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回望百年书局

回望百年书局

姚一鸣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01日   12 版)
中华书局 资料图片
中国书店 资料图片

    我是一个爱书之人,平时特别喜好书话一类的书籍,因为能从中体悟到前人对书香的热情。他们或从书店里或从旧书摊上,总能淘到一些有意思的旧书,之后写成文字和大家分享。《中国旧书局》一书的写作,缘起于一次我和朋友的闲聊,以及后来写就的有关书林的史料笔记。

 

书林沉浮的启示

 

    在旧时书林的书话作品中,如陈乃乾的《上海书林梦忆录》、郑振铎的《求书日录》、高震川的《上海书肆回忆录》等,都是有关上海书局的名篇。近年来出版的不少有关上海书林的书籍,如《百年书业》《旧时书坊》《中国旧书业百年》等,都对上海的书业有所介绍,且文章和作品中的描述多为作者的亲历。另如《上海出版史》《上海通史》《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料》等大型丛书中,亦有一些有关上海书业的篇章。

 

    朱联保编写的《近现代上海出版业印象记》一书中,有关上海旧书局的资料较多,作者以亲身经历,完整地介绍了近现代上海出版业的发展。但写作此书时作者已年过花甲,全凭着记忆来描述,相关史料多有错讹。于是我设想,能否写一本上海书林全景式的文稿?首先,以怎样的方式来反映和描述上海的书业?其实从题目“中国旧书局”便可知本书是断章式的描述;其次,关于文稿的体例,是集中写还是分段写?又以怎样的写作形式来表达?因为近现代上海的书业规模不小,各种各样的书局、书店和书庄多如繁星。思来想去,最后选择的标准即是那些在文化人和爱书人笔下留着深刻印象的书局。再者,关于语言风格,我尽量用平实的语言表达,尽量写得生动有趣,这也是写作的目标。

 

    最后写作定下来的体例,即是以上海百年书局的历史来折射上海的书业。书中所叙的主要内容以图书销售为主,中间也穿插不少和淘书相关的故事。我在写作过程中感悟到,书林的范畴其实也包括出版,因此从另一方面而言,上海书林的发展是和出版息息相关的。

 

海上书林的沉浮

 

    书业的繁荣或凋零,折射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盛衰变幻。上海的书业历史悠久,在古代上海,街坊间就有图书销售的书肆。宋元时期,时属江浙的松江、金山地区官府、私家和书坊都有刻本流传。明清时期,刻本问世者甚众。维新运动后,新学书籍的需求量大增,木刻业无法适应,铅石印迅速发展。清光绪三十年上海书业公所和上海书业商会成立,标志着上海现代书业真正形成。那个时代的各类书店迅速发展到200家,出版的图书品种和数量大大增加,书刊发行业日趋发达。河南中路的棋盘街和福州路一带书店林立,被誉为“文化街”。至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书业进入繁盛时期。

 

    自晚清到民国,上海逐渐成为全国的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近代中国的出版中心。从晚清开始,中国几个重要的翻译出版西书的机构,如墨海书馆、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格致汇编社、益智书会、商务印书馆、译书公会等,出版和翻译了大量的西书。这些西学的书籍,为晚清社会带来了科学和文化。

 

    上海最早的书业,在辛亥革命以前,主要集中在棋盘街一带,还有麦家圈,即福州路山东路附近,广东路中段的宝善街,以及汉口路一带。那里几乎云集了晚清所有上海地区的书业,构成了特有的文化氛围。那时有名的书店有扫叶山房、尚古山房、千顷堂、会文堂、仓海山房、宝善书局等等。在早期中国的新闻出版业中,广学会、土山湾、墨海书馆、格致书室、申报馆、申昌书局,以及后来文明书局、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等出版机构的出现,形成了上海书林真正的繁荣。

 

旧时书局的逸事

 

    旧时书局有着不少的故事。鲁迅、陈乃乾、黄裳、叶圣陶、黄永年、纪果庵、朱遂翔等人的回忆文字,都和旧时书局有关联。

 

    如鲁迅与内山书店之交。

 

    鲁迅第一次到内山书店是在1927年10月3日。据《鲁迅日记》记述,这天鲁迅是与许广平一同去的,共买书四种四本,花费十元二角。自此以后,鲁迅常常光顾内山书店,并购买了大量书刊。又据《鲁迅日记》披露,从1928年到1935年,鲁迅累计去过内山书店五百多次,买书一千多册。内山书店对于鲁迅而言,兼具“书店”和“沙龙”两种文化空间的特色。内山书店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给鲁迅提供了各种书籍、期刊等新型文字媒介,还在于它本身也起到了媒介作用,鲁迅通过这个空间逐渐建立起自己的共同体,并与外界进行交流,成就了其犀利的思想。

 

    又如来青阁书庄和宋版本《江湖群贤小集》。

 

    1947年前后,长沙有位李姓的书商,偶然收购到一部南宋书棚本《江湖群贤小集》。李姓书商得书后,马上联系了北京琉璃厂邃雅斋的刘英豪,并附去书的纸样。刘英豪接信看纸样后,认为此书可能是民国十年古书流通处据明汲古阁景宋抄的影印本。李某久未悉北京邃雅斋回信,便托人携书至上海。当时汉学书店的郭石麒经人介绍,见到了南宋书棚本《江湖群贤小集》。以郭石麒对古籍版本的见识,他认为这是本难得的珍品,但无奈汉学书店无力购进此部书,便介绍给了来青阁书庄的杨寿祺。后杨寿祺又派人请古书专家徐森玉再鉴定,始知此为难得一见的宋椠善本,遂决定以十两黄金购下。

 

    来青阁书庄得南宋书棚本《江湖群贤小集》后,消息在书林不胫而走。北京琉璃厂邃雅斋的刘英豪也得了这个消息,特地到上海,在同道的陪同下到来青阁书庄一看此书,不由地面红耳赤,为自己错失珍本而追悔莫及。

 

    中国旧书局 姚一鸣著 金城出版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姚一鸣:风雨飘渺独自在 夫子访谈
读在·杨浦丨主题·馆藏:中国旧书局
老昆明的故事丨老昆明的书店和“书市三街”
我与布衣书局:大隐隐于市的旧书空间
弥漫着鲁迅先生气息的书局
明清以来书肆之变迁概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