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亩三分地的由来

中国封建社会是一个农业大国,国家的主要收入是农业税收。国家以农为主,皇帝也要亲自耕种。北京的先农坛就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神农的场所,也是皇帝亲自耕种的地方。

    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先农坛建于北京南郊,已经有590年的历史。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建为天神、地抵二坛。后来明天顺二年(1458年)等不断有修缮和新增建筑。


    先农坛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东经路21号。建于正阳门西南,与其东面的天坛建筑群相对应。明朝时,这里的土地属于宛平县,皇帝也要向宛平县叫公粮,所以说“宛平知县管皇上”。

    先农坛占地面积:2000亩 ,外面是和紫禁城、天坛一样的红墙,明清两代,普通百姓是不能进入的。

    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朝,但不是每年举行。明清两代,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每年仲春亥日皇帝率百官到先农坛祭祀先农神并亲耕(称为藉田礼)。在先农神坛祭拜过先农神后,在俱服殿更换亲耕礼服,随后到亲耕田举行亲耕礼。亲耕礼毕后,在观耕台观看王公大臣耕作。

  秋天,亲耕田收获后,将谷物存放在神仓院,供北京九坛八庙祭祀使用。

    先农坛共有建筑群五组:1、庆成宫;2、太岁殿(含拜殿及其前面的焚帛炉);3、神厨(包括宰牲亭);4、神仓;5、俱服殿。

  另有坛台四座:观耕台、先农坛、天神坛、地祗坛。这些组群建筑与坛台基本都坐落于内坛墙里,仅庆成宫、天神坛、地祗坛位于内坛墙之外,外坛墙之内。另外,内坛观耕台前有一亩三分耕地,为皇帝亲耕之地。

 

  民国以后先农坛逐渐衰败,后很多建筑被拆除。1916年,先农坛被辟为城南公园,对外开放。1936年,在原址东南角盖起北平公共体育场,后更名先农坛体育场。我小时候在先农坛业余体育学校学象棋,还看到过那里的风坛、雨坛、雷坛、电坛。

  1949年7月延安保育小学迁入北京,进驻先农坛。称北京市育才学校。先农坛太岁殿被育才学校占用,具服殿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占用。




  1979年被列为北京市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97年,育才学校图书馆和中国医科院药研所从太岁殿、俱服殿搬出。

  1998年和2000年,世界文化遗产基金会为先农坛的修缮提供了资金。 1998年和1999年美国运通基金会为北京先农坛的俱服殿和神厨的修缮提供了资金。

  2000年收归文物部门管理,现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抢救性修缮。

    现在先农坛建筑群设有北京古代建筑博物馆,对外开放。




   

  先农坛的建筑群,整体布局基本完整,建筑的构筑特色及艺术风格基本保留了明代特征。这些祭祀建筑,根据祭祀活动中的不同要求分为宫殿建筑(皇帝祭祀前后的更衣场所、文武百官祭祀后的庆功之地、祭祀太岁的殿宇等)及象征生产等项功能性建筑(神仓、神厨、神库等)。由于使用的不同要求,建筑的结构及技艺又有所差别:宫殿建筑雄伟壮观,庑殿或歇山屋面,外表辉煌,采用黑色或绿色琉璃瓦,内部雕造精细,用鎏金斗硕装饰,格扇门窗用三交六碗菱花,建筑内外用金龙和玺彩绘等。

    中国古代建筑用瓦是很讲究的。只有皇帝才能用黄色琉璃瓦。北京用黄色琉璃瓦的建筑只有四处。一、故宫博物院,过去那是皇帝居住的地方。二、宋庆龄故居,过去的醇亲王府,光绪皇帝出生在这里。三、雍和宫,过去这里是王府,是乾隆出生的地方。四、天坛祈年殿,皇帝自称天子,天是皇帝的父亲,皇帝祭天的地方用黄琉璃瓦。绿色琉璃瓦是王爷专用的,只有皇叔、皇上的兄弟、皇子们才能用。先农坛管农业的诸神都是“老天爷”的儿孙,他们可以用绿色琉璃瓦。其他建筑只能用黑色琉璃瓦。  

太岁殿组群建筑

  太岁殿建筑群位于先农坛内坛北门西南侧,是为祭祀太岁及春夏秋冬等自然神灵之地。其东邻神仓,西近神厨,南为俱服殿,位置基本在先农坛内坛建筑的中心地带,建筑体量为先农坛之最。  太岁殿组群建筑占地约9076平方米,内有四座单体建筑,中轴线从南向北依次为拜殿、太岁殿,东西两侧各有厢房11间,建筑间用围墙相连,拜殿两侧墙及东西墙北侧共设随墙门4个。  拜殿建筑面积约860平方米。通面阔七间50.96米,进深三间(8椽9檩)16.88米。前置332.5平方米的月台,正面置六阶台阶三个。后檐分别在明间、稍间置六阶台阶。殿内北部减去金柱四根,屋面单檐歇山式,黑色琉璃瓦绿琉璃瓦剪边。檐柱头有砍杀。斗硕为五踩单翘单昂鎏金斗硕,明间及次间补间斗硕六攒,稍间及尽间为四攒,四周共用柱头斗硕22攒(包括4攒转角斗硕),补间斗硕84攒。殿宇前檐中三间用四扇格扇门,稍间下砌槛墙,上置四扇格扇窗,尽间砌墙,后檐七间全开四扇格扇门,格扇形制为四抹头,菱花为三交六碗。  太岁殿建筑雄伟高大,建筑面积1118.2平方米。通面阔七间51.35米,明间、稍间前置六阶台阶,进深三间(12椽13檩)25.7米。其木构架结构形式基本与故宫太和殿上层类似。彻上明造。屋面单檐歇山式,黑琉璃瓦绿剪边。柱础石为素面覆盆式,檐柱高6.2米,柱头有砍杀。金柱高10.35米,建筑室内总高15.97米。斗硕为七踩单翘双昂鎏金斗硕,明间及次间补间斗硕六攒,稍间及尽间为四攒,四周共用柱头斗硕22攒(包括4攒转角斗硕),补间斗硕96攒。殿宇前檐七间各开四扇格扇门,其余三面砌墙,格扇为四抹头,菱花为三交六碗。殿内明间北部有神龛,无神像。拜殿及太岁殿均用金龙和玺彩绘。  东西配殿建筑面积各为755.3平方米。其面阔各11间55.56米,进深三间(6椽7檩)13.58米,前出廊,仅明间置五阶台阶,南北两侧于廊步尽头置如意踏跺三级。悬山黑琉璃瓦屋面。东西配殿大木构架为早期特色,殿宇梁架每一结点的柱头直接承载大斗,斗正面出梁头,侧面出檩枋,柱间用额枋相连接,柱头有卷杀,柱有侧角。殿宇通面阔11间,各开四抹方格四扇格扇门。彩画为龙锦枋心。  太岁殿院外东南侧有砖仿木结构无梁建筑焚帛炉一座,为焚烧纸帛祭文之用。西向,面阔6.6米,进深3.74米,黑琉璃瓦绿剪边,歇山屋面,须弥底座,正面设三个大小不同的拱券门(中门稍大),四角有圆形磨砖圆柱,柱上砖制额枋处雕刻明代旋子彩画,上置砖仿木五踩单翘单昂斗硕,周圈有转角斗硕4攒,补间斗硕27攒。

  太岁殿组群建筑,于1987年收归文物部门管理,同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修缮,并根据《顺天府志》记载“垣内南北东西各三间”,复建四角值房。现由古建博物馆使用,殿内陈列《中国古代建筑展》。

 

俱服殿

  和观耕台为同一轴线上的建筑,位于太岁殿东南,俱服殿在观耕台之北,是明清两代帝王祭先农时更衣并行藉耕之典的场所。  

观耕台

 观耕台为皇帝亲耕完毕, 观看王公大臣们耕作的高台。

  观耕台呈方形见方18米,高一层1.9米,四面各有台阶9级,台阶踏步由汉白玉条石砌成,侧面雕有莲花图案。





 1997年,育才学校图书馆从俱服殿搬出,同期,市文物局拨款将俱服殿及观耕台做了全面修缮。修缮中根据早期照片恢复装修原貌,即前檐五间通开四扇格扇门,后檐砌墙。格扇形制为四抹头,菱花为三交六碗。并依室内彩画规格对外檐大木做了彩绘。

一亩三分地

  一亩三分地是皇帝祭祀先农神后亲耕的田地,位于观礼台的南方。我们平常所说的一亩三分地就是由此而来。

神仓

  神仓院是存放耕田收获的谷物的地方,亲耕收获的谷物供北京各坛、寺庙祭祀使用。院子分为前后两个院,前院有收谷亭、圆廪神仓和库房,后院是祭器的库房。神仓院建于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

  1994年,占用神仓院的单位全部迁出,同期,市文物局拨款做了全面修缮。修缮时,根据现存窗框及早期照片,全院恢复原四抹头方格菱花格扇门窗,并于院四角增建格调一致的办公配套设施。

神厨

  神厨库院是存放先农诸神神位和准备牺牲祭品的院落,位于先农神坛的正北。由正殿,东、西配殿和两座六角井亭组成,正殿称为神版库用供奉先农神的牌位,东配殿为神库,存放祭祀和亲耕用品的地方,西配殿为神厨。位于太岁殿之西,院落轴线外南部为先农神坛,西北围墙外有宰牲亭。




 

   宰牲亭

  先农神坛是皇帝祭祀先农神的祭坛,按照传统祭祀需要宰杀牺牲,而宰牲亭是皇帝祭祀先农神时祭祀宰杀牺牲的亭子。

  1998年,育才学校校办工厂迁出,同期,市文物局拨款做了全面修缮。修缮时在拆除瓦面后发现所有建筑屋面灰背均用白灰铺设,根据文物修缮不改变原状的原则,修复后的屋面仍用白灰铺设。修缮中虽然各殿留有板门直棂窗的卯口遗迹,但由于使用功能所需,也为全院的统一,最终采用了正殿现有窗框的形式,将院内门窗统一为四抹方格菱花形制。同时,对院门平面条石及木架尺度勘察后,根据清营造则例规制对大门做了复原。

 




庆成宫

   庆成宫是皇帝祭祀和亲耕后犒劳百官的地方。庆成宫始建于明天顺二年(1458年),原称斋宫,乾隆二十年(1755年)改今名。庆成宫设宫门两座,院内东侧原有一座钟楼。主要建筑是前殿、后殿及东西配殿,前殿设有月台。




 

 神祇坛  

顺治初年建,亦曰天祇坛,在先农坛内垣外之东南。正南三门,缭以重垣。




  东为天神坛,制方,南向。一层,方五丈,高四尺五寸五分。四出陛,上九级。  坛北设青石龛四,镂以云龙,各高九尺二寸五分,祭祀云.雨.风.雷之神。  壝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  壝正南三门六柱,东西北各一门二柱,柱及楣阈皆白石,扉皆朱棂。  西为地祇坛,制方,北向。一层,广十丈,纵六丈,高四尺,四出陛,各六级。  坛南设青白石龛五:  内镂山形者三,祭五岳五镇五山(启运山、天柱山、隆业山、昌瑞山、永宁山)之祇,  镂水形者二。龛下四围凿池,祭则贮水,祭祀四海、四渎之祇。各高八尺二寸。  坛东从位石龛山水形各一,祭祀京畿名山大川之祇,高七尺六寸。  坛西从位石龛山水形各一,祭祀天下名山大川之祇,高七尺六寸。  壝方二十四丈,高五尺五寸。  壝正北三门六柱,东西南各一门二柱,柱及楣阈皆白石,扉皆朱棂。

焚帛炉——皇帝写给天上诸神的信在这里焚烧 



  北京的先农坛创建至今已有580余年的历史,500多年的风雨沧桑,从本源文化的创意到为帝王服务的建筑而今成为文物圣迹,它无处不体现着历史、文化、艺术的价值。如今虽然外坛已成体育运动场所,但内坛在历史的洗礼中古柏成荫,修葺后的建筑群屹立其中老当益壮更显辉煌。在先农坛古建博物馆内陈列着的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的《中国古代建筑展》,使先农坛的全部建筑也成为其展览的组成部分,身临其境更能体会到民族文化与艺术的韵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创】游走北京11: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
文化遗存(120)北京大慧寺明代彩塑二十四诸天像
北京九坛八庙——先农坛
天坛与先农坛
行走在北京中轴线——先农坛(太岁殿 先农神坛 具服殿 一亩三分地)
藏在闹市无人问的先农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