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儿童水肿不能吊以轻心喔
X
水肿
【定义】以头面、目窠、四肢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的一种病症。
【病位】肺、脾、肾
【病势】实证,或本虚标实证
【病性】可寒可热,以寒为主
【病因】外感风邪,热毒侵淫,食物中毒,久卧伤气,以及肺脾肾虚弱,无力治水。
【基本病机】水液潴留,泛溢肌肤
【理论依据】
一、中医
1.水液代谢过程
(1)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 水液来源于饮食水谷。《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中医认为:水液的来源在脾。水液的发散(输布)在肺。水液的贮留在膀胱。膀胱之上为肾,肾开窍于前阴,肾中命门火,温化寒水,蒸腾水液,排出尿液。肾为水之主,为水液代谢的动力与开关。此外,小肠分清别浊,形成小便与大便。三焦为元气通路,也是水液通路,亦参与水液调节。
(2)水液代谢之常 《素问经脉别论》在阐述了不液的代谢过程后,谓“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这是正常水液代谢的常态。即:分布要均匀,参与脏腑要协调,水液多少与流动要与季节、脏腑需要和人体动静不同的状态相一致。不能缺水,也不能水涝。应该恰到好处。
2.水肿的实质—水液太多,泛溢肌肤
水肿为全身皮肤因水而肿胀。其直接原因,一是水太多,各个脏腑和经脉均无法容纳多余的水。水就泛滥成灾,溢于皮下。由于水往低处流,因而水肿多发于下肢、腹腔、目胞等水湿易于坠积的部位。二是水液不循常道。正常情况下皮下有水,但水均匀地融入在肌肉筋膜之中,以滋养和润滑肌肉与筋膜,而水肿之时,水液太多,水从肌肉筋膜间析出,聚集为患。
水太多,可因摄入水与盐太多(“盐者胜血”,咸者欲饮而自救)或/和废水排出障碍。就人之水肿而言,多为排出障碍。
水液不循常道则多与肾和三焦的调节作用紊乱,以及人体各脏腑组织利
用水液功能障碍。
3.水肿发生的相关病机
(1)风风为百病之长,常从皮毛、肌腠,及口鼻侵入人体。风邪上受,首先犯肺。肺失宣发、肃降,可致水道不利,水液郁于肌肤不得发散发为水肿。此谓之风水肿。风水肿以目胞肿,上半身肿为特征,多有恶寒发热无汗。特别是无汗为风水肿必备。一旦汗出,水之闭郁大多随汗而解,水肿当自消矣。
(2)湿久居湿地,经雾沐雨,湿邪外侵。或长期营养不足,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气机,水湿内生。脾喜燥恶湿,脾被水湿所困,运化受阻,水液不化津液而酿成湿浊,湿浊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此为脾水肿。以四肢肿胀,胃纳差,极度消瘦,脘痞腹胀为特征。此水肿是古代中国和今天的贫困地区,以及一些慢性后期常见的一类水肿。
(3)虚 肾气不足如前所述,肾主水,肾气为水液蒸腾,开合之动力。一旦肾气不足,不能温化寒水,寒凉冰伏,水液不但不能被人体利用,还因为其寒而损伤相应脏腑组织。致使水液停留,泛溢肌肤,发为水肿。此为肾水肿。以下肢和下半身肿,少尿为特征。
四、西医
引起水肿的原因较多。
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
见于蛋白质吸收不良或营养不良及伴有大量蛋白尿的肾脏疾患。当血浆白蛋白量降到25g/L或总蛋白量降到50g/L时,就可出现水肿,多为全身性,多伴有全身的衰竭。
2.毛细血管流体静力压升高
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静脉阻塞或静脉回流障碍。局部静脉回流受阻引起相应部位的组织水肿或积水,如肝硬变引起胃肠壁水肿的和腹水,心力衰竭时腔静脉回流障碍引起全身性水肿。
3.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
血管活性物质(组胺、激肽)、细菌毒素、缺氧等可增加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而引起水肿。炎性病灶的水肿主要由于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所致,血管神经性水肿和变态反应水肿亦属此机制。此类水肿通常发生于血管壁受损的局部。
4.淋巴回流受阻
乳腺癌根治术后,由于腋窝淋巴结切除后的局部淋巴液循环破坏,可发生患侧上肢水肿。丝虫病时下肢和阴囊由于淋巴管被虫体阻塞,常发生下肢和阴囊水肿。淋巴管广泛性癌细胞栓塞可引起局部水肿。以上均提示淋巴回流受阻是局部水肿的原因之一。
【治疗】
一、原理
1.开鬼门。即发汗。
2.洁净府。即利小便。
3.水总属于阴。治水者必赖阳光。故水肿治法倾向于温阳化水。
二、治法
1.中药:茯苓、猪苓、泽泻、车前仁(利水消肿)、附子、桂枝(温阳化气行水)、桑白皮、白芥子、赤小豆(行皮里膜外,逐水调水,使水归于常道)、麻黄、苏叶(发汗,开鬼门,使水饮从汗而解)、白术、扁豆、山药(实脾,健运,化水湿)、甘草、生姜、大枣(调和营卫,解毒,化浊)
2.小儿推拿:头面四大手法(调和阴阳,发散风邪)、运土入水与运水入土(协调先天后天,调节脾肾功能,化气行水)、推上三关与掐揉二扇门(发散邪气,开鬼门,使水泛溢皮肤之水得汗解)、清小肠、清膀胱、推下七节骨、推箕门、揉关元并三阴交(洁净府,利尿消肿)、横擦与两肾区、运小腹(温助元阳,化气行水,利尿通淋)
【预防与调摄】
控制纳盐及水的摄入量,可给高糖、含适量脂肪的无盐或少盐饮食。
【支撑文献】
《外台秘要·病源》“肾者主水,脾胃俱主土,土性克水。脾与胃合,相为表里。胃为水谷之海,今胃虚不能传化水气,使水气渗溢经络,浸渍腑脏。脾得水湿之气加之则病,脾病则不能制水,故水气独归于肾。三焦不泻,经脉闭塞,故水气溢於皮肤而令肿也。”
《黄帝内经·素问》“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而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为风,……”
《内经》“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
《灵桠·水胀》“肤胀者,……腹大,身尽肿,皮厚……”
《灵枢·五癃津液别》“邪气内逆,则气为之闭寒土而不行,不行则为水胀。”
《灵枢·五癃津液别》“阴阳气道不通,四海闭寒,三焦不泻,津液不化,水谷并行肠胃之中,别于回肠,留于下焦,不得渗膀脱,则下焦胀,水溢则为水胀。”
《灵枢·水胀》“肤胀者,寒气客于皮肤之间,……”
《素问·水热穴论篇》“勇而劳甚则肾污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人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跗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驸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鼓,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
《医门法律·水肿》“经谓二阳结谓之消,三阴结谓之水。……三阴者,手足太阴脾肺二脏也。胃为水谷之海,水病莫不本之于胃,经乃以之属脾肺者,何耶?使足太阴脾,足以转输水精于上,手太阴肺足以通调水道于下,海不扬波矣。惟脾肺二脏之气,结而不行,后乃胃中之水日蓄,浸灌表里,无所不到也;是则脾肺之权,可不伸耶。然其权尤重于肾。肾者,胃之关也。肾司开阖,肾气从阳则开,阳太盛则关门大开,水直下而为消;肾气从阴则阖,阴太盛则关门常阖,水不通而为肿。经又以肾本肺标,相输俱受为言,然则水病,以脾肺肾为三纲矣。”
《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病溢隐者,兰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素问·汤液醪醴论》“平治于权衡,去宛陈莝,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开鬼门,洁净府,精以时服;五阳已布,疏涤五脏,故精自生,形自盛,骨肉相保,巨气乃平。”
《金匮要略》“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景岳全书》“然水气本为同类,故治水者当兼理气,盖气化水自化也;治气者亦当兼水,以水行气亦行也”
《严氏济生方》“治疗之法,先实脾土,脾实则能舍水,土得其政,面色纯黄,江河通流,肾水行矣,肿满自消。次温肾水,骨髓坚固,气血乃从。”
《丹溪心法·水肿》“水肿因脾虚不能制水,水渍妄行,当以参术补脾,使脾气得实,则自健运,自能升降,运动其枢机,则水自行。”
《景岳全书·肿胀》“水肿证以精血皆化为水,多属虚败,治宜温脾补肾,此正法也。”“温补即所以化气,气化而痊愈者,愈出自然;消伐所以逐邪,逐邪而暂愈者,愈出勉强。此其一为真愈,一为假愈,亦岂有假愈而果愈者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探析张景岳论治水肿之要义
《金匮要略》中四水有风,皮,正,石的区别|水肿|张仲景|金匮要略|水气
《金匮钩玄》 > 卷之三\妇人科 子肿
三、《内经》关于水病的分类
刘渡舟医论医话100则——水证论(一)
这古方,可治一切浮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