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大千禅意探源(三):对于“不似之似”妙象之象喻传统的超越

三、对于“不似之似”妙象之象喻传统的超越

我们知道,“象”在我国传统文学艺术中有着丰富的美学内涵,负载着多种哲学思想的综合含义。《周易》中的象是对自然之象的效仿,所谓“象者像也”。庄子有“象罔”说,宗白华认为:“'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真理闪耀于艺术形相里,玄珠的皪于象罔里。”⑦“妙”字最早见于老子《道德经》:“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而又玄,众妙之门”。妙者,“微之极也”。郭璞《游仙诗》之八曰:“明道虽若昧,其中有妙象。”这里的“妙象”也就是指可以把“若昧”的“道”呈现出来的有无相生、虚实相合的境相。不过,对于自然本体来讲,任何“象”都只是对自然的一种仿“像”,因而,真正的自然本体是无法显象、无法言说出来。所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但是,对于自然本体的认知又必须借助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法象万物”之象来观象之妙而寓于变中,来“立象以尽意”,这样,通过对于象的观察与洞悉,始可达至“万化在心”的境地。当然,即便是通过观象于天地而实现了“万化在心”,吾心终究还是与万化隔着一层。因而,对于强调以明心见性之本心来直觉一切本相的祖师禅而言,就特别讲求“扫象”、“泯迹”以悟入,而即心即佛。

于绘画来说,就是不仅要否定以线造型的“形似”,而且反对“传神”之滞于化迹;特别强调线条能够“以不似之似,传写超脱洒然的画外之意。这里的不似之似所似的是离一切相的实相,画外之意的真意是无住生心。”⑧从而以线造型来构筑“不即不离”的“妙象”,以直达神秘顿悟之真心,同时也就可以以直觉的方式来认识宇宙自然之本相。那么,禅意画中“不似之似”之妙象的象喻性本质上就是一种对自然本体之空无的隐喻。

从北宋苏东坡诗句“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开始,到倪瓒所说“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再到黄宾虹说“惟绝似又绝不似于物象者,此乃真画”,以至白石老人提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这一过程中直接呈现出的是中国文人画一直都在寻找的,以“不似之似”之妙象直指世界本相的象喻传统。张大千不仅继承而且超越了这一传统,从而使其创作出的“不似之似”之妙象具有了中西合璧的美学意义与价值。

首先,妙象是画家传达有我之本心所直觉到的世界本相的隐喻符号。

我们说,妙象就是一种“超越具象而又融合于对象物当中的带着艺术魅力的纯粹心象”(赖贤宗语),也是一种象外象,它来自于浑化之境,必然要落于笔墨形迹之中,方能于“虚实相生合成妙象”的再现中化境为虚,而通于浑然之中。

其实,所有的艺术言说方式,从本质上讲,都是一种隐喻。因为人类要言说的都是自然本体、人性、神性之所在,而我们不可能通过任何一种媒介就把自然存在的本体言说清楚,艺术言说本身只是一种通过观看到的物象来表情达意的方式,而象本身也只是宇宙自然的仿像而已。所以,世界的本相与“真理和神性一样,是永不肯让我们直接识知的。我们只能在反光、譬喻、象征里面观照它。”(歌德语)⑨而妙象正是赋予了世界本相以形象和生命,因此也增加了自身所寓含内容的深度与生命力。

正如张大千所说:“画一种东西,不应当求太像,也不应当故意求不像。求它像,当然不如摄影,如求它不像,那又何必要画它呢?所以一定要在像和不像之间,得到超物的天趣,方算是艺术。”⑩这就是对于艺术创作中着力创造出的妙合无垠又游心象外之妙象的最好注解。大千在创作中也是这样做的,并且随着艺术境界的开拓而日渐不着迹象。由此,以大千荷为例,我们可以说,荷花就是承载了张大千绘画中所蕴涵的徐徐禅意之妙象—荷花之显与荷叶之隐,花叶之实与飞白之虚,也即虚实相生之“象外象”。这样,就充分发挥了妙象在似(即隐喻中的能喻)与“不似”(即隐喻中的所喻)之间创造相似性的功能,使妙象成为艺术言说的“指月”之指,直指世界之本相,或者说,妙象本身就是世界之本相,即所谓“一花一世界”也。

荷花是荷的“传神阿堵”,关系着荷的神韵,因而“神韵”的主要来源当然离不开这一切心象所负载的笔墨。正如石涛《画语录·氤氲章第七》所云:“笔与墨会,是为氤氲。氤氲不分,是为浑沌。辟浑沌者,舍一画而谁耶?……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化一而成氤氲,天下之能事毕矣。”“一画之法”之“一”是“有”,也是“无”,也是“无无、无有”的笔墨形迹,也是由“有”通向“无”的笔墨之迹化。作为张大千笔下“虚实相生合成”的“妙象”,丰厚肥硕荷花花瓣笔(线)的勾勒即是“实”,它通向“虚”的浑然;阔大圆融荷叶墨的晕染则是“虚”,或是通向“虚无”之神秘。花瓣之鲜明“有形”渐渐浑入荷叶之“无迹”,从而给人一种自由自在的玄思空间,一时分明,又一时混沌,而本心似乎正在其中。并且,它因本心而鲜明,也因本心而迹化于这一意象的自由笔墨中。与此同时,本心正与与荷花一起指向自然本体之存在,静穆、淡远而澄澈。因之,荷花这一妙象也就成了张大千圆融渊穆禅意的得以传达的具体符号。

其次,“不似之似”之妙象就是艺术再现与表现相融通的“有意味的形式”。“不似”是妙象的精神性之所在,也是妙象所再现的内容;“似”是妙象的具象性之所在,也是妙象所表现的对某种精神性内容的顿悟;由此,妙象也就成了抽象性与具象性,象征性与写实性,意象性与逼真性,表现性与再现性等各种相反相成的本质性因素相融通的艺术言说的符号,具有着丰富的象喻功能。由此,妙象不再摹仿可见物,而是以半个造物主的气魄创造出艺术品来指向世界之本相的。这样,妙象之“不似”是对沾滞于传统笔法与表现的否定,“似之”是对独特艺术符号的活用,用以显示“似之”的实相,用以传达无限意蕴;“不似”是再现的内容,“似”是表现的顿悟。“不似之似”之妙象就是艺术再现与表现的相融通而生成的“有意味的形式”。

我们来看画家故去前两年所作之《清水出芙蓉》一画:迷蒙的氤氲之气中,淡然伸出数茎芰荷,舒卷的荷叶如佛家壁画里诸佛、菩萨或者飞天脚下的祥云,荷也,云也,或皆不是,或皆是,抑或无所谓“是”与“不是”;而花瓣尖上钩着嫩金的白花瓣,则象是佛祖座下的宝座莲花。而正是在这“似”与“不似”交融的混沌中,整个画面笼罩在一片祥和、宁静、恬淡和从容中,甚至弥漫着神秘的佛家光辉,从而表达了一种静穆的渊深之美。用笔随意而精审,用墨浅淡而精奇,无一笔多,亦无一笔少,荷茎则两笔扣合,丝丝入骨,毫无接痕,体现了再现之“不似之极似”,充分反映了画家晚年从容的心境以及对人生世事的彻悟,鲜明地呈现出了艺术表现的“极似之不似”情状。近观之,仿佛置身佛光之中,如如禅意,又浑然若忘矣。同时,又饱含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印象派在以光色晕染的瞬间真实来直面事物本质直观的现代性之美,以及西方现代艺术哲性言说过程中显示出来的张力美,却又逐渐隐去了执着笔意之痕迹。

综上,正如笔者在《张大千荷花系列画作禅意研究》一文中所说:张大千一生画风多变,但总体上所呈现出来的发展脉络,深蕴着贯通于中国传统文人画流变过程中的徐徐禅意。这禅意源于其仿古临古期对文人画意境中禅意传统的承继,隐于荷花意象的禅意象征,漾于形而上玄思及表现、再现的中西融通之中,并呈现出深蕴着儒释道屈合一、又深受来自于敦煌壁画影响的佛的圆融性、艺术风格的疏淡简远的空逸性和艺术表达的非执着之执着性等鲜明的艺术特色。溯源来看,张大千画作中所传达出的圆融渊穆的禅意境界主要源自其对于文人画禅意传统的承继、对于“无心之大心”禅机的天然体悟以及对于“不似之似”妙象的象喻传统的承继与超越。这三个方面有机地统一于张大千臻于化境的笔墨意趣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张大千画作中禅意探源
大千荷,由“荷”来?张大千70幅荷花图,艺术大赏,视觉盛宴!
张大千的荷花艺术 欣赏
张大千-- 荷花精品共赏
潘天寿画荷花墨色简练,有人说他的寥寥数笔,够学一辈子!
草木本心——黄敬松临《张大千花卉精品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