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陈新:谈谈古典文学作品的注释问题






为了帮助读者阅读和研究古典文学作品,对古典文学进行校勘、标点和注释工作,是十分必要的。不管是前人旧注,还是今人新注,只要注释得当,读者都是欢迎的。

怎样算是“得当”,自是很难下一个简单的定义。特别是对诗词意境的理解,自古以来,注家纷纭,莫衷一是。拿李贺的一首著名的诗《雁门太守行》来说,仅开头两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月)金鳞开”,许多解释就不一样。有人说,这是描写“中夜出兵”,“寒云浓密,至云开处逗露月光与甲光相射,有似金鳞”;有人说,这是描写“师旅晓征”,“宿云崩颓,旭日初上,甲光赫赫,角声肃杀”;有人却批评这两句描写不当,“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又有人反驳说,秋天气象瞬息万变,“方见愁云凝密有似霖雨欲来,俄而裂开数尺,日光透漏”,这是常见现象,不足为怪;另外有人解释说,“凡兵围城,必有怪云变气”。如此等等,“诸说皆自有所见”。究竟那种解释得当,只能让读者自己去判断。《李贺诗歌集注》选清人王琦等三家的评注本集为一册,可互相参读,这是一个较好的做法。

但不是说应该把注释本弄成“争鸣园地”。为了说明方便,这里把各种注本的内容大体分为三层,一是“注”,即铨解一些较生僻的字、词和典故之类;二是“释”,即进一步对作品的造意等有所阐发;三是“评”,就是更进一步地对作品有所褒贬了。这三层内容,都有个“得当”问题。

注,一般说来,只是或繁或简,或详或略,无伤大体,但有时也有个深度问题。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复旦大学中文系选注的《李白诗选》第二版,不失为一个好注本,它将李白诗歌按编年分为五个时期,对每个时期作品的特色都做了简要的介绍,注释也较详尽。但如再苛求一步,某些地方也略嫌深度不够。如《巴陵赠贾舍人》:“贾生西望忆京华,湘浦南迁莫怨嗟。圣主恩深汉文帝,怜君不遣到长沙。”这里是把贾生(贾谊)比贾至。但不弄清楚贾谊被汉文帝贬谪到长沙的故事,就很难理解这个比拟的含义。可惜没有注出。依我看,宁可把“长沙在湘江边上”这类的注压缩一些,而把重点放在与所咏事物密切相关的史实材料上,这样对于加深对作品的思想内容的理解,当会更有帮助。

释,因有所阐发,就有一个“准”的问题,不能曲解了原意。在陈亮和辛弃疾互相唱和的几首《贺新郎》中,《酬辛幼安,再用韵见寄》一首的最后两句“淝水破,关东裂”,《陈亮诗文选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作了这样的注释:

淝水破,即秦晋淝水之战,东晋以弱胜强,大败前秦军队。关东裂,指战国末期,函谷关以东的韩、魏、赵、齐、楚、燕六国联合起来对付秦国,秦王采用远交近攻的策略,分裂了六国的联合,最后统一全国。这里,作者对东晋的淝水大捷和秦国的统一成功表示了崇敬和向往。

查查历史,秦晋淝水之战是公元383年的事,而秦王用远交近攻的策略是公元前两百多年的事,为什么作者一下子跳出五六百年把两桩不相干的事扯在一起讲呢?我以为,“淝水破,关东裂”讲的应是一回事,即指东晋在淝水大破前秦苻坚的军队,使前秦包括关东在内的大片土地四分五裂,不堪收拾,最后终于被后秦所灭。作者陈亮在当时的抗金斗争中是坚定的主战派,坚持“以弱胜强”的观点,他与辛弃疾唱和的这几首词,是互相勉励抗金意志的。淝水之战,是以弱胜强的典型战例,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抗战决心。

至于“评”,因有褒贬,就必然更带“争鸣”色彩。但一般说来,注本中的“评”,只宜在注释的基础上画龙点睛,撮其要旨,力求实事求是,而不宜长篇大论,乃至言过是实。

这里试以《聊斋志异》的评注为例。《聊斋》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一部优秀的短篇小说集。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以及作者世界观的复杂和矛盾,也有良莠不齐、玉石杂陈的问题。在把这部书介绍给读者的时候,加以适当的评注,是有必要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评注聊斋志异选》,在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很值得称赞。但如苛求一步,也有可商榷的地方。比如,对《劳山道士》一章的评语说:“本篇所写的仙人道术,都是虚幻的无稽之谈,作者把它渲染得活灵活现,这和他本身浓厚的迷信思想有关。”其实,《聊斋》之所以是《聊斋》,就因为它写的是“狐仙鬼怪,鱼精花妖”之类的民间神话传说,既谈鬼怪,哪能不“虚幻”呢!《聊斋》之所以是《聊斋》,又因它有别于一般志怪群书。鲁迅曾经指出:“明末志怪群书,大抵简略,又多荒怪,诞而不情,《聊斋志异》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魅,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中国小说史略》)可见虽属“虚幻”而又并非“无稽”。至于作者把“虚幻”的东西“渲染得活灵活现”,正是作者高度的艺术技巧所致,是《聊斋》的成功之处,怎么能将此归咎于“浓厚的迷信思想”?又如《王者》《续黄粱》《促织》《向杲》《席方平》等揭露和鞭挞腐败的封建吏治的较好篇章,评注者也在“但”书后面,拖了一些诸如幻想“救世主”、麻痹人民斗志、立足于劝戒而没表现被压迫者的反抗、只是个人复仇而没有把被压迫者团结起来组成浩浩荡荡的反抗大军等等尾巴。这样的评说表面很全面和公正,但未免有违历史的真实。两百多年前在封建官僚的黑暗统治下如果连“恨不令暂作虎”的切齿之声都没有,又何来“浩浩荡荡的反抗大军”?

注、释、评三者往往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这里分开来谈,只是图个方便,如有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指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逵夫:《楚辞》的成书与注本
李杜诗版本盘点
杜诗注本那么多,为什么只有这部叫“心解”?
李小龙:《诗经》读本推荐 | 【读本推荐】
戎默|“刑天舞干戚”新解——兼谈《庾信诗赋选》
刘彦彦、李楚:序跋与《聊斋志异》的传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