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关注 美术报,分享美的一切
说好的仿古,说好的仿某某的作品,结果一点都不像,不信,咱们来做个比较。
本次说的是王翚《仿王蒙秋林读书图》。小编努力查找了一下,并没有找到王蒙所作《秋林读书图》,但有他绘的《春山读书图》。我们比较王蒙《春山读书图》、王翚《仿王蒙秋林读书图》这两幅作品,说是“仿”,但似乎相似之处并不多。
树
上图为王翚《仿王蒙秋林读书图》,下图为王蒙《春山读书图》。在最明显的树这一部分,都用了三株为一组,在这个树的枝干方面,也略有相似。
房子
上图为王翚《仿王蒙秋林读书图》,下图为王蒙《春山读书图》。在房子上,王翚画的是简易版,但前后的位置关系还是有临摹的痕迹。
山峰
山峰的比较要换王蒙的另一幅作品,下图为王蒙 《东山草堂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石头在构造上是不是也是很像呢?
石丛
下图为王蒙《青卞隐居图》 (140×42.2cm 上海博物馆藏)中下方的石丛,可以看出,基本构造还是相似的,只是王翚有点“偷懒”哦~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王翚具有坚实的临摹功底,“仿临宋元无微不肖”,“下笔可与古人齐驱”,又能“集古人之长,尽趋笔端”。说是临摹,却独成一家风格。
仿者,仿其大意,非临摹比也。
临摹得其人之偏,不如仿古得其人之全;
临摹得其人之形,不如仿古得其人之神。
——顾麟士
日前,“与古为徒——苏州博物馆藏明清仿古山水”特展在苏州博物馆2楼展厅举行。
本次展览特别遴选苏州博物馆馆藏明清董其昌及四王以来各家仿古之作,从中我们可以管窥仿古山水这一题材在风格和趣味上的流变。
古人论画山水之法,一曰师古人、一曰师造化,其次即如董其昌所说:“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而当以天地为师。”以“师古人”获取前人丰富的技法经验,追求一种在比较与鉴别的基础上形成的品味与格调;以“师造化”使山水画从大自然中获取无穷无尽的营养与创作源泉,葆其旺盛的艺术活力。
明清之际,各种画体均已极度发展,山水画方面,由唐代奠定其基础,宋元畅其流。传统技法日渐成熟,趣味标准也随之确立。
王翚云:“以元人之笔墨,运宋人之丘壑,而泽以唐人之气韵,乃为大成。”“师古人”超越了以往一般临摹概念而具有了新的涵义,不再是简单复制一件件作品而是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妙味,有自家风貌。
“四王”之一的王原祁云:“余少侍先大父,得闻绪论,又酷嗜笔墨,东涂西抹,将五十年。初恨不似古人,今又不敢似古人。然求出蓝之道,终不可得也。”反映在实践上即是大量以“仿古”为名的画作出现,其代表人物即是董其昌及其影响之下的王时敏、王鉴、王原祁、王翚四位互为亲友的四王正统画家。
董其昌,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其画及画论对明末清初画坛影响甚大。
王时敏是“四王”之首,又是“娄东派”的创始人,少时得董其昌指授,取法“元四家”,以黄公望为宗,晚清娄东画派代表画家与评论家秦祖永曾在《桐阴论画》中评王时敏:“运腕虚灵,布墨神逸,随意点刷,丘壑浑成。”
王鉴为“虞山派”之首,从董源、巨然处受益,仿古作品更见功力。在山水画创作上讲究布局,笔墨处处有传统、有来历。
王原祁最具个人特点,他以黄公望的浅绛为基础,所画山水有“熟而不甜,生而不涩,淡而弥厚,实而弥清”的赞誉。
近代顾麟士所谓:“仿者,仿其大意,非临摹比也。临摹得其人之偏,不如仿古得其人之全;临摹得其人之形,不如仿古得其人之神”,或可于此参之。
对比
— ? —
文| 蔡斯羽 郑莉
感谢苏州博物馆供图
转载请注明出处
长按左侧二维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