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文寻根】药山揽胜


以盛产芍药而著称于世的药山,因是曹洞宗(佛教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的发源地而名扬四海。

药山,位于津市裳华乡,北接白云山,南连金刚山,中峰名长啸峰,毗连常德、临澧、澧县,俗称“一脚踏三县”。药山是湘北的佛教中心,历代香火鼎盛,至今还保持着庵堂寺庙、楼榭亭阁、石塔碑文等文人景观,素有“湘北胜地”之称。

药山,是从美丽的神话中流淌出来的。相传汉光武帝刘秀与淮阳王刘玄逐鹿中原,曾败经药山。那天,天幕黝黑黝黑的,显得深邃而高远,突然,从药山十二峰的峰顶飘来一个老僧的身影。他轻盈盈地向刘秀走来,露出几分飘逸与潇洒。他俩一见如故,交谈甚欢。老僧教刘秀治国、治军之道。刘秀得益非浅,以此治国、治军,不久就反败为胜,夺得天下。刘秀即位后立刻派太子刘庄在药山建寺塑佛,取名为“慈云寺”。

药山,是从古老的历史典故中孕育出来的。《湖南考古略》载:“药山寺,始建于唐初,相传曾有唐尉迟敬德督建石碑”。唐贞元至太和年间(785- 840)续有扩建,殿宇雄伟,有大佛殿、戏台等20多进,长约1公里许,俗传“跑马关山门”。唐代高僧惟俨于德宗贞元年间从衡山移居药山,创曹洞宗。南宋时,日僧道元将之传至日本。1983年和1984年,日僧30人组成寻根参拜团来药山寺参拜。惟俨圆寂后,葬于药山。至今,仍有惟俨禅师墓塔及墓碑。遗址前还有一座明代大铁钟和古樟、罗汉松多株,现辟为重点佛教场所,列入湖南重点寺庙。

药山,又是从历代文人墨客的美丽诗行中脱颖而出的。唐代诗人李商隐曾仰头赞叹药山:“岩花涧草西林路,未见高僧且见猿。”史载,唐代郎州刺史李翱(韩愈同年进士),曾派人入山请惟俨讲道,惟俨拒赴约,李只得前来聆听。惟俨有一首著名的“山居吟”诗云:“选得幽居惬野情,终年无送亦无迎。有时直上孤峰顶,月下披云啸一声。”惟俨悟禅通慧,民间传其月夜长啸,声震澧阳90里,药山长啸峰故此得名。李翱被诗中天人合一、找寻自我的禅意所震撼。有一次入山拜谒,李问惟俨禅师如何避免世上纷争,惟俨答道:“何不问无纷争处?”继而又道:“就在眼前。”李说:“怎么我看不见?”惟俨道:“你因为有我,所以看不见。”李问道:“我有我,所以看不见,那么你看得见吗?”惟俨沉吟了一会,长长地吐出了一句话:“云在青天水在瓶。”惟俨的回答,乍听之下,似乎十分玄奇,但仔细推敲,只是“顺其自然”四字。他“离法自净,不事细行”,不赞同持戒,不许门人看经,一切“纯任自然”。至今墙壁上仍有李翱的那首问道诗:“炼得身形似鹤形,千株松下两函经。我来问道无余事,云在青天水在瓶。”

药山,似诗,似画,但比诗更富灵气,比画更添情韵。凡到过药山的人,大都要去游览一下药山寺。不久以前,我陪同外地来的几个诗朋文友重游了药山寺。这天,秋高气爽,我们乘车穿过新洲古城,越过裳华镇,西行半小时,只见青松翠柏,古木参天,浓荫密林中露出片片绿瓦红墙。我指着大门上的匾额,娓娓地给他们讲述着这个古寺的历史。此寺始建于东汉和平十一年,距今已有1900多年了,光是清代,就经过了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的修建,至今仍有当年辉煌的遗迹。师承惟俨禅师的洞山良价与曹山本寂,丰富了曹洞宗教义后,禅风大振。南宋嘉定八年,日本僧人道元和尚受法于曹洞宗第十三代法孙如净,后将曹洞宗传入日本,受到了日本佛教界的崇仰,形成日本佛教界主要流派。

我们参观了前殿和正殿,造访了年近八旬的泓光法师。不久前,泓光法师访问了日本,受到了日本僧俗人士的热情款待。他给我们说了好几个日本人民崇仰惟俨禅师恩德的动人故事,说直到现在,人们还尊称这位舍身为法、月下披云独啸的圣僧为“大和尚”,与唐代另一名僧鉴真和尚都被奉为日本佛教界的祖师。

老法师收集有关于惟俨禅师生平事迹与历史文献、画片图表,还有道元东渡时带往日本的《抚洲曹山元证禅师语录》、《宝镜三昧歌》等拓本,以及日本来访者的题字,并有一本特别珍贵的“寻根参拜团”来药山寻根参拜惟俨禅师活动的照片与纪念册。

从药山寺的西南边山脚拾级而上,拨开千尺古藤,穿过幽林仄径,我们去瞻仰矗立在半山上的惟俨禅师塔。这是一座用优质麻石雕凿而成的石塔,其形状如同一位禅师,披着麻布袈裟,端座在蒲团之上。原塔身为九级,后毁于战火,重修时改为七级。1984年,日本永平寺(今日本福井寺)与总持寺(今日本横滨寺)的主持与驹泽大学校长惟名宏雄等人来此参拜,在惟俨塔前跪了45分钟,吟经祭祀“曹洞宗”师祖,并捐款重修了此塔。

药山不仅是一处佛教胜地,而且是旅游休闲的好去处。茂密的森林植被,涵养了众多的溪泉。山上随处可见溪水汩汩,可闻泉水叮咚。最著名的是东水西流的长溪,跟庐山东林寺的虎溪一样壮观。沿长溪而上,可看到后山石壁处,一条像牛肚心的瀑布从百余米高的壁上倾泻而下,飞珠溅玉,水雾如烟。岩脚下是一个深幽的岩洞,瀑布泻落在岩洞顶端,形成一张巨大的水帘,几许雄壮之气,透射出一种神秘,激化了我们莫名的激动。“水如碧玉山如黛”,正是这里的写照。

药山,还流传着“洞山无寒暑”之说。传说有个僧侣问洞山良价禅师“如何回避寒暑?”洞山答道:“何不问无寒暑处?”僧又问:“如何是无寒暑处?”洞山又答:“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这种与大自然融合为一体,封杀酷暑,封杀严寒的三昧境界似乎有些玄妙,但药山确实是避暑的好地方。炎夏酷暑,无论是山上还是山下,皆是一片清凉。药山景区内的三座水库和一天然湖泊各呈秀色。寺北的南山水库,寺南的东冲水库,有如药山两颗亮晶晶的眼珠,整日水汪汪的,热情地欢迎你扑向她的怀抱。白云山南面的英雄水库,又如一只巨大的银盘,幽幽地滋润着你的夏夜梦。相传这些仙境是钟相、杨幺和元末明初陈友谅屯兵的地方。他们在这里留下了很多古迹和故事,给神气的药山又平添了迷离的一页。

登上药山北边的白云观观云,只见药山的云雾远近高低各不相同:有时一片树林忽然不见,变成一片云海;有时一片白云忽然消散,变成了许多亭阁;正凝望间,一朵白云冉冉飘来,渺渺地钻进了你的视线内。太阳如果挤破云层,东边八百里洞庭的波光帆影就能神奇地映入你的眼帘。倘若雨雾迷蒙,你站在白云观上,只能见到脚下团团彩雾升腾,身边朵朵白云缭绕,白云观、药山寺均在缥缈无定之中。

你即使爬上了白云观的最高层,也只能看到作怪的白云,密密层层盖满药山,一无所见。

但是,只要你以一颗平常心淡然处之,你也不会焦虑,不会抱怨,只会陶醉。

青原惟信禅师有句名言:“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此乃禅里人生。

我的心几乎被药山的云、药山的庙、药山的树、药山的水一一占满。前不久,在游药山寺时,我遇到一位本地的盲人,我对他说:“你什么都看不见,你来药山干什么?”那盲人说:“我看不到药山,但我却能听到药山寺的檐铃、药山芍药花儿的绽放……”

如果药山是一本书,只有置身药山,与药山的寒暑打成一片的人,才能真正读懂它。

黄      静 

 城头山视窗 | 编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寒暑到来(白云禅师《碧岩录探讨》)
公案 | 如何避寒暑
禅宗公案妙解
思量个不思量底
南怀瑾《洞山指月》:人们偏偏要跟着家奴一起流浪生死,那没有办法,免不了受这些家奴的侵扰。
史上最热夏天?这位禅师有避暑妙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