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历代文人书法之九十三碑学典范

碑学典范

 

清代碑学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帖学已走向末路。从清初一直到嘉庆年间,一直是帖学的天下。康熙、乾隆十分喜爱赵孟颓和董其昌的书法,上有好者,下必甚焉,致使赵、董书风一直弥满朝野。士子们为了获选,大都归依于赵、董,最终都趋向于馆阁体,形成了毫无生气的官样文书体。这正是帖学之弊。满清统治者为了维护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民族高压政策,捕风捉影地掀起文字狱浪潮。大批汉族知识分子为了避祸,不敢写涉及时事的文字,只好钻进故纸堆,从事训话考据,以此讨生活。为了证史,学者们广泛收集金石、碑喝,而当时六朝碑板也出土甚多,给考据带来了极大的方便,金石研究也活跃起来了。考据之风客观上促进了碑学的繁荣。碑学兴盛的第三个原因便是审美情趣的转移。傅山首先提出响亮的口号:“学书之法,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这是对明清帖学的强烈不满。就连早年走帖学一路的书法家晚年也改辙学碑,如姜哀英、汪士锭等。其中汪士桂不无遗憾地说:“不学古隶,不知波折往复之理。”最有意思的是周亮工,他在自跋隶书中说:“谁能隔宿对黄死,度尽重阳更忆家。欲换青钱沽雪酒,八分小字写寒鸦。”写隶换酒,可见帖学越来越不受重视了。清代学碑的书法巨匠当属邓石如、伊秉绶。邓石如自幼失学,终生布衣,依靠卖书为生,擅长四体书和篆刻,他在篆书上突破了秦以来李斯、李阳冰的玉箸篆笔法,开创了篆书的新风格。他的隶书学汉碑,遍临汉、魏诸碑,继承汉分隶法,成遒丽绵密的新体。邓石如楷书取北魏碑,行草书由碑中衍变而出,加上他在篆刻上的造诣,创造了富有金石气的风格。伊秉绶擅长隶书,以颜书笔法体势作汉隶,魄力宏恢,有独特的风貌。康有为认为邓石如、伊秉绶是清代碑学的开山宗师。

邓石如(1743—1805),初名琰,字石如,避嘉庆帝讳,遂以字行,后更字顽伯,因居皖公山下,又号完白山人、笈游道人、凤水渔长、龙山樵长,安徽怀宁人。清代篆刻家、书法家,邓派创始人。出生于寒门,祖、父均酷爱书画,皆以布衣终老穷庐。邓石如九岁时读过一年书,停学后采樵、卖饼饵糊口。17岁时就开始了靠写字、刻印谋生的艺术生涯,一生社会地位低下。他自己说:“我少时未尝读书,艰危困苦,无所不尝,年十三四,心窃窃喜书,年二十,祖父携至寿州,便已能训蒙今垂老矣,江湖游食,人不以识字人相待。”性廉介,无所合。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时翁方纲擅篆分,以石如不至其门,为之。刘墉、陆锡熊见其书,皆大惊。登门求识面。包世臣推其篆书为神品。钱坫与世臣游焦山,见壁间篆书心经曰:“此非少温(李阳冰)不能作,世间岂有此人耶?”邓石如30岁左右时,在安徽寿县结识了循理书院的主讲梁巘,又经梁巘介绍至江宁,成为举人梅镠的座上客。邓石如在江宁大收藏家梅镠处8年,“每日昧爽起,研墨盈盘,至夜分尽墨,寒暑不辍”,得纵观秦、汉以来金石善本,每种临摹各百本,出入秦、汉,而自成一家,世称邓派。不久得到曹文埴、金辅之等人的推奖,书名大振。曹文填称其四体书皆为清朝第一。乾隆五十五年(1790),乾隆皇帝80寿辰之际,户部尚书曹文六月入京都,邀其同往。秋,途经山东,遂登泰山观览。进京后,邓石如以书法响誉书坛。乾隆五十六年(1791),在两湖总督毕沅处做了3年幕僚。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

邓石如为清代碑学书家巨擘,擅长四体书。其篆书初学李斯、李阳冰,后学《禅国山碑》、《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石鼓文以及彝器款识、汉碑额等。他以隶法作篆,突破了千年来玉筯篆的樊篱,为清代篆书开辟了一个新天地。他的篆书纵横捭阖,字体微方,接近秦汉瓦当和汉碑额。隶书是从汉碑中出来,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也使清代隶书面目为之一新。楷书取法六朝碑版,兼取欧阳询父子体势,笔法斩钉截铁,结字紧密,得踔厉风发之势。行草书主要吸收晋、唐草法,笔法迟涩而飘逸。大字草书气象开阔,意境苍茫。总观其四体书法,以篆书成就最大,楷、行、草次之。邓石如又是篆刻家,开创皖派中的邓派。他以小篆入印,强调笔意,风格雄浑古朴、刚健婀娜,书法篆刻相辅相成。邓石如的印章有着“疏处可以跑马,密处不使透风”的特色。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其传世墨迹有《游五园诗》、《篆书文轴》、《篆书中堂》、《隶书四条屏》、《隶书七言联》、《隶书节录文心雕龙》、《陈寄鹤书》等;他的印作收入《完白山人篆刻偶存》《完白山人印谱》《邓石如印存》。


                           清  邓石如  篆书文轴

《篆书文轴》,纸本,纵117cm,横74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轴篆书录文一则(《篆书文》轴释文),末隶书识:“颐斋大人属书。邓琰。”下钤“邓琰”、“石如”印二方。具体书写时间不详,但从题款名字看,应是邓石如在嘉庆以前的作品。本幅无藏印,未见著录。此轴书法用笔细匀,受《峄山碑》及李阳冰篆法影响,使用羊毫中锋,笔划圆劲,收笔处略出锋,呈尖峭状,尚属传统玉筯篆之范畴。


                    清  邓石如  隶书石涛善画轴

《游五园诗》轴,行书,纸本,纵159cm,横42.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本幅书自作《游五园》五言诗一首,末款:“游五园作,完白翁。”下钤“邓石如”、“顽伯”印,引首钤“完白山人”印。左下角钤“礼卿府君遗物”、“蒯寿枢家珍藏”收藏印。未见著录。邓石如存世墨迹中以篆、隶、楷诸体最多,行书作品相对较少。此幅虽未书年款,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题款方式及用笔老劲等方面分析,应属邓氏晚年所书。此轴书法用笔沉实劲健,多有震颤之笔,一波三折,如锥划沙,复存古隶书笔意,体现出邓氏书法兼融古法复自创新的书法特点。邓石如作为清代中期书坛巨擎,其书法不仅诸体悉备,且各体书均具特色,体裁胎息,古意浓厚。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伊秉绶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聪敏好学,秉承家学渊源,16岁进宁化县学,26岁中乡试。后又受业于名儒阴承方,攻宋儒理学,并且潜心研习李榕村、蔡梁山及雷翠庭等名儒理论。史称伊秉绶“通程朱理学,幼秉庭训,从师阴承方,讲求立心行己之学。”乾隆四十九年,伊秉绶赴京应考,举中正榜,留居北京,为大学士朱珪、纪晓岚所赏识与器重;又拜当时最负盛名的书法家刘墉为师学书法。乾隆五十四年,伊秉绶参加会试,中进士,授刑部额外主事,补浙江司员外郎。乾隆五十七年,他晋升为刑部主事,嘉庆三年(1798)升刑部员外郎奉命出任湖南乡试副主考官,嘉庆四年升任刑部郎中。未几,伊秉绶出任广东惠州知府,设计擒获7名强盗,将他们绳之以法,为民除害。嘉庆六年,伊秉绶重建丰湖书院。嘉庆十一年,伊秉绶为了促进扬州地方文化的发展,特招聘焦循、阮元等著名学者编《扬州图经》及《扬州文粹》。嘉庆十二年,伊秉绶调任河库道;不久,又调任两淮盐运使仅两个月其父去世,便回宁化老家治丧。伊秉绶在宁化老家一住就是8年。归居家乡期间,于嘉庆十六年秋,他重访惠州。嘉庆二十年夏,经友人一再敦促,伊秉绶启程入京。途经扬州,旧时的好友留他小住。他在扬州客居至9月。扬州的9月天气已渐转凉。伊秉绶因受凉感冒,猝得肺炎,于9月11日病逝于扬州。伊秉绶死后归葬宁化曹坊石牛驿(今上曹村)。

伊秉绶喜绘画,治印,亦有诗集传世;擅书工四体,尤精篆隶,精秀古媚。其书超绝古格,使清季书法,放一异彩。隶书尤放纵飘逸,自成高古博大气象,与邓石如并称大家。其行楷有颜真卿之神韵,博采广收,兼师百家,自抒己意,为时人瞩目。其隶书成就最高,为清代碑学中的隶书中兴的代表人物之一。书体横平竖直,结体方正,有较强的装饰意趣;用笔圆浑,毫不夸张,意到笔止;初看有点、平淡、呆板,但细加推敲,则会觉察到他的字齐而不板、整而不呆、厚而不满。气韵生动,飘逸脱俗,结体别出新意,极富变化,讲究疏密变化,收放得体。大字雄强挺拔、愈大愈壮,小字清新雅丽,端庄多姿。蒋宝龄《墨林今话》称其:“以篆隶名当代,劲秀古媚独创一家”。赵光《退庵随笔》称“墨卿遥接汉隶真传,能拓汉隶而大之愈大愈壮。”著有《留春草堂集》。传世书迹甚富。


                           清   伊秉绶 隶书五言联

《隶书五言联》,书于嘉庆二十年(1815),纸本墨迹。隶书。凡上下联正文10字,款16字,共26字。纵178厘米,横33.3厘米。首都博物馆藏。伊氏的隶书具有鲜明的个性,笔画平直,分布均匀,四边充实,方严整饬,有强烈的装饰美术之意趣,没有晚期汉隶的“蚕头燕尾”的习气。此隶书联,严格的中锋行笔,藏头护尾,法度森然,其笔画粗细大致均等。圆润率直,分明是地道的篆、籀笔意。结体左右平均匀称。他的隶书,善用浓墨,墨色柔润,乌亮如漆,笔划光洁精到,此五言联,其笔力雄健,中画沉厚挺拔,融合了《郙阁颂》、《张迁碑》、《衡方碑》等汉隶名碑的优点,形成了自己严而不刻板,凝重而有韵致,夸张而合情理的隶书风格。


                            清  伊秉绶  隶书横幅

伊秉绶《隶书横幅》,纸本,纵32cm,横130.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轴为横幅,隶书“華嶼讀書堂”五字,末识:“簡田十六先生雅屬並正,秉綬。嘉慶壬申歲。”左钤“墨卿”、“東閣梅花”印二方,右侧下角钤“墨庵”印,左下角钤“藥農平生真賞”收藏印。“嘉庆壬申”为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作者时年60岁,此幅为其晚年所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碑学的轮回重生
从风格、笔法、章法以及书写工具剖析邓石如对书法的创新
邓石如篆书七言联
赵之谦与清代的篆隶书(附赵之谦书画)
清代邓石如碑学与当代书法的百花齐放
四体皆精之人真的少了-邓石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