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培成解读伤寒论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这是伤寒论的第一条。我们先看中间的头项强痛。这句话本是倒装句,应该是头痛项强。痛在十九病机里面是属于心的。即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所谓属于心,即属于心系,人体是以五脏为中心的。这就说明了属于心,即属于心系,也就是包括脉、血等。而项强是属于湿的。即诸痉项强,皆属于湿。湿即是水湿。痛属于心的原因是因为气血的郁结。项强属于湿的原因是水湿的停留。因此通过头痛项强说明了疾病的本质是气血津液的郁结。那么气血津液郁结在什么地方呢?我们可以通过脉象来看一下。脉浮,说明了阳气发越于外,阳气为什么要发越在表呢?原来是因为要与疾病作斗争的结果,也就说明了疾病的病位在表。这样下去的结果,当然是阳气的损伤。阳气损伤自然就会怕冷。

现在我们再回过头来看这一条文。他至底说了什么。首先,说明了病邪的部位。部位在哪儿呢,那就是体表。为什么在体表呢?那是因为脉浮。其次,说明了病邪的性质。即气血津液的同时郁结。为什么是气血津液的同时郁结呢?这是因为头痛说明了气血的郁结,而项强说明了津液的郁结。最后,说明了在这次疾病中,人体主要受损的功能是阳气。为什么是阳气呢。这是因为恶寒可以看出来。在同一条文里,说明了疾病的病位在人体的体表,疾病的性质是气血津液的郁结,而疾病暂时所造成的损伤是阳气的损伤。通过这儿,我们可以看出,仲景在这里把这个疾病说的很清楚了。即然这么清楚,当然应该有一个病名,这个病名就叫太阳病,太阳主一身之表。所以叫做太阳病

 现在我们了解了这一个条文要表述的内容,我们举一反三的来进行分析:首先本病之初,主症是什么?一个病人至你面前来,他说他怕冷,也就是恶寒。这就是该病人的主症,通过怕冷,我们首先就应该想到太阳病,因此我们就要问他有没有头痛的毛病,有没有项强的毛病,结果他说,有一点。但不严重。主要是怕冷。再一拿脉,脉浮。我们知道他是太阳病了。这个太阳病人以恶寒为主症。另一个病人到你面前,他说他头痛,头痛就是该病人的主症,即然头痛,可不可能是太阳病?我们要拿一脉,脉浮。再问一下,你怕不怕冷,病人说,有一点,但轻微。有没有项强的毛病?病人说感觉不到。原来这也是一个太阳病。这个太阳病人是以头痛为主症。还有以项强为主症的太阳病人。因此在这里的除了脉浮是医生作为太阳病的一个依据外,其它的三个症状都是可以做主症的。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现象?即然是同一个疾病,表现不是应该一样吗?或者都以头痛为主症,或者都以项强为主症。或者都以恶寒为主症。这样才好确认一个疾病啊。其实这正是中医的特点。中医的特点是因人而异。人的体质不同,自然就表现不同。一个素体气血涩而不流畅的人,其人太阳受伤,自然就头痛厉害。头痛厉害就是该病人的主症。一个素体津液停留的人,其人太阳受伤。自然就项强厉害。这就成了这类病人的主症。而一个素体阳虚的人。其人太阳受伤。自然就恶寒厉害。恶寒也就成了这类病人的主症。

 太阳病,只说明了人体的体表受了伤害,气血津液郁结了。阳气受损了。如果在这里面的几个症状不完全。也就是缺少了,那么还是不是太阳病呢?做为医生,就要仔细的分析缺少症状的原因。不要乱下结论。比如这个病人脉浮,头项强痛而不恶寒。我们分析一下,这个病人以头项强痛为主症,脉浮说明了疾病在表。本应该有阳气受损的恶寒症状,现在却没有了。我们就要进一步的分析,恶寒是阳气受伤的表现。现在阳气没有伤。只有两种可能,一种邪气轻微,而其人素体阳气旺盛。故不为伤害。即然不为所伤,自然其头痛也较微,项强也难查。总之,这样的病人过两天自己都要痊愈。另一种可能就是受邪的性质不是伤人阳气的。哪些病邪不伤人阳气呢?这主要是热邪。热本身就为阳邪。入体内,多伤阴液而不伤阳气。因此,为太阳温病。这在后面的条文里面有论述。即太阳病,不恶寒者,为温病。再举一例,若人头也痛。项也强,也恶寒,偏不脉浮。这说明了什么原因呢?己知脉浮是阳气外出抗邪。现在阳气不外出抗邪,只能是素体阳太盛,无力抗邪。其人必恶寒为主症。虽得衣被不为所暖。这也是太阳病。如果一个病人只是头痛项强,即不脉浮,也不恶寒。已知脉不浮是阳不外出,阳不外出必然恶寒特甚。现反不恶寒,知其不为太阳病。而是内伤杂症。不过是气血津液如太阳病一般的郁结而己。依此类推,凡已知是太阳病,而不头痛者,必是头不甚痛而己,即其人素体气血流畅。凡已知太阳病,而不项强者,必是项不太强也。即其人津液素行,而脾土旺盛,津液不为病困。进一步分析,项强的病机是津液不运行而郁结在太阳所引起的。也就是湿阻太阳。头痛的病机是营血运行受阻而引起的这些疾病的性质肯定以后才能进行辨证论证。

 在这一条文里面,没有指出太阳病的病因。也就是说太阳病的病因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明白的。比如水湿内停,比如伤寒,比如伤风,比如温病,比如…….等等。总之,如果认为太阳病是一个单一的疾病的,你就不必要去读伤寒了。怎么去区别病因呢?这就要根据病人的其它的佐证去分析

 

(2)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在第一条文里面我们已知太阳病不是一个证,而是一个病,这个病就象感冒、头痛、等一样,只是说明了一个病理状态。这个病理状态就是人体体表的气血津液郁结,损伤阳气。但并没有说明疾病的病因。在这样的情况下,根本不可能去论治。为了有效的进行治疗,还需要进一步分析疾病的成因。本条就是要阐明太阳病中的一个证。完整的说就是太阳中风证。

能够伤人阳气的病邪除了内伤外,在六淫之中以风、寒为主。本条首言太阳病,即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在这样的基础上,经过询问和切诊,发现还有四个兼证: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这个症状不是作为主症出现的。因为是首言太阳病,太阳病有太阳病的主症,或恶寒或头痛或项强。其中又以恶寒和头痛尤为多见。不管怎么样,现在检查的结果是还有这四个兼症。具体分析这几个佐证,发热的原因和脉浮的原因是一样的,都是阳气到达病所而引起的。这个发热,更进一步说明了此病为表。正常人阳气外出本应体温暖而不热,经邪气在表,阳气外出抗邪,其势非常,自然发热。

汗出,说明了这个疾病的病理特点是阳气不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在人体内,阴若水,要平。阳若师,要强。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从这一经论中可以看出,阳气在外,只要固秘,则贼邪不能伤人。由于人的养生不利,现在阳气不固。则邪气害人。而汗出。那么阳气不固和这个病因有什么关系呢?我们先从题外话说起…………

 在十九病机里,有五条说了五脏,有二条说了上下,另用了五条说火。四条说热。外加风、寒、湿三邪。犹在最后告诫后人,要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也就是说,天下之病虽多,然不出十九病机,十九病机虽简,却言尽天下之病为何而生。作为医生,要在十九病机里与之相合的推理,与之不相合的也要推理,邪气盛的也要推理,脏气虚的也要推理。不管怎么样,十九病邪都包含了天下多如牛毛的疾病他们所包含的病机。所谓病机,即疾病发生的关键因素,或者说疾病发生的机理。要说明疾病发生的机理,就要说明三个要素,即病因,病位,病形。在这十九病机里是如何确定这三个病机要素的呢?我们总体看一下,首先说明了人体疾病的的病位。已知在中医里,人体实际上就是一个阴阳五行的综合体。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中医是从古代哲学里分化出来的,而古代中国哲学正是以阴阳五行为基础的。哲学是所有学科的基础。他实用于所有的学科。当然医学也不例外。因此,古代先哲们确定了人体的本质也和自然界中的所有物体本质是一样的,即阴阳五行的综合体。即然人体只是阴阳五行的综合体,那么疾病也就只会发生在人体的阴阳五行上面。人体五行即五脏。人体阴阳可以用前后、左右、上下而言之。然,作为一个运动的物体,其前后、左右只能以人体为参照物。就是说,无论前也好,后也好,左也好,右也好,都是以你自己作为参照物出现的。如果不这样,就无法确定一个运行物体的前后左右。人体虽然是一个独立的整体,然而他是相对的。他本身又是自然界的一个细小组成部分。用自然界作为参照物的话,上与下是最好说明人体阴阳的。通过上下五脏,说明了人体的疾病病位。进一步内经用了五条火来说明天下疾病的病理变化,即病形。火,即气之余,后人有气有余便是火的说话,内经曾说,壮火食气,气食少火。说白了,人体唯有气而己。人体的疾病也就不外于气的疾病,而气的疾病就不外他的盛与衰。内经用了五条,说明了人体五脏中阳气相对偏盛的表现。也就是火的表现。相对而言,凡是没有这五条中的那一条文,也就说明了这个疾病不是阳气偏盛而是阳气偏虚。这就是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也就是有这五条,你可以考虑寒凉、清解、引火归原等等一切治火的办法。而没有这五条,你就知道他是阳气的偏虚,你可以考虑一切温里、去寒等等与之相反的治法。天下之法虽多,不外阴阳而己。最后用了四条热和风、寒、湿各一条说明了疾病的病因。首先说明了人体的外感。外感邪气,也就是受了四时不正之气。内经用了四条热说明了在四时里,受了不正之气的结果。进而分析了风、寒、湿这三因素的外感和内伤。四时不正之气是不会有内伤的。因此分而论之。而风寒湿即是一种病因又是一种病理。这三者不是指的六淫。内经的六淫致病即外感的各种邪气。他们在病机里属于四时外感的范畴。即属于四时不正之气的范畴。六淫无外于寒热之化之变。言阳邪之热,即说明了非此症之寒。我们要回归正传,因此只简要的说风。其它之邪后而论之。

 病机里面说风是这样说的:诸暴强直。皆属于风。暴,就是突然的。来无声去无影,因此就叫风。他也只属于风,这种突然是起病的突然,不是发病的突然,有些疾病由于以久,突然如山洪一样暴发,这不属于风。比如中署,暴晒己久,突然晕厥,不作中风论。相信大家对此容易理解。暴属于风的基理是由风的特性说明的,风是引用自然界的风。通俗的说就是比喻。内经说风胜则动。风胜的时候表现出来的是动。动就具有灵活性和突然性。强,在古文里面是弘字的右下角一个虫字。弘为弓声,矣为箭声。有弓声说明了什么呢?说明了正在用的弓。那处厶字头在古文里面是以的。而以是一个象形字。象一个人。表示用的意思。在弘下面一个虫字,表示虫蛀了的弓。虫蛀了的弓有什么特点呢?只有在用弓的时候才能发现。这就是强。也就是现在的僵。可见这一症状是指人体在运动关节的时候表现出来不灵活的状态。如果不运动,是没有感觉的。有些人感冒了头重脚轻的。走路不稳。这就是古人要表达的强。直的意思和僵差不多,但他是不运行的时候就能够看出来的。不象虫蛀了弓,要拉的时候才能发觉。直,正见也。正见就是象目光一样的不能转弯。引伸到人体就是不能发挥正常的功能。处于一种不柔软的状态。为什么风病会发生僵直的表现呢?这个得从盛者责之,虚者责之说起。人体正常的情况下,有没有风呢?答案是肯定的。自然界中,空气的流动就是风。人体是一小天地,其阳气的流动也就是风。然而,微风益人,暴风损人。如果风少了,人体也会也现病态。就象自然界空气的流动不畅了。阳气的流动不畅因此也就叫做风。我们再看看强直这一说。正是说明了人体失去了木的柔软特性。所谓木曰曲直。其性柔软。可见这一特性说明了人体的风不足。而暴说明了风之盛。通过这一层分析,我们知道了,风是双面的。后面所说的盛者责之,虚者责之也包括这一层原因。

终于我们可以言归正传了。我们再看发热是指阳气到了病所。汗出,阳加于阴谓之汗,现在汗出,就证明阳气较弱,不能固表。也就是内经所言风。恶风更进一步说明了阳不固表而怕风的特性。这里要特别说明一点,一个风弱的病人,照常理应该喜风才对,怎么会恶风呢?如果你这样想,说明你还没有理解中医的名词。风弱是一个比喻,实际上是说明人体阳气不畅的病理。这个病理和自然界中的空气不流畅具有相似的特性,所以引风来比喻,而并不是风真的弱了。说得深奥点,即此风非彼风。有人总结了伤寒论的桂枝汤证后提出这是外感表虚症。这种说法更合符病理一些。也更容易让人理解一些。即外感表阳虚证。脉缓正是阳气运气不畅的最大佐证。脉的动全靠阳气,气缓则脉缓。

通过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四条,我们可以看出,医圣本素问旨意,将外感表虚证称为太阳中风。谨遵十九病机。让后人有据可查,有法可循。

 综合全条,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为中风。来看。太阳病本有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再还有发热、汗出、恶风,脉缓。合而言之。该病案即:头项强痛,恶风寒,发热,汗出,脉浮缓。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病案。病人主观感觉有头项强痛,恶风寒,客观上有发热即体温的增高,汗出,脉象上见浮缓。这个完整的病案即太阳中风症。也叫外感表虚症。通过这儿可以看出,第一条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是从这个病案里面提出来的。为什么要提出这几个症状呢?说明了他们的共性。即第一个条文分析里说的病位、病形、病理损伤。这个抽象出来的东西有利于我们对太阳病的分析。第二个条文说明了太阳病证见全后,并不能说明病因,也不能指导治疗,还要对他们的兼症进行分析。进一步确定证。才能有实际意义。即从病状中抽象出来的东西,依然要回到病状中去才能有意义。

 在这个条文里,要特别注意一点,即发热。这里的发热不是主观感觉的发热,而是客观的发热,即体温的增高。可以通过体温表看见的。古人是通过摸额头或者拿脉时尺肤热的现象观察到的。他可以和恶风寒同时并见。他只是说明了阳气到达的地方。并可根据阳气的地方推理疾病的病位。不再具备其它意义。如果是主观感觉发热,将不会和恶风寒同时并见。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病,我们已经分析了指的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并且进一步说明了是以其中的某一点为主症的疾病。这个条文将指导我们认识太阳病的第二条证,即太阳伤寒证。

或已发热,或未发热,说明了体温可能增高,也可能不增高。这说明了一个问题,阳气并不一定已经到达了病所,即然阳气可能已至或未至,脉也就应该或浮,或不浮。总之,脉浮与发热在太阳伤寒证里不是必然证了。那么必然证是什么呢?就是后面的四个证状,首先是恶寒。怕冷是太阳伤寒的必然症。恶寒我们在第一个条文里面已经分析了,它是阳气受损的表现。阳气损伤了,不能卫外,或者阳气被遏了,不能到外。人就会恶寒。寒泠容易耗损人的阳气,就会更进一步加重阳气的负担。所以人体就要反应为避风寒。体痛,痛属于心,心阳不能至外,则周身痛疼。导致心阳不能外至的原因有二点,一是阳虚。阳虚不足,不能至外。在很多阳气将亡的人身上都有身痛的表现,正是这个原因导致的。二是四时不正之气阻碍人体经脉,阳气不得舒布。四时不正之气在内经里共有四个条文,分别是:

(17)诸转[转,运也。——《说文》]反[象形。甲骨文字形,从又从厂。“厂”音hǎn。本义:手心翻转)同本义。通“翻”。覆,倾倒。反,覆也。——《说文》]戾[会意。从犬,从户。犬从关着的门中挤出,必曲其身。本义:弯曲)。戾,曲也。从犬,出户下身曲戾也。——《说文》][各种运动都是重复的或者弯曲变形的],水液浑浊,皆属于热。(冬)

各种转动,反复,曲折的病机,如果见有各种水液的浑浊现象,如便黄、痰稠等,都是一种热。这就象冬天的温热一样。

(12)诸胀[<动>(形声。从肉,长声。从肉,表示与身体有关。本义:皮肉鼓胀)。因为身体内壁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不适之感。亦泛指充塞难受的感觉。胀,胀满。——《广韵》]腹大[各种充塞难受,胸腹饱满的感觉]。皆属于热。(夏)

各种自我感觉胀满充塞难受,胸腹饱满的病症,也都是受了热。这就象夏天太热一样。

(15)诸病有[相当于“或”。或许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有,或,有的人)。——《孟子·告子上]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秋)

各种疾病,如果出现能听见的声音,就象奏击乐器一样。如肠鸣、咳嗽等,这也是热所引起的。这就象秋天的热的一样。

(19)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春)

各种呕吐酸物,泄泻不止的病症,也是热邪所引起,这就象春天应当温暧而反热的情况。

这四条即17条的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12条的诸胀腹大,皆属于热,15条的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19条的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分别说明了四季受了不正之阳邪的会出现的证状。如果没有这些症状,则是受了四时不正之阴邪。我们看一看17条,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这一条里指明了水液的浑浊,水液属肾,主于冬。可见冬天受了阳邪的结果。如果水液不浑浊,那就是伤于阴邪,也就是伤寒了。在后面的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说明了这一现象。

可见四时不正之阴邪以寒为常见。当人体伤寒时,水液停留。阳气不行。阳气不行就会体痛。体痛厉害说明阳气被阻也就厉害。体痛轻微也就说明了阳气被阻轻微。在已知太阳表症的情况下,出现体痛,则可见伤寒的实质已经显现。

 呕逆,在十九病机里是诸痿喘呕,皆属于上。凡是热呕,必然酸腐。如十九病机所说诸呕吐酸,即呕酸或吐酸水,都是一种热,就象春天应温而反热一样。现在不酸之呕,知其为上。上为阳。故知阳气受损。因为阳气受损,阴气承之,则呕逆。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说明了二种情况,即痿的阳盛,所谓肺热叶焦而成痿,和喘呕的阳虚。这是十九病机中常见的手法。

 脉紧,说明了经脉收缩的情况。脉为寒凝,故紧,所谓阴阳俱紧,说明了六脉的一样。即全身的阳气都被阻碍了,这和体痛一样。也说明了这是四时非正之阴气所引起的。

 综合来看,这个病人不仅头痛,并且全身痛疼,如绳困一样。脉或浮或不浮,但六脉俱紧。呕逆。恶寒较严重。人不发热或发热。颈部拘急不舒。这里言了二种类型的病人:一是头痛并且全身痛疼如绳困一样。六脉俱紧,呕逆,恶寒较恶重。颈部不舒。二是在上述症状上还有体温增高的发热,六脉皆浮紧。前一个病人说明了阳气被全部阻遏。不得外出,后一个病人说明了阳气被部分阻遏。但他们的病因和病理都是一样的。因此是属于一个类型。不过伤邪的轻与重而己。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个条文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也是从这个条文里提出来的和太阳伤风证有共性的东西。他们的主证一样。但兼症不一。从中提取共性的特点有利于我们提升自己的理论。

在这里要看出,有些患者脉不浮,但脉浮还是被提取出来做为共性的东西,是因为脉浮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还是会出现的。虽然在伤寒较重的情况下,脉浮暂时没有显现出来。但脉浮指出了疾病的病位所在,具有客观的意义,因此也被作为主证提取到太阳病中。

由此可见,在太阳的提纲里,即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中,任何一个证状都可能不会出现,但并不表示他不是太阳病这一点一定要特别注意。如果没有出现,要仔细分析可能的情况,不要草率处理。或者马上否定他不是太阳病。这些都有悖于经旨。

 分析第二条太阳中风证和本条太阳伤寒证。他们除了都有太阳病的共性以外,又有很多不同的症状以兹鉴别,前者有发热,发热是阳气一定在外的表现。汗出,汗出是阳气损伤的表现,恶风,脉缓等阳虚的表现。后者有发热就不一定了,但一定恶寒,恶寒和恶风其实质是一样的,恶风为轻而恶寒为重。恶寒严重时,就体会不到恶风了。只有在恶寒较轻的时候才会有恶风的感觉。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通过这些不同点,从而准确的鉴别开太阳中风和太阳伤寒。为指导用药提出最有力的证据。

任何一个单一的症状都不足以去说明一个疾病,只有症状与症状的相合,才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伤寒,是说的太阳伤寒证,就是前第三条所说的二种类型,一种是发热、脉浮的太阳伤寒证,一种是不发热,不脉浮的太阳伤寒证。不管是那一种类型,他们的共性是头痛并且全身痛疼,项强。恶寒,呕逆,脉紧。我们在第一条说明了一个完整的太阳病,他的主症是或头痛或项强或恶寒。在主症之下,另有兼症,用以辨证论治,不作主症论。只所以不作主症论,有一个很现实的特点是他们不是主诉,是询问后得出来的。或者是作为兼症叙述的。在第三条论述太阳伤寒证中,仲景重述了恶寒这一症状,可见恶寒是即可作为主症出现,又可作为兼症出现。兼症一般不是特别厉害的。因此,太阳伤寒症中,呕逆、身痛必不太甚。我们在临床上常遇到病人说全身不适,如绳捆着一样,就是这种痛疼。其实,主症还是头痛或项强或恶寒。

象这样的伤寒之初,也就是一日,意即病人感觉有病了,找你来就诊,此时,症状已经罗列完了,就是上面的这些症状,我们怎么判断他的预后呢?仲景提出了凭脉来判断的方法,即如果脉象只见浮紧或紧,不见数急的现象,这样的病人仅仅是寒气的初袭,预后较好,如果脉象数急,说明了阳气的盛复。在运气里面有胜复的概念,在判断预后上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胜复即当一气不足之后,后来此气必来复此之作仇,反而又出现过胜表现。生病之初,寒气来袭,阳气相对较弱。如果此时脉见数急,将来寒气退却,必为阳气所伤,即出现五火之证,也就是病机十九条的火。这样的胜复是很常见的现象。传,即传递,传送。在早骨文中,右边的专象一个纺织的机器,象征人在织线。当然这是一种猜测,没有得到确认。但是说明了传就象织布一样运转的意思。意即是向下发展。这就是说,本条说明了太阳伤寒这一病证即得之后,有没有向下继续发展、演变的可能性。而一个疾病的演变和他所受的伤害是有关连的。在太阳病中,以阳气的损伤为最显著,因此阳气的转归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疾病的转归。阳气转归有三种情况:一是阳气损伤严重,无力抗邪外出。即演变成阳虚外感证。这样在疾病之初显现的是脉沉。脉沉说明了阳气不仅不能外达,并且无力外达的处境。可以用温阳解表的方法。代表方如麻黄附子细辛汤。二是阳气损伤到一定程度,外邪已经被去除。这样的表现是正脉。即脉与证相合。这样随着该疾病的好转。人体不复出现其它的问题。三是阳气过度的反应。即为了抗邪外出,阳气过度的集聚于受损的部位。出现疾病向相反的方向转化。这就是胜复。显然,疾病的传即是这种象运气学说上说的胜复变化一样的时空传变。因此脉象的数急就成了传变的标准。用他来推断疾病的预后。从而为预防他的发生而作出相应的措施。

若在古文里面为女人梳理头发,意这顺从。并非假如。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意思是说伤寒这种疾病之初,一般都是太阳之表受到伤害。从而引起太阳伤寒证。脉象与证相符即顺从于证。表现平和。这样的疾病预后是比较好的。一般不会发生因胜复而向相反方向发生转变。如果太阳伤寒的病人在疾病之初即表现出很强烈的呕吐、咳逆上气等证状,并且顺便出现烦燥的主观的感觉兼症。脉象也是阳气强胜的数急之象。这样的病人一定会发生胜复的变化。从而使疾病象相反的方向发生转变。躁烦正是阳气郁结在里,复之太过的表现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继第四条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燥烦。脉数急者,为传也这段经文之后,更进一步说明了伤寒的传变预后。

伤寒之初,一般是太阳之表受邪。但病人有时候并不是在伤寒之初就来就诊,往往是疾病发生几天后才来。这样的病人预后就要根据现有症状进行分析。在疾病发生多天以后,按照自然病程,阳气应该已经在人自身的调度下,前往了病所。此时凋度完毕的阳气是抗邪的所有力量。也就正气最强盛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还是和第四条一样,有三种预后情况。一是阳气较弱。而邪气也不盛,使疾病出现持续状态。二是阳气刚好合适。使疾病出现自愈。三是阳气太盛。以至于出现了其它的表现。所谓其它表现就是阳气胜复的表现。即热象。

在伤寒多天以后出现的病人,如果没有其它的热的表现。也就是阳明少阳证不现者。可以知道这个疾病不会发生胜复的情况。也就是不会传了。

见,即现。也就是出现。

和第四条结合来看,伤寒证之初,邪犯太阳,即人体之表。在积极治疗它的同时,最重要的是要看阳气的胜复来判断这个疾病的后果。要看后果,初期可以通过脉象来看。中期和后期可以通过症状来看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太阳病,这一病种我们已经知道了他是一个病理现象,即气血津液在太阳之表的郁结。并且还知道这个病的病因很复杂,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现象,我们已经知太阳中风,太阳伤寒等。本条将论述另一个病种,太阳温证。在太阳病的基础也就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之上,出现了发热而渴的证状,却少了恶寒这样一个证状,恶寒是阳气受损的结果。少了这一证状,也就是说阳气受损不是结果了,那么什么是结果呢?通过发热而渴可以看出,渴是伤阴的表现。发热是阳集的表现。阳集聚在一起,却并没有人体阳气受损的表现,可以推断这是一种外来的致病因素的积聚。即阳邪。叫做温病。发热即体温的增高,并非主观感觉的怕热。这样一个太阳温证,不过是在太阳暂时的停留而已。接下来就会发生变化,有些什么变化呢?若发汗,若,顺从,意为接下来。发,发生。汗,出汗。接下来发生了出汗。已,然后之意。已而,然后 [then;after that]庭中始为篱,已为墙。——明·归有光《项脊轩志》然后,全身出现很高的温度,达到了让人觉得很烫的境界。汗出本要热退,却热势更胜,这就不合常理。可见出汗也是一种病理性的出汗,通够引起病理性出汗的外邪,多见于风邪。风为阳邪,温也为阳邪,两阳相感,自然其势更胜,所谓风火相煽。因此叫做风温。当发展为风温病后,将不再是太阳病,风温病有其独有的致病特点。只所以归入太阳病,是因为温病之初,伤害了太阳,引起了太阳的病变。但随着疾病的发展,他马上就从太阳中扩张开了。那么风温病有什么特性呢?首先是脉浮,并且是六脉皆浮,六脉皆浮说明了阳邪的驰张之势。阳邪与阳气有相似之处,现在阳气与邪相合。鼓动于外,故脉浮。自汗出说明了人体阳不外固,为伤于风邪。全身沉重,是因为筋脉失去了津液的滋润。热为阳邪,易伤阴液。水液被伤,筋脉失养,故全身沉重。特别想睡觉,热为阳邪,属火,常归于心,这与寒为阴邪,属水,常归于肾是相对的。心主神志,神志被扰,故多眠睡。呼吸很粗,说不出话,肾水受煎,不足以上承,故纳气较差而显气粗,咽喉较干而不能说话或声嘶。

仲景在这儿描述了一派火热之象,从热气加于阳而致脉阴阳俱浮,到风的特点出汗,筋脉失养的身重,热气入心的多眠睡,再到损伤肾阴的吸粗和咽干。可见热实际上是对所有组织的破坏。他的入侵与寒有着相似之处,却又有本质的不同。他们都能引起气血津液的郁结和损伤。但是寒邪是指引起人体筋脉收缩,气血津液运行不畅,进而发生疾病的一类病因。而热邪是指引起人体组织的破坏,从而气血津液无道可行,进而发生疾病的一类病因。

风温的疾病发生后,其气血津液已经无常道可循。从而出现了各种各样杂乱的症状,这样的疾病如果用攻下的方法,已经损伤的津液会更加不足,津液不足到一定程度,小便便短涩而不流畅,因为人的小便是反映津液的一个重要指标,小便属肾,出于膀胱,为水液气化为津后的残余物。现水液不足,小便自然不利。并且因为津液的损伤,人会出现筋脉失养的严重状态,即直视。这是人体失去水的调和所起的。(溲,形声。从水,叟声。本义:用水调和)失溲,即失去津液的调和。从这儿可以看出,津液在人体内起着调和的作用。就象用水和面粉一样,因为有了津液,人体才是一个整体,如果没有津液,人体就会失去调和。从而出现互不协调的状态。如果再用火烤、艾灸等方法去治疗,这就是误治,这样的治法会使火热更胜。火热归心,心属火而能克金,金弱不能制木而肝木盛,肝木盛即要横克脾土,脾土被克,不能运湿,加之热本伤津,小便不利,湿无所出。就要发黄。但这样的生克比较远,相对比较弱,因此只会是微黄。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说明了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这里的火是肝火,也就风火相煽之火。一逆尚引日,意思是象这样的治疗,一次就足可以让疾病发生各种无法预料的变症,从而增加治疗的困难,造成疾病的迁延。如果多次发生,就会误人性命。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

通过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仲景在这段条文里说了四个问题。首先是温病。温病的危害是伤阴与其破坏性的损失。正因为他的破坏,使得气血津液无道可寻,从而其为病之初与伤寒相似,都会出现头项强痛,脉浮等现象。然而,寒与热是根本不同的两个邪气,其性质相反,所伤击的结果有本质的不同,可以用来作用鉴别要点,一是寒的损伤是伤人阳气,因此有恶寒的情况发生,一是热的损伤是伤人的津液,因此有发热而渴的症状产生。其次是风温。风温与温病不同,风温为病不再具有太阳病的特征。因此也不再是太阳病。风温病以一派风火相煽之象为主。即有表现风的脉浮、发热、自汗出。又有表现气血无常道的身重。还有热气归心的多眠睡,火气克金的鼻息必鼾,伤津损液的语言难出。这一切都是在温病的基础上多了风的症状。因此叫做风温。再其次说明了风温误治,后果会非常严重。一种情况是被下,即被用了攻下的方法的治疗。攻下的方法能大量损伤人的津液,使原本不足的津夜被涸竭。从而出现小便不利,直视的失去津液调和的现象。另一种情况是被用了火攻的办法,包括温药热其里,艾火攻其表等治法。这样的治法会使本来就强盛的风温之邪更加驰张。从而循脉入心,出现微黄。甚者会抽搐、惊痫。最后指出,象这样不合医理的治疗,只要错一次,就会让疾病发生各种变证,增加治疗的困难。如果连续错下去,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后果。包括生命的消失。

在这段经文里,医圣罗列了太阳病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即伤温。其实大多数情况下,医生很难看到这样的情况,因为温病传变甚速。停留在太阳的情况非常短暂,并且引起太阳病的机理与太阳伤寒有着本质的不同。只所以提出这个病种来,就是要说明太阳病不是一个单纯的疾病,他可以由很多原因引起。可以说,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远远没有说完太阳病。要后者举一反三的去推理。

在这段条文里说到了发黄这一现象。并且揭示了发黄的机理,这对于理解疾病是有很大帮助的。黄属土色,为湿遏脾土,郁蒸在外的表现。要发生这样的情况就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脾土之虚,二是湿无出路。湿正常的情况是从小便而出。只要小便不利,湿邪会停留,如果正好有风邪走表,湿就会随之而走表,欲从汗解。然而,湿性就下,本就不是表解之物,故难从玄府而出,从而郁结在表,造成黄色。本条中的发黄就具备了这几个条件。一是心火之甚,火气本要归心,塞闭心包而多眠睡,偏又被火攻,从而心火亢胜。心火亢胜则五脏失调,首先克肺,火气本可克肺而造成鼻息必鼾,今心气来乘,则肺气大虚,不行常令。肺气不行常令,则肝木无制,肝本有风邪所归,今其无制,则风气大胜,风气大胜,则脾土大虚。加之火气伤津,肾阴不足,膀胱失养,而小便不利。小便不利则湿无所运,风气散湿,走于体表,故发黄色。在这儿看不出这个理论有什么特别之处,然而在治疗的时候却有很大的指导:本病主要引起的原因是心火之胜。故治疗也应该清解心火,众所周知,栀子走心。在栀子豉汤除烦也可以看出,其走心清心火的作用。因为这一层道理,所以栀子在治疗热性黄疸的时候常常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药。其次,本病发生的第二个因素是肝木之胜,茵陈禀三月之风气,正好入肝疏风,利湿退黄。直接作用于最重要的发黄环节,故后代几乎见黄就用茵陈。最后,湿本走下,下焦不利才是湿郁的主症,因此常用利小便、攻大便的方法去治疗。

若火熏之。这就象是用火熏烤他一样,一次足可以迁延病程,再次就会引发无法挽回的后果。医生要慎之又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20条
传说中的“感冒七天就会好”,背后是这个理儿【己安先生讲伤寒】
关于感冒的那些事儿【己安先生讲伤寒】
大熊猫老师玩转伤寒系列081106
《伤寒论》“阴”“阳”浅议
补《汉传免费课程连载太阳篇条文3-11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