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联论探讨】浅谈对偶在对联自对中的运用

    浅谈对偶在对联自对中的运用   

    作者:福建  李忠云(蜀山剑客)

   作者简介   

       李忠云,网名蜀山剑客,中国楹联学会名誉理事、福建省楹联学会常务理事、联都网站站长。历年来在海内外各级征联、征诗比赛中获等级奖、优秀奖三百余次,多副获奖楹联作品被镌刻在鹳雀楼、滕王阁、五台山、通道万佛山等景点和楼台馆所。主持编纂《联都(第四部)》,著有网络对联小说《联都兵部演义》、《高山对韵》、《高山联话》等,作品入选中国楹联学会《百家联稿》、《八闽获奖楹联集》等。多次荣获中国对联文化研究院对联创作奖,2020年获金奖提名。

2019年联都盛宴重开第92期出了期特别联题《华表》。评审结果出来后,其中有副三等奖的作品是江西李云(夕阳)联友所作。联曰:

题华表

有犼望归,有盘承露,数十丈伫欲穿云,以示须弥资上德;

谏因省失,谤未戗仁,几千年临之若鉴,而昭载覆在民心。

长弓老师简评:

此联最可我意,文字得法,承接自然,将华表之意有效延伸为载覆在民心,本该一等,有重字降为三等。

记得当时李云联友问了我个问题:这个“有”字重字没问题吧?有老师说在古联中常见这种重字例联。

其时这也是多年来困惑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联友的问题。一年来,我留心参看了许多关于对联重字的理论探讨文章,比较典型的是曾祥科老师在《荆楚联坛》发表的署名文章《浅谈楹联自对的多种形式》。文章中列举了许多采用不同位或不等量重字自对古今联家作品:

例1:题岳武穆(王澄川)

为臣死忠,为子死孝,大丈大当如此矣;

南人归南,北人归北,小朝廷岂求活耶。

此联中,前两个分句构成自对。上联两分句重“为”“死”二字,重字居于分句的第一、第三字;下联两分句重“人归”二字(两分句内部还重“南”“北”,此处不论),重字居于分句的第二、第三字。重字的位置不相同。

例2:挽林则徐(左宗棠)

附公者必皆君子,间公者必是小人,忧国如家,二百余年遗直在;

庙堂依之为长城,草野望之若时雨,出师未捷,八千里路大星颓。

此联中,也是前两个分句构成自对。上联重“公者必”,重字居于分句的第二、第三、第四字;下联重“之”字,重字居于分句的第四字。可以看出,重字的位置不相同,重字的字数也不相同。上联重三个字,下联只重了一个字。

例3:题黄鹤楼(陈宝裕)

一支笔挺起江汉间,到最上层,放开肚皮,直吞将八百里洞庭、九百里云梦;

千年事幻在沧桑里,是真才子,自有眼界,那管他去早了黄鹤、来迟了青莲。

此联中,上下联的第四、第五个分句构成自对。上联重“百里”,重了两个字;下联重“了”字,只重了一个字。虽然重字的字数不相同,但整副联依然很工整,毫不影响整联带给读者的美感。

例4:袁枚(王威)

何以论官乎,论权乎,论理学道经乎,只留一点性灵,足有四千篇诗句;

无非纵食也,纵色也,纵林泉山石也,不过几人笑骂,再来八十寿风流。

此联中,上联“论理学道经乎”与“论官乎”“论权乎”构成自对,下联“纵林泉山石也”与“纵食也”“纵色也”构成自对。自对的三个分句中,第三分句的字数与前两分句的字数不相等。

无独有偶,鄙人《2020年中国对联创作奖金奖提名对联作品集》刊发在“对联天地”公众号时,有一副联也引起了联友的留言询问。联曰:

题王夫之

殖民以文化为端,剃发乎、留发乎,执念深深,谁解先生持气节?

隐世唯经书是论,立心者、立言者,殇情点点,且留后学辩清明。

联友提问:请教一下,剃发乎、留发乎/立心者、立言者,这是异位不规则重字么?如果不是,应如何理解?本人初学楹联,望老师能指点一下迷津,谢谢!

为什么古今联人在对联自对中常见这种不同位或不等量重字对法,但仍然显得很工整,毫不影响整联带给读者的美感呢?许多关于不同位或不等量重字自对的研究文章中不约而同地引用了当代楹联理论家俞邵华(网名时习之)先生的一段论述:“自对之后,上下联的对仗可以放宽。从前人的联来看,这个宽的程度是宽到没有底线的,上下联之间既可以工对,也可以宽对,还可以部分或完全失对,包括字的门类不同,词性不同,结构不同、节奏不同以及重字的多少和位置不同等等都是可以的。”甚至还有研究者试图探讨其中不规则重字的规律,包括重字的位置和字数等,但都无法得出让人信服的理由。

大家知道,对仗是对联的首要特征。近年来,我在研究明代联家乔应甲的楹联专著《半九亭集》和清朝林庆铨联话专著《楹联述录》时,特别注意到对联文体形成过程中从对偶到对仗的传承关系。

一、“清言小品”与对联的形成

《半九亭集》中对联有四五千副之多,其语言风格在于“清言小品与对联”之间的整合。“清言小品”是盛行于晚明清初的一百多年,它是一种格言式的文学,对明清对联的形成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二、“清言小品”与骈赋的因缘

“清言小品”保持了骈文的“辞采、偶对、声韵”的特色,有凝炼隽永之美。骈赋又称俳赋,起源于楚辞,是古代中国文学特有的一种文言文文体。骈即对偶的意思,其特点是通篇基本对偶,多以两句成对,但句式灵活,多用虚词,行文流畅,词气通顺,音韵自然和谐。

三、对偶到对仗的演化

对偶句式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很早就出现在诗词歌赋里面,到了初唐,经过上官仪和上官婉儿的整理,把对偶严格化,对仗作为一种规则加入到近体格律诗中。在近体诗中的律诗中,颌联和颈联都是对仗的联句。对偶是一种修辞方式,就是用对称的字句来加强语言效果,'偶'在这里是双数,成对的意思。对仗是指律诗(包括赋)按照字音的平仄和字义的虚实做成对偶的语句;而对联则是指将诗赋中的对偶句独立成为上下两联完全对仗的文学形式。

四、对偶的形式

1. 严式对偶:要求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楹联述录》中方严廉题粤东新建阳江厅试院大堂联:

万里下征轺,从羚峡南来,见此邦民物山川,可跻列郡;

千间开广厦,对鳌峰西峙,愿多士文章事业,胜似前贤。

2.宽式对偶:对严式对偶的五条要求只要有一部分达到,不那么严格。如《半九亭集》中联语:

权势之地,非至公至断者难处;

疑似之迹,非极审极详者难明。

3.对偶里面是两个语言单位,且字数相同。

通过以上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一是从早期的对联著作《半九亭集》中可以看出,早期的对联,相当问部分由“清言小品”依据对仗的要求中演化而来。二是“清言小品”的语言风格脱化于骈文句式,对偶是其显著特征;三是对仗是严格的对偶方式,在律诗和对联中广泛运用。

除了上述《半九亭集》中大量运用对偶句式外,清代、民国乃至今人的对联中,亦常见对偶句式的运用。

一、《楹联述录》中对偶句式的运用

《楹联述录》、《楹联续录》是光绪候官学者林庆铨的力作,以收罗广博、评隲得失、间参考证见长。何又雄在《述录》序云:“林衡甫先生《联述》,所以续《楹联丛话》之未备也。”从目前所掌握的情况看,这是继梁章钜《楹联丛话》之后的又一部门类齐全的联话之作。对晚清历史人物与联语文学的研究,均提供了有价值的史料。试举例说明《述录》中对偶句式在对联自对中的运用。

例1:方严廉题江西省江安会馆云:

俱是宦游人,从大江南北来,追忆昔贤,犹存鹿河学规,蠡湖政迹;

曾为持节使,登匡庐左右望,瞻言故里,如见白门烟树,黄海云涛。

二分句,“大江南北”与“匡庐左右”以对偶句式宽对;上结“鹿河学规,蠡湖政迹”亦为对偶句式宽对。

例2:番禺陈兰甫先生澧寿方柳桥太守功惠云:

嗜学多藏书,嚼其精华,自得寿考;

行年服官政,加以岁月,当至公卿。

两结各以对偶句式形成宽对,平仄失替。

二、《对联话》中对偶句式的运用

《对联话》是民国南社诗人吴恭亨所著,全书共十四卷,共收录历代有名的对联作者约千余人,其中著名联家有百余人之多。辑录历代对联佳作约三千多副,其中百分九十五的作品是清末至民国初期的作品,为中国楹联史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吴恭亨不仅仅只是简单收录对联作品,并结合自已创作对联的经验,并对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评点,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对联话》称得上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一部具有理论价值的联话著作。它的理论价值主要凸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提倡创新,反对蹈袭雷同;二是进一步强调楹联创作要“切题”;三是明确提出了写景“三原则”;四是重视联作的思想内容;五是崇尚自然,反对雕饰。其中对偶句式亦在所辑联中偶见运用。

例1:某题典史署云: 

作无品官,行有品事; 

读百家书,成一家言。 

上下联各成对偶句式宽对。

例2:题雅丽书院(佚名)

雅言诗,雅言书,雅言执礼;

丽乎天,丽乎地,丽乎人文。

此联中,上下联的三个分句分别对偶句方式构成自对。第三分句的字数却比前两个分句多一字。由于自对部分“雅言”“丽乎”的三次重复,自对内容的字数虽不相等,平仄也不谐,但仍然显得很工整。

三、对偶句式在当代对联中的实践

联都大中华擂台兼容并蓄,致力于成联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涌现的作品中亦不乏偶句自对的实践佳作。

例1:孙叶拟大巧无术

舜之兴在垂裳,秦之亡于劳政,治平合无智无锋,徽风宣处因循道;

药不啻出扁鹊,书不必起仲尼,开化原非方非术,大朴归时惟见真。

两起以对偶句式形成自对,细判节奏点平仄似不合,但读来流畅,不觉其涩。

例2:寞晓题汉字

溯之古曾闻天雨粟,萃之神曾见笔生花,须知万象包罗,偶亲于北牖芸编、西山勒石;

绘其形以教化吾民,拓其迹以传承吾道,若向千秋注解,偏识作秦坑呜咽、文狱腥膻。

两起以对偶句式自对,不等量重字,仍觉韵味和谐,顺畅自然。

例3:剑客题题苏舜钦

谏国赢千秋盛誉,为贤者鸣、清者鼓、变革者三呼,奏疏每作遏云响;

摛章启两宋先河,弃魏之藻、晋之缚、浮华之五代,文翰长迴振玉声。

    中分以排比偶句式形成自对,同时又兼顾到上下相对的呼应,是自对和相对结合的实践。

综上,余试品对联中偶句自对运用三味:

其一曰:不拘于句中平仄杆。《联律通则》中的六品对对联中的对仗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可以说是“严式对偶”。但在《联律通则》第七条中亦有变通“对于历史上形成的且沿用至今的属对格式......凡符合传统修辞对格,即可视为成对,体现对格词语的词性与结构的对仗要求,以及句中平仄要求则从宽。”对偶作为一种修辞方式,亦属传统属对格式。从形式为内容服务的角度来看,在不违反对联的字句对等、结构平衡、句脚平仄和形成意联的基本规则的同时,适当运用对偶自对句式,可以使对联更为摇曳多姿、富于辞采,不必强行要求在偶句自对中严格遵循句中平仄杆。

其二曰:不拘于不等量重字。《联律通则》第十条 避忌问题要求“忌不规则重字”,对于偶句自对来说,不等量重字应纳入规则允许范围,只要两自对偶句中的重字是结构对应的,就可视为偶句自对成立,何必拘泥于上下联重字数量不同呢?

其三曰:不限于自对表现形式。成联创作中,偶句自对可以根据联题,在句内、句间或隔句中灵活运用,使对联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多彩,关键在于形成自对。当然,这属于一个熟能生巧的过程,不提倡初学联友运用。只有在熟谙对偶、对仗的基本规律后,才能达到大巧若拙、灵变自然的效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对联文体特点及对仗与声律原理(刘太品)
对联百科
欣赏学习中国楹联必读 陆震纶 《对联结构》 上
对联自对句的平仄
联和联律
【我们读世界】《诗词律要》讲座(九):联律(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