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书|正面管教笔记

——你们的朋友蒋阳波

No.1

成为一个有能力的人必需的“七项重要的感知力和技能”

1.     对个人能力的感知力——“我能行”。

2.     对自己在重要关系中的价值的感知力——“我的贡献有价值,大家确实需要我。“

3.     对自己在生活中的力量或影响的感知力——“我能够影响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情。”

4.     内省能力强: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5.     人际沟通能力强: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6.     整体把握能力强:以有责任感、适应力、灵活性和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

7.     判断能力强:运用智慧,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No.2

大人与孩子之间三种主要的互动方式

 

严厉(过度控制)

有规矩但没有自由

没有选择

“我要你怎么做,你就得怎么做”

娇纵(没有限制)

有自由但没有规矩

无限制的选择

“你想怎么做,就怎么做”

正面管教(有权威的;和善与坚定并行)

有规矩也有自由

有限制的选择

“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你可以选择”

严厉型——“这些是你必需遵守的规则,这是你违反规则会得到的惩罚。”孩子不参与决策过程。

娇纵型——“我们没有规矩。我相信我们会爱对方,并且会幸福,我相信你以后会选择自己的规则。”

正面管教型——“我们一起来制订对双方有利的规则。我们还要共同决定在遇到问题时对大家都有益的解决方案。当我必需独自做出决断时,我会坚定而和善,维护你的尊严,给予你尊重。”

No.3

惩罚的意义

父母和老师们坚持使用惩罚手段的首要原因之一是,惩罚有效——短期有效。惩罚通常会立即制止不良行为,但问题在于成年人不了解惩罚的长期效果。受到惩罚的孩子不可能会想“噢,谢谢你,这对我太有帮助了。我几乎都等不及让你帮我解决所有问题了。”相反,他们想的是反叛(只要逮到机会);或者以严重地丧失自我为代价而屈从。

No.4

“赢了”孩子还是“赢得”孩子?

所谓“赢了”孩子是指大人用控制、惩罚的手段战胜了孩子;而“赢得”孩子则是指大人维护孩子的尊严,以尊重孩子的态度对待孩子(和善而坚定),相信孩子有能力与大人合作并贡献他们的一份力量。这需要大人给予孩子大量的鼓励,并要花时间训练孩子的基本生活技能。

“赢了”孩子,使孩子成为失败者。而失败通常会导致孩子反叛或盲目顺从。这两种品格都非我们所愿。而“赢得”孩子则意味着获得孩子心甘情愿的合作。

No.5

其它

我们言行背后的感觉比我们做了什么或说了什么更重要。我们做了什么永远不如我们怎么做的更重要。我们的行为背后的感觉和态度,决定了我们会怎么做。

如果你能够牢记,在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你对不良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

德雷克斯常常说:“不要替孩子做任何她自己能做的事情。”其原因在于,如果我们替孩子做的太多,就剥夺了他们通过自己的体验来发展出对自己能力的信念的机会。他们反而会认为自己需要别人的照顾,或者他们“理应”享受特别的服务。

父母和老师们常常不知道,他们为孩子所做的很多事情是孩子自己本来能做的。他们没有花时间教孩子学习如何对家庭和班级做出贡献。

分担任务会增强孩子们的归属感、教给孩子们生活技能,并且让孩子体验到社会责任感。

我们自己要学会、而且也要教孩子学会把犯错误看做一个让人兴奋的学习机会。

我们要做勇于接受“不完美”的榜样,以便孩子从我们身上看到犯错误确实是一个学习的好机会。

当我们把犯错误看作一个学习机会而不是什么坏事时,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就变得容易多了。如果我们把犯错误看成一件坏事,我们会倾向于觉得自己无能,感到灰心,并且可能会为自己辩解、推托、轻下判断或者好批评——既对别人又对自己。另一方面,当把犯错误看作是一个学习机会的时候,承认错误就好像变成了一次让人兴奋的探索。

在孩子3岁以后,如果父母继续为孩子穿衣服,就是在剥夺孩子发展的责任感、自立和自信意识的机会。

当一个孩子有机会在同一个位置上生活四年以上时,他就已经形成了很多对于生活、自我以及怎样得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看法。这种看法在家庭成员结构发生变化时可能会有所改变,但不可能彻底改变。

很多父母没有认识到,当他们彼此在养育方法上存在分歧时,就营造出了一种竞争的家庭氛围。那些对彼此的养育方法认同的父母,营造的是一种合作的家庭气氛。

只要有相互间的理解、尊重、合作以及幽默感,任何人之间的结合都可能是成功的。

当我们重新来看待不良行为,不再把责任感等同于责难或羞辱时,其结果对孩子和大人就都是令人鼓舞的。如果你把责任感看成是一种解放——某种基于你知道自己想改变就能改变的事情——而不是负疚,你就能做得更好。当你认识到在你的孩子或学生的不良行为中你也有份时,你就能知道该怎样改变你的行为,进而帮助孩子改变他的行为。

或许是因为大人没有意识到,强求会招致孩子的反叛和权力之争,而启发式提问(以及正面管教的其他方式)则能引发孩子的合作。从承担责任的方面来考虑并且注重于解决问题(包括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注重于不良行为或惩罚,就会非常令人振奋。

一个良好的开端就是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对孩子因失望而做出的行为有更多的了解。

请注意“鼓励”这个词。这很重要,因为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就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这种信心的丧失来自于其失望的信念,以及没有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这种信念是以事实为依据,还是以孩子的感受为依据并不重要。孩子们的行为是以自己认为真实的东西为基础,而不是以事实为基础的。

受到了威胁、伤害或感到无能为力,都会让人有非常无助的感觉,以至于我们会很快用愤怒作为第二回应把它们掩盖起来。

如果我们对一个正在作出不当行为的孩子给予积极的回应,就会强化这种行为。但是,如果我们能理解,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失去信心的孩子,那么很显然,消除孩子不良行为动机的最佳途径,就是找到一种积极的方法,帮助孩子找到归属感和价值。

实际上,能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不归咎于他人,是迈向解决冲突的一大步。

最惹人讨厌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爱的孩子。

监护、转移注意力、转移孩子的行为是你可以用于幼小孩子的三大法宝。

逻辑后果的四个R:1.相关(Related)2.尊重(Respectful)3.合理(Reasonable)4.预先告知(Revealedinadvance)

史密斯老师也是这些大人的代表,他们更看重的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不是从自己的行为中学习。

只要大人通过反复提醒或者通过替孩子解决问题,而不是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将本应该由孩子来承担的责任揽过去,孩子就永远也学不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孩子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

鼓励,是给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培养“我有能力,我能贡献,我能影响发生在我身上的事情,我能知道我该怎么回应”的感知力。鼓励,是教给孩子们在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中所必需的生活技能和社会责任感。鼓励可以简单到是一个帮助孩子感觉好起来从而做得更好的拥抱。

负面的惩罚会激起反叛,并且让孩子、父母和老师都灰心丧气。当大人使用相互尊重、解决问题、鼓励以及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时,孩子们就会得到归属感,并且发展出负责任的行为。

父母们往往只告诉孩子自己的期盼,而不愿意费事准确地说明这些期盼如何才能达到,于是双方之间往往出现一个很大的误区。花时间训练孩子能消除这些误区。

孩子越能自我照料,就越觉得自己能干,越能受到鼓励。

只有当你真正对孩子的回答感兴趣时,启发式问题才会有效——也就是说,不要希望孩子会给出你想要的答案。

另一个鼓励孩子的绝好方式,是让他们通过贡献来感到自己有用。

一个帮助你记住孩子的观点的绝妙办法,是回忆你自己的童年时代。

当议题集中在一两个学生身上时(尽管全班都很灰心,都想提供帮助),应该允许当事人选择他们认为对自己最有帮助的建议。这能鼓励当事人因为自己能为自己的错误承担责任而感觉更好,懂得感激其他同学提出的建议,明白同学们是在专注于解决问题,而不是责难、羞辱人并给他们造成痛苦。

你越少表露你的看法,孩子们就越能做到自己思考。

以安逸为生活态度取向的父母总想避免痛苦和压力。在这种逃避过程中,这些父母无法让孩子了解到还有限制和条理。他们的孩子可能会认为自己可以随心所欲,并且不需要遵守任何社会责任感的规则。以控制为生活态度取向的父母则相信,他们可以通过保持控制——有时候是对局面的控制,有时候是对自己的控制,有时候是对别人的控制——来避免批评和羞辱。他们可能会过于严厉,也不会花时间和孩子一起制订规则。有些孩子会觉得受到了阻挠,并且决定反抗。另一些孩子可能退让,并且决定要以讨好来得到别人的爱。

那些为了避免无意义的生活而力争优秀的人,可能得到最无意义的结果:他们的孩子已经形成了无能为力的感觉,或者会追随父母的脚步把一生都耗在证明自己上。

另一个孩子则变成了一个完美主义者,他不能忍受失败,即使他赢了也无法放松下来为自己的成就而欣喜,因为他始终害怕失败给自己带来的难堪和羞辱。

当我们学着把自己的缺陷变成优点时,我们就会成长。

有些老师之所以不喜欢这种方法,是因为他们忍受不了试探期——事情在好转之前往往会变得更加棘手。

有什么情绪都没有关系,但不能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处理孩子行为背后的观念很重要,要知道孩子们何时感到了失望并需要我们的鼓励。

用零花钱教孩子学习管理金钱,而不是用做奖励和惩罚。

从负面的想法和感觉出发采取行动,肯定会偏离爱、欢乐和积极结果的轨道。通过消除负面态度,我们就会让自己自然的良好感觉和常识浮现出来。

小宝宝每次摔倒时,从来不浪费时间感觉自己的无能。他们只是爬起来继续走。如果他们摔疼了,可能会在继续走之前哭几分钟,但他们不会给自己的体验加上责备、批评或其他自拆墙脚的想法。我们能够帮助孩子么通过重新发现错误对我们的价值,保持这种体验生活的简单方式。

把我们引向痛苦的一个歧途,就是每当我们或我们的孩子不能一劳永逸地学会某些事情时,就感到自己无能或感到沮丧。通往爱与欢乐的道路,不仅包括要承认我们会犯错误,而且要承认我们会有一遍又一遍地学习的机会,这是学习过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事实上,大多数父母都是以爱的名义在运用惩罚。                                                         

给孩子提供一个能让他们构筑自己的美好人生的好基础,是我们的职责。教给孩子们自律、负责、合作以及解决问题的技能,是在帮助他们建立一个优秀的基础。

不尝试就预期某种方法不会有效,常常是逃避尝试的一个借口。

近期活动

27

8-2019

通知|2019年湖南省备课大赛开始报名啦!

不收任何费用,可以获得省级荣誉和学分,9月30日截止报名。

27

8-2019

通知|2019年公需科目培训开始

8月23日,公需科目培训开始。本次培训到12月31日结束。

9

7-2019

培训|初中物理考试试题分析与教学信息化、实验活动化

欧阳祥云、刘海涛、刘卫泽衡阳市一中开讲。

10

7-2019

培训|初中物理骨干教师核心素养培训班圆满结束

7月10日,衡阳市市直初中物理骨干教师核心素养培训班结束。

11

7-2019

培训|衡阳市学科带头人培训班(A434)今日开班

国培计划2019衡阳市市级学科带头人培训班(A434)7月11日在衡阳市第一中学开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面管教读后感10篇
家长算法——《正面管教》
当孩子犯错误后,家长不同的处理方式决定着孩子不同的成长方向!
管孩子的方法
正面管教读后感(精选3篇)
惩罚孩子只会打骂?这里有妙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