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莲花湖塘村刘氏:“忠孝廉节”作为族人修身齐家座右铭传承数百年

中国江西网《传承百世的家规与家风》报道组正在采访莲花县纪委副书记谢中云

开篇语

“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家风”是一种无言的教育、无字的典籍、无声的力量,是最基本、最直接、最经常的教育。“国家”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概念。“国”和“家”紧密相联,国由家组成。家庭是国家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是人的品格形成的原点,也是构成整个社会风气的基石。“家规”、“家风”虽有不同,但充满正能量的“家规”、“家风”无一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萍乡发展步入了新的轨道。市委、市纪委在抓好党风廉正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家庭、家教、家风”廉正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

湖塘村刘氏家规家训在当地廉洁教育展示馆被展出

中国江西网萍乡讯 记者 万炳全、曾玲、见习记者 张晰报道:“石子路、青石板、青砖、青瓦、青石窗……”走进湖塘,仿佛一个时间隧道横陈在眼前,恢宏、壮美、气派的民居和祠堂昭示着占全村人口的80%的湖塘刘氏家族昔日的繁华,传承百世的家规家训令古村湖塘更添魅力。近日,中国江西网《传承百世的家规与家风》报道组走进了座落在莲花县海拔最高的石门山北麓的湖塘村 在古祠堂内,一座占地面积260多个平方米的廉洁教育展示馆,清晰地向记者一行展示着刘氏家族先人聚族而谋,合族众议定立“明忠孝,崇礼教,重诚信,尚廉俭,乐助人”的五大族规家训,后代谨遵祖训,绍续家风,形成了绵延久远的家规家风文化。

廉洁教育展示馆内一角

家训渊源

家训渊源

明朝刘元卿礼教思想制订“五大”族规家训作为族人座右铭

“我们湖塘村刘氏家族,占全村人口的80%。刘氏家族于清朝康熙年间从邻村汤坊村迁徒而来。清朝时期,刘氏家族120多户,有50多户在外经商,商贸生意遍布上海、天津、武汉、长沙、南昌、庐陵等地。”湖塘村村支书刘江跟记者说,昔日湖塘十分繁荣,人称“小南京”。此外,湖塘有儒商之风,在经商的同时,族人也特别重视教育,造就了一批文才。

据《莲花县志》记载,莲花县明朝理学家莲花县明朝理学家刘元卿为“江右四君子”。刘元卿在讲学之外,主张以礼以刑来教化约束百姓。他以礼教化并非空谈,而是落实在人伦日用中,所以作《南溪刘氏家政》,并制订了《正俗十四条》,本三礼而定族约以约束族人,与他共同讲学的族侄刘孔当,更将此族约演化成俗语,方便不识诗书与幼辈初学者了解。

据国立台湾大学出版的《社群、家族与王学的乡里实践》一书记载:“刘元卿讲学,复礼流风所及,除南溪刘氏受其影响外,连同与南溪刘氏同宗的路溪刘氏,也在其祠庙举行祠会与会,邀请刘元卿前来讲学,制订族规家训,使乡风民俗为之一正。”根据湖塘村刘氏族谱记载,湖塘村刘氏与南溪刘氏乃一宗同源,自明朝以来,湖塘刘氏家族以刘元卿的“正俗十四条”为依据,制订了族规家训,深切著明,主要是明忠孝,崇礼教,重诚信,尚廉俭,乐助人,融合了儒家“忠孝廉节”的理念,并载入湖塘刘氏族谱,作为族人修身齐家的座右铭,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家训效应

湖塘村长辈讲述刘氏家族诚信的范例

家训效应

成风化人数百年来湖塘刘氏后人孝亲廉洁诚信

家规家训是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塘刘氏家族的家训,经过几代人的修订、完善,成为后世嗣孙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守则。家规在先,家教从严。刘氏家族从小就对后人进行家规家训方面的人生初始化教育,培养他们的孝亲、廉洁、诚信等操行,就廉洁方面而言,让他们从小就懂得自奉必须俭约,居身务必质朴;莫贪非份之财,勿饮过量之酒。在为人处世方面,让他们懂得“见富贵而生谄容,最可耻;遇贫穷而生骄态,贱莫甚”。这些都对后世嗣孙的修身齐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数百年来,湖塘人谨遵家训,传承家风,成为世代风范,可以说做到了为人者亲,没有一个虐待父母的;为政者廉,没有一个刑拘的;为商者信,没有一场商业官司;为业者精,没有一个乞讨的;为学者勤,没有一个逃学的。”采访中,一位刘姓退休教师介绍说,清末,刘氏家族一位叫刘才俊的,自小经商,品行端正,尢为诚信。建“渭川公祠”时,自行设计,在祠内立三个“天井”,前堂一个,寝堂二个,形如“品”字,以此教育后人,凡事要讲诚信,做人要树立好的人品,经商要经营好的商品,勿蒙骗欺诈,坑人害人。”

据湖塘村支书刘江介绍,湖塘村重教育,现存的十几栋祠堂都有“忠孝廉节”的字样,教导族人要忠义诚信,要孝敬长辈,讲究廉洁,勤俭节约。“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我们要保护好,让它重新焕发出活力。”

“所以说,刘氏家族的家规家训,不仅在古代有着重要的警世作用,而且在当今社会也有着重要的镜鉴作用,不仅为湖塘刘氏家族世代相传,也可为其他家族所借鉴。尤其是在当今社会特别重视廉洁教育,提倡把教育抓在小时,把纪律挺在前面,探索家规家训对于廉洁教育的作用尤为重要。”路口镇纪委书记说到,当然,古代的家规家训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封建的东西,只要我们“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相信在新的时代湖塘刘氏的家规家训会吸收先祖精华,顺应时代潮流,不断完善,力臻完美,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湖塘村支书刘江介绍刘氏家规家训内容

镜鉴作用

将湖塘村刘氏家规家训作为廉洁教育基地

“今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萍乡发展步入了新的轨道。市委、市纪委在抓好党风廉政建设的同时,高度重视“家庭、家风、家教”廉洁教育,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莲花县路口镇湖塘村刘氏家规家训廉洁教育展示馆,是一个党员干部廉洁教育学习的好平台。”采访中,萍乡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说道。

“县委对廉政文化这项工作高度重视,特别是按照中央、省、市纪委的要求,从党员干部廉政教育抓起这方面着手,通过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对党员干部进行廉洁教育。路口镇党委、政府充分挖掘湖塘村刘氏家族传承的廉洁文化,打造了一个“诚信传家,书香立世”——湖塘村刘氏家规家训廉洁教育展示馆,这个展馆,通过'忠孝、礼教、诚信、廉洁、助人为乐’这些传统美德着手,符合我们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要求。”莲花县纪委副书记谢中云说,湖塘村刘氏家规家训,通过几百年来的家风传承,教育出了不少的名人,他们的后代通过家族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现在这个村里一些参加工作的党员干部,都能够做到廉洁守法、孝敬老人。他们通过小家带大家,把这村里的整个面貌建设得很好。从我们纪委的角度来说,湖塘村刘氏家规家训符合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方向,对党员干部从大道理教育转为美德传统的教育入手,这个做法很是新颖,更加容易让党员干部接受。

“党员干部做好小家,对自身的廉洁能起到一个推进的作用,通过全县党员干部共同学习,希望能够在我们莲花县形成一种风清气正的政治环境,推动莲花县的各项工作。”谢中云说。

相关阅读:莲花湖塘村刘氏家规家训传承范例

明忠孝

湖塘先人刘廷谏,飘然魁梧,声如洪钟,自幼敢担当,且勤劳。明壬辰(1532)年,匪首彭政聚匪徒千余人于洞坑凭险据守。匪首彭政裹红巾,打红旗,自称“永安攸萍大将军”,烧杀抢掠,横行四县,无所不为,祸延乡邻,路溪刘氏宗祠也被匪徒付之一炬,烧为灰烬。朝廷督兵进剿,并邀刘廷谏协助夹攻。廷谏振臂大呼:“先祖曾拒彭之乱,救活吉州千万生灵。今天,怎能容忍匪徒鼾睡于我路溪卧榻之侧,荼毒生灵而不能禁绝,如是这样,彭政之乱怎能剪灭。”于是,刘廷谏集合刘氏壮丁协攻,廷谏夫人也慷慨相助,煮肴犒军。剿灭中,廷谏奋力先登,深入重地,使匪徒失去险隘,匪徒大败。廷谏将匪首彭政解获朝官,朝官对廷谏及子姓重重犒赏,并向廷谏赐以公服,廷谏力辞不受。

重礼教

先人刘作义,字湛思,号子培,清同治拔贡。他一生好善乐施,尤对教育重视。复礼书院为明隆庆庚午年由刘元卿倡建,历来为莲花、安福两地学子入仕深造之学府,享誉四邻他省。至清同治七年(1868),复礼书院“风蚁蚕食,几于栋折椽崩”,刘作义倡议重建。因经费困难,安福洋溪名士赵延恺提议作局部修缮,不拆除重建。刘作义慷慨陈词,言重建扩修之意义,并奔走呼号,四方筹资募捐,表示定要“善拆善复”,光大复礼门庭。在湖塘刘克典、刘俊才、刘福桂捐以重金的支持下,用一年多的时间,将复礼拆除重建,深得当地民众好评:“子培修复礼,善拆善复”。后又在刘克典、刘作义等人的倡议和支持下,在庐陵购买一栋李姓祠堂作为试馆,为刘姓学生提供食宿,还在莲花县城琴亭购买了一栋楼房,作为学生的住宿地。重教之举,善莫大焉。

重诚信

湖塘现代商人刘萍虽然貌不惊人,但他秉承湖塘刘氏的诚信品德,在义齿加工制作方面不畏艰难,精益求精,开创了一片新天地。1988年,年仅19岁的刘萍独闯天下,南下广州东莞凤岗学习义齿加工制作技术,他以忠诚、守信、敬业的精神,赢得老板的赏识,从而学到了不锈钢、陶瓷、氧化锆金瓷等义齿加工制作技术。四年后,他来到深圳独自开厂,由于不谙市场行情,开业不久企业即倒闭。非常敬业的他并不气馁,他一边到企业打工,一边继续学习制牙技术。二年后,他来到广州开办义齿制作企业,不久又倒闭。连续两次失败的刘萍另辟途经,只身来到新疆库尔勒从事义齿加工制作,同时经营玉石生意。他坚持以诚信为本,以信义为先,经过十几年的打拼,历经磨难的刘萍终于在激烈竞争的市场中站稳脚跟,使义齿加工制作生意越做越大,现在购置了地皮,建起了厂房、宾馆,而且玉石生意越来越红火,固定资产达到3000万元。他富而思源,毫不保留地将义齿加工制作动手术传授给家乡人,在他的帮助下,湖塘村有100余人掌握了这门技术,成为湖塘村的热门产业。

尚廉俭

湖塘有一老者,幼时饱读读书,能知大义,为人忠厚,轻财薄物,遇事慷慨,因亲老家贫,辍学务农。至老年,拾粪途中拾得黄金百两,悉数归还失主。有人嘲笑他:贫穷到拾粪地步,天赐黄金,却视如粪土,入手不取,命该贫贱,何不将此金买田置屋,享此清福。拾粪老翁听后,怡然笑曰:凡人财与命相连,既还失金,免害人之命:不还,只是眼前之福。如果得利而害命,与当道行劫又有什么区别呢?我不想眼前之福而害他人之命。水田居士云:凡家里平素没有而突然有,这是妖也:物不常见而自己来到面前,这是孽也:无端中而生福,也许大祸将至也:无意中而大喜,也许忧愁随之而来。如今我无端而得黄金,无异于抱妖怀孽,贩祸买忧也。我家五世务农,无福也无祸,虽然贫穷,但安于贫穷。安于贫穷,祸从何来?他人听了老翁的话,都说老翁一生无祸,实则老翁一生有福也。拾粪翁乃不贪廉洁之楷模,给后世影响深远。

乐助人

明嘉清二十三(1544年),江西大旱,极目千里,野无青草,饿殍遍地。当政者,求助于义民,及时救助。先人刘廷黻其尽家财,倾囊救灾,首先推行善举,救灾民于贫穷饥饿之中,使无数灾民度过灾荒。廷黻的善举为朝廷获知,下诏赐以冠服嘉勉,乌帽锦衣,博带峨冠,十分隆誉。十一月廷黻稽拜皇恩,受领冠服。刘克典是湖塘村一富商。他靠诚信起家,生意做得很大。他富而仁义,每天必装一桶米置于自家门前,供贫穷乞讨者食用,连年不断。每年在家里备用一百副棺材,凡贫穷人家亲人死了,无力安埋,均由刘克典捐助棺材,并唱法事,出资安葬。

刘俊才广开钱庄、镖局,经营百货,家业兴隆,广施仁义。晚年,凡贫穷家亲人逝世无钱安葬,或子女无钱读书,只要刘俊才知道必会赈济。借账者无钱还账,只要对方出具借据,刘俊才必替他还债收回借据。邻村易家里蔡姓人家,家境贫穷,长年由刘俊才无偿供食,长达数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二十四:广西兴业何以尚——12则家训 10条乡约 传承相守500年
古代江西九大名门望族
中国名门家风之六丨江西义门陈:忠孝为本 耕读传家
传承优秀家规 培育良好家风
关于兖州家训文化之探究与漫议
【刘凤诰】岁月沉淀美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