用的產物;內涵神靈、祖先、文字與圖騰之崇拜,冶陶紋之工與爻辨之玄於一爐,開篆隸真行草,乃國之瑰寶,民族之魂,為我華夏書法藝術之發端。甲骨文,是研究殷商歷史的第一手史料,是橫跨考古學、歷史學、古文字學、藝術學、社會學等多學科的課題。所以,學習甲骨文是艱難、繁雜、耗時的;前輩甲骨學者篳路藍縷,精益求精的治學精神無時不鞭策著我,因此,選擇甲骨文書法創作的道路就意味著選擇了一條艱難之路。

筆者在1984年於福州一次書展中偶然見到著名甲骨文書法大家潘主蘭先生的一幅甲骨文書法作品,潘夫子的力作,庯峭古勁,觚折渾成,透岀一股蒼然高古,渾然天成的意趣,使我深所折服、追摹,並對甲骨文書法產生濃厚興趣,決心知難而上,迎着“冷門”把甲骨文書法作為主攻方向。幾十年來矢志不移,挑戰困難,獨行踽踽,歷經甘苦,苦盡甘來。退休後,更是傾注全力,以飽滿的熱情,將餘熱用到潛心研學甲骨文書法藝術上;唯其難,意義亦在於斯,樂此不疲更在於斯。志之所向,金石為開,運用之妙,在乎己心。現將以下幾點學習手記向同道交流。

一、學習甲骨文書法的途徑和方法

1、廣收博取甲骨文書籍和書法精品

對於初學者在無師教情況下,只能以摹古臨帖為師,注重臨習甲骨拓本,研讀“六書”理論。自那時起,我先後購買了中國科學院的《甲骨文編》、徐穀甫、濮茅左編纂的《商甲骨文》、楊紅衛、杜志強編的《甲骨文書法鑑真》、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王輝主編的《古漢字通假字典》、丁輔之編的《商卜文集聯》、賈書晟主編的《殷墟甲骨文書法探賾》、陳石主編的《潘主蘭甲骨文書法》等著作和名家甲骨文書法書籍數十冊。平時勤讀古文字書籍,關注前賢研究成果,臨習甲骨卜辭拓片,重視甲骨文書法精品的收集,每次權威書展,專業報刊的書作收集整理,進行剪集歸類;上網査閱名家甲骨文優秀作品,從中汲取營養,以備創作之需。做好必要日記,把臨摹卜辭拓片當作日課。日積月累,達到摩挲日久,獨具會心,得道造境,細心體察古人的筆墨刀刻神采,熟記甲骨文常用字,達到書寫作品時,便可既快又准地從大腦儲存中調出自如使用。要學好甲骨文書法,我體會決心是根本,興趣是動力,方法是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為創作甲骨文書法打下堅實基礎。

2、 把凖甲骨文書法風格取向

甲骨文書法自羅振玉1921年首創以來剛逾百年,繼羅振玉、董作賓、葉玉森、孫儆、丁輔之、容庚、潘主蘭、劉順等名家之後,湧現了大批甲骨文書法家,他們奮而崛起,熱情創作,風格多樣,因筆法不同形成各種流派多達10多種。分別有取法金文、小篆、石鼓、竹簡、行草等書意,尋求多元創作技法和多元藝術風格。但是,不管什麼風格取向,筆者以為甲骨文書法應牢牢掌握痩硬、尖刻、爽直、勻稱的共性特點,正如潘主蘭先生所云“書貴痩硬方通神”。因此,在書寫時,應主要以中鋒用筆,綫條以尖起尖收為主或介於似尖非尖之間,起筆重,中間按筆,收筆出鋒,筆中見刀,刀中見筆,痩硬挺拔,風神高古,追求最適合甲骨文書法的主流風格,汲收不同風格的優點,進行具有個性化的探索,找凖自己的風格取向,再通過墨韻的變化和筆速的技巧來表現甲骨文筆畫的活力和動感,真正做到既有筆意又有刀意,既追求率意天真又能體現出自然天成浪漫多姿的風貌,達到“以紙代骨,用筆若刀,輕重得宜,書契無痕”的藝術風格。

3、 準確應用甲骨文字

甲骨文不能廣泛應用於書法創作的最大難題是用字不足問題。目前經考釋能夠確釋的甲骨文約千餘字,這個數字相對於其他書體來講,遠遠適應不了現代形式的書法創作。因此,一定要堅持嚴謹的態度,本着“寧缺勿濫”的原則,所寫的內容寧可不寫或避開甲骨文中本沒有的字,絕不能任意杜撰、部首拼湊等隨意造字。對個別甲骨文本無其字而又必須書寫的作品,可參稽“六書”,要借鑒前賢,逐字考證,用古漢字通假之法解決難題。即便是名家名帖中的作品,也存在用字不凖確甚至錯誤的現象,借鑒時要去粗存精,不可簡單奉行“拿來主義”,一定要養成創作書寫前查閱字書和卜辭拓片的習慣,力求做到準確用字,把最好、最美的字用在書作上。

4、 樹立精品意識

精品意識是創作好作品的前提,要以精益求精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只有做到高標準、嚴要求,才能產生高質量、高水準的甲骨文書法作品。首先在書寫內容上,要貼近時代主題,選擇或自撰楹聯、詩詞、文句等內容,根據內容確定作品形式,根據不同內容選擇對聯、條幅、中堂等為主,扇面、橫幅、斗方等形式為輔。根椐環境確定形式,並在環境要求的形式中尋求變化創新,避免單一排列而造成的枯燥。在章法佈局上或規整或錯落,或行列疏密、長短、方圓、曲直、欹正關係,使自己的作品,隨思想的發展,創造出有靈氣、有節奏韻律的藝術品。在用筆用墨用紙方面,利用柔毫水墨在各種不同性能的宣紙上產生的效果,筆落筆起,毫鋪毫斂,提按轉折,使人感到盡情揮灑的風釆,把個人創作的激情通過墨汁運行噴薄出來,真實地留存在紙面上,引發審美主客體的互動感染,讓作品穿透歷史和當代,樹立新的審美形象,具有神遊萬古,融會字法、筆法、格調等胸中之意從容書寫。做到內容精、形式精、技法精、材料精。使作品達到自已滿意,同道認可。

二、 甲骨文書法創作中通假的應用

從甲骨文構形來看,所謂六書,即象形、指事、會意、假借、形聲、轉注這六種構成文字的原則,甲骨文中都己具備,但更多的還是象形、會意、形聲和假借四種,本節重點討論古文字通假在甲骨文書法創作中的應用。通假是古文字的常見現象,據古文字學家統計,甲骨文中常用字的假借字占百分之六十以上。而先秦典籍中更是大量使用假借字。

圖一 合集12870

如圖一,《甲骨文合集》中,第12870號甲、乙兩片著名甲骨《四方雨》一事五卜辭:“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來雨?其自東來雨?其自北來雨?其自南來雨?”據韓鑒堂主編《圖說殷墟甲骨文》第147頁《四方雨》中總結全文26個字中除“卜”、“日”、“雨”這三個象形字外,其餘“癸”、“卯”、“其”、“自”、“西”、“來、“東”、“北”、“南”都是假借字,占全文總字數的百分之七十。

通假包含通用和假借兩個方面。凡讀音相同或相近,意義相同的字,古代可以寫這個,也可以寫那個,叫做通用,如:“知”通“智”、“有”通“又”、“風”通“鳳”、“故”通“古”、“暮”通“莫”等。凡兩個讀音相同或相近而意義不同的字,叫做假借,如早晚的“早”借“蚤”、“連”借“輦”;通假一般是借字不借詞,借音不借意。如戴迥雲所著《集殷墟百聯》中有“詞宗辛棄疾,書學衛夫人”一聯,其上聯中的“詞”字甲骨文所無,以“司”代“詞”,屬於讀音相近而意義不同的假借字。

目前,出土的有字甲骨總數約16萬片,所發現甲骨文單字近5000字,而可識的僅有不足2000字,除去重文不足千字。這就給甲骨文書法創作帶來應用上的困難,無法像其他書體隨心所欲滙集成篇。當前,書法界甲骨文書法創作中錯誤用字,杜撰造字,部首拼揍等書家較為普遍,我以為這種不嚴謹的做法是十分不妥的。如:一名號稱著名權威甲骨文書法家在他的《××甲骨文書法百幅》一書中,過多地使用拼湊造字,令人觸目驚心,其中一幅書作中一句詞:“上下天水一色,水天上下相連”的“連”字,甲骨文所無,他居然用甲骨文“車”字和“辶”字拼湊成“

”,這個“連”字的拼湊造字顯然是不符合殷商甲骨文造字規律的,因此,這種造字不能稱之甲骨文書法,相反,還會給後學者起到以訛傳訛的不良示範作用。為了甲骨文準確用字,筆者查閱中華書局出版王輝先生編著的《古文字通假字典》第733頁中“連”通“輦”;殷墟甲骨文出土骨片,合集第29693號中有輦之甲骨文“
”字。馬王堆帛書《戰囯策橫家書·觸龍見趙太后章》:“老婦恃連而睘”。《戰國策·趙策四》作:“老婦恃輦而行”。按《周禮·春官·巾車》:“輦本作連”。而連和輦讀音相近,符合甲骨文書法通假之應用,因此,“連”借“輦”,方可為甲骨文書法正確用字之一。所以在書寫甲骨文書法時,毎一個字都先取用已有定釋的甲骨文為依據,如確無其字就得根據古文字規律,靈活運用通假之法解決甲骨文沒有的字。正如東漢許慎所說的“假借”即“本無其字,依聲托事”的造字法。創作中能否正確、大膽地應用古文字通假,關係到作者的學識水準,要做到應用自如,就必須多讀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多查閱典籍。我深感作為甲骨文書法深愛者,更要加強古文字的學習和研究,提高甲骨文書法的藝術性和應用古文字的準確性。

三、加強對甲骨文字的學術研究

當前,甲骨文書法創作隊伍不斷擴大,產生了專攻甲骨文的書法家和優秀作品;一些省、市也相繼成立了甲骨文書法學會以弘揚甲骨文為宗旨,為研究甲骨文,繁榮甲骨文書法,起了積極的作用。但也存在喜憂參半現象,甲骨文書法不同程度存在不循規矩,基本功低下,以訛傳訛,濫用通假,杜撰拼湊,隨意造字等現象,以上弊端大有愈演愈烈之勢,翻閱市面上甲骨文書法作品集和書法作品,錯誤俯拾皆是;這說明有相當一部分書家沒有對甲骨文基本知識做必要的研究和了解,缺乏書家必備的文化修養,忽視對甲骨文字構形原理的學習和研究。

甲骨文是源於上古先民的共性經驗,是古代先民們“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創造的,是祖先對自然與社會的認識,每一個漢字,無一例外地來自生活、自然、繁衍等多方面的寄寓,來自身邊動物及其它形體的描摹,這些“畫成其物,隨體詰詘”的象形文字的本質,就是可以讓處於同一生活圈內的任何人解讀。以下分別例舉“好”、“如”、“訊”、“車”字說明:

例一:“好”字,甲骨文從“女”從“子”會意字, 即:“

”和“
”,子和女孰左孰右無別,甲骨學謂之正反共存性,正、反是指整個字的正書和反書,但不能把一個文字中的某一部分任意正、反,如“女”部都必須面向“子”;如“女”部背着“子”則誤。

甲骨文正確的好,女部面向子部“

”。甲骨文不正確的好字,女部背向子部“
”。

例二:甲骨文“女”字正面加“口”字為“如”字,即“

”。“女”字反面反手跪地加“口”字則為“訊”字即“
”。“如”和“訊”二字在書寫時不加注意則易誤之。

商代甲骨文雖然是成熟的漢字體系,但它有的地方還保持着原生態的文字特徵,如《甲骨文合集》第10405號卜骨上有一條卜辭,對商王打獵的記載中,“車”字就有二種寫法,見圖二。

    圖二 合集10405正

甲骨文“車”字一般寫法為“

”,像一輛單轅車的俯視圖,有轅、衡、雙軛、輿和兩輪。而圖二上的二個車字,其中一個車字是車軸折斷之形如“
”。這顯然不是按照語詞次序記錄漢語的,而是用“文字畫”來記錄“車軸折斷”這一“語段”的;卜辭說小臣甾所乘的田車的車軸斷了,致使正在駕車的奔馬傾斜而撞上了商王的田車;因而另一個車字“
”,像車箱向下而兩車輪朝天的覆車之形。由此可見,甲骨文書法創作中在“車”字選擇上含有深厚的文化底蘊。

作為一名甲骨文愛好者,不但要提煉手上的功力和技巧,更重要的是對古漢字必須提髙學術素養,掌握甲骨學的基本知識,對每一個漢字要通其意、悟其道、明其理;毎一個字的形成都不是平白無故的,而是每天接觸着先人對於生命的崇拜,字中傳遞着不同的意蘊和情感。因此,書法不光是寫出來的,還要依靠思悟、善感等精神因素的溝通和交流。要以甲骨學積澱為依託,以書法家長期對卜辭拓片的揣摩,藉此感悟商代人對筆法的理解是什麼樣的一種狀態,綫條的背後究竟蘊藏了什麼內容等等;這種感悟不僅是停留在視覺層面的,更重要的是精神深處的文化感悟。切忌急於求成,濡染浮躁時俗之氣,做到寧靜而致遠,淡泊以明志。以樂觀人生、執着做事、臨池不輟、兼收並蓄、刻苦鑽研甲骨文,為傳承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貢獻畢生精力,讓古樸的甲骨文光茫四溢,飄香萬里,綿延千秋萬代。

參考文獻:

1、 閔祥德書法報發表《歷代書法名作鑒賞》甲骨卜辭注解;

2、 張俊之《甲骨文書法談》;

3、 香港書譜出版社總第九十六期《甲骨文專輯》;

4、 楊紅衛、杜志強主編《甲骨文書法鑑真》;

5、 韓鑒堂主編《圖說殷墟甲骨文》;

6、 蘇金海《再談古文字之運用》;

7、 王輝編著《古文字通假字典》

8、 賈書晟主編《殷墟甲骨文書法探賾》。

 (本文編輯:芥子)


   往期内容



甲骨文書法用字“雷區” 

(1)你冩對甲骨文的“見”字了嗎?

(2)“時髦”  ≠  “美”

(3) 拄杖者并非皆老人  

(4) 智慧如你,可掌握了真“知”?

(5) 隻=獲,你收獲的不祗是一隻鳥  

(6) 圣廓然非“聖”

(7) 庭中有 “嘉樹”

(8) “好”女直面大千 

(9) 發弩岂能不用“弓”

(10)“茍”字怎麽用,切不可苟且!

(11) 是公不是公,可别整“囧 ”了

(12)小心地雷,我的“天”!

(13)甲骨文有“國”字嗎?  

(14)莫把“成”字冩成“咸”

(15)甲骨文的“弘”和“引”……你冩對了嗎?

(16)新陳代“谢”不“尋”常  

(17)出奇未必制勝,“萬”勿貽笑大方  

(18)戴手銬何來“幸”福? 

(19)這个“相”字你冩錯過没? 

20)錯誤率最髙的“子”

21)“長”存戒心,勿踩地雷

22説“后”與“後”

(23)此“妻”非“敏”

(24)“龍”字正

(25)旦復旦兮,日月昌明

(26)“虎”耶?“豹”耶?

(27)春節話“春”

(28)説“从”、“比”

(29)须辨“火”与“山”

(30)“骨”“肩”之争

(31)“凡”“同”之辨

(32)“正”和“足”是異字同形嗎?

(33)究竟是“征”還是“圍”?

(34)說 “ 會 ”

(35)“農”?“晨”?

(36)似是而非且説“因”

(37)“戴”“異”之别

(38)莫將邊啚作畫圖

(39)“交”耶,“黃”耶,抑或“矢”、“寅”耶?

(40)“竝立”或“幷入”

(41)丑年不醜

(42)趣談“斗”與“鬥”

(43)夏日説“夏”

(44)爰耶?争耶?

(45)中秋話“秋”

(46)知“止”而後有定


知見

(1)淺談民間收藏甲骨-----------劉玉雙
(2)甲骨文“九十”合書例---------宋鎭豪
(3)卜辞ナ又説------------------陈煒湛
(4)談甲骨文“中”的觀念---------朱岐祥
(5)甲骨文中的《阿波卡獵逃》---蔡哲茂
(6)《在昔篇》在古文字書法學研究中的意義---靳勇
(7)甲骨文牽字説---宋鎭豪
(8)甲骨材質辨識---李愛輝


甲骨文書法瑣談
  
(1)甲骨文與中國書法
(2)请正确书写古文字——向书法家进一言
(3)一條求年卜辭的藝術特色
(4)漫議甲骨文的體勢變化
 (5)從一片甲骨看契刻者駕驭“書法”章法的能力
(6)敬畏先民,尊重受衆——再議甲骨文的體勢變化
(7)如何理解甲骨文書法?

(8)甲骨文書法學習的三段論

(9)闗於甲骨書兿發展的思考

(10)甲骨文的臨習技巧

(11)賞拓偶得

(12)學冩甲骨文,能“透過刀鋒看筆鋒”嗎?

(13)臨冩《大盂鼎》,引發對古人謀篇的蠡測

(14)淺談甲骨文拓片臨習筆畫形態

(15)簡化漢字給甲骨文書家帶來的煩惱

(16)聽啟功講故事

(17)不一様的車

(18)甲骨拓片臨習瑣談(一)
(19)甲骨拓片臨習瑣談(二)
















(20)甲骨拓片臨習瑣談(三)







(21)甲骨文賓組書體的文字特徵

(22)甲骨文賓組書體的筆畫特點

(23)甲骨文賓組書體的結構特點


概念 · 研討
 

識字 | 這些甲骨文字你認識多少?

號外 | 當心!甲骨文錯别字已經進課堂了!

觀點 | 沙曼翁甲骨文書法作品探源

觀點 | 闗於甲骨文書法前辈名家的作品真的可以照抄嗎?

研討 | 甲骨文拓片臨習心得

前沿 | 闗於甲骨學的思考和期待

研討 | 甲骨文書法創作誤區的探解

觀點 | 甲骨文書法“怪現象”


資料 · 荐讀
 

資料 | 羅振玉《集殷墟文字楹帖彙編》(髙清全本)

資料 | 旅順博物館藏甲骨髙清彩版實物照片精選  

新書 |《符凱棟所藏殷墟甲骨》(附彩色圗版、拓片選)

新書 |《甲骨文書籍提要》(增訂本)

新書 |《殷墟甲骨文書法探賾》(全三册)

新書 |《夏商風俗》

新書 |《殷墟考古與甲骨學研究》

新書 |《繪園所藏甲骨》

經典 | 元趙孟頫臨史游急救章草書全册(髙清)

資料 | 卡內基博物舘舘藏甲骨

新書 |《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藏甲骨文拓》

資料 | 殷契之美奥缶齋甲骨藏品擷珍

荐讀 | 甲骨文集聨

荐讀 | 聚焦甲骨文大數據平臺  ——“殷契文淵”

快訊 |“東方魔方”魅力無限

甲骨文書法應正本清源,返璞歸真宋鎭豪先生在《殷墟甲骨文書法探赜》新書發布會上的講話 

慶百年華誕 抒愛國情懐

契文書新韻 桃李吐清香“甲骨文書法進校園”活動小記

甲骨文之友鬧新春(2021)

迎新年京師大學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師生交流展(2021)

致敬逆行者—京師大學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作品展

迎新年—京師大學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作品展(2020)

京師大学堂殷商甲骨文研究院學员臨習作品摘選

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年全國甲骨文書法篆刻展開展

        

甲骨文之友微信羣


行有馀力,則以學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漢字的構造
入門▕ 裘錫圭《談談學習古文字的方法》之“古文字學”
吴自标谈甲骨文用字创作及常用书籍,变,变则生,不变则死
【篆刻网直播间-对话名家】 刻“骨”铭心—西泠名家林尔
【名家访谈】行文字饮 索金石缘——访西泠印社理事徐畅
新书丨洪飏:《出土文献语言与文字论丛》(附:后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