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名家访谈】行文字饮 索金石缘——访西泠印社理事徐畅
userphoto

2022.12.21 甘肃

关注

▲    徐畅

□访谈时间:2021年2月20日——28日

□修订时间:2022年12月20日

受访者:徐畅

(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访谈者:《书画史记》

 名家访谈

徐畅,19414月生,祖籍浙江崇德。早年师从谈月色(1891-1976)、胡公石(1912-1997)。致力于金石文字研究和书法篆刻研究。现为西泠印社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字学会会员胡公石艺术馆顾问等。

特邀参展2007年中国文联举办《当代篆刻艺术大展》、2008年中国书协举办《全国第六届篆刻艺术展》。主编《中国书法全集(4)·春秋战国刻石简牍帛书》《中国书法全集(92)·先秦玺印》,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三等奖;主编《中国历代印风系列·先秦印风》《中国篆刻全集(卷一)·先秦玺印》等六种。撰着有《先秦玺印图说》(获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一等奖)、《徐畅书刻〈论语〉箴言》等。编着《古玺印图典》获第六届“中国书法兰亭奖”铜奖。撰写书学、印学、文字学论文130余篇。

▲《书画史记》刊图

战国巴蜀地区的文字,

按地域分系,也可以列为笫六系

《书画史记》:徐先生,您好!您长期致力于古玺印研究,成果丰硕;您认为古玺印如何进行科学的分域?近年来,有一种叫巴蜀本土原始图形符号文字印章,是否能列入古玺印分域的范畴?

徐畅:战国文字的分域早于玺印的分域。清末学者王国维提出“东西二土文字说”:东土文字指东方的齐、楚、燕、三晋以及周边的小国文字;西土文字专指秦国文字(见《观堂集林》)。1934年,胡小石《齐楚古金表》对古今文字派别提出了殷、周、齐、楚四派的观点(见《胡小石文集》)。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李学勤在比较全面地考察战国文字地域性特点之后,提出五系文字的理论,按照文字的风格、笔势和结体,把这一时期的文字分为三晋(周、卫附)、秦、燕、齐、楚五系(见《战国时代的秦国铜器》)。他以地域分类,一系之内既可以是一个国家的文字,如燕系文字、秦系文字;也可以包括若干周边国家的文字,如齐系、晋系、楚系文字,这种以断代为经,以分域为纬的分类法为当今古文字学家们普遍采用。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一批古文字学家、印学家对古文字的考释和分域的研究都取得了许多成果。1983年,吉林大学吴振武的博士论文《〈古玺汇编〉释文订补及分类修订》对罗福颐主编的《古玺汇编》的释文作了很好的校订,在古玺考释方面是一篇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的论文。在东周玺印分域方面,汤余惠1987年发表的《略论战国文字形体研究中的几个问题》最为突出。他根据古玺印的文字结构特点和风格附录了《古玺汇编》中的燕系、楚系、齐系的官、私、吉语玺印,分类列编了1082例印(刊《古文字研究》第十五辑)。2001年他主编《战国文字编》收字5618条、合文字目338条,字例之下分别注明秦、楚、三晋、齐、燕五系。1989年,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是一部综合性的专着,其中对各系玺印文字的特点、形制特征、地名、职官名判别其地域所属。并附玺印文字的简化、繁化、异化、同化、特殊符号(如重文、合文、省形)等方式的发展变化进行了归纳总结。1998年,何琳仪《战国古文字典——战国文字声系》出版,是最早的一部战国分域的综合字典,按声系系联法编排,对于我们运用这些规律释读古玺文字不无裨益。

1996年,曹锦炎的《古玺通论》对官玺作五系分国考述。2009年,陈光田着《战国玺印分域研究》。2016年,拙编《古玺印图典》出版,遴选出9470例玺印,纵向按商、西周、战国的历史时期排序,横向以五系的地域编排,又以公玺、私玺、成语玺分类,……把古玺研究推向高潮。

三十多年来,通过众多学者的努力,对古玺印进行分域研究的参考依据:文字的形体风格、特有职官名、地名的不同、印面形制、出土地、参考封泥、陶文等出土文献进行比排,从六个方面判断国别。使原本甚为混沌迷蒙的古玺印逐渐有了比较明晰的轮廓和分野。

战国时期除华夏族的玺印之外,在西南地区还出现了巴蜀族的玺印。巴蜀玺印的质地,以铜居多,少数为石印。钮式多为鼻钮,少数为犀牛钮(图1)、虎钮或其它动物钮。印面形状有方形、长方形和圆形。印面所铸的印文并非汉字而是由一些人物、动植物、工具、兵器、钟铎以及几何形等图形的组合(图2),这类图形组合,目前仍未能释读,一般多称之为巴蜀符号印,又称巴蜀图语玺。蜀王印(图3)、巴王印(图4)形制最大,其余或为部落首领及贵族用印。因为是战国巴蜀地区的文字,按地域分系,也可以列为笫六系。拙编《中国书法全集(92)·先秦玺印》卷中,设巴蜀印一类,选录了最具代表性的80余方供读者赏析。

不知古今字、不辨合文、

杜撰它字、误用旧释等

《书画史记》:您多年前在《书法报》上撰文阐述《当代篆刻用字所呈现的问题》,请以西泠印社和中国书协近年来主办的篆刻展参展作品为例,您认为当代篆刻创作用字中主要存在哪些问题?

徐畅:结合我所见印章中的错字,可归纳为以下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 不知古今字,未用初文(本字)

甲骨文的“州”字象川中有陆地之形(图5)。战国文字(图6)、小篆(图7)承袭商周文字。汉印、汉碑中尚无洲字。《字汇·水部》:“洲,本作州,后人加水以别州县之字也。”北魏《司马敬和妻孟氏墓志》中的“洲”字(图8)可能是最早的“洲”字。可是今人在刻“洲”字时,竟枉加水旁(图9),画蛇添足。

(二) 不知通假,或误用通假

“恨”字无大篆,小篆有字形(图10),作者拼造了一个大篆字形(图11),实误。恨、很(《十钟山房印举》图12)古字同音通假,我们用别字通假也比拼造的错字要稳妥,何况通假是古籍中惯用的方法。大篆无荡,篆刻“君子坦汤汤”,读“君子坦荡荡”。汤、荡同音通假。等等。

(三) 不辨合文、重文、省文等特殊符号

“小子”合文,两字稍离,有甲骨文(图13)、散盘(图14)等“小子”合文为证。甲骨文“子”字子的头上三画表示头发,与头相连(图15),与“小子”合文不同。“小子”合文今释为“少”。教子有道”(图16)两字不分,遂误为“教少有道”。何琳仪《战国文字通论》有特殊符号(重文、合文、省形、对称、区别、装饰)的专章,论述较详。

(四) 有其字而杜撰它字。

幽,甲骨文从火(图17),从

两个),会意。西周金文其火旁误作山形,战国文字承袭金文。《说文》:“幽,稳也。从山中
声。
”小篆即“山中
”(图18),
即丝的初文。汉代文字缪篆(图19)等皆承袭小篆结构,化圆为方,略变其笔调风格。印文“幽”(图20)却从山,五声,讹变错字。

(五)误用旧释、误释;因为字典的错误

厶(私)在古玺中作空心的倒三角形(图21)、长圆圈形(图22)、半圆形、圆圈形、扁方抹角形(图23)、盾牌形(图24)。印文“忘私”(图25),左侧或右侧凹进一块,旧释厶(私)字,何琳仪先生改释曲。印文误为“忘曲”。

(六) 讹变偏旁,使象形字无象可寻

为,甲骨文从爪,从象,会人手牵象役使其劳作之意(图26),引申有作为之意。可是有些作者把“为”字左侧的爪旁手指断开作两点(图27),实误。

印,甲骨文从爪(侧形手,见手掌及三指),从卩(跪人),会以手按抑一人之意(图28)。西周春秋金文(图29)、秦篆(图30)、缪篆(图31),形虽变,象形意味未改。讹变者的印字爪旁不作三指而作四点,卩旁作“以“字中加一点,错得离奇(图32);还有“印”字讹作一横加三点或三撇者(图33)。

阝(阜),甲骨文象峭崖有阪级之形(图34),或像三峰立置之形(图35),或省简作一竖三斜画状(图36),战国文字承袭商周金文,阳字多形,阜旁多可与甲文对应。《说文》:阜,大陆山无石者,象形。”无石者,印文“阳”却非要弄三块大石头(实为“丁”字)并与竖画不连接(图37),显然不是阜旁;印文“阳”字与哪一款阳字都不相似,支解太甚。“降”字同其错(图38)。或阳字竖画借边(图39),甚至竖画省略作三横状(图40),任意为之。

还有水旁的讹变(图41),等等,不胜枚举。前人说:边(偏)旁凑合,为笔之害。一字不确,全辞皆靡。要慎重啊!

(七)随意拼造假古文字

禾,甲骨文象禾黍垂穗之形,战国文字承其意。印文“秋林”的秋字却在木上加一横(图42),完全失去了古文字的本义,大错!战国文字“秋”字以日、禾、火为基木构件(图43),秦系文字则作秋(图44),印文“秋”字与《古文字类编》(804)的战国文字无一相合。

(八)不伦不类,多体混杂

印文作者自注“写我幽怀”(图45),无一字有出处,四字全错。第四字似从衣旁,包旁错误,如算四字皆对,也释为“写我幽袍”,是为何意?

评委任期只能一届,废除终身制

《书画史记》:纵观历届全国篆刻作品展,创作古玺印风格的入展、获奖作品成大宗,印人之间相互模仿,造成了当代篆刻审美的同质化倾向,您如何评价这种现象?

徐畅:拙编《古玺印图典》收录商代至秦代玺印9470例,皆精彩经典之作,从中可汲取创作的灵感。许多作者皆有成功之作。但是也有一些年轻作者为了入展或获奖,拼命模仿迎合评委或“名家”的印风,以残破、新潮为能事,即所谓的“追风”。长此以往可能会造成几种负面影响:1.形成篆刻风格的单一化;2.传统经典之作的缺失;3.作者及读者对书法篆刻风格美的盲知;4.评委对错字的枯息态度(有些评委自身古文字功底欠缺)助长了乱用字乱造字风气的增长。改革办法:一,评委任期只能一届,废除终身制;二,要选派正直的、有相当古文字知识的篆刻家担任评委;三,设立以古文字学家评委任“文字终审”,最后单独评审,一票否决。

以继承传统印风

为主流印风,工稳劲健

《书画史记》:当代篆刻若按书体种类划分,可为哪几种印风?若按地域划分,可为哪几种印风?这些约定俗成的当代印风,在审美取向上主要有哪些特点?

徐畅:当前的篆刻创作,有传统派,残破派,新潮派等,以继承传统印风为主流印风,工稳劲健。按文字形制可以分为古玺、秦印、汉印、圆朱文、鸟虫篆等类。按入印文字的载体或书体名,又可分甲骨文、金文、楚简、陶文、中山王墓文字、古隶、碑额文、汉金文、汉隶(八分)、天发神谶碑、瘦金书等等。或以秦汉文字入印,加以封泥边框,即所谓的“封泥”印。或步晚清民国名家后尘的吴派、黄派、齐派为众。吴昌硕以秦系《石鼓文》入印,春秋中晚期的《石鼓文》,是大篆向小篆过度的书体。大篆小篆参半,故大小篆参合使用。黄牧甫擅长以金文入印,亦有汉印之作,不事残破。齐白石以《祀三公山碑》入印,阴文单刀见长,偶有错字。

印章不事残破易于板滞,尤其是两条平行线并列处;残破过甚则影响识读,甚至影响到文字的正误。如有两方出土玺印,一方品相好,一方残破太甚,以至于有一两字不可辨识,其文物和经济价值孰高孰低,无庸争辩。

新潮派不取经典字形,极喜拼造假古文字(图46),讹变偏旁或笔画(图47、图48),支解古文字,使其失去象形或会意的本义,甚至书体混搭,布白无章,图画入印(图49),以怪异邀宠,与丑书无异。名家有示范作用,且招生授课,危害极大。此风不煞,不足以长正气,开盛世。

楚系文字主要由楚系

青铜器铭文和楚简帛书构成

《书画史记》:我们翻阅最近几年的一些书法篆刻国展作品集,会发现一些以楚系文字入书入印的作品;但是,楚系文字中客观存在一种形近、同形字现象,容易引起误用,什么叫“楚系文字”?请简要阐述楚系文字中的形近、同形字现象,并举例说明。

徐畅:楚国为南方大国,其中心辖地包括今天湖北、湖南以及河南的大部分地区,为战国时期疆域最辽阔的国家之—。自春秋中期以降,形成了以楚国为中心的楚文字体系,其覆盖范围除了吴、越、蔡、徐、宋等一些较大的国家外,还包括江淮地区的一些小国。楚系文字一般字体硕长,富有装饰性。楚系文字主要由楚系青铜器铭文和楚简帛书构成。楚系铭文与简帛书文字比较接近,圆转流畅,书写意趣浓厚。刻凿印文刀法酣畅,结体散逸,或纵横恣肆,圆浑秀美。

楚系金文以战国早期《曾侯乙墓钟》最为壮观,八件64面2790字。战国楚怀王《鄂君启节》(舟节165字,两件;车节150字,三件;计315字)。余如春秋楚器《王孙遗者钟》(117字)《蔡氏尊》《蔡氏盘》也还可观。小品书作风格多样不胜枚举,尤其是楚系文字鸟虫篆为大宗。

竹片称“简”,木片称“札”或“牍”,稍宽的长方形木牍也叫“方”,总称为简牍。若干简编缀在一起就成为“策”(册)。《尚书·多士》篇:“惟先人有典有册。”甲骨文的“册”字就象竹简编缀之形。“战国楚简”是指战国时期楚控制地区出土的竹简。

建国以来,战国楚简已出土30余批,如清华简约2500余枚,上博楚简约1697枚,安大简1167枚;郭店简(有字)726枚,包山简(有字)278枚,新蔡简1500余枚等等。书写字数在10万字以上。其字头数可能比其它六国所有载体文字的总和数还多。众多楚简风格多样,难以尽说,但在工稳之中都显示出作者的抒情色彩:或奔放、或收敛、或疏朗、或凝重、或秀美、或粗犷、或典雅、或雄浑……都表现了一种夺人心魄的风采,虽久经沉埋,却愈发显示出简牍文字旺盛的生命力。

同形字是指音义不同而形体相同的字,或又称异字同形。与一字音义相同而形体有别的异体字相对应。商代甲骨文就有同形字存在,如山(图50)与火(图51),每字的最后一例即为同形字。山的山峰与火的火焰多有相似之处,但山字底部的一横比较平直,火字的下部多呈弧形,我们在引用创作时多注意其特点,不要引用形近字即可。

战国时期的司与可,大与夫,朱与未,卯与卵,壬与工,等等,也多有形近或同形字例,尤其以甲(图52)十(图53)与七(图54)最为突出。


上表明显地呈现:甲、十、七三字都有“十”字形的字例,但是“十”基本上是横短竖长,体形纵长;“七”字绝大多数是横长竖短,体势横扁;甲”字则横竖相当,体形方正。引用时注意这些特征,或避免引用“十”字形的字例,或在书末或边款中注明释文,以使读者不致误读。

仔细斟酌、耐心等待的空缺期

《书画史记》:梳理西泠印社创立至今的118年历史,从首任社长吴昌硕(1913-1927)到第二任社长马衡(1947-1955),空缺社长20年;到第三任社长张宗祥(1963-1965),空缺社长8年;到第四任社长沙孟海(1979-1992),空缺社长14年;到第五任社长赵朴初(1993-2000),空缺1年;到第六任社长启功(2002-2005),空缺社长2年;到第七任社长饶宗颐(2011-2018),空缺社长6年,再到尚未诞生的第八任社长迄今空缺3年。社长空缺的时间竟累计长达54年,您怎样解读西泠印社社长空缺现象?

徐畅: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吴昌硕诗书画印四绝,声振海内外。二任马衡、三任张宗祥、四任沙孟海、五任赵朴初、六任启功、七任饶宗颐,皆艺术大家,都是著作等身的饱学之士,他们担任社长不仅仅是塑造“天下第一名社”的社会形象,提升印社的知名度,也是全体社员的榜样力量,有利提升印社的整体素质。在仔细斟酌、耐心等待的空缺期,自有杭州市委宣传部的正确领导,在陈振濂副社长兼秘书长、龚志南党委书记(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印社党委书记兼副社长)、王宏伟副秘书长(驻社)等人的精心策划、安排实施下,各项工作井井有条,堪称周详。您在第二个问题中提到的“西泠印社和中国书协主办的篆刻展参展作品为例”,无庸隐讳,确实存在一些错字,近期已有改善,尚待印社同仁努力,认真创作。少数社员对正确用字还持异议,有待提高认识。至于西泠印社的海选和推荐社员的“文字关”须严防死守。社长空缺现象社会自有公论。

▲   徐畅 楚简横幅道法自然 尺寸:33.5cm×134cm

篆刻篆书用字须

“字出有据”,字典不可或缺

《书画史记》:从事篆刻创作的人,如何选择古文字工具书?

徐畅:历史上的文人学者历来重视“小学”(语言文字之学),重视书法篆刻用字问题。篆书篆刻用字须“字出有据”,字典不可或缺。选择字典有三个原则:一,近期出版的;二,有资质的文字学家编撰的;三,字例注明出处,尊循学术规范的。最好同类字典有两三种互校,择优而从。我们要继承传统,敬畏经典。一个人有无古文字修养,决定着他篆刻水准的高低。书法家不一定是篆刻家,篆刻家一定是书法家。笔者曾提议做学者型的书法篆刻家。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两条腿走路,识篆与书篆并行,书论、印论与书法篆刻创作实践并行,读书与写论文并行。熟谙“六书”,通文字书体之变,就能使通篇通印之书体协调。

 声明:1.  本微刊为“独立第三方”,访谈及文章所涉观点只代表被访艺术家或文章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2.  本号全部专题文图均来源于《书画史记》编辑部面向艺术家本人或其委托代理人采集、整理、编辑而成。



□ 微刊 ‖  2022年12月20日第23期    本期4篇

□ 主编 ‖  彭一超

□ 审稿 ‖  赵鹏辉  韩丽萍

□ 责编 ‖  靳华栋

□ 终审 ‖  吉   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篆 刻】“領”与“嶺”的文字学剖析(下) ■徐 畅
徐畅先生及其古玺印研究
金海印谭(十八):先秦书法史研究的又一部力作
中国当代篆刻名家·徐畅卷出版
戴文篆刻作品微展
不认识这“五大印风”,不足以谈篆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