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钢铁行业的升级

三、产业经济:钢铁行业的升级

近期,武钢对外正式宣布,斥资收购蒂森克虏伯公司旗下的激光拼焊集团的全部股权,成为其在海外市场上,第一个除矿产资源之外的并购对象。

在钢铁业的冬天中,要约的双方,一头是近一年来因为养猪、卖快餐、做家政、建城市服务中心而成为焦点的武汉钢铁集团;另一头是去年1月由原西门子执行委员会成员、工业部门主管海因里希?赫辛根(Heinrich Hiesinger)接任董事会主席后执行数十亿欧元业务剥离计划的欧洲钢铁巨头蒂森克虏伯。从“主业”上看,与近年来中国钢铁企业积极参与海外矿山的收购、拓展上游产业链不同的是,蒂森克虏伯在钢铁领域收缩的同时,往下游的产业链拓展(例如目前在中国新投资的项目主要有南京的蒂森克虏伯发动机零部件公司、广东中山电梯工厂新建扩建项目、常州普利斯坦凸轮轴项目、生产减震器和转向系统的普利斯坦上海项目、成都蒂森克虏伯富奥弹簧有限公司)。因此,武钢对蒂森克虏伯激光拼焊集团的此次收购,也就极具象征意义。

客观地看,国内钢铁企业与蒂森克虏伯公司的差别,有历史阶段性的特征。从发达国家的整个工业发展历史经验来看,一般来说,由轻型工业的迅速增长转向重型工业的迅速增长重工业化工业阶段对于钢材的需求量最大,在此之前的轻工业化阶段(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结构逐步向以现代化工业为主的工业化结构转变,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对钢材的需求量相对较小,而在进入工业化后期及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导的后工业化时代钢材需求也有所下降。

从简单地划分来看,发达国家已经进入了钢材需求下降的后工业化时代。而印度整体上目前仍处于轻工业化阶段,所以尽管其有庞大的人口基数,而且铁矿石总量在世界上并不领先,但印度的铁矿石目前仍处于出口状态。

与之对比,中国处于重工业化阶段,仍是支撑全球钢铁需求的主体,尽管近年来钢铁企业的经营状态看似意味着钢铁产业已经进入产能过剩的阶段,但实际上看一下发达国家的发展历史就可以发现,发达国家钢铁产量开始下滑时的人均钢铁产能和保有量就可以发现,当时人均钢铁生产能力已达1吨、人均钢铁保有量达20吨(或以上)。目前,美国的钢材保有量80亿吨,日本保有量是70亿吨,这意味着在铁矿资源不足时,利用废旧钢铁就能可满足社会钢铁的需要。与之相比,目前中国人均钢铁年产能仅约半吨,尽管钢铁保有量估计有所出入,但总体上最多也就是与美日持平,所以差距仍然很大。所以,这种“过剩”并不是长期的过剩,更主要的原因在于我国近三十年来(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的建设要“追赶”发达国家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建设周期,一定程度上出现了“超速”的现象。从废旧钢铁的用量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的废旧钢铁用量仅为10%15%左右,与发达国家的30%60%水平差距甚远,这也确确实实地说明了钢铁的需求空间。

这种局面,也是造成我国钢铁企业积极向上游布局,而蒂森克虏伯等企业热衷于向下游布局的客观背景。如果对比资源条件,或许我们更能看出中国钢铁行业与欧美钢铁行业发展的客观条件区别所在。欧洲的钢铁工业发展,是以上百年的历史积淀(及很长一段时间内的殖民地资源获取)为基础,而美国发展钢铁工业的过程中,则有着储量丰富、品位高的铁矿石资源(目前富铁矿已趋枯竭),而且燃料供应也十分充足。而当前中国的钢铁行业发展,则面临着资源瓶颈。

说到资源瓶颈,除了富铁矿日趋减少,以及铁矿石所有权的因素外,全球面临的一个普遍难题就是生产和运输成本。蒂森克虏伯正准备终结近年来在美国投资的总额高达118亿美元的投资项目,其中原因之一也是生产和运输成本过高(另两个原因主要是市场状况正在恶化、以及竞争状况十分激烈)。所以,就钢铁行业的布局而言,沿海、沿海(湖)的集中布局已经成为国外钢铁行业发展的基本经验;二战中及二战后的美国如此,日韩也是如此。不过,钢铁生产还面临着生产的劳动力成本、往消费地运输的因素,从这方面国际的发展历史来看,随着钢铁保有量的增加,国内形成在局部地区会率先形成旧钢利用程度相对较高、规模相对较小的利用产业来平衡钢铁工业的区域分布(尽管目前旧钢利用率仍然较低,但一方面随着年均五六亿吨的钢铁消费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地区不均衡的因素)也是必然之势,而这一部分电炉炼钢的比例也会较高(电炉炼钢需要消耗大量废钢铁)。所以,基于铁矿石利用的沿海、沿江整合,与综合钢铁消费、铁路运输等因素的旧钢利用布局,或许也是未来国内钢铁产能分布的基本区域条件。

说到沿海建厂,这也是20世纪60年代日本赶超美国钢铁(此前曾长期保持全球领先的地位)工业的重要因素。而从20世纪70年代起,不仅仅是成本与规模,日本和德国等部分西欧国家在引进、消化美国战后开发的LD转炉、连铸、大型高炉、计算机控制轧机等技术基础上,进行了应用和创新,使其设备投资和技术工艺全面超过了美国。直到20世纪80年代的信息技术发展后,美国的钢铁工业的竞争能力才有所改善,但却并没有在工业整合、资金利用、市场细分上赶上欧洲领先的钢铁企业(比如德国北莱茵—维斯帕利亚在20年内,高炉数量从27个减少到6个,而产量却没有变化)。历史的经验证明,这一转型升级的过程,需要技术升级与工厂整合并行,工厂整合与区域布局同步,而这需要高效的资金利用率和精准的市场细分作为支撑。

也正是看到明智的运用资金能力(运用不好的最常见原因往往是产能管理的不善)对于钢铁企业的重要性,蒂森克虏伯公司才会决定整合和关闭其在美国和巴西近年来投资的钢铁工厂。赫辛根上任后在解释公司的不锈钢业务剥离时的做法时曾说,“未来将根据三个标准进行评估,包括增长率、利润率及资本效率。”

另一方面,从市场近年来蒂森克虏伯公司业务重组做法的启示,可以看出其营业部门中材料部的建立(原来的钢铁、不锈钢及服务部将合并为新材料部,而原来的电梯和科技部将合并为新科技部)并非简单的业务部门削减,其背后也带有市场策略转型的启示。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初期,欧洲钢铁业尽管在技术策略上取得了相对美国的成功,但也同样面临着市场需求不足、产能过剩的困境(直至后来中国等新兴国家的市场发展后,才有所改观)。为应对这种局面,西欧的钢铁企业利用高品位钢铁的开发、现代涂层技术和工艺流程的改进等,使钢铁从不耐腐蚀的材料成功调整为现代材料,比如前文提及的使用不同级别、厚度、和涂层的激光焊接板材开发,便是蒂森克虏伯公司在20世纪80年代沿这种思路开发的典型。而对于日本钢铁企业而言,以2002年由日本钢管(NKK)和川崎制铁合并成立的JFE公司产品结构调整为例,也可以看出市场转型策略的一二。合并之前,川崎钢铁与日本钢管就在削减建筑用低附加值钢板产量,但非常注重汽车钢板的全球化经营,而合并后更是如此。近年来随着日系汽车制造商向印度的陆续进驻,JFE公司则联合印度钢铁企业JSW钢铁公司投资轻质高强度的高级钢板。

但是,就国内的市场而言,在钢材“过剩”仍然只是相对过剩的背景下,一方面,市场导向仍然意味着低端产能空间的需求仍然有很大的基数,而这也只能通过大型企业的经营效率提升(而不是简单的市场空间让渡)和技术提高来实现,而这也是提升产业集中度的必要条件。另一方面,中高端钢材的需求更是明摆着的市场,有机地平衡两者的资金利用能力和效率,或许是产业升级的发由之路。

(执笔人:黑色新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度报告|从中印对比看印度钢铁工业发展现状及前景
德国钢铁行业发展史
黑色商品价格是多少钱(黑色的商品)
中国钢铁行业最困难的时期过去了吗?
安邦智库12月23日战略预测:中国钢铁产业将面临长期持续转型的挑战
钢铁行业报告河北篇:钢铁产量连续17年位居全国第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