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决定书法成功的根本因素不是思想观念和方法,而是实践
关于书法理论和实践的问题,其实就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毛泽东同志有一个非常著名的结论,%实践和理论是一对辩证关系,即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这个辩证关系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即“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联想到前几天看到的一篇文章,说练书法没有思想、方法、观念的话,练30年不如练5年。
然后评论区大多数人不赞同这种观点。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我也赞成大多数人的意见。
这话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犯了实践和认识辩证关系的基本原理。
听我慢慢梳理。
书法需要正确的思想和观念,需要正确的方法。但是这里正确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是什么?不是跟着某个人、某个大师走就是对的,即使具有真理般的理论也需要自己去理解和实践中去掌握。即便是王羲之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最正确,也需要你自己去领悟和掌握,只有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和方法才有用。
况且,方法也是会过时的。
而我们现在获取王羲之以及书法前辈的正确思想观念和方法,只能通过书本,少有或者根本不能看到他们是怎样创作书法作品的实践过程,再说,即使看到一些前辈的创作视频,这也是人家的实践,不能代替你写字创作呀!
书法实践才是获取思想观念和方法的最有效的途径,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就是这理。
有人或许会说,这么说来学书法还要老师指导干嘛?
老师是帮助你掌握方法,不能代替你掌握方法。对吗?
有人学30年学不会,而你学5年就会,不是你比别人有思想观念和方法,倘若真是如此,我只能说你是天才不是寻常人。
天才也得要吃饭、睡觉,平常人的日常需求一点也不能少。
扯远了,回到正题。
关于书法理论的学习,我们要从点到面,从个别现象到普遍联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关键是要通过自己的笔墨实践去领悟,去掌握。而并不是听信某一篇文章,某一段话,亦或是某位位重权高者的论断,哪怕是真理,你也别以为武装了先进思想观念就很快能成功,这还是两码事。
任何只言片语,亦或是真正的经典理论,也务必通过自身的领悟并在实践中消化,才能化为有用的正确的理论,才能更好的指导实践。
书法是重实践的学问,理论再好也不能代替写字,比如南朝书法家王僧虔在《笔意赞》中说:“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人。
“神采为上,形质次之”,这是中国书法的根本属性,是书法的核心价值所在,但是我们光懂得这个道理就能写出神采吗?我们只能说明白这个道理比不明白这个道理一定格局要大,一定有远见,只要用心书法实践,就可能会成功,但不能认为我懂得这个道理,就能比不懂得这理的人少练多少年就能成功。
虽然明白这个道理,但写一辈子也达不到神采这个高度的大有人在。
决定书法成功的的根本因素不是思想而是实践。
即使正确的理论,理解角度不同,得出的结论也因人而异。
张旭说横如勒(横)如千里阵云,颜真卿反复领悟,最后得出“纵横有象”,才得到张旭的首肯。
正确的理论,需要正确的理解。
孙过庭对张旭无限崇拜,他感到张旭的真草都精妙绝伦,故在《书谱》中得出:“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的结论。
柳公权说:“心正則笔正”,赵孟頫说“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对于这两位书法神级人物的经典理论,就有许多不同的理解。因为这是非常抽象而模糊的理论概括,这是极高明的论断,但是因为每个人的书法认知度不同,角度不同,就自然会产许多结论。
因为每个人的书法实践都不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北宋书法何止尚意
《易經》的誤讀及其它 WORD
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
《易经》的误读曲解及其它
​吴州童的作文
理论聚焦|知与行的辩证关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