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凤诰】岁月沉淀美好

寻历史的烙印,阅览历史的沧桑。古建筑群是历史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它虽是一本无字的史籍,但承载的文化价值,却是廖廖数笔无法道明的。走进一处古建筑,就是走进了一段历史,走进了一段文化。带着对萍乡历史文化名人刘凤诰的敬仰,对传统家风文化的探寻,我们走进了刘凤诰的故居和祖祠。

刘凤诰(1761年-1830年)字丞牧,出生于上栗县赤山镇观泉村,祖籍芦溪县源南乡源溪村。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探花及第,担任过吏、户、礼、兵四部侍郎。刘凤诰在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殿试中,才思出众,出口成联,被乾隆皇帝钦点为一甲第三名探花,并赞誉其为'江西大器'。

源溪刘凤诰祖祠,飞檐画栋,质朴淡雅,像一位纤尘不染的老人。它左右伸展,高高屹立,历经数百年风雨而岿然屹立,像一位载誉而来的勇士,气度依然。建筑前安放的花岗岩对狮,放射出被岁月打磨过的荣光,更显尊贵与威严。

在上栗观泉村刘凤诰的故居里,藤蔓爬上了残缺的青砖墙,木质的屏风和立柱已经风化,唯有大堂两根楹联石柱岿然挺立,石柱上面刻写:"方明寿老中天世,廊庙江湖爱国心"对联,笔锋苍劲有力,庄严浑厚。这副楹联为其恩师彭元瑞题赠,上联喻其国之重器、不世之材,下联赞其矢志不渝、爱国爱民。

刘凤诰家境贫寒,随母过继,六岁丧母,真可谓"醴泉无源,芝草无根"。他幼时禀赋聪颖,嗜学如命,勤奋刻苦,所习诗文,皆烂熟于心,尤以出口成章、涉笔成趣之本领,最终在科举考试中取得佳绩。

源溪刘凤诰祖祠,占地面积2800余平方米,背倚之小山与银凤岭山脉相接,前有广阔田畴。现保存祠堂四处(刘氏公祠、成公祠、朝公祠、金公祠)、古戏台一处,福神庙一处。刘氏祖祠古建筑群是刘氏先贤留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

拾阶而上,祖祠门前砖石台阶的缝隙中,生长着生命力极强的小草。门边贴着红底的对联,门上高高挂着红色的灯笼。被当地政府修复一新的刘氏祖祠大厅,成了刘凤诰的生平事迹展示馆。其它三处公祠,分别打造成了家风家训馆、民俗文化展馆、国学教育馆等文化教育基地。

四栋祖祠均座北朝南,典型的南方穿斗式、砖木结构,密檐、内天井、风火墙、硬山顶建筑,所有建筑均有吊楼二石柱带马棚式门廊。规模宏阔,做工精细,庄严肃穆。

刘氏祖祠的正中央上方有一处做工精致的藻井,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藻井被认为是人与神的交流之处,由细密的斗拱承托,象征着天宇的崇高,只有最尊贵的建筑才能如此装饰。

刘凤诰一生以文立身,以文报国。他曾担任过主考官和学政,取才注重经术,一改以往空疏的陋习,一时声名远播。刘凤诰治学极为严谨,写作《五代史记注》一书历二十年之久,三易其稿,曾一天呕吐黑血如墨。此外他还著有《江西经籍志补》《存悔斋集》等著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财富。

以前刘氏祖祠有八十二块牌匾刻满家规家训,可惜因历史原因未能保存下来。现存《刘氏族谱》上还保存有完整的"祠规十六条"和原刘氏"家训十条",包括"敦孝悌以重人伦,笃宗族以昭雍睦"和"重农桑以足衣食,尚节俭以惜财用"等,成为刘氏族人共同的行为规范。

据《刘氏族谱》中记载:他为官近三十载,只向家中寄过一次纹银百两,并附家书说"毫无补报,殊感愧歉",嘱咐"父兄本房不得经手放借,全待族长分配。"在赴任广西学政途中,曾在距家乡较近的一个驿站歇脚,特意去信家中,不必前来见面。清代进士刘元璜有诗曰:'敢赞一辞清似水,平生志节老弥坚"。

'要知今事通古事,欲晓世情看戏情',古戏台是融建筑、雕刻、绘画、楹联、书法、民俗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历史遗产。在刘凤祰祖祠座向的右侧有一处南陂福神祠戏台,建于南宋时期。每逢丰收之年、族老庆寿,村里都会请来戏班子演戏。试想天色渐暗,灯火辉煌,鼓乐齐鸣,戏台下人头攒动,演员们粉墨登场,吟一句千愁结,唱一曲肝肠断,让人恍惚间感受到它曾经的热闹喧哗。

戏台演绎的故事,从不同角度反映民情风俗、历史事故,体现了当时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家庭观。曾几何时,戏台于乡村,就像族人的祠堂,信徒的庙宇,小孩子的学堂一样,是万万不可缺少的,那是根植于血脉里的文化传承,是古时乡村社会的精神家园。

"忠孝节义、官廉民规、和睦友爱、团结邻里、祭之以礼、正气所需、耕读为本、后人牢记,"这是刘凤诰撰写家规家训匾里其中一块匾上刻下的家训,告诫后人为人要忠孝,做官要清廉。

古人常说:"国有法,乡有约,家有训"。家训是一个很重要的教育形式,甚至比学校教育还重要。国法、乡约社会层面的道德基石就在各个家庭。如今刘凤诰家族所在源溪和观泉村两地的老百姓铭记祖训,遵纪守法,民风纯朴,共同建设美丽的家园。

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创造了中华民族灿烂的历史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无数个家庭的道德理念、生活方式、文化风范等,以家训家规的方式代代传承,形成每个家庭或家族的家风,而家风的践行又反过来不断地丰富着家训的文化内涵,从而构建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无穷的道德力量。

文/图 | Only /Taxue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传家训、立家规、扬家风”楹联两副[楹联]
莲花湖塘村刘氏:“忠孝廉节”作为族人修身齐家座右铭传承数百年
刘申达|接过先辈的旗帜
三门峡湖滨区前进街道:建成家风家规家训楹联街
解读祁县乔家大院中深藏的家规家训奥秘
家风 | 好家规家训100条——律己律人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