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萧放 | 我们需要既传统又现代的端午节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将在十八日(农历五月初五)翩然而至。不知从何时起,端午节的种种传统习俗渐行渐远,这一节日留下的似乎仅仅是吃粽子这样简单的形式了,甚至有人干脆将这一天称之为粽子节。对于很多人特别是身处都市的年轻人来说,传统节日像是被晒干的咸鱼,缺少了文化韵味,只剩下干枯的形式。这或许也是一些人觉得传统节日乏味,更愿意过气氛欢快洋节的原因。但实际上,作为与春节、清明节、中秋节并称为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端午节,自古以来便有着划龙舟、挂艾草菖蒲、食粽、沐兰汤、放风筝、佩豆娘、拴五色丝线、制凉茶、戴香包等极其丰富多彩的习俗内容。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于西晋名臣周处的《风土记》。关于端午节起源的主要观点有四种:其一,流传甚广的历史人物纪念观点,依据南朝梁人吴均的《续齐谐记》及宗檩《荆楚岁时记》,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还有人认为是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等。其二,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是古百越族举行龙图腾崇拜活动的节日,他在《端午考》及《端午节的历史教育》两篇论文中详细论证了此观点;其三,部分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见张心勤《端午节非因屈原考》);其四,端午节源于夏至(详见刘德谦《端午始源又一说》)。

或许,在今天根本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去考证端午节的起源究竟为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端午节这一传统节日有哪些部分是需要保留以及传承的,更有哪些部分是需要今人立足传统并对其进行活化的,以令其可以自然然地、实实在在地存活在现代生活里并为其服务。在本期特别策划中,在粽子的清香中,各位采访对象一边讲述着他们记忆中那些充满温情的端午节,一边也在与我们进行着相关问题的讨论。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



在中国民间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中,属端午节的民俗内涵最为丰富。虽然时至今日,随着近代传统文化的沉寂和西方文明的进入,传统节日几乎纷纷进入了日渐没落、社会地位明显下降的窘况,但端午节仍具有全生避害、人神祭祀、饮食节物、竞技娱乐与家庭人伦等多重要素,对于强调文化多样性和推动传统节日复兴具有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人类学民俗学系主任、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萧放表示,应从传承民俗文化与建构民族文化的角度重新认识端午节,挖掘这一传统节日与当今民众精神需求与社会生活需要相契合的内涵。

   这是我们的端午,也是先贤的端午   

查阅史料可知,端午节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从最早起源于古代吴越地区(今江浙一带)到今天已辐射扩散至全国各地,虽然因为地域和风土人情各异,在具体的节日习俗上可能不尽相同,但也因为特定的仲夏时节和文化起源影响,共性非常明显,萧放将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总结为以下5大要素:

全生避害。《荆楚岁时记》记载的端午节是“仲夏登高,顺阳在上”,即仲夏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是登高顺阳的好日子,这就是端午节最初的由来。也正是因为这个传统节日处在湿热的仲夏时节,疾病和蚊虫容易滋生,各地的人们逐渐形成在端午节这天采取各种措施以示趋避毒害的习惯,祈祷健康平安。同时民间认为烈日之下的百草药用价值最高,因此端午节也被看作是采药的良日。

人神祭祀。同样是因为人们在湿热气候中趋利避害的本能,除了采取上述方式“以禳毒气”外,还会把这份期冀寄托于神灵,以祈得护佑。加上在节日传承过程中不断被充盈进来的先贤传说,祭祀活动也渐渐成为端午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一些地方还坚持在这一天举行“送瘟神”活动,这就是端午神灵祭祀的早期形态孑遗。

饮食节物。节日食品历来是世界各地传统节日的象征之一,中国因为特殊的节气文化,约定俗成的节日食品更是民众通过味觉对岁时感知的表达。粽子是家喻户晓的端午节美食,吃粽子是民间保留至今的风俗习惯。小小的多角粽子,其包制的方式与包含的内容都有特殊所指,因历史原因,粽叶本象征“阳”,内馅象征“阴”,粽子则取“以阳包阴”之意,剥食粽子则意味着释放阴阳二气,表达了“顺气”之意。后来随着传说的演进,粽子更是赋予了祭祀和追悼的内涵。

竞技娱乐。端午节的很多竞技项目和粽子一样流传至今,为端午节增加了丰厚的人文活动色彩,这些竞技游戏在兴起之初都侧重于巫术与信仰意义。赛龙舟是当今社会中端午节日的“保留项目”,其原始意义在于顺时令、助阴气,实现阴阳的和谐,而在今天的端午竞渡中则更多地体现出了民众的娱乐与狂欢。

家庭人伦。强化家庭之间的情感联系是中国传统节日的要素之一,端午节也不例外,但除此之外,端午节对女性尤其是未成年女性的关注使其多了几分与众不同。

端午节洗艾草澡趋避湿邪是常见的民俗传统

正是这5大要素共同构成了端午节在当今社会仍然占据传统文化一席之地的价值。此外因为文章篇幅所限,此处不便赘述,但是若仔细翻阅资料很轻易地会发现,这些传统民俗中至少有六成以上的内容与历史人物有关。除了在后世流传最广的屈原外,还有吴越的伍子胥、勾践与曹娥、广西苍梧的陈临、道教创始人张道陵等。传说的真实性已经难以考证。萧放认为,端午节之所以会被附加如此之多的人文内涵,是因为人是文化动物,具有特定的族群和家国意识。屈原等历史人物所代表的爱国情怀和忠孝之姿,一直是中华文明中强大而坚固的民族信仰。就以六朝时期的楚地民众将追悼屈原纳入端午节民俗为例,他们对端午食粽与驭舟竞渡的习俗进行重新诠释的做法并非异想天开,正如当地流传的《粽子歌》所唱:“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洁白,半世煎熬。”将传统节日与追思先贤相关联,就好像赋予了民间习俗更高尚的意义,使这一看似平常的仲夏节日能够升华为一个全民性的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历久弥新。

   活化节日需要创新,也请勿忘传承   

民国以来,传统节日式微,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受到了严重损害,虽然国民政府后来恢复了端午节的地位并给予公假,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不久,假期又被取消,端午节再次迷失了价值,走向衰落。直到2008年,端午节随部分重大传统节日一起,被重申了意义,恢复了休假,但是几废几兴最终还是令端午节的文化内涵日益缺失。

端午节曾有多个别称:“端阳节”“天中节”“天医节”“龙舟节”“粽子节”“诗人节”等,这些名称无一不彰显着端午节丰富的内涵和活力。但在今天,只有“粽子节”被遗存了下来,甚至这个名字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端午节”这个叫法。这是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现实,一方面可见这个仲夏节日有关饮食内涵的部分得到了认可和传承,但另一方面却意味着当代社会对于端午节的传承态度值得重新思考。

萧放认为,中国人对传统节日终归是抱有感情的,他说:“节日表达着中国人的情感与信仰,它与中国人的精神联系紧密而强烈。端午就是这样一个民族传统节日,避瘟保健与追念先贤是端午节俗的两大主题。自六朝后,两大主题一直存在于端午节俗之中,服务于民众的生活。”结合当代人的养生理念,可见端午节一系列避瘟保健的风俗习惯对生活仍然具有实际的辅助意义;而悼念先贤的民俗活动更是能够增强民族意识与使命感,让优良的民族文化传统在现代生活中延续和更新。萧放强调,生活在当代社会的我们,需要既传统又现代的端午节,“传承”让中华文明之树得以万古长青,“融合”令传统民俗契合于当下民众的精神和物质需求,继续发挥应有的社会文化功能。

在当下,结合传统节日衍生出了很多新的活动和文创产品,这与萧放提到的“我们可以根据当代社会实际与民族文化建设的未来需要,对传统节俗进行传承与移易”不谋而合,对于传统节日的当代活化,萧放表示:把传统节日变成一个人际交往的机会、一个精神表达的机会、一个物资交换的机会,这是传统节日在当今社会中本来应该具有的含义,所以将文化的传承发展与人类需要结合是完全没有问题的。需要注意的是,创新的逻辑是否契合群众的需要,是否遵循了传统节日本来的文化内涵以及延伸是否妥当。传统节日的活化边界看似宽广,但创新活动的商业化程度应该着重把握,毕竟传统节日所承载的意义和节日时所集中体现的民俗文化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必需。在谈论传统与现代时,只有把握好新旧更续的节奏,传统节日才有真正的未来。

| 责任编辑:谯娇 |

| 微信编辑:舟舟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荐书 | 萧放老师:《岁时记与岁时观念:以<荆楚岁时记>为中心的研究》
【聚焦】萧放:端午的生命意识与家国情怀
端午节俗的当代意义
年轻人误读民俗 七夕并非情人节
民俗的本质是生活美
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活动巡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